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我與他們對望卻互不認識,只好大聲唱起《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出典] 王績 《野望》
注:
1、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2、注釋:
選自《東皋子集》卷中。王績 (約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
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來回的走。
依:歸依。
落暉:落日。
犢(dú):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 ,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3、譯文1:
傍晚時分站在詩人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金黃的秋色,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回去。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譯文2:
日暮時,我站在東皋村頭遠望,惆悵徘徊不知所措。每一棵樹都枯黃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日的余暉。牧童騎在小牛背上返家,獵人駕著駿馬滿載獵物歸來。我與他們對望卻互不認識,只好大聲唱起《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4、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天津)人。唐代醫生、著名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最大成就在于詩歌,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余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王績的《野望》一洗齊梁間的綺麗浮艷之色,有樸素自然之美。
這種樸素之美源于詩人追求的"野"趣。詩人的眼光從閣闈轉向山村田園,他退隱林泉,傾慕陶淵明,這首詩也有陶詩中時時出現的對田園山村、自然風物的欣賞喜愛,有作者忘情于田野的心懷。這首詩是清澈質樸的牧歌。當然田園并不能慰藉他,苦無知己的苦悶是詩的“主旋律”。
這種樸素美通過粗樸、富有山野味的意象來表現。薄薄的秋天暮色,山野間盡染的層林,起伏的山巒,落暉的光與色,再加上牛犢獵馬,歸家的牧者獵人,交織成一幅有著濃郁田園牧歌情調的山鄉秋晚圖。
這種樸素美還表現在寫景抒情的手法上。詩人在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詩人對眼前的景物沒有精雕細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粗線條的描繪。全詩寫景動靜、結合、遠近結合: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這四句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尾聯借典抒情,而頷聯通過落日下的秋景,渲染了孤獨無依的苦悶,此聯情景交融。全詩含蓄蘊藉,讓人久久回味。
6、初唐詩人王績,一個由酒而仕,仕而歸隱,躬耕田園,自得其樂的瀟灑才子。賞讀了這首《野望》,方知他積蓄于心的無奈和不得志。看似他狂放不拘,灑脫隨性,心夢桃源,無悔于心。而由此帶來的孤寂與涼意在此詩中不禁流露。所以,人們往往將并非出自本性的狀態視于他人,為的是深掩內心無法圓滿之志,而王績也正是用酒與隱獲得一份寧靜,淡忘,麻木,他教會我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用高貴的精神看待世間的遺憾與不公。
一、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因出生世家,祖輩為其留下了這片“東皋”田地,日落西山,朦朧下的夕陽如若罩上了一縷薄暮,遠遠眺望,何其開闊,恬靜。想到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述古今人物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它的第一層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個“望”字,隱含著遠大深邃的理想,追尋著學而優則仕的目標,更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般儒士獨立人格的體現與向往。可王績呢?他發出的是“徙倚欲何依”的感慨。孤獨寂寞的他在心里追問的是哪里能實踐自己理想的舞臺與依托。惘然,痛苦,失落就是他所體會到的,堂堂男兒想到的是去哪里找到“依靠”?究其一生,他還是沒能獲得他心中的依靠,整日在杜康中遺忘麻醉自己,悲涼之感讓身處當下的人們感同身受,時下的我們不是在全力已付地尋找那份安身立命的依靠嗎?不禁自問,“找到了嗎?”什么才是真正的依靠?是情感,金錢,地位,還是內心的堅持與不棄?……答案或許只有個體生命本身才能回答。
