國史館「百年民國」紀錄片 民國99年元旦電頻首播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國史館長林滿紅25日宣布,制作耗時1年,訪問12位兩岸知名學者的「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歷史紀錄片,將于99年元旦假期在電視頻道首播。

她指出,本片遠赴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拷歷史影像畫面,突破困難前往中國大陸歷史現場取景,包括清末廣東諮議局、民初國會舊址、孫文南京臨時大總統辦公室、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等地。其中民初國會舊址,現在是大陸新華社在使用,此次能夠順利取景拍攝,相當不容易。

12月25日正逢行憲紀念日,國史館在下午2時30分假「玫瑰古跡: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舉行公開發表會,中央研究院士張玉法與近代史研究員張朋園教授,現身說法并推介本片。

本片是國史館今年度繼「存亡關頭—1949年的中華民國」之后,所繼續推出的國史影音紀錄片系列作品。

內容闡述清末知識分子如何想象西方民主、清末革命、立憲與實力派軍人三派勢力如何牽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隨之而來的民初國會議員的選舉過程與政局亂象,如何使國父孫文改變對中國民主進程的看法;1930年代的訓政與黨治經驗,世界局勢影響下的法西斯風潮如何席卷中國,引發知識界的民主與獨裁論戰,以及戰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關鍵人物張君勱的思辯內容與立憲過程。

國史館長林滿紅表示,社會由驚濤駭浪走向平順幸福,希望藉影片喚醒國人珍惜民主成果。她說,中華民國憲法自60年前開始實施,對民權制度有所保障,立下重要里程碑。這部紀錄片選在行憲紀念日公開發表,別有一番意義。

她強調說:「事實上,我們承接的是英美式的憲法,因為它有這樣一個英美式的憲法精神。我們在臺灣時期雖然有戒嚴時代,有點偏離,但后來我們又把它拉回來。這個影片里面在講最后張君勱如何把英美式的憲法精神再拉進去,那部分我覺得也非常珍貴。」

林滿紅指出,中華民國即將歡慶建國百年,本集將介紹政府遷臺以前民主憲政發展過程,明年推出下集,則將聚焦于臺灣民主發展的成就,為建國百年系列活動共襄盛舉。「除了中文版,這部紀錄片還有英文版和日文版,希望讓其它國家更加了解中華民國的歷史。」

中央研究院士張玉法說,對于歷史學者而言,由國父孫中山先生制定的中華民國軍政、訓政、憲政民主發展歷程,是一段血淚斑斑、而充滿辛酸艱辛的奮斗史。

清末民初的選舉人員,工作是教導「寫名字」,而張玉法在抗戰勝利后,親眼看到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在校園中「作票」的過程,他慶幸國家現在總算走到民主了。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員張朋園表示,民主政治須經漫長演變,臺灣民主政治雖算成功,但絕非偶然而得。到1949年政府遷臺后,再加上本土民主觀念成長,才能使臺灣民主立足于世界。 

國史館耗時1年的紀錄片「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發表會,今天在蔡瑞月舞蹈教室舉行。特別的是,這部紀錄片許多珍貴影像,都是到中國大陸取景拍攝。

「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一片赴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拷歷史影像畫面,並前往中國大陸取景,包括民初國會舊址、清末廣東諮議局、孫文南京臨時大總統辦公室以及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等地。

由國史館推出的「民主的歷程」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系列歷史紀錄片,到今年慶祝建政60週年的中國大陸取景,頗引起矚目。

國史館表示,這部紀錄片是委託電視臺拍攝,主要著重在學術面。因此,到大陸拍攝取景,過程當中並未碰到政治因素上的困難。

國史館強調,像是民初國會舊址,現在是大陸新華社在使用,能夠順利取景拍攝,相當不容易。

國史館館長林滿紅下午在發表會上致詞表示,社會由驚濤駭浪走向平順幸福,希望藉影片喚醒國人珍惜民主成果。

她表示,中華民國憲法自60年前開始實施,對民權制度有所保障,立下重要里程碑。這部紀錄片選在行憲紀念日公開發表,別有一番意義。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張朋園說,民主政治須經漫長演變,臺灣民主政治雖算成功,但絕非偶然而得。到1949年政府遷臺後,再加上本土民主觀念成長,才能使臺灣民主立足於世界。

「民主的歷程」紀錄片闡述清末知識份子對西方民主的想像,清末革命、立憲與實力派軍人三方勢力牽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的過程;民初國會議員的選舉過程,使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改變對中國民主進程的看法;以及戰後起草中華民國憲法關鍵人物張君勱的思辯內容與立憲過程。

