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譯文]  草兒不會因為春天的萌發而感謝春風,樹木也不會因為葉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出典]   李白   《日出入行》

    注:

    1、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流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2、注釋:

    隈:山的曲處。

    六龍:傳說中為太陽拉坐車在天空中奔跑的六條龍。 

    元氣:中國古代哲學家常用術語,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被認為是最原始、最本質的因素。

    草木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著四時的變化更迭。

  四運: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

    荒淫:廣闊浩渺。

    魯陽:《淮南子·冥覽訓》說魯陽公與韓酣戰,時已黃昏,魯援戈一揮,太陽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溟涬:這里指元氣。

    同科:同類。  

 

    3、譯文1:

    太陽從東方升起,好像是從地底下鉆出來的一樣。

    在天空中游歷一番之后落入西海,那拉著太陽的六條神龍,他們的住所又在哪里呢?

    太陽的運行,終古不息,人不是元氣(宇宙的基本元素),怎么能與之同生共存?

    草兒不會因為春天的萌發而感謝春風,樹木也不會因為葉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是誰,揮舞皮鞭驅動四季輪回?其實,萬物興茂衰歇都是自然而然。

    羲和啊,羲和!你怎么能夠在那浩渺波濤中出入自由?

    魯陽啊,魯陽!你有什么能德,能夠揮動戈矛讓時間停止?

    像這樣有違天道的傳說,錯訛之處實在太多!

    我要順應天地,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培養浩然之氣,與宇宙長存! 

    譯文2:

    太陽從東方之隅升起,似從地底而來。年年日日經過天空又落入西海,古人所說駕御太陽之車的六龍住舍哪里存在!其日出而始,日入而終已萬古不息也 。人不是元氣,怎么能與太陽一起作這樣長久的徘徊?花草榮暉不應感謝春風,樹木落葉也不要埋怨秋天。哪里有誰揮鞭,驅策著四時運轉,萬物的興衰死亡其實皆由于自然。羲和呀羲和,你如何隱沒于浩翰無邊的海波?魯陽有何德性,竟能叫日停駐就一揮長戈?這些傳說逆于道而違于天,錯誤實在太多。我將囊括自然天地,浩浩然與天地元氣同屬一科。

 www.findart.com.cn 

 

   4、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四時有序,宇宙無窮,大自然的宏博展示,千古以來困惑著多少詩人,也激發著他們為之思索,為之探究,從而揭示宇宙人生,發現真理,建立哲學命題。
  
  李白《日出入行》一詩,正是對茫茫宇宙中太陽的哲理思辨和歌唱: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
  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詩人一反漢樂府中感嘆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生有限所產生的得道求仙思想,否定了羲和駕六龍驅趕太陽和魯陽公揮戈遏止太陽的神話傳說,揭示了日出日落、四時代序的自然規律。詩意中滲透著詩人對宇宙與人生的哲理思辨,歌唱中閃耀著詩人順乎自然的精神光彩。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先從太陽東升西落的客觀現象說起,指出這是自然規律,不是什么神所操縱的。不然,那六龍又在什么地方安歇呢?六龍安在?則羲和又安能在?這一反問,以十分肯定的口氣否定了六龍的存在,也就否定了羲和駕六龍驅日的可能。詩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辨,開篇就在詩意中滲透。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再從太陽的運行規律道來,說它始終如一,萬古不息,而人不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又怎能與太陽“久徘徊”、同升同落呢?又一個反問,語氣肯定,發人深省!詩人的宇宙人生觀,在此得以自然流露。詩人哲理的思辨,進而在詩意中滲透了。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詩人進一步強調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四時的更迭,都是自然規律。按照這個規律,草木當榮自榮,當衰自衰,不用謝誰,也不用怨誰,沒有哪個超自然的神來主宰四時。說到這里,詩人筆鋒陡轉,故設一問:“誰揮鞭策驅四運?”勾起人們諸多懸念和思考!是誰?是羲和嗎?還是其他神靈?回答是堅決的,都不是!“萬物興歇皆自然。”詩人果斷自答。在這斬釘截鐵、質樸剛勁的問答中,詩人的哲理進一步在詩意中滲透和深化。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最后,詩人兩度連發詰問,對傳說中駕馭太陽的羲和與揮戈阻止太陽落山的魯陽公提出質疑:羲和啊羲和!不是說你每天要駕馭太陽嗎?!你為何卻沉沒到浩渺的波濤之中去了呢?魯陽公啊魯陽公!你有什么能耐揮戈駐景,讓太陽聽從你而停下來呢?不可能!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這逆道違天,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是絕對不可能有的,這種說法“矯誣實多”,是自欺欺人的!于是,詩人坦然宣告:“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亮出自己的人生哲學,要在精神上包羅和占有天地宇宙,達到與天地萬物齊生死的境界。

