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述評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 靳娟娟)
  文 摘 本文對國內外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狀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和歸納,分析了目前形成眾多情報學哲學基礎流派的原因,重點評述了各流派的可取之處及不合理因素,提出了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所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情報學 哲學 本體論 認識論 方法論
  *             *            *
      引言
  哲學基礎是情報學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情報學理論研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盡管人們對情報學的哲學基礎尚無一個統一的認識,但畢竟走出了對情報學哲學基礎忽視的低谷,并逐漸進入了對情報學哲學基礎進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探討的發展成長階段。為使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擺脫“百家爭鳴”、“觀點各異”的局面,有必要對已有的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成果進行及時客觀的分析、總結與評價。
  本文將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派別,按各派的哲學基礎所從屬的哲學派別,劃分為科學哲學流派、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貝塔朗菲系統理論流派和結構主義流派。
  形成情報學哲學研究流派眾多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從哲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哲學已從注重本體論的傳統哲學研究,進入到以認識論及方法論為主的當代西方哲學研究。正是由于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庫恩的歷史主義、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皮亞杰的結構主義、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多種哲學流派的產生與發展,使得情報學者們采用不同的哲學觀點,形成了眾多的情報學哲學基礎研究流派。二是從情報學的研究來看,情報學家本身的知識水平、對情報學的認識深度、對哲學的吸收理解程度和運用哲學觀點指導情報學及解決情報學問題的能力,亦是形成“觀點各異”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從信仰、社會、文化等因素來看,不同的哲學信仰、科學、技術水平、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1 科學哲學流派的研究狀況
  科學哲學流派包括以“波普爾的世界3 理論”為哲學基礎的本體論流派和以庫恩的科學“范式”、“科學革命發展的動態模式”及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哲學基礎的認識論及方法論流派。
  1.1 本體論流派
  1.1.1 以波普爾“世界3理論”為哲學基礎的觀點
  布魯克斯以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 并以此為研究基點,確定了情報學研究對象在本體論上所處的哲學位置,指明了情報學的理論工作是研究世界Ⅱ和世界Ⅲ的相互作用,實際工作是收集和組織世界Ⅲ的記錄;認為波普爾“世界3 理論”之所以引起情報學者的注意,是因為該觀點第一次從純實用觀點以外的角度,為情報學的專業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盡管布氏從波普爾的“世界3 理論”出發,提出了情報學的哲學位置和特有的研究領域,但他本人是二元論者,他在引用“世界3理論”時, 更多的只是采用了波普爾的劃分形式和術語。
  繼布氏的《情報科學基礎》發表之后,波普爾的“世界3 理論”引起了國際情報界的極大反響。Rudd,D. 在《我們真正需要“世界Ⅲ”嗎?》(采用或不采用波普爾哲學的情報科學)一文中指出,世界上沒有真正超越時間的客觀思想記錄物并認為波普爾的客觀知識理論在哲學上是不妥的。Neil,S.D. 在分析波普爾的客觀知識理論在情報學中的應用時,一方面承認客觀知識的運用規律對情報學的重要性,承認客觀知識理論可以解決情報學的一些本質問題;另一方面又認為,要發展情報學亦離不開對認識主體的思維過程的研究,認為客觀知識與主觀知識均為情報學的研究對象。
  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在我國亦引起了很大反響。 自我國情報界于1982年開始引進波普爾的哲學體系以來,有很多情報學者皆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大多數認為該理論不僅不能科學地說明和解釋世界萬物,而且在論證和邏輯上亦有些疏漏;認為用該理論建立情報哲學基礎是不妥當的,但亦應充分肯定該理論的合理成份。
  筆者認為波普爾的“世界3 理論”為情報學哲學基礎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貢獻。該觀點首先將客觀知識作為世界萬物整體的一個獨立部分劃出,首次在哲學本體論的意義上為情報學確定了哲學位置,首次從世界本原的角度確定了情報學的核心任務是研究世界Ⅲ及世界Ⅲ與世界Ⅱ的相互作用。但該理論將客觀知識自主性絕對化了,這種無主體論勢必會削弱情報學的人文、社會因素。
  1.2 認識論及方法論流派
