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及其哲學思考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一、世界的網絡化趨勢
  馬克思說,隨著生產日益社會化,歷史“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51頁)。而把全社會、全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紐帶,則是各種各樣遍布全社會、遍布全球的各種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網絡。20世紀初,西方國家就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60年代的美國建立了把全國連成一體的州際高速公路網。現代各國,包括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建立了遍布全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和供電網。所有這些網絡,使高度社會化的工業社會的物質流與能量流能夠便捷地流動,組織起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它們都有巨大的社會功能,是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大動脈。然而,從70年代~80年代就已經孕育、在90年代開始風靡全球的信息網絡,特別是Internet,確與以前的網絡不同。無論哪種網絡,也沒有像信息網絡這樣迅速引起全球風暴。計算機網絡正在刷新現在的世界,把人類帶入到全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們的經濟以及社會組織和文化無一不處在公共與個人數據網絡的影響之下。計算機網絡也許“變化的速度總比想象的慢,可是它的意義卻總比想象的深”(雷·海蒙德:《數字化商業:如何在網上生存和發展》,Pvii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對社會文化模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意義深遠。網絡時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計算機網絡的應用。社會的信息化,給人類提供全新的社會交往工具以及交往方式的網絡,正在編制一種新的文化,即“網絡文化”。
  二、網絡與文化創新
  作為由數字計算機網絡交往方式編織起來的網絡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網絡將培養人們在討論中的平等價值觀,由此而培養出“平等文化”。在以往的交往方式中,個人的身份起著重要作用,每句話的價值不在于這句話本身,而在于說這句話的人的地位和身份。在互聯網上,尤其是在公共布告欄BBS中,各個網友之間是完全平等的,它能淡化討論者的身份意識。
  第二,網絡文化將是注重個性創造的“個性文化”。在未來的網絡社會,人們最缺乏的將不再是信息資源,而是如何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準確選擇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生產和提供網絡社會歡迎的產品與服務的能力。在無限豐富的信息世界里,要想使自己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出奇制勝,沒有創造性是不可能的。因此,網絡文化必定是一種注重創新的個性文化。
  第三,網絡文化將是一種“權力分散文化”。網絡將造就出人們通過自由交往解決問題的社會自治能力。人們可以根據網絡上的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自主地解決他們之間需要處理的問題,社會組織趨向于由頂層領導與基層民眾構成的簡單結構。從而減去那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第四,計算機網絡將使人們在交往范圍上,進一步沖淡空間距離造成的地域聚集群體觀念,而注重虛擬的“網上社區”,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的超地域的“虛擬社區文化”。
  最后,網絡具有虛擬現實的功能,將培養出一種熱衷于精神創造活動的文化。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使個人朦朧的想象變成鮮明逼真的多媒體界面,并且利用強大的軟件提供的各種工具,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創造能力。另外,在良好的社會控制之下,網絡將給人類提供從來沒有的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如點播電視、遠程登陸、環球網瀏覽等。
  三、關注網絡的正負效應
  網絡正在引導一場文化的創新,本身是好事。然而,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以至人們的日常生活,會高度依賴于計算機網絡系統,即由電子系統、通信系統和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組織起來的網絡系統。此時,網絡是否會像以往以機器為代表的技術一樣,成為一個暴君,這完全在于人的主體性的覺醒。
  一方面的問題是,正如對技術持批判態度的超越論者埃魯爾所說,“技術變成自律的,它制造出一個無所不能的世界,具有自身規律,拒斥一切傳統。”(J·埃魯爾:《技術社會學》,14頁,轉引自E·舒爾曼:《科技文明和人類未來》,121頁,李小兵等譯,東方出版社,1997)網絡帶來的效果是相同的。人們沉迷于網絡中的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并試圖將這種虛擬的世界帶到現實中來。而現實中,由于現代技術的強大自律性,人被完全排擠出了自己的位置,離開了原初環境,處于異化狀態。因而現實一旦被虛擬,人在謀求到慰藉的同時,也完全喪失掉自我。難點在于,你是否承認這是一種異化。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網絡是如何創造出一批又一批的認為他們的真實自我只存在于網絡上的新新人類的。容格認為,機器時代技術危機的一個重要根源,是“時鐘制造者的思想獲得統治地位”(E·舒爾曼:《科技文明和人類未來》,68頁,李小兵等譯,東方出版社,1997)。在網絡時代,同樣,網絡是信息的載體,網絡文化將成為我們所處的信息時代的全部內容。它充斥著時代的任何一個角落。以網絡文化為其形式的信息將改變與其接觸的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接觸變成融入時,新新人類的產生將不會成為一個疑問。人們將失去自己主體思考的地位,成為網絡的延伸,信息的載體。人將不加選擇地接受包括網絡垃圾在內的各種價值評判。
  從以上兩個方面,網絡將統治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如何使網絡始終處于客體地位,弱化對于網絡的依賴性,將是隨網絡文化的不斷升溫而遇到的不可回避的問題。
  對于此問題的解決,即人如何才可以重新獲得主體性。借助埃魯爾對技術的批判,我們試圖通過以下幾個途徑:①教育人在利用網絡的方便快捷時,意識到自己已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網絡文化的部分,是否還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②要對網絡技術的發展進行哲學的反思。哲學不應再是“一套專門詞匯的純粹的學問”,而應是“為謀生而忙碌,同時又在思考的一切人的財富”(J. Elull: The Technological order. edited by C. Mitcham. Phylosoghy and technology,The Fress Press, P196,1983)。③加強具有反思精神的人文學者與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專家的對話和交流。告誡哲學家不要一味批判網絡帶來的后果,告誡技術專家們也不要“謙恭地”回避哲學。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歷史發展,在給人類文化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包含于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以擴大其影響的機會。印刷術、VCD的發明,既給科學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方便,也為各種消極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溫床。但是,這并沒能阻止人類選擇先進的文化傳播工具。因此,網絡文化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不能成為我們拒絕與懼怕網絡時代的理由。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信息化所帶來的各種負面現象同其帶來的積極后果比起來居于次要地位。整個人類將在遍布世界的網絡文化中生產和生活,既是計算機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又在創造和享受中被網絡所塑造,成為全新文化下全新的人。我們所應采取的態度就是舉起雙手歡迎網絡時代的到來,因為網絡化是歷史發展不可避免的演化趨勢。
《理論與現代化》津35~36G0文化研究張成崗20012001網絡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進而將產生一種新的文化——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特點,一是網絡培養人們在討論中的平等價值觀,并由此培養出“平等文化”;二是網絡文化將是注重個性創造的“個性文化”;三是網絡文化將是一種“權力分散文化”;四是它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的超地域的“虛擬社區文化”;五是網絡虛擬現實的功能,將培養出一種熱衷于精神創造活動的文化。網絡將統治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此我們應關注網絡的正負效應。網絡/文化/特點/效應張成崗 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作者:《理論與現代化》津35~36G0文化研究張成崗20012001網絡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進而將產生一種新的文化——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特點,一是網絡培養人們在討論中的平等價值觀,并由此培養出“平等文化”;二是網絡文化將是注重個性創造的“個性文化”;三是網絡文化將是一種“權力分散文化”;四是它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的超地域的“虛擬社區文化”;五是網絡虛擬現實的功能,將培養出一種熱衷于精神創造活動的文化。網絡將統治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此我們應關注網絡的正負效應。網絡/文化/特點/效應

網載 2013-09-10 21:18:08

[新一篇] 網絡文化與師生關系

[舊一篇] 網絡文學芻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