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生態危機”與網絡生態倫理初探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一、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與特點
  隨著國際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日益廣泛、深刻,尼葛洛龐帝的名言——“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已成為當今時代的最強音。網絡技術使計算機從孤獨、封閉中解放出來,形成民主開放、自由共享的網際網絡,成為人們籍以相互交流、共同旅行的生存空間——網絡空間(cyberspace)。網絡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和思維方式。一句話,改變了我們的生存方式。網絡已成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或“第二生存環境”。網絡空間環境的好壞,無疑關系到人們生存質量的高低。難怪尼葛洛龐帝大聲疾呼:“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塑造一個安全的數字化環境”[1]。
  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網上購物、拍賣、聊天、email、 網絡電話、網上直播……“網絡熱”在全球范圍內一浪高過一浪。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一項技術傾注如此大的熱情、寄予如此大的希望。然而,在這股熱潮的背后,開始出現一股濁流污染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其程度甚至可稱為“網絡環境危機”或“網絡生態危機”。它影響人們參與電子商務,發展網絡經濟的信心,妨礙全球網絡化進程,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網絡生態危機”是指由于人們對網絡的濫用、誤用,污染網絡環境,使網絡生態失調,危及網絡安全,嚴重影響網絡的運行。這主要表現在網絡信息污染、網絡安全危機、“網絡私人空間”危機、信息膨脹與信息短缺、文化多樣性危機等方面。
  1.網絡信息污染 垃圾郵件、網絡色情、網絡謠言、網絡虛假信息等嚴重污染網絡環境,已經成為網絡空間的公害。據最近的一項名為“網絡10大罪狀”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第2大罪狀為垃圾郵件,第3大罪狀是網絡謠言,第5大罪狀是網絡色情。在當今的互聯網世界, 只要您打開電腦,您就可能遭遇鋪天蓋地的垃圾郵件的轟炸,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的騷擾,以及網絡色情的誘惑。這不僅有礙網絡環境的純潔,對人們的生活和青少年的成長構成威脅,而且這些有害、虛假信息占用大量寶貴的網絡資源,大大降低了網絡運行的效率,也使市場經濟的“帝王法則”——誠實信用原則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2.網絡安全危機 網絡病毒、駭客及駭客行為、網絡犯罪等對網絡安全已構成威脅,嚴重危及網絡環境的安寧。
  網絡病毒。自1987年10月發現第一例計算機病毒以來,計算機病毒增長速度已遠遠超過計算機本身的發展速度。計算機病毒一旦與網絡聯姻,其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危害就更大。“電子珍珠港事件”——莫里斯蠕蟲案、CIH 病毒以及剛剛出現的“愛蟲”病毒對互聯網的侵襲,使人們達到了談毒色變的程度。網絡病毒猶如比特原子彈懸在網絡空中對網絡環境構成巨大的威脅,成為人類第二生存空間的“核威脅”。
  駭客及駭客行為。駭客是由早期黑客演變而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破壞性最強、最黑的黑客。黑客也許是人類社會最讓人難以捉摸的一群人,他們有時扮演網絡俠客的角色,有時扮演網絡流氓、網絡罪犯的角色。今天,黑客中的許多人背離了早期黑客的哲學,成為所謂的“駭客”。他們在網絡空間亂砍濫伐——“劈”,在著名網站亂涂亂畫——“黑”,已經發展到故意進行數字破壞的程度,成為網絡環境中的“偷獵者”。
  網絡犯罪。網絡犯罪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是最嚴重的破壞網絡環境的行為。網絡犯罪主要包括網絡盜竊、網絡詐騙、數字破壞、網絡教唆等形式。網絡犯罪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
  3. “網絡私人空間”危機奔騰Ⅲ芯片中的遠程識別序列號和Windows 98系統的“后門”使隱私問題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網絡并不是“無人之境”,人們在網絡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網上留下一串串數字腳印,很容易被跟蹤。個人隱私是數字經濟中的新型貨幣,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成為一些商家追逐的目標。網絡使人們獲得個人隱私變得更為容易,因此互聯網成了隱私泄露、隱私侵犯最合適的溫床。往日寧靜的生活開始被打破,從而危及人們早已習慣的私人空間,成為網絡生態危機的重要表現。