  1.2.1  以庫恩的“范式”及“科學發展動態模式”為哲學基礎的觀點。
  庫恩的“范式”理論及“科學發展動態模式”亦引起了一些情報學者的重視,但研究深度不夠。文獻〔1〕 以庫恩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作為認識論及方法論,分析了信息科學(情報科學)的發展過程;認為1945~1970年為信息科學的前科學狀態,1970~1980年為信息科學的常規狀態,1980年以后為信息科學的危機狀態;呼吁情報學界對信息科學的危機要給予足夠重視,并通過對危機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今后情報學的出路如何以及應該如何研究。盡管文獻〔1〕 用庫恩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來研究情報科學的形成歷程,可以從歷史發展角度使情報學界比較清楚地認識到情報學的發展狀態,了解情報學的已有成就和危機,明確情報學的未來發展方向,但文獻〔1〕 只是泛泛地借用了庫恩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的合理成份,并未對其不合理因素給予剖析。
  文獻〔2〕〔3〕以庫恩的“范式”理論為認識論及方法論,對目前已出現的情報學理論進行了“范式”分析,提出了情報學范式的概念、性質及其與情報學理論的關系,劃出了情報學理論的五種范式,提出了今后情報學理論研究的統合范式特點;認為如果不深入研究情報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以及相應的評價標準,就無從斷定目前的情報研究是處于“前科學”時期還是“常規科學時期”,認為目前情報學“范式”的系統要素尚有缺項,結構層次欠完整,提出了完善情報學范式的最佳途徑是“全面社會學化”。盡管文獻〔2〕〔3〕以庫恩的“范式”理論和“科學發展動態模式”為哲學基礎,全面、系統、深入地探討了情報學理論基礎,提出了情報學統合范式模型的理論體系及發展該理論體系的途徑,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邏輯性和系統性。但對庫恩的哲學觀點全盤吸收,而不剖析該觀點的不足之處,是不可取的。
  庫恩的“范式”理論是客觀世界某一事物的內部結構,在人們頭腦中反映出來的方法論的知識或理論的框架,有其合理因素,但亦有其弱點,一是“范式”的含義不精確。二是以科學家的心理與信念為基礎建立科學理論是唯心的。三是把“范式”的更替看成是突如其來的、絕對的改變,而不是人類知識長期積累的結構,是不可取的。
  1.2.2 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哲學基礎的觀點
  由于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的內核比庫恩的“范式”意義明確的多;拉卡托斯的“硬核”是理性的產物,而庫恩的“范式”是心理主義的解釋;拉卡托斯肯定了新舊理論系統之間的連續性和進步性,而庫恩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是突變的。因此,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逐漸引起了情報學界的關注。
  文獻〔4 〕認為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哲學方法論基礎,并由此提出了以情報用戶為核心的情報學理論體系。設想情報學理論體系結構為一圓形平面層次結構,并將此結構分為核心區、成熟區、發展區及系統管理區四個層次,認為核心區是以用戶為核心的情報學理論體系的中心與出發點,是情報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情報學理論體系的硬核。雖然文獻〔4 〕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哲學基礎,以用戶為研究基點,系統地建立起以用戶為核心的情報學理論體系,但并沒根據拉卡托斯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進一步建立情報學的發展模式,這勢必影響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
  盡管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作為實際科學的抽象和理想化,與實際科學的距離較大,把理論本身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是不正確的。但該方法論把科學結構的模型與科學發展的歷史模型有機地統一了起來。把科學哲學變為科學方法論,不僅提出了理論系統,還提出了科學發展動態模式,這對正處于發展階段的情報學來說,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構建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2 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的研究狀況
  該流派主要以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作為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由于各國哲學信仰、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不同,由于我國自建國以來主要是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國內情報學界比較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情報學理論體系建立的指導。
