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譯文]  草木的生長自有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希望讓美人來欣賞攀折的。

  [出典]  張九齡   《感遇十二首》其一

  注:

  1、《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注釋:

    蘭:此指蘭草。

  葳蕤(wēi ruí):枝葉茂盛而紛披。

  華同“花”

  生意:生機勃勃。

  自爾:自然地。

  佳節:美好的季節。

  林棲者:山中隱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棲者山林高士、隱士。

 

   3、譯文1:

    春天里的幽蘭春天里翠葉紛披,  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潔清新。

  世間的草木展現出了勃勃生機,  自然地順應了美好的青春時節。

  誰想到山林里那些隱逸的高人,  聞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香氣源于它們的天性,  那里會希求觀賞的人來攀折呢!

    譯文2: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 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采擷揚名。

    譯文3:

    蘭葉在春日日益繁茂,桂花在秋天多么皎潔。它們蓬勃茂盛啊,充滿著生氣,為春秋裝點著美好時節。無人知曉那山林中的隱士,風聞芳香便產生了對他們的慕悅。草木啊,你有著如此美德,哪稀罕美人來攀折?

   譯文4:

   春日里蘭葉生機旺盛,秋天桂花多么皎潔。它們欣欣向上一派生氣,使春秋兩季成為美好時節。有誰能知道山林中的隱士,從風中聞到了芳香因而產生了慕悅。草木如有此心,哪里稀罕每人來攀折? 

 

   4、張九齡(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678—740 ),唐著名政治家、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 707)舉進士,任校書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道侔伊呂科,升任右拾遣。后歷任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中書侍郎等職。曾因張說舉薦,任集賢院學士。開元二十一年(733)任宰相,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后加金紫光祿大夫。為相賢明,剛直不阿,敢于直諫,主張用人不循資格,設十道采訪使。后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自此朝政日漸昏暗,“開元之治”遂告結束。次年貶為荊州長史,不久病卒。

  工于詩,格調清雅,興寄深婉,較出色地繼承了漢魏詩歌的優良傳統,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其代表作《威遇》詩運用比興,寄托諷諭,繼了阮籍《詠懷》和陳子昂《威遇》詩的優良傳統,風格沉摯剛健。 有《曲江集》。《全唐詩》錄其詩三卷。

 

   5、這首哲理詩是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后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于政事,貶斥張九齡,寵任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斥異己,朝政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是十分不滿的,于是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寫了《感遇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二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上。“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未,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與“夫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后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微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后,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6、開元后期,唐玄宗沉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政日趨黑暗。為了規勸玄宗勵精圖治,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一部,專門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并將它作為對皇帝生日的壽禮進獻給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悅,加李林甫的讒謗、排擠,張九齡終于被貶為荊州長史。遭貶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本篇為《感遇》之一,詩中,詩人以春蘭秋桂自比,表達了其堅持理想政治,決不與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 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蘭葉在春風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輝映下更顯“皎潔”秀麗。春蘭秋桂生意勃發,也給季節帶來了榮耀,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這里既包含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了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后四句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自己行芳志潔并非為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象春蘭秋桂的香氣一樣,它博得山林隱士的喜愛,只是客觀效果而已;實際上,蘭、桂散發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們來折取它,欣賞它,而是純粹出于它們的本性。“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斬截有力,它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不肯廉價贏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給表現出來了。

  這首詩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貼切自然,蘊含深厚,耐人尋味。

 

   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指春蘭和秋桂,蘭在春天枝葉繁茂,桂在秋天花色清雅,它們都是順著自己的本性開花長葉的。“美人”喻指君王。詩人以蘭桂開花長葉散發芳香不是為了求得美人的欣賞折取。意謂自己潔身自好只是天性,并不是為了求得君王的賞識以博取功名富貴,表現了詩人以美德自勵的高尚節操。

 

  8、許多花兒都靜靜地在各自芬芳,自得其樂地開謝。“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實在是很有道理的。

 草木是這樣的,人卻未必是這樣的。像作者張九齡雖自命為芳草美人,寫《感遇》詩十二首,托物以喻志,而從骨子來講,還是希望為人所賞,無論為人為政為詩,皆當有意于知音的。孟浩然所謂的“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畢竟是無可奈何的喟嘆了。倘不是李林甫當道,他急流勇退,以求明哲保身,而今又丟了相位被貶為荊州長史,那他必躊躇滿志于高位,又何必寫詩以表心志,托寓言以寄微意呢?

