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參與廢立的隋朝重臣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公元572年,北周政壇發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皇帝宇文邕處死了他的堂兄宇文護,親攬朝政!而此前,大權一直被宇文護總攬,宇文邕只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值此政局驟變之際,宇文邕整日忙著肅清宇文護勢力,豈料,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讓他十分動怒。原來宇文護手下的一個在禮曹里任職的無名小官沖著這個當口竟兩番三次地上表,請求皇帝為其在與北齊交戰中陣亡的父親正名,強向皇帝討個說法。宇文邕趕他不走,不禁龍顏大怒,喝令衛兵將其推出斬首!不想那人非但面無懼色,還朗聲道:“我在無道昏君手下做事,死則死矣,死得其所!”宇文邕極為詫異,想此人真乃壯士,正當用人之時,此等人才不可不留,正可為己所用。于是連忙喚回刀斧手,免其死罪,一如他的要求,追封他的父親為大將軍,加謚號日忠壯,同時提拔此人為車騎大將軍,加他官號儀同三司。此人從此平步青云,成就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就是后來的隋代名相楊素。 

少年奇才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今陜西華陰)。楊家屬名門望族,他的祖父楊喧在北魏任輔國將軍和諫議大夫,他的叔伯爺爺楊寬在北魏任左仆射,北周代西魏后,楊寬又任小冢宰――宰相之職。楊素的父親楊敷在北周任汾州刺史,即前面提到的那位陣亡將軍,楊素可說是將門虎子、烈士之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出生于這樣的家庭,有這樣的背景,卻毫無一般紈绔子弟的習性,相反,卻自小胸懷大志,渴望建功立業,對于一般瑣屑小事從不掛懷,因而許多人并看不出這位少年的過人之處。獨有楊寬慧目識珠。對兒孫們說:“你們不要小看了處道,別看他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卻有超群脫俗之能,前途不可限量。依我看,將來你們誰也比不過他!” 

  出生于將門之家的楊素有著得天獨厚的習武條件,他終日苦練武藝,練就了一副好身手,騎馬搏殺,彎弓射箭,無不精熟,為他日后率兵打仗、身先士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來有一次,隋文帝楊堅親率文武百官比武。當時隋朝武功極盛,猛將如云,而楊素箭箭命中,弓無虛發,名列第一。眾官員心悅誠服,楊堅也極為高興,當即親手賞賜給他一個外邦所獻的純金盤子,價值上萬錢。 

  不僅如此,楊素還刻苦學習文化,大異于一般武夫。舉凡經史典籍、禮樂書法、乃至測占之術等等都無不鉆研,尤其寫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手好書法,他的草書筆走龍蛇,隱隱然有飛騰之勢;隸書又圓潤飽滿,巍巍然堅如磐石,在當時都被天下人引為美談。他在朝廷參掌詔書的擬定,“下筆立成,詞義兼美”。宇文邕嘖嘖稱奇,喜不自勝,對他說:“楊素啊,你盡管好好努力,不愁將來沒有富貴。”更讓宇文邕感到驚奇的是,楊素竟然抗聲說道:“我心里從未想過圖什么富貴,只是怕富貴找上門來圖我!”后來在隋朝與薛道衡詩詞相和,楊素曾作一首長篇五言詩,共達700 字,渾然一體,氣勢磅礴,而不乏俊秀風韻,且對仗工整,實為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 

  楊素習文與一般迂腐儒生又有不同。他非常留意治國安邦之策,關注文韜武略,時時以天下興亡勸勉自己,這為他日后率軍征戰、參掌朝政、治理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他結識了同樣志向遠大的牛弘。二人有著同樣的抱負,互相勉勵,互相幫助,結為莫逆之交。牛弘后來在隋朝也建樹非凡,對于隋統一全國后的制禮作樂和思想文化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南征北戰 

  六世紀后半葉,中國處于分裂割據狀態。北方有北周、北齊,南方有陳。幾大勢力集團互相攻伐,逐鹿中原。結果是,北周滅了北齊,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后建國隋,隋又滅了陳,全國遂告統一,結束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在這一段武力大較量的時期,楊素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楊素帶兵的最大特點就是身先士卒,勇猛頑強。他在北周的時候曾經跟隨宇文憲征討北齊,結果宇文憲全線潰敗,倉促而逃,北齊士兵苦苦追逼。此時楊素顯出英雄本色,他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率領十幾名驍勇善戰的衛士拼死殺出一條血路,使宇文憲得以生還。 