  文獻〔5〕〔6〕以情報工作的內在機制——情報與情報需求的矛盾為出發點;利用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分析該矛盾,認為:該矛盾產生、存在于整個認識過程,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個環節;情報不僅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產物、人類認識的對象,還是人類認識的工具、聯系主客體的中介;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情報學提供了適當的哲學位置,是情報學的哲學基礎。
  盡管文獻〔5〕〔6〕從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角度,把情報視為一種認識工具,認為情報與情報需求的矛盾是認識過程的一個環節,并以此尋找情報學的哲學位置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但從科學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情報學理論體系不應僅僅是情報工作的經驗和總結,還應該以科學事實、科學概念、科學定律為基礎和構成材料,通過自我組織、自我調節和自我反饋形成科學的動態理論系統,通過科學的實踐檢驗判明其真理性,因此,僅從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能為情報工作的內在機制提供適當的哲學位置及認識論,就認為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情報學的哲學基礎似乎不太嚴謹。
    3 結構主義流派的研究狀況
  該流派主要以結構主義的深層、表層結構為哲學基礎。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以結構主義為哲學方法論研究情報學理論體系的還不多。文獻〔7〕以結構主義為哲學方法論, 以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為參照系,按照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劃分方式將情報學劃分為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和邊緣結構。深層結構是指情報學各分支領域和各構成要素所共有的結構形式,是深藏于情報學表象內部的深刻本質,決定了情報學的外在表現形式——情報學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情報學各分支領域和構成要素所特有的結構形式,既統一于深層結構,又具有多樣性;邊緣結構是指情報學以特有的結構形式為媒介,與相關學科建立的各種聯系。雖然文獻〔6〕從結構主義角度探討了情報學各構成要素之間的聯系, 將情報學的結構劃分成深層、表層、邊緣結構,確實為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但并未論證情報學整體結構模型的最本質問題——深層結構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卻是令人遺憾的,是與結構主義以深層結構為重點的觀點不相符合的。
    4 系統論流派的研究狀況
  該流派主要以系統論思想為哲學基礎。從目前情報學理論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外皆很重視系統論思想對情報學理論體系建立的作用。文獻〔8〕詳細介紹了以蘭洛依斯、列哥梅尼德斯、 斯特朗和布萊克為代表的情報學系統理論體系流派。該流派以系統論和人本主義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研究了情報現象和過程。蘭洛依斯提出了控制論系統情報理論,認為人是不同于其它機械論系統的一種智能情報處理系統。列哥梅尼德斯從系統動力學和耗散結構理論出發,探討了情報過程的系統行為規律。斯特朗提出了適應系統情報理論,從行為類型角度探討了人腦的情報機制。布萊克則提出了管理生態系統理論。筆者認為,該流派以系統論及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對情報及情報過程的研究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是情報學理論體系研究的一個了不起的突破。文獻〔9〕 以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為哲學基礎,按照錢學森的三臺階理論將情報學理論體系分為情報服務工程→情報科學技術→情報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系統論的產生和運用,揭示了客觀物質世界新的本質聯系和運動規律,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以此推動情報學早日成為一門體系完善、嚴謹的科學。筆者認為,盡管系統論能從不同側面揭示情報學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及內在運動規律,然而,系統論只是提供了一種使情報學理論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一種哲學方法,并沒有指明情報學在哲學意義上的位置及核心任務,只是說明了情報學理論體系作為一種系統具有動態性,并未指明其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如何。
    5 改良流派的研究狀況
  該流派主要指一些學者在批判吸收波普爾“世界3 理論”的基礎上,以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為依據,將客觀物質世界劃分為“四個世界”,以此作為情報學哲學基礎的本體論流派。
  文獻〔10〕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是多元論, 波普爾沒有解釋清楚世界Ⅱ在世界Ⅲ與世界Ⅰ之間的中介是如何產生和發揮作用的,也沒有從本質上科學地說明三個世界之間的相互關系。但亦承認波普爾對世界進行的精細劃分是科學的、合理的,是符合客觀事物真實結構的,是符合人類認識發展過程的。因此,文獻〔8〕提出了A、B、C、D 四個世界的構想,強調這四個世界與波普爾的三個世界有本質的區別。世界A是自然物質世界;世界B是精神世界;世界C是準人造物世界——語言,是聯系世界B、世界A、世界D的橋梁;世界D是人工創造物世界;四個世界出現的先后順序是A→B→C→D。文獻〔8〕認為,將語言C單獨列出并與A、B、D 并列,可以較好地解釋世界B為什么能充當世界A與世界D 之間的中介,從而比較科學地說明物質世界的聯系。將物質世界劃分為四個世界的目的是探討情報學的哲學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的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情報學的哲學基礎,世界C和世界D是情報活動的主要工作對象。