   就人的自然性而言,人就是一叢蘭花,是一樹桂花,因時而生,“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何求美人折”,因時而逝,消失于天地間,“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遵循自然,開落有時,如是而已。而人的社會性,則殫精竭慮,務求得人知,務裨益于社會;“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是強烈的心聲。受挫于社會則遁退于自然,在自然情人的懷里,或表高潔之節或訴不平之憤或抒不得之哀或言不遇之痛,舔舐累累傷痕,平靜躁動的心,以獲得精神的安寧。而一有機會則言“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毅然殺向社會。

   9、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是什么時候愛上茶的味道? 茶,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品茶獨思,心若綠潭,空靈,靜謐。以前去廬山游玩時,巴巴地帶了兩大包上好的云霧茶孝敬嗜茶的父親,當時只是因為喜歡它的名字,象極了廬山的一方霧景,如幻似真,徒惹人悵惘,而今,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象茶一樣,清雅、淡泊、馨香、碧心……
如此而已。

    窗外是風雨的五月,雨斜斜地飄在眼簾,促我來看看這張精美的靜物PHOTO,無他,喜歡那種清澈寧靜的空氣感覺,似乎在記憶中的某個清晨,走在石板青苔的路上,看成蔭的樹葉里躲藏著的一張張陽光的臉,陽光在樹葉上流連,自然,平實,以至仿如不真實般恍惚,光影的畫卷,總讓人有種眷戀的遺憾和憧憬,走過去,是一片熾熱的藍天……
 
    月亮并沒有在走,是我們的心在走,
    大家習慣的,是她在永夜里的恬淡的美學
    月光,星際的邀約,美在這里,可望而不可褻瀆焉。  
 
 
   10、經典作品的經典之處在于它的光明磊落,坦蕩到你可以處心積慮地做任何推敲琢磨,而不會有絲毫的畏縮和慌張,相反是越品味越有味道。就像看漂亮的女孩子,有的第一眼望過去是驚喜,第二眼便是浮華之后的看穿,索然無味;而另一類就是用她的氣質和修養跟你對話,讓人感到一種由內而外的不可褻瀆的美,正如時下充斥著包裝花哨的各類書籍的書店,靜靜地立在架上一角的經典,用意味深長的眼神靜靜地與你交談,正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是一種拒絕世俗擁抱高雅的境界。
 
 
 
   11、工作的疲憊、失意,生活的平淡、壓力,感情的厭倦、乏味……林林種種的東東。自己再堅強,自己再樂觀,當一人靜靜時,自己永遠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

   再細小的草,它也可把壓在身上的石塊掀翻;

   再細小的草,它也可在偏僻的角落里煥發生機;

   再細小的草,它也有它的“本心”!

   面對過去一年工作上的委屈,生活上的委屈,我就是那“細小的草”,應有著“何求美我折?”的氣魄!

 

  12、花開花落,葉青葉黃,乃大自然的生態屬性。風花雪月本身并無美丑之分,金銀細軟亦無貴賤之別。“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那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之類,皆是庸人自擾,無事生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既然“草木有本心”,又“何求美人折”,最終落個“多情總被無情惱”。

 

  13、《詩經》中的描寫屬于比較含蓄的手法,用隱喻,用借代來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時過于蒼白,不如唐詩讀來另人回味。“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涼州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這樣的詩句明確的表達了詩人的理想,卻又不失含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在政治失意時,雖有憤懣,依然超脫瀟灑。王維的《老將行》隱隱看到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的影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詩經》和唐詩中的這一類詩。表達方式雖不盡然相同,但是志士的高潔表露無疑,心系社稷,不管是怎樣的社會形態中,都會有這樣一些人,在“先天下之憂而憂”,這些思想者作為時代的先驅,為思想的進步提供了引導,這樣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進程。

 

   14、現實生活中,懂你者,愛你者,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匆匆過客。這時,我們更需要有一種“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心態,來寬慰自己內心的浮躁和不安。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