  4.信息膨脹與信息資源短缺 信息是網絡之水,網絡之源。人們對信息的崇拜造成“信息爆炸”。虛假信息、無用信息、過時信息、垃圾郵件的激增致使信息交通擁擠,信道阻塞。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寬,但依然趕不上信息膨脹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我快被數據淹死了”的呼聲中,又難以覓得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信息資源短缺成了網絡時代的又一大難題。
  5.文化多樣性的危機 網絡本身是全球一體化的,知識霸權、文化帝國主義和“強勢文化”在這里最容易找到用武之地,從而對世界文化多樣性構成威脅。這不僅引起了發展中國家的抱怨,也引起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密切關注。正如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樣,文化多樣性也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維持文化生態平衡的關鍵。沒有文化多樣性,就失去了資源共享的前提;沒有資源共享的需求,最終將導致網絡的萎縮,危及網絡文化生態的平衡。
  網絡生態危機的后果是很嚴重的,這不僅因為它的表現是多方面的,而且還在于它具有全球性、虛擬性和瞬時性等特點。
  1.全球性 建立互聯網的初衷就是信息共享,這就要求盡可能多的計算機互連。同時互聯網具有無中心、無邊界的特點,使得網絡是一個世界性的網絡,這是一個沒有物理邊疆的空間。計算機網絡使人類“全球一村”的夢想成為現實,在其中出現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全球問題的實質在于,只要一個點出現問題,就會波及全球,而解決這個問題僅靠一個或幾個點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全球的努力。例如,解決信息污染問題,僅僅靠一個地區或國家加強監控是無能為力的。因此,網絡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僅要靠每個地區或國家的努力,而且需要加強全球的溝通和合作。事實上,國際性的自律組織和協議、規范已經開始在凈化網絡環境,調協網絡生態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虛擬性 網絡空間是一個數字化的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環境,在其中出現的網絡環境問題也具有虛擬性。它不像現實中的自然環境問題,它破壞的是虛擬的環境,屬于數字破壞。但這又不同于虛幻性,它是實實在在的破壞。
  3.瞬時性 互聯網發展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以美國為例,廣播經過38年才擁有5000萬聽眾,電話用了20年才擁有5 000萬用戶,電視經過13年才擁有5 000萬觀眾,而因特網僅用了4年就擁有5 000 萬用戶。正如因特網自身發展速度一樣,網絡環境破壞的速度也非常之快。以網絡病毒為例,在國際互聯網形成之前,計算機病毒的擴散是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進行,相對來說,速度較慢,范圍較窄。但病毒一旦借助網絡后,則如虎添翼,瞬間即可造成嚴重后果。黑客只要輕輕一點鼠標,馬上就可能傳來有網站被黑的報道。不久前肆虐世界網絡的“愛蟲”病毒,短短的幾天內就給世界造成了十數億美元的巨大損失。
   二、網絡生態危機的原因
  網絡生態危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與網絡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關,與網絡技術不完善、法制建設滯后等因素有關。同時,也與人們在網絡化進程中,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兼容、調適和轉換等倫理文化方面有關。揭示網絡生態危機的倫理文化等因素,無疑有助于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網絡生態危機的實質。
  導致網絡生態危機的倫理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崇拜”的負效應、黑客哲學的泛化、網絡生存空間觀念的淡漠、對網絡虛擬性的曲解以及網絡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等方面。