  后來楊素自己領兵打仗,也格外強調勇猛頑強,不怕犧牲。他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有膽敢違抗軍令者,立即格殺勿論,從不姑息遷就。他對將士宣布:“不論你們過去功勞有多大,資歷有多深,這次違犯軍紀或是沒完成任務,就不要回來見我。”所以楊素所帶之兵皆英勇頑強,能征善戰。為了’鼓舞士氣,殺一儆百,每次戰前,他總要先整肅部下,凡有過失的,哪怕是一點點小錯,都問斬于軍前,動輒幾十人.多則百余人。尚未交戰,己方陣前已血流成河,而他卻談笑自若,像沒事一樣。這豈止是殺一儆百,簡直是殺百儆萬!然后他命令擂鼓助威,士兵們踏著戰友的鮮血奮勇爭先。第一次沖鋒,只令一二百人的小隊往前,第二隊二三百人在后準備,同時,第三隊,第四隊依次準備。他下達死命令:各隊必須戰勝敵人,或者戰死敵陣,不許活著回來。如敵人尚未消滅而自己卻活著回來,則后面的梯隊先把前隊退回的將士立即斬于陣前,然后再接著沖殺。如此血腥的戰法,不僅使己方戰士心驚膽寒,也使敵方未經交手,先已畏懼三分。這種背水一戰的不要命打法激發了大家奮勇向前、決死疆場的決心,這樣的軍隊戰斗力可想而知。楊素之所以能做到這點。關鍵有二:一是作戰時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為將士們作表率;二是戰后論功行賞,為將士們的封賞據理力爭。當時,別的部隊也打了勝仗,或由于將帥不知在上面邀功請賞,或由于某些奸佞小人進讒言等原因,將士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卻得不到什么好處,挫傷了將士們的積極性。楊素則不然,他深得皇上寵信,敢做敢言,豪氣中透出一般霸道。凡跟著他打仗的,不愁打不了勝仗,打了勝仗更不愁封官論賞,所以許多英雄豪杰愿意跟隨他,在他旗下作戰。 

  說起楊素的勇猛頑強,膽略過人,不可不提他兩次對突厥的用兵。隋統一全國后,面臨的最大軍事壓力即是來自北方的突厥。突厥屬游牧民族,最善騎射,過去漢族與之交戰往往深受其鐵騎之苦。后來為了穩妥起見,每交戰都以戰車和步、騎兵互相摻雜,防止陣型被突厥鐵騎沖散,同時為了限制敵方騎兵,每結方陣,四周都圍上一圈鹿角砦。這種陣法雖然可以自保,卻也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未戰已處于不利地位。這一次,隋朝經過精心準備,于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派楊素統率大軍征討突厥。楊素一改往日戰術,棄鹿砦不用,結成自己的騎兵隊列,欲與突厥決一死戰。達頭可汗聽說以后,大喜過望,心想這真是天賜良機,漢人竟敢撤掉鹿砦,與我比試騎兵!乃下馬仰天而拜,率領10余萬鐵騎來會楊素。兩軍剛一交手,達頭即覺形勢不妙,漢軍一改往日小心翼翼、膽小懦弱之態,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真是勢不可擋。達頭連忙組織陣形,欲扭轉頹勢,但為時已晚,突厥兵在楊素大軍的左右沖擊之下潰不成軍,達頭本人也負重傷而倉皇逃脫。這次戰斗,突厥始驕而后餒,主力遭受重創,敗軍號哭之聲不絕于道,此后突厥兵便聞楊素之名即色變。 

  三年以后――隋文帝仁壽年間,楊素又任行軍元帥,率大軍再次北征,一路步步進逼,突厥則節節敗退。等到楊素大軍追上突厥主力的時候,已近黃昏時分了。楊素思忖:若此時貿然交戰,突厥可能憑仗其騎兵逃脫追擊,這樣仍不能殲滅其有生力量。于是命大軍稍后再行,他親率兩個心腹衛士再加上兩個突厥降將,五騎馬乘著夜色混入突厥軍中,一路跟隨,竟然沒被發覺,這下摸清了突厥大軍的虛實。突厥軍看到隋軍不再追來,放松了警惕,加上夜幕降臨,便全軍下鞍解甲,安營扎寨,埋鍋造飯。值此突厥最為松懈之時,楊素又悄悄返回,率主力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殺過來,突厥大敗虧輸,潰不成軍,隋軍終于大獲全勝,徹底解除了北疆的心腹大患。自此突厥遠走漠北,不再對隋朝構成威脅。 