  整個一首詩,哲理在詩意中滲透,詩意在哲理中升華!在李白筆下,哲理與詩意,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閃耀著詩人積極浪漫主義和樸素唯物主義的光焰,表現出詩人勇于探索宇宙奧秘的博大情懷和追求精神。 
   
  一生空懷壯烈、恃才自傲的李白,常置身山林湖海,于觀光賞景之中,領悟了宇宙和人生的哲理。他把短暫的人生與永恒的自然融為一體,塑造了一個“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我形象。滲透在《日出入行》中的哲理和詩意抒發,活現了一個跳躍不息、探索不止的靈魂,一個物我為一、順乎自然的靈魂,一個崇尚真實、憎惡矯誣的靈魂!正是這么一個靈魂,奠定了李白詩歌突出自我的抒情個性和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的浪漫主義創作基礎,為后人留下了哲理詩的光輝典范。
http://blog.sina.com.cn/wyftszj

 

 


      5、此詩是李白晚年時的作品;漢代的《郊廟歌辭》中有〈日出入〉一詩。在唐代以前的很多典籍都記載,認為日出日落是因為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如《易經.乾卦》:“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漢.劉向〈九嘆.遠游〉:“貫澒濛以東朅兮,維六龍于扶桑(古代傳說中日出之所)。”等。

    而李白在這首詩中卻對古代的傳說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下面筆者就詳細的講解這首詩。

    隈,讀音“威”;其意為“邊遠、角落”。“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這兩句是說:“太陽從遙遠的東方升起,好像從地底出來。經天最后又沒入大海,傳說中的六龍歇息之處在哪兒呢!”

    “終古”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這種用法見于《楚辭.九章.哀郢》:“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元氣”是指“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或說是元始的真氣”。“裴(音陪)徊”即“徘徊”,在古漢語中有“流連、留戀”之意;如《漢書.杜欽傳》:“仲山父異姓之臣,無親于宣,就封于齊,猶嘆息永懷,宿夜徘徊,不忍遠去,況將軍之于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三國魏.曹植〈上責躬詩表〉:“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裴徊。”此句的大意是:“太陽的升起及沉沒自古以來從來沒有終止,常人并非元始的真氣怎么能像它那樣生生不息呢。”因漢代的〈日出入〉詩中的大意是講“日出入無窮,人命獨短,愿乘六龍,仙而升天。”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這句是說:“草木不會因為在每年的春天來時繁榮生長而感謝;樹木也不會因為秋天的凋零而埋怨。”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句中的“策驅”即“驅策”;“四運”即“四季”;“興歇”即“興盛和凋零”。這一句詩最關鍵是對“自然”二字的理解;筆者認為,“自然”二字在本詩中的意思是“自身的機制使然”。這句詩的大意是:“是誰揮鞭驅策四季的交替運轉啊,世間萬物的興盛和凋落是因為其自身的機制使然。”換一句話說:“四季的交替,太陽的升起降落,并不是誰推它或給它加了力,是因為它們自身的機制使它們這樣的。”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慕道,這句詩其實是表達了李白修道后對天地宇宙的認識。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句中的“羲和”即古代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奚”通“兮”,在這里是語氣助詞;“汩(音古)沒”即“隱沒”;“荒淫”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浩瀚無際貌”,這種用法在古文中雖比較少見,但還是有人用,比如隋.薛道衡〈隋高祖頌〉:“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書契之外。”“荒淫之波”即指大海。“魯陽何德,駐景揮戈。”據《淮南子.卷六覽冥訓》記載:“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為之反三舍。”傳說楚國的魯陽公與韓國軍隊打仗,正打的激烈的時候,太陽要落山了,但魯陽公舉戈一揮,太陽又回升起來。“景”字在古漢語中原是指“日光”,如《說文》中的解釋:“景,日光也。”在本詩中是指太陽;這種用法見于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景翳翳以將入。”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等;“駐景”意思是將太陽止住使其不動。“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句中的“矯誣”意思是“虛妄”。這幾句詩是李白認為:羲和每天駕著日車行天后隱沒于大海之中及魯陽公揮戈駐景的傳說都不可信;因為這種行為是與“道”及天理相違背的。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句中的“囊括”有“相互包容”之意;“大塊”即“天地自然”;“溟涬(音明性)”即“原始的道”。最后一句大意是:“我將返本歸真,與天地容為一體”。