二、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王績在東皋之地遠望到的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兩句看似普通至極,沒人不會明白詩人所言之物。可細觀之,方覺氣象之浩然,棵棵樹木都是一色,那便是“秋色”。何謂秋色,它是樹葉凋零,由充滿生命意象的綠葉轉瞬而成蕭瑟凄涼的黃葉,小風襲來,一陣陣地從樹上飄落,紛紛揚揚回歸大地反哺母體。自然界的秋色是美艷但又凄冷的,生命的匆匆不僅是那一林樹木,人也無法回避。大自然的秋色對他是一種心理暗示,可他依舊站在那里望之,難道不是內心掙扎與惋惜的陳述?自己的志向還未實現,可歲月不待人,如今望見的是秋色,落輝。一個“皆”字,一個“唯”字,描繪的是秋色之深,落輝之廣。獨自站望觀景,自身的渺小與自然的遼闊不言而喻。可又展現出他的驕傲與高貴,即便秋色,落輝圍繞其間,但我心依舊,永不違背本心的那份執著。這一切雖然是生命將終的悲苦,可他看到的仍是一種境界的遼闊與無限。
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田園生活是悠閑的,但亦是單調的。詩人的視線從悲秋的物象轉至忙碌的人世。牧人驅趕著牲畜返回住處,獵人帶著野禽欣然歸往。可自己呢?心中的苦悶能向何人傾訴,甚至連發泄的出口也沒有,只能借酒消愁。牧人會明白嗎?獵人能體會嗎?還不如他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日日皆有收獲,可以填平內心的空虛與茫然。前者是由自然之景而產生的某種相似與共鳴,這里便是人世活動給詩人帶來的巨大沖擊。碌碌無為卻又難以立刻改變的心境,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惆悵,在這兩聯中得到深刻的抒發。
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來往的人們誰能了解我的志向與抱負,四下相顧,沒有一人,我只能唱著長歌采摘野菜去了。當然,詩人在此用了一個典故,所謂“采薇”,里面包含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商朝末年伯夷與叔齊兩兄弟為了保全自己的品格與清白,不食周粟,隱居到首陽山上,采食野菜過活,最終因饑餓而死。留下了“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的遺言,感嘆身不逢時,被孟子尊稱為“圣之清者。”他們的故事也被記錄在《史記*伯夷列傳》中。總之,詩人用典來問詢自己何時能找到“依靠”。詩就在這悠然的長歌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無限的傷愁與未知……
王績這個斗酒學士,在仕與隱中徘徊,理想與現實對他而言總是那么的事與愿違,相去甚遠。可他終究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原則。看似放蕩行為的背后是內心不斷的自責與掙扎。在鄉間桃源中遙望著他的夢……
愿我們能擁有象王績的這份執著與堅忍,少些浮夸與煩躁,多份寧靜與安適。
7、書生畢竟是書生。窗外迷離的綠雨涓涓滴滴潤濕著這個干燥的世界,同樣也會撩起書生心弦微微的悸動。伸在窗口的枝頭忽然就落了一只翠鳥,她活潑潑地靈動,脆生生地婉轉,牽引了書生的目光,柔軟了書生的心。綠雨婆娑,翠鳥嬌憨,“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只恨一陣風過,惟余空枝在雨中搖曳,夜闌時窗內飄出了“欲寄彩箋兼尺素,天長水闊知何處”的幽幽嘆息……
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天真氣也。”是的,莊子有大癖,所以他的文章中有大深情,深不可測;孟子有大疵,所以他的為人有天真氣,真氣淋漓。
8、讀到王績的這首《野望》,突然有很多感觸。
無限孤獨、寂寞、凄涼。
在我的印象中,王績是個多么傲氣的人啊。以淵明自比,甚有孤芳自賞之氣。
然而,傲氣之心內中包含無限滄桑悲涼。對人生的失意和苦難的體悟,一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甚為悲凄。相顧竟無相識,一切似恍如隔世,那種不能說出的隱痛,不能講明白的蒼涼,一世也竟如虛度百年。怎奈人生真如夢如幻呵。不能想象“相顧無相識”的悲傷,更心疼“長歌懷采薇”的深深的落寞凄涼。 人生的悲涼感、蒼涼感、幻夢感無不一一展現。
由此我想起了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說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人生的悲涼幻夢感何其真切,何其洞徹!