國史館昨天推出「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歷史紀錄片發表會,中研院院士張玉法引言時提到,百年民主進程是一頁辛酸史,歷史有責任還原真相,他更大爆早年民主「很幼稚」,作票、買票都不犯法。

中華民國即將邁入建國百年,國史館陸續拍攝紀錄片,「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一片是介紹政府遷臺前的民主憲政發展過程,包括從清末、辛亥革命到民國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演變,近期將在電視頻道播出。

「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一片曾赴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拷歷史影像畫面,並前往中國大陸取景,包括民初國會舊址、清末廣東諮議局、孫文南京臨時大總統辦公室以及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等地。

歷史學者張玉法回憶說,民國三十六年第一屆國大代表選舉時,票選方式是選民在選票填上候選人的名字,由於民眾識字率不高,政府用大卡車一車車把選票載到學校,「由小學生幫忙填寫好就載回去(等於是作票)」。

他還提到,1909年滿清選舉諮議局,四億多人具投票權僅一百六十多萬人,即使民國二年舉行選舉,具投票權的也僅有全數人口十分之一,這是早年選舉,歷經百年努力才有今天成果。

對於張玉法談到當年小學生代「行使」投票權,一旁的國史館長林滿紅也聽得哈哈大笑,她提及清朝末年是民主思潮起源,直到國父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一步步推動朝民權方向邁進,當時,主張政黨政治的國民黨要員宋教仁還被袁世凱暗殺。

林滿紅還透露一段插曲,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她曾向民進黨立委柯建銘爭取預算,特別提及宋教仁例子,「當年主張政黨政治會被暗殺」,顯見民主在驚濤駭浪中成長茁壯,更彌足珍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張朋園說,民主政治要漫長演變,「在民國中期確實做得很不好」,但臺灣民主成熟了,這是歷經百年演變,例如歐美警察仍會打人,臺灣若警察打人,就是嚴重大事,代表臺灣民權更受保障了。

再過不到一個禮拜,就是新的一年,也是中華民國一百歲的生日。國史館在今天特別推出,一部百年民國的歷史紀錄片,除了介紹政府遷臺以前的、民主憲政發展,還介紹中華民國第一次選舉,裡頭有很多珍貴的歷史畫面。一百年前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成立中華民國,在中國實行了民主初體驗。這個剛剪掉辮子的國度,在1912年、民國元年、舉行了第一次選舉,依臨時約法舉行國會選舉,要選出國會議員,不過在當時不是人人都有選舉權,候選人必須一年納稅兩元以上、有500元以上不動產,還要小學畢業或同等學歷,選民資格跟候選人一樣,還限制只有21歲以上的男性才能投票。算一算當時四、五億的人口中、有資格的人少之又少加上當時選票是用寫的,不是用圈選的,要不識字的人寫下候選人的名字也是一大困難,甚至有地方官對什麼是選舉人也不清楚甚至到了1947年、民國36年、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當時識字的人也還不多,中研院院士張玉法也曾經歷過,選票一車一車送到小學,請小學生寫的情形張玉法表示,這些選舉過程現在看起來很荒謬也很可笑,但卻是民主歷程上很重要的過程,也證明臺灣現在的民主多麼珍貴。推出這部紀錄片的國史館,花了一年時間完成這部歷史紀錄片,介紹政府遷臺以前民主憲政的發展過程。預計在明年、民國一百年推出另一部,談臺灣民主發展的成就,做為國家一百歲的生日紀念

國史館耗時1年的紀錄片「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發表會,今天在蔡瑞月舞蹈教室舉行。特別的是,這部紀錄片許多珍貴影像,都是到中國大陸取景拍攝。

「百年民國–民主的歷程」一片赴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拷歷史影像畫面,並前往中國大陸取景,包括民初國會舊址、清末廣東諮議局、孫文南京臨時大總統辦公室以及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等地。

由國史館推出的「民主的歷程」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系列歷史紀錄片,到今年慶祝建政60週年的中國大陸取景,頗引起矚目。

國史館表示,這部紀錄片是委託電視臺拍攝,主要著重在學術面。因此,到大陸拍攝取景,過程當中並未碰到政治因素上的困難。

國史館強調,像是民初國會舊址,現在是大陸新華社在使用,能夠順利取景拍攝,相當不容易。

國史館館長林滿紅下午在發表會上致詞表示,社會由驚濤駭浪走向平順幸福,希望藉影片喚醒國人珍惜民主成果。

她表示,中華民國憲法自60年前開始實施,對民權制度有所保障,立下重要里程碑。這部紀錄片選在行憲紀念日公開發表,別有一番意義。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張朋園說,民主政治須經漫長演變,臺灣民主政治雖算成功,但絕非偶然而得。到1949年政府遷臺後,再加上本土民主觀念成長,才能使臺灣民主立足於世界。