 

 

     6、“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與人友善相處,和諧共生。

  三國時王弼的《道德經》上篇注云:“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意謂大自然那是“自在之物”,有其無法改變的生存法則,萬物自相治理,和諧共生。李白有一首《日出入行》詩,就寫了一種萬物“自運”的自然現象:“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四時),萬物興歇(盡,消失)皆自然。”形象地揭示出,萬物興歇是一種自然常態和普遍規律。

  大自然是“惟天地萬物之母”(《尚書·泰誓上》),它既無私心,“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又決不諂媚于人(“天道不諂”),也不受制于任何人,真是“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古之哲人對“天力”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天命論”(即“宿命論”),認為“死生由命,富貴在天”,主張聽天由命,“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種認為,成事由力,非有天命。例如,柳宗元說:“變禍為福,易曲成直,寧關天命?在我人力。”(《柳河東集》卷二)在自然規律面前,應“用以力學,借困衡(處于困境)為砥礪,不但順受而已”(申涵光《荊園進語》)并由此提出了“能執天理,與天交勝”(《劉禹錫集》卷五)的人定勝天主張。在那時,不管是趨同哪一種觀點,無論是唯物還是唯心,人們對大自然都抱有一種敬畏感。

  正是在這種敬畏感的驅使下,先哲們一直強調要正確處理好“天”(自然)與“人”的關系。據史料記載,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在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北宋哲學家張載第一個明確使用了“天人合一”這個概念。他認為,整個世界不管是無形的太虛,還是有形的萬物,都統一于元氣,都是元氣存在的不同形式:“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正蒙·太和》)他還認為,天地賦予了每個人肉體和品性,所有人都是同一父母(天地)所生育的兒女,而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和人類一樣,也是同一父母(天地)的兒女。因此,人與自然應該友善相處,和諧共生。

  應該說,古人提出“人定勝天”,這僅是戰略上的一種藐視,并非要違背自然規律盲目蠻干、瞎干。要駕馭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荀子說得好:“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駕馭客觀必然性)而用之?”(《荀子·天論》)在他看來,人必須順從天意,頌揚天德,哪能不遵循自然界的規律而隨便利用它?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周莊認為,如果擾亂了自然的常道,違逆了萬物的真情,自然的狀態就不能保全(《莊子·在囿》:“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難怪北齊的劉晝在《愛民》一文中明確主張:“先王之治,上順天時,下養萬物,草木蟲魚不失其所。”意謂在上者治邦理政,必須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環境,讓萬物有生息安居之所。例如,“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齊俗訓》),對山林茂盛的草木“不夭(夭折)其生,不絕其長也”(《荀子·王制》)等等。

  自古以來,天災人禍可謂頻頻發生,這種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固然是一種“天然法則”(如地震、海嘯等不可抗力)所導致,但也不排除人“自作孽”的成分。商王太甲說過這樣的話:“天作孽,猶可違(躲開);自作孽,不可逭(逃避)。”(《尚書·太甲中》)意謂天降災難,尚可逃避;自取禍患,不可逃脫。而今人類所經受的一些災難,誰能說與自己的亂墾、濫伐、狂建等“自作孽”行為一點無關?

  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緣(遵循)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韓非子·解老》)而今強調科學發展、生態發展,應該說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發展。

稿源:紅網 作者:沈仰佑

 

 

7、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我揣摩著這種“萬物興歇皆自然”的狀態,這其實是一種人生狀態。草長木落,春榮秋怨,這是規律,而人呢,情感就像自然規律,忽榮忽怨,忽長忽落,終歸還是要隨自然,但是這個周期一直會延續下去,人的情緒都是很多個周期組成,會生長,會凋落,又重新生長。