  1.“信息崇拜”的負效應 網絡生態危機與“信息崇拜”的負效應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學者西奧多·羅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書中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信息崇拜的負效應。他并不是一個僵化的技術恐懼論者,他堅持人道主義,在充分肯定計算機技術的意義的基礎上,提醒人們警惕“信息崇拜”的負效應。他指出:“信息被認為與傳說中用來紡織皇帝輕薄飄逸的長袍的綢緞具有同樣的性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倍受推崇”。“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從。盡管人們并不了解信息對于他們有什么意義以及為什么需要這么多信息,卻已經開始相信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周圍的每一臺計算機都成為信仰時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標志了”[2]。 信息崇拜容易導致信息自由主義,造成對信息的濫用和誤用,造成網絡信息污染,導致信息膨脹、信息高速公路的擁擠和阻塞。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對網絡環境的破壞程度越大,人們越認為他對信息的操縱能力強、技術水平高,“信息崇拜”者使這些行為反而成了英雄壯舉。
  2.黑客哲學的泛化 黑客是一個很難定位的特殊群體,他們并非鐵板一塊,有不同的類型,如駭客、俠客、飛客、紅客等,但他們都分享共同的黑客倫理或黑客哲學。萊維(StevenLevy)曾總結了黑客倫理的基本信條:第一,進入計算機應該是不受限制的和絕對的:總是服從于手指的命令。第二,一切信息都應該是免費的。第三,懷疑權威,促進分權。第四,應該以作為黑客的高超技術水平來評判黑客,而不是用什么正式組織的或者它們的不恰當的標準來判斷。第五,任何一個人都能在計算機上創造藝術和美。第六,計算機能夠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3]。這些雖然是黑客的哲學,但由于黑客在互聯網的發展中,尤其早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黑客甚至是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對象,因此,黑客哲學在網絡空間具有廣泛的影響。不管如何刻畫黑客哲學,其要旨是崇尚信息自由共享,反對信息壟斷,蔑視權威。這些信念觀念的極端化使黑客運用其得意手段——“劈”(hacking), 在網絡中“亂砍濫伐”,破壞網絡生態平衡。其他受影響者則為了滿足自己的自由發泄,大量制造信息垃圾,污染網絡環境,阻塞網絡交通。
  3.網絡空間觀念的誤區 這主要表現在網絡生存空間觀念的淡漠和對網絡虛擬性的曲解等方面。人們對第一生存空間環境問題的重視已達到空前的高度,達到這一認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即對“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一觀念的自覺。目前,盡管“數字化生存”這一術語已家喻戶曉,但人們對網絡的認識尚未達到這樣的高度,還沒有真正把網絡視為人類的生存空間,許多人還停留在僅僅把網絡理解為一種技術、一種“媒體”的層面上。因此,灌水、“劈”、“飛”(phreaking)等污染、破壞網絡環境的行為, 并不像污染破壞自然環境那樣遭到同樣程度的譴責。
  網絡空間具有不同于現實空間的特質,具有虛擬性,但并非虛幻空間,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由于人們對這種虛擬性存在誤解,把虛擬性混同于虛幻性,因此對“虛幻空間”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現實空間,導致人們對網絡生態危機問題的不同態度。有人認為,解決網絡環境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關閉網絡,這樣就可一勞永逸了。但是,網絡本質上是開放的,開放性是網絡的根本特征,關閉網絡意味著消滅網絡。有人則認為,既然網絡是虛擬的,網絡不能吃,不能穿,也不能住(這些都屬于原子思維方式),沒有必要對網絡環境問題大驚小怪。
  4.網絡生態問題的復雜性 網絡是一個充滿悖論的空間,悖論的存在導致解決網絡環境問題的兩難境地。例如,網絡要不要監管?如果放任自流,就會出現許多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等無政府主義行為;但如果管的太多,就可能扼殺掉網絡的內質,使網絡喪失其本色——自由、共享。很難想象各自割據、互相封鎖的網絡還是網絡。因此,對網絡的監管就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棘手的問題。又如,關于網絡色情的問題,在有些地區和國家,成人網站是合法的,而在另一些地區和國家則是非法的。網絡是無國界的,只要世界上有一個地區存在色情,就意味著整個互聯網色情的存在。全球性和地區性充滿矛盾的領域就成為滋長網絡問題的灰色區域,從而強化了網絡倫理與網絡技術發展的時滯效應。
   三、網絡生態危機的實質與網絡生態倫理基本原則