眾生萬象,難逃悲涼。源其悲涼,才知生之可珍可敬。
珍敬生,珍敬愛,珍敬死,聊此一生。 如此而已。
9、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一直抱有儒家的入世態度,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無非是為了把滿腹經綸發揮到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之中,學而優則仕,但當你走入官場,你才發現,墮落腐敗,貪贓枉法,比比皆是。所以,他們就“仕而憂則隱”了。晉代的陶淵明是一個歸隱的很徹底很成功人士。
10、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庭院三秋桂子閑落,翠袖籠了一池沉香,錦瑟年華忘了輕狂。
臨牖小坐,散綰青絲,不施眉黛。靜看遠山染上胭脂的媸醉,誰家粉墻青瓦上絳云如織。落霞孤鶩,湘云楚水,淡然成眉尖的一滴清淚,素手掬盈,化作冰凝花,嫩寒輕鎖,紅萼未宜簪。
雕格繡綺,玉茗生煙,一箋淺痕薄透宣紙。山水曲陌,紫竹玉傘,一襲青衣共誰隱去?綿綿雨絲,怎剪斷?泠泠心緒,理還亂。
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熏。
曲陌無際,翠蔭流碧,燕草如絲。杏紅點點銹綾錦,竹風颯颯漾漣漪。煙嵐輕撥曲管韻,蜂蝶戲繞彩云霓。飛檐短亭,盡梳纖柔,溫婉如溪水依依。遙天外、瓊山疊浪,凝黛攬暉。
穿花度柳,草妒羅裙只時曾經相約。征輪無跡,水遠山孤已作今時愁思。紅塵輾轉,讖語成真,一霎輕別。那年遺落的花鈿,如何堪尋?盡鐫相思成行,落墨紅豆肥。奈何英落絮飛,秋已過半。今宵立盡梧桐影,故人來不來?
煙云隔斷玉墀步,素魄寒屏漏漸深。
燭影迷亂,鏡中窺顏,道是與韶光共憔悴。幾時低吟淺酌,涓涓心事猶付于明月說。一宵簟寒夢短,曼舞清歌竟無人共品賞。
未惜楊柳堆煙,卻留花間晚照。杏花深巷,誰夢里、再尋卿卿意?不過寂寞穿庭,回眸玉指凝冰。
11、這是一個多美的秋日,薄暮時分,落日的余暉灑在故鄉的山川草木之上,鄉親放牧歸來,歡歌笑語,我卻 “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這不是真正的不相識,而是真正的“心理陌生”和“精神孤獨”所導致的“不相識”,“樹樹皆秋色”怎一個“秋”字了得!“山山唯落暉”怎一個“落”字了得,一種落寞和孤獨就如蕭瑟的秋天和落日的余暉一樣在王績的眼前展開。王績從短命的隋朝走過,到另一個被稱為“唐”的新朝,時代的變遷推著他這個 “士”人朝前走著,無法停下自己的腳步,他是真正的“被走”者,沒有誰問你想不想走,或能不能走,他的堅守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顯得脆弱而可笑,然而他仍然“長歌懷采薇”,他向往伯夷,叔齊的操守,那種向往屈原以“蹈江”的形式堅守著,陶潛以“隱居”的形式堅守著,“竹林七賢”以“荒誕和頹廢”的形式堅守著,他們固執的追求著一個人的“忠誠,獨立,自由”,他們渴望在人生的激流中成為一個“自主”的人,正像“叛逆”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一樣,“與眾不同”是一個人的獨立的開始。所以王績棄官回鄉,在自然的懷抱里雖落寞孤獨常襲但自由獨立也常在,這是中國“士”人對“自我”的最后堅守,只是顯得有些消極和無奈,但在勢利的儒家文化甚囂塵上的中國又顯得是那樣的彌足珍貴!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相顧”中的清高,因常懷“采薇”之心,“采薇”著,清風拂面,清泉潤喉,對白云長嘯,對藍天放歌,遙想孤竹伯叔,追念高遠清逸,以決絕的姿態成東皋一子,華夏風標。
人類是一群聰明的動物,西方東方,天南地北,黃白棕黑各色人等但人格卻驚人的相似,西方人的博愛;東方人的仁義。西方人的自由;東方人的隱逸。西方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中國補天的女媧。為尋找自由,堅守獨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塞林格愿自己成為“麥田的守望者”,索爾仁尼琴寧愿被當局驅逐出境,長期流浪。中國人的自由堅守獨立渴望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與自然共舞,和天地同樂;西方人則離群索居,與神共游。嵇康操琴,阮籍醉酒,陶潛荷鋤,而王績則神游東皋。這縷乾坤清氣,從遠古徐徐吹來,沐浴著那一顆顆決絕的堅守者的心靈,他們是一群常常仰望星空的人,是一群常常思索大地的人,東方的孔孟程朱,西方的柏拉圖康德,他們為人類源源不斷地帶來了精神養料 ,使人類疲憊混沌的心靈在漫長的生的路途神清氣爽,抖擻前行。雖“徙倚欲何依!”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卻又是常人無法感知的美景;雖“相顧無相識,”卻有“長歌懷采薇”的自自在在。
于是薄暮時分,我常遙望龍門東皋,我的思緒穿越歲月的時空,在我的回眸中,那樹,那山,那牧人,那獵馬如此靜穆又如此熱烈的向我走來,我面帶微笑向他們問好!