人總是在遭遇困難之后,才會想到空。我想,不會人一出生就是“空”的感念吧。五色令人目盲,這些都是后來在進入的吧。“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后更嘆息,浮榮何足珍?”突然想到一本書,《修羅道》。里面的傳奇是篡改的傳奇,里面的聶隱娘、柳毅、霍小玉、步非煙、紅娘、謝小娥、王仙客、南柯太守等都是按照唐傳奇的篡改,而李白的《擬古》也是如出一轍。玉兔搗藥為誰呢,嫦娥唄,可是她孤獨寂寞;傳說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圍的神樹“扶桑”傳說太陽從此數升起的神樹,成為枯柴;人死了,一堆白骨,躺在冰冷的地下。

 

 

8、學生發一條短信給那位老師,是王安石的那句詩:“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自古失意無南北。”

  老師的回復:“天涯芳草無覓處,人生得意又如何?塵埃光影轉菩提,由然笑語度往昔。”

  生再發:“人歌人哭古來恨,未見野原轉蒼穹。平流之處多沉淪,凌云東逝日漸秋。”

  老師再復:“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執鞭策趨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生感動:那曾是我初中時最喜歡的句子。只是如今,竟全然忘卻了句子里豁達的意境。是呀,暮云開合,好風如扇,皆是自然。那么,我什么就不能把失意放置一旁,讓它去自然冷卻呢? 于是感激的回復給老師:“浩渺煙波古今無覓,云水蒼蒼只此一人。釋然歸嘆,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老師的信息不久發回:“誰人年少不輕狂?天生你材必有用。有此得意生,夫復又何求?鳶飛魚躍竟春波。”

 

 

    9、一年一度的秋風又起,此時百花凋殘,草木搖落,于是多愁善感的文人觸景生情,寫下了一些傷感的詩句,如宋玉在《九辯》中寫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使這種感傷情緒一進入詩歌就帶上了文人特有的憂患和失落,歐陽修的《秋聲賦》寫出了對光陰飛逝感到吃驚的心理:“蕭瑟秋風今又是”,人生能有幾度秋?當然也有人比較釋然,唐代劉禹錫曾經在被貶官朗州時寫過一首《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去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李白也寫過“草不謝榮之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駐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的詩句,詩歌中充滿了坦然和從容。

   其實花開花謝,草木枯榮是一種大自然的規律,正因為有自然界的這些變化和輪回,我們才能享受到自然界的多姿多彩。自然如此,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如果生活中只有一種色彩,哪怕是你最喜愛的色彩,時間長了,你也會覺得單調;如果生活中沒有分離,你就體驗不到相逢的喜悅;如果沒有失去的痛苦,你就不會珍惜你的擁有……

 

 

    10、在秋的影片里,風和葉總足主角,不斷地上演著一幕幕絕美的剪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將我帶到一個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風拂動,落葉飛揚,引得我心馳神往。看到落葉,人們總會聯想到傷感、悲涼等詞語。其實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說“草不謝榮于春風,  木不怨落于秋天”嗎?落葉本身不具備令人愁的能力,是人們看到她的凋零.賦予她感性。倘使落葉在秋天不落,依舊高掛枝梢,生機盎然,  那還算是秋的本色嗎?難道你就不覺得少了點什么韻味嗎?風是秋的  主旋律,“秋風想見西湖上,化出白蓮千葉花”便將秋寫得活靈活現  了。白蓮在風中隨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種站在秋的容顏里守望的姿態,多么地讓人思緒翩翩呀。

 

 

    11、秋天是什么呢?我寧愿它是只被頑皮的孩子撕破了翅膀的小昆蟲,還沒來得及學會悲傷,便在大地上快樂地爬著。

    它以為生來就不會飛,便滿足于四肢的爬行了。秋天最平常又最壯觀的景色是落葉。

    三毛說秋天的落葉似舞倦了的蝴蝶,越念越覺其形容精當,那時若是我,也愿意給她個滿堂彩了。

    落葉總覺凄涼,李白詩云: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執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讀來就有些釋然,所以超然若太白者,還是盡酒醉臥的好,在他看來物物生息,有時飄零,大有難舍的情意,卻也只需花開花落兩由之。

    我承認秋總有一點悲觀的氣質,“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秋天不如春天一味地萌發生長,也不像冬天死寂一場,它留了春夏的一點余韻,不過停止了修飾,讓風雨磨蝕那么點殘余,一派不修邊幅的冷艷自然。

    這就是秋的美--我以為的秋的美。

    秋日的夢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無所謂什么顏色,什么顏色不一樣呢?