  通過上述對網絡生態危機表現形式的概括和對網絡生態危機的特點、形成原因的分析,不難看出,網絡生態危機的實質是人與信息矛盾的激化。網絡是人與信息的生態系統,因而,這種矛盾不是個別要素沖突的危機,而是網絡生態的危機,它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解決這類問題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努力,而且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既要重視網絡技術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法律、倫理的意義。對網絡生態危機的解決無疑有賴于技術的進步、資金的投入、帶寬的增加等手段,但我們若能自律,自覺地承担起自己的倫理責任,問題就會緩解許多。在網絡技術與駭客技術進行激烈較量的情形下,網絡倫理的作用就顯得更加突出。
  對網絡生態危機本質的認識,迫使人們從網絡生態倫理的視野去審視網絡生態危機。網絡生態危機加快了網絡生態倫理的提出,網絡生態危機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對于網絡的重要意義。為了擁有潔凈亮堂的“數字化神經系統”和適宜的網絡環境,倡導網絡生態倫理是適宜的,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一種網絡生態倫理觀。
  但是,網絡生態倫理的提出不僅僅是因為網絡生態危機的出現,準確地說,網絡生態危機的出現使網絡生態倫理的提出顯得更為迫切。網絡生態倫理的提出更主要地源于網絡的內在要求。網絡是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是人與信息的生態,這就要求網絡保持一種整體意義上的、結構性的動態平衡。要保持這種平衡,除了技術和法律外,網絡生態倫理也是必需的。
  在這方面,我們認為關鍵的一環就是應樹立網絡生態倫理意識,把這一問題提升到人與信息關系的高度,提升到網絡是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的層次。保護網絡生態實質上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應該像保護大自然一樣,保護人類的網絡家園;像對待自然環境危機一樣對待網絡生態危機;像善待地球一樣,“善待網絡”。
  同時,必須確立和堅持網絡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這樣,網絡生態倫理才會具有更為強烈的實踐意義。在這方面,其他領域如生態倫理、生命倫理等為網絡生態倫理基本原則的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借鑒這些原則的同時,我們必須根據計算機網絡的特質,賦予其新的內涵。根據我們的初步探討和總結,無害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原則、允許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應成為網絡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
  1.無害原則(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 )這要求任何網絡行為對他人、對網絡環境至少是無害的。人們不應該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給其他網絡主體和網絡空間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傷害。這是最低的道德標準(moral minimum),是網絡生態倫理的底線倫理, 是評價網絡行為的最初的道德檢驗。正如斯皮內洛提出,“這一原則對分析信息技術領域里出現的道德兩難的困境是很有幫助的”[4]。網絡病毒、 網絡犯罪、駭客行為是嚴重違反無害原則的行為。
  2.公正原則(principle of justice)網絡是人類的網絡、世界性的網絡,是一個生態系統。當你在網上痛快淋漓沖浪時,應關心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感受,關心網站的利益,這是公正原則的要求。網絡不僅是我們的網絡,也是我們后代的網絡,不能在享受網絡便利時,損壞網絡環境,我們必須為后代留下潔凈美麗的網絡空間,這也是公正原則的要求。同時,公正原則還要求我們應該密切關注世界各國網絡化進程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關注網絡中社會分層問題,即掌握和控制信息群體(knows)和不占有信息的群體(knows-nots)之間的公正問題; 關注網絡資源配置的公正問題;關注不同文化生存的公正問題,即文化的多樣性問題。
  3.尊重原則(principle of respect)網絡是人與信息的生態,生態的網絡是人性化的網絡,而不是機器的生態(machine ecosystem )。尊重原則要求,不論網絡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絡的主體是人,而不是“虛擬的人”,更不是機器,網絡應當符合人的特性,符合人性的網絡才是生態的網絡。網絡不是“無人之境”,而是人與人的關系網絡,要求網絡主體之間應彼此尊重,不能把對方看成是純粹的“數字化”的符號,是可以被隨意操縱、“計算”的符號,個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意復制和粘貼的。網絡的特點決定了人們在許多場合不得不提供自己的私人信息,如家庭情況、個人喜好、醫療狀況和履歷等。隱私道德基礎的關鍵在于人們控制自己私人信息的權利和他人對私人信息的尊重,因此尊重原則在網絡中的地位顯得更加突出。尤其在目前盛行的“免費服務”中,服務提供者是否擁有無限的、絕對的權利,是否應該尊重接受服務者的權利?實質上,無視尊重原則, 這是家長主義(paternalism)在網絡中的表現,而這種家長主義的弊端在醫學倫理、生命倫理中早已受到譴責。