「民主的歷程」紀錄片闡述清末知識份子對西方民主的想像,清末革命、立憲與實力派軍人三方勢力牽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的過程;民初國會議員的選舉過程,使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改變對中國民主進程的看法;以及戰後起草中華民國憲法關鍵人物張君勱的思辯內容與立憲過程。

賴英照:法治,臺灣最重要資產

【聯合報╱記者高年億/臺北報導】 2009.12.26 03:04 am

  

司法院長賴英照昨天在總統府,以「守護憲法,保障人權」為題發表演講。
圖/司法院提供


司法院院長賴英照昨天在中樞慶祝行憲暨總統府月會上,以「守護憲法,保障人權」為題演講指出,經過六十多年來的努力,憲法已經逐漸深植人心,成為名實相符的國家根本大法。不論是立法院制定的法律,還是行政機關發布的命令,都必須遵守憲法;這種法治精神,是臺灣最寶貴的資產,未來更需要大家一起維護,發揚光大。

賴英照首先指出,民國卅六年憲法頒行後,國家遭逢巨變,憲法的許多規定未具體實施,大法官的釋憲功能也未充分發揮;直到解除戒嚴,才有重大改變,人民改而勇敢捍衛自己的權利;大法官維護憲政秩序及保障人權的釋憲功能,也逐漸發揮。

賴英照認為,過去在維護憲政秩序方面,大法官除了促成國會全面改選,確立中央民意代表定期改選的制度,也曾經就許多中央機關之間的爭議,以及中央與地方的紛爭,適時發揮定分止爭的功能。

至於保障人民基本權利方面,他舉例指出,過去雖然部分法令有侵害人民權利的情形,不過在大法官及相關機關的努力下,如今憲法已真正發揮「人民權利之保障書」的功能,讓人民在權利遭受公權力侵害時,可依據憲法,據理力爭。

最後賴英照語重心長呼籲,對司法維持應有的尊重,是遵守憲法的表現,更可增益法治的健全發展。

他並引用2000年美國布希和高爾之間的大選爭議為例指出,當時聯邦最高法院判決高爾敗訴,引發軒然大波。高爾本人雖然極不認同判決結果,仍發表電視談話指出,「國家之愛應該超越黨派之情」,無條件接受法院判決,充分展現美國政治人物尊重憲法與司法的風範。

他並且呼籲,未來應該投入適當的資源,強化憲政教育,使人人瞭解憲法、遵守憲法,為可長可久的民主憲政,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此慶祝建國百年,也將格外具有深遠的意義。

 

好吧!我承認,1947年真的是全民的大選。

文章提交者:領導要先走  


首先,我姥爺來自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的一個村子!(現在是長葛市)。
     
如題,今天我在我姥姥家問我姥爺了。他是34年出生的,47年的時候13歲。我問他,47年你們那選舉沒?我姥爺說選了。我說你怎么知道的?(意思是我不太相信)。他說,就是選了么,大人(他當時是小孩)選的都是一個人(名字我忘了,不是姓盧就是呂),是教書的先生。
   
然后我繼續詫異,選的是一個教書的?不是選的地主?人家有錢啊。我姥爺說,地主當然也參加了,不過有本事了農民也報名。會說的都可以選。然后我繼續詫異。

曾經在本吧看過47那個帖子,今天是抱著求證的態度問的,沒想到居然給了我一個這么驚喜的答案。
   
我為了防止我姥爺糊涂,還專門問他,你們選的那是干什么的?他說,名字忘了,但是跟現在的代表可像。(其實我是笑的,現在的代表是什么?天知地知大家都知,唯獨喉舌不知)。

我知道一個人的答案不能代表整體,也知道一個人的選擇不能代表整體。但是,選教書的先生,依舊給我很大的感觸。并且是真的選了。對于一個33年出生的老人,居然現在連被選的人的名字都記的那么清楚,肯定當時的場面讓人記憶猶新。
   
問完后,我還很邪惡很惡搞的問了另一個問題。47那次選舉之前選舉過沒?姥爺說,之前小也不知道選過沒。

然后繼續惡搞的中心,高潮:47之后還選過沒了?姥爺呵呵一笑,沒選過了。就那一次。(那一次姥爺才13歲頂多算是經歷吧。。。)

勿忘歷史,我們曾經很自豪!

網載 2010-12-29 23:27:01

[新一篇] 毛澤東沒能把胡適拉到北京 不去臺灣

[舊一篇] 馬英九:2011年元旦賀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