  楊素雖然驍勇異常,卻絕非有勇無謀之輩。他行軍布陣奇正相合,變化莫測,同時又能因勢利導,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策略。隋朝統一北方以后,便意圖伐陳,又苦于長江天塹之阻。楊素便在長江上游建造五牙大艦,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此種艦分為五層,高百余尺,前后左右設置了6根拍竿以掌握航向和船身平衡,僅拍竿長度即達50尺。每艦可容戰士800人,桅桿上高高飄揚著元帥大旗。另外,他還建造了可容百余將士的黃龍艦以及平乘艦、舴艋艦等各種級別的戰艦,互相搭配。艦隊組建完畢以后,他親率這支******從上游直撲三峽。船至流頭灘,兩岸山崖筆立,如刀劈斧削一般,水下水上布列著大大小小的暗礁明石,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且水流湍急,行船艱難。陳朝將領戚欣率百余艘青龍艦及數千軍兵固守在狼尾灘,嚴陣以待。楊素詳細考察了地形地勢,認為如果白天攻擊,則實力盡暴露于陳軍之前,加以灘流迅急,戰艦不好掌握,便決定夜晚攻擊,這樣可以揚長避短。他集思廣益,制定了一整套詳細周密的作戰計劃。出航前,楊素鼓舞士氣道:“勝負大計,在此一舉。”隨即親率數千艘黃龍艦順流東下,同時,他又派王長襲和劉仁恩各率精兵從南北兩岸由陸路夾擊戚欣的軍營。陳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戚欣單騎逃脫,余眾皆被俘獲。楊素對俘虜極為寬大優待,盡皆遣散,同時嚴明軍紀,對百姓秋毫無犯,顯出王者之師堂堂正正的氣度,此舉深得陳朝百姓擁戴。當大軍繼續東下之時,整個江面布滿了隋軍艦只,旌旗連天蔽日,各艦井然有序,陣容極為壯觀。楊素披甲執刃,挺立在平乘大船的船頭,頜下一副長須隨風飄蕩,真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陳朝百姓見此,紛紛傳言,以為楊素乃長江之神,凜然不可阻擋。軍至歧亭,陳將呂忠肅在江兩岸開鑿巖石,橫拉三條巨大的鐵索亙阻于江面,以圖阻擋楊素水師。針對此種情況,楊素和劉仁恩率軍登陸,從岸上攻占了呂忠肅的營柵,然后從容毀掉鐵索,繼續揮師東下。忠肅心有不甘,又在荊門布陣以待,組成了第三條封鎖線。這次,楊素派出千余名在當地招募的土著士兵,他們熟習水性,分乘四艘五牙大艦,充分利用己方船身大的優勢,在江面上左沖右突,把一艘艘陳朝的艦只撞得粉碎。呂忠肅單人逃脫,兩千甲士被俘。經此三戰,陳朝在長江上游的力量被完全肅清,楊素大軍一路高奏凱歌直下漢口,與皇子楊俊率領的大軍勝利會師。 

  隋朝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掉陳朝。次年,江南爆發了大規模的反隋叛亂,楊素又領命平亂。經過大小百余次戰斗,楊素以風卷殘云之勢平定各處,兵麾所指,所向披靡,亂首高智慧逃守閩越。楊堅見大局已定,又關心楊素在外久戰,乃下詔慰勞,讓楊素回京休養。楊素反倒上表說:“值此乘勝席卷之際,應一鼓作氣,擒獲高智慧,徹底肅清亂軍余眾,大功指日可待。我為皇上和國家盡力,哪里顧得上自己的什么休息。”楊堅只好同意。亂軍的最后一股勢力是盤踞泉州的王國慶。他以為北方將士不善海戰,防守非常忪懈。不想楊素正是從海道大舉進攻,結果王國慶大敗,軍士潰散,或逃入荒島,或潛進山洞。楊素一面水旱兩路大舉搜捕,一面利用細作捎話給王國慶:“你叛亂謀反,大逆不道,罪在不赦。現在擺在你面前的活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交出高智慧,主動投誠,這才有寬大處理的希望。”王國慶迫于壓力,走投無路,只好照辦。自此江南叛亂悉數平定,楊素這才班師回朝。回京后獲賞頗豐,計有黃金40斤,純銀打造的瓶子裝滿金錢,上等的織品3000段,馬200匹,羊2000只,田100頃,外加京師的一大片莊宅。更為重要的是,楊素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即右丞相,與左丞相高穎共掌朝政。滿朝文武紛紛前來問候,絡繹不絕,他的威望也日盛月隆。 