12、今夜月明如水。
黑色的屋宇,稀疏的樹枝,模糊的遠山,都在這月光下靜謁著,寂寥著。
我伸出手,想握一把月光,卻只感到一種冰涼從指尖漫進,溶入我的身體。
明月千里寄相思,我的相思,大概離我有千里之遠吧。古人可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我,相顧無相識,也就只有這一輪明月了。它讓我愈發的凄惶,這種沒來由的感覺如發絲般糾結在我的心里。所以我總不愿望月,望月會讓我正視自己,正視生活。我無法面對這清明的月光,唯愿以每天的忙碌,來忽略這一地的清輝。
13、相見不如懷念,因為離別的日子里我們不停地幻想再次見面,幻想人潮中我們仍固守著友情或是別的什么,然而待到真正面對,現實往往會給我們不小的打擊。我被打擊過很多次,多少也還擊了幾次,最后也只能搬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安慰自己。60、70后的實在與80、90后的迷茫是不是特定時代的產物?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擦肩而過的似乎永遠是美好的。山花爛漫,“采薇采薇”的詩句淡淡地縈繞在山間,他人的背影被抹上了夕陽的粉末,這便是所謂的錯過了吧。
14、什么是純凈?什么是平靜?什么是閑靜?一片月光,一縷清風,一絲微甜,一個人,安靜的在鍵盤上敲出自己的心情,耳畔緩緩流淌著憂傷的旋律,指尖傾瀉出的卻是平淡的感情。在這個紛雜的世界,那一方“凈,靜”的天空已經逃離的太遠太遠,唯有人心中還偶爾能觸及那近乎透明的水樣物質。人來人往,花開花落,日出日落,變換太匆匆,置身于這樣一個世界,想要維持住心中那片小小的凈土,好難。
僅是花季,卻如此復雜,人與人之間隔了太厚的面紗,無力揭開,所以,學會了隱藏,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也許,是為了逃離紛擾,也許……
無論怎么不想承認,我們還是太小,還是幼稚,急切的想成熟,但是,我們還沒有能力。無力改變,就只能接受。又有什么所謂呢?他人復雜,我自悠閑,只要自己內心純凈安寧了,他們,還能影響到自己嗎?人生短暫,何苦自尋紛擾,時間是最溫柔的終結者,卻也是最殘忍的劊子手,最終,無論如何,一切都在它那停止,又何苦不讓自己釋然呢?所謂煩惱,不過是太過清閑,自找的罷了,自己的心若放開,什么煩惱會在里面停留呢?說到底,還是自己抓著不放啊。何苦呢?幸福,本就稀有,簡單,是最美好的幸福,為什么只看到那金絲銀線包裹著的最庸俗的物質,只追求淺薄無用的最輕微的思想,勞心費力,惹得一身疲憊,只是徒勞,丟棄了璞玉,去尋鍍金,何為?
黛色低峰,清幽山谷,翠綠竹林,明凈溪流,小小竹屋,點點墨跡,絲絲琴音,淡淡茶香,朵朵茉莉,枝枝蓮花,縷縷清風~~~
何等愜意!向往那樣的生活,悠閑自在,遠離世事,不被任何物質打擾,歸于自然,歸于天地,一個人,靜靜的,與自然美景相伴,與詩詞華章為伍,多好!但,終究現在只能想想,它離我還太遠,不過,我是多么向往那樣的生活啊,古代的文人雅士,安貧樂道,潔身自好,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悄然隱居山林,避于世俗之外。真是讓人羨慕。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我現在能做的也只是如此而已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4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