  4.允許原則(principle of permission )網絡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空間,又是全球一體化的空間。那么,這種多元化與一體化如何統一起來?網絡共同體何以可能?沒有統一的價值規范,不同網絡社區如何達成共識?在這里,允許原則就起著重要的作用。恩格爾哈特認為,允許原則是為解決持有不同的道德觀的人們之間的道德爭議的原則。他指出,在一個俗世的多元化的社會中,涉及他人的行動的權威只能從別人的允許中得來。允許是道德權威的來源,尊重他人的權利是網絡共同體可能性的必要條件。在允許原則下,沒有這樣的允許或同意就沒有權威;違背這種權威的行動是應受責備的[5]。因此, 非經授權擅自進入他人系統是不符合這一原則的失范行為。
  5.可持續發展原則(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面對網絡生態危機和網絡經濟發展中的困難,一種“網絡是泡沫”的情緒開始在人們心中滋長,人們担心自己對網絡傾注的熱情和寄予的夢想在一夜之間化為泡沫。這種担心并非空穴來風,它反映了人們對網絡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態度,喚起了人們對網絡能否持續發展、如何才能持續發展這一問題的深層思考。因此,網絡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又一個焦點。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網絡的持續發展為最高目標,要求任何網絡行為都必須保證網絡的健康持續發展。
  “網絡更美好”是人類的共同心愿。為此,我們不僅需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且需要加強網絡倫理、法律的研究和構建。技術只有與倫理、法律攜手,才能創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網絡、生態的網絡。在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同時,我們應樹立一種網絡生態觀,樹立一種網絡生態倫理意識:“善待網絡”。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15~20B8倫理學唐一之/李倫20012001計算機網絡是人類的“第二生存環境”,即由信息構成的虛擬環境。人們的誤用和濫用導致了所謂“網絡生態危機”。這種危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全球性、虛擬性和瞬時性等特點。其爆發與網絡技術不完善、法制建設滯后有關,與網絡文化的負面效應有關。因此必須確立一種網絡生態倫理,其基本原則,諸如無害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原則、允許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應當得到遵守。網絡生態危機/網絡生態倫理/互聯網/網絡倫理唐一之(1971—),男,湖南長沙人,湖南大學計算機系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工程研究;  李倫(1965—),男,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絡倫理研究。  唐一之,湖南大學計算機系,湖南 長沙 410082;李倫,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81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15~20B8倫理學唐一之/李倫20012001計算機網絡是人類的“第二生存環境”,即由信息構成的虛擬環境。人們的誤用和濫用導致了所謂“網絡生態危機”。這種危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全球性、虛擬性和瞬時性等特點。其爆發與網絡技術不完善、法制建設滯后有關,與網絡文化的負面效應有關。因此必須確立一種網絡生態倫理,其基本原則,諸如無害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原則、允許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應當得到遵守。網絡生態危機/網絡生態倫理/互聯網/網絡倫理

網載 2013-09-10 21:18:01

[新一篇] “網絡時代”與人的存在方式變革

[舊一篇] 不提倡幼兒學電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