  文獻〔10〕的“四個世界”觀點堅持了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對波普爾“世界3理論”的補充。 但僅從語言是人的精神世界與外界聯系的橋梁的角度,來證明將語言獨立為世界C 可以較好地說明世界B為什么是世界A與世界D之間的中介, 并不能從客觀本質上解釋世界A、世界B、世界C及世界D之間的聯系,因為語言畢竟是人工創造物,用人工創造物去解釋四個世界的關系無疑是一種表面說明。無論是自然物質世界、精神世界還是人工創造物世界皆含有信息,如果從信息角度探討自然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人工創造物世界,能更科學地說明文獻〔8〕所提出的四個世界的關系。
  文獻〔11〕認為波普爾的“世界3 理論”混淆了物質第一性與精神第二性的根本區別。世界Ⅲ太廣泛了,但承認波普爾確實極其明確地把人的主觀精神狀態與客觀的思想內容區別開,突出了主觀思想的物化,強調了“人工產品世界”。因此,文獻〔11〕在吸收波普爾“世界3 理論”合理因素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為依據,將整個物質世界劃分為“四個世界”(不同于文獻〔10〕的“四個世界”),并以此“四個世界”理論作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認為世界1 是天然物質世界,世界2是人類物質產品世界,世界3是人類精神產品世界,世界4是人類精神世界; 四個世界的形成順序為天然物質世界→人類精神世界→人類產品世界(人工物質產品世界和人類精神產品世界)。
  文獻〔11〕從四個世界形成順序的角度,說明人類精神產品世界是由天然物質世界與人工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人類產品世界分化而來的,堅持了辨證唯物主義的主客體認識論,彌補了波普爾“世界 3理論”的不足。但筆者認為文獻〔11〕的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實際上就是波普爾的世界Ⅲ,只不過文獻〔9 〕既突出了人類精神產品世界對情報學的重要性,又強調了人類精神產品世界以客觀物質為本源。
    6 結束語
  盡管上述各流派采用不同的本體論、認識論及方法論作為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對情報學的哲學基礎尚無統一認識,但這種不同方位的研究,對情報學理論基礎的建立和發展確實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哲學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世界本質的問題,即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其次就是認識規律問題,即認識論問題。再次就是用何種方法進行研究,即方法論問題。因此,我們在建立情報學的哲學基礎時,應注意從本體論、認識論及方法論三方面系統考慮,而不應該以某一方面的研究作為情報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閻學杉:關于情報科學的研究,《情報科學》,1993, 14(6)
  〔2〕陳文勇:情報學理論的范式分析,《情報業務研究》,1989, 6(6)
  〔3〕陳文勇:情報學范式的形成與完善,《情報業務研究》,1991, 8(4)
  〔4〕靖繼鵬、 李勇先:試構造以用戶為核心的情報學理論體系,《情報業務研究》,1991, 8(4)
  〔5〕臧蘭:情報學的理論基礎是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情報業務研究》,1988, 5(4)
  〔6〕嚴怡民:《情報學研究導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北京,1992,11
  〔7〕盧紹君:論情報學表層結構,《情報理論與實踐》,1988(4)
  〔8〕張新華:《情報學理論研究綱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1992, 5
  〔9〕文岳雄:情報學理論體系結構初探,《情報學報》,1985 ,4 (4)
  〔10〕秦鐵輝: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與情報學的哲學基礎, 《情報學報》,1991,10(2)
  〔11〕劉植惠:試論情報學的哲學基礎,《情報學報》, 1989,8(3)
  〔12〕邱仁宗:《20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湖南出版社,長沙,1991,12
  〔13〕鄭杭生:《當代西方哲學思潮概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87,7 *
  
  
  
國外情報科學長春16-2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靳娟娟19961996 作者:國外情報科學長春16-2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靳娟娟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19:56

[新一篇] 恣情的詩意——論潘軍的小說創作

[舊一篇] 意境的創構與人格生命的自覺    ——宗白華美學思想核心簡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