    鮮艷的就讓它們燃燒,樸素的就做那火焰的背景,不會撲騰跳動的火光,就靜靜地無聲地燃燒。

    看著已暗的天空,忽然有種錯覺,覺得秋色既是秋色,而人已非人,只是這秋夜月下的一點青灰。

 

    12、我喜歡秋天,秋天是輝煌燦爛的季節,與春天的嫵媚,夏天的熱情相比,秋天更散發著一種沁人心脾的魅力,自然界里各種果實大都在這個季節成熟收獲。人也一樣走到這個季節,我們的兒女也基本長大成人,而我們也白發上頭,如枝頭的黃葉,在迎接嚴寒到來之前,我們還擁有火一樣的激情,用丹心點燃我們的歲月,愛的熱烈,愛的深沉,愛的凄美,如同夕陽撫慰山川一樣,溫馨從容。“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花開花落,春去冬來,順應自然是秋天給予我最好的啟迪。

 

 

    13、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也如山水草木相連。山與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在自然中,山水草木是相屬相依。而四季輪回,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萬物興歇皆自然。
    世界上沒有完美,道理也蘊涵在人與人之間。不要因為他人的一個缺點而耿耿于懷,不必因為點滴小事永久埋怨,不能因為幾句錯話而始終惡言,更沒必要因為誤解留下遺憾。
    雪山冰冷,卻別具一格晶瑩;小溪浮淺,于清秀中潺潺。學會欣賞你周圍的每一片葉,每一寸土,每一絲光線,每一縷清煙,學會欣賞每個有血有肉的情感。
    這世界樹有萬千,這世界人有億萬,不一定相聚相守,只要你學會欣賞,把握來去情緣。
    春來草不謝榮,秋去木不怨落,草木源于自然,人皆出自情感。

 

    14、春天一派欣欣向榮,草木不必感謝春風;秋天一片蕭瑟景象,草本也不必怨恨秋風。

    草木的繁榮與凋零,是自然規律的表現。春天草木復蘇.秋天草木凋零,既不用感謝、怨恨什么,也沒有人能改變這一切。詩歌對仗工整,富有哲理,可用以說明客觀規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道理。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真正有所堅守的知識分子,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殘酷的現實,敢于在驚濤駭浪中奮勇前行!冰霜雪壓心猶壯,戰勝寒冬骨更堅!

 

 

    15、抬頭望天,藍天之下,在黑的枝條和白的花朵之間,沒有第三種色彩混雜,比夢還要更真,比冰還要更純,比情還要更美。我喜歡著,贊嘆著,幾不敢與之相對。我不知道我平凡的生命與她相比,哪一個更有重量。

    梨花短短一瞬的光華,然后悄然飄飛。我不知在這最后一段時光,她要告訴我怎樣的思緒,傳達怎樣的訊息。我不知道在她如詩如夢的一生中,以怎樣的情懷平靜的走向最美麗的綻開與最凄傷的凋零。

    于是想起了大觀園中那個葬花的女子,想起了關于年華關于流水關于生命的許多句子。

    但是,我不想感傷,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早在千年之前對著我笑,萬物興衰皆自然。便如梨花的淡淡身影,也是自然而平靜的一樣。

    在人生的路上,一朵花便是一個人,一朵花便是一種命運,何必定要占盡風光,或者咯血枝頭?

    換一種視角,你會發現,平靜的日光,也正時刻借著一種新的水平線掠過所有的事物,不僅是梨花,也不僅僅是生命,或者是愛情。在每一個剎那,它都在不停的勞作,它播種,它孕育,它成長,它開花,它收割。這一刻,我忽然想起墻上的鐮刀和天邊的彎月,想起陽光下一個個動人的,充滿滄桑和苦澀的笑意。

    這樣想著,我已走過飄舞的梨花林,遠處,有著小路,農田,陽光下有些耀眼的水渠和靜靜的睡著的村落。一株株滿是新綠的槐樹的影子,穩穩的立于其間,有的低拂著村落的上空,有的悄守在野地的墳旁,生命的起點,距終點也總是這樣的接近。便如一個誰也逃不開的圓。我走在其中,只希望不要迷失了自我,不要忘記了歸程。

    天還是藍的,盡管落花,依舊是行在春天里。既是春天,那希望就還在,不是么?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