  隋文帝楊堅死后,他的第二個兒子楊廣繼位,即隋煬帝。由于楊廣是在排斥了他的兄長楊勇以后被立為太子接任皇位的,所以他的親弟弟楊諒對他帝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在太原起兵造反。此時,隋煬帝首先想到的就是楊素,派這位老將再一次出征。這也是楊素最后一次披掛上陣、馳騁疆場了。楊素老而彌辣,有謀有勇,其高壁一戰足可見這位老將的膽略豪氣。山西境內多山,楊諒利用此點,命趙子開率眾10余萬于高壁安營扎寨,連綿50里,占據險要關口,擋住楊素去路。楊素乃分兵三路,每路兩千人,各奔晉州、絳州、呂州打阻擊,以防各州赴援。然后,他率率一支精兵潛入霍山,沿著懸崖峭壁前行,直搗趙子開大營,有如神兵天降,一戰而勝,并乘勝追擊,一直打到楊諒老營,將其俘獲。那位頗有些文采的煬帝親手寫定詔書,并派楊素的弟弟楊約將詔書送到軍中。詔書稱贊楊素道:“以少擊眾,……出其不意,霧廓云除,冰消瓦解,長驅北邁,直趣(趨)巢窟……”這實在不是溢美之詞,尤其有兩點顯示出楊素所受的優寵。一是皇帝親手寫詔書,非同一般(過去由皇帝派人書寫);二是專挑楊素的兄弟去傳達皇帝的詔書,格外恩寵。楊約當上宦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事抄:他小的時候爬樹玩,不小心從樹上摔了下來,身體下部摔到石碴上受到損傷,后來就做了宦官。楊素和他的這位弟弟關系非常好,因此煬帝派楊約去慰勞楊素。回京以后,楊素得賞物品頗豐,并立即被任命為尚書令。尚書令是名副其實的宰相,總攬中樞政局,因為位高權重,皇帝輕易不會授人,所以往往只是一個空缺。整個隋朝歷史上只有楊素一人任過此職,其權勢地位也于此時達到極盛。 

  楊素是一個富有軍事奇才的杰出軍事將領,他身經百戰,戰無不勝。無論陸路還是水路,江河還是海域,也無論步兵還是騎兵,草原荒漠還是懸崖叢林,他指揮作戰處處都得心應手。如果不是楊素過早死去,隋朝后來對朝鮮半島的用兵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 

參預立廢 

  楊素是個洞悉政治局勢、權力欲望又非常強烈的人。早在北周,楊堅以周靜帝宇文闡外公的身份獨攬大權時,楊素即鐵心投靠這位同鄉,并且幫助他征討反對派尉遲迥,在一次次征伐中為楊堅和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也一次次地升官、受封賞。楊素在其一生當中與隋朝皇室結下了不解之緣。俗語說:“伴君如伴虎。”楊素當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隋朝安定以后,楊堅便命楊素在長安郊區興建仁壽宮以便夏天避暑,這又給了楊素一個討好皇上的機會,他自然十分賣力。凡有凸起的地方一律削平,哪怕它是一座小山;凡有凹陷的地方又一律填平,哪怕它像山谷一樣。全國各地的奇花異石和能工巧匠被源源不斷地征來,為了趕工期,為了能使皇帝盡早納涼避暑,楊素督促甚急,根本不顧廣大匠人、勞工的死活。由于沒日沒夜地勞作,得不到休息,許多老百姓就死在了工地上。砌在民眾累累白骨之上的仁壽宮終于建成了,它綺麗壯觀,豪華無比!然而,正當楊素滿心歡喜地準備向楊堅邀功時,聽說仁壽宮過于鋪張浪費、民眾頗有怨言的隋文帝楊堅卻一下不高興了,他不愿損毀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儉樸形象!楊素拍馬拍錯了位置,心里十分焦急,這時他想起了獨孤皇后。這位獨孤皇后非同小可,她的家族在北周和隋朝時權勢熏天。她的父親獨孤信是北周赫赫有名的大司馬,她的大姐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她的四姐即是后來的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她的大女兒又嫁給了北周靜帝宇文衍,一門出了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太后,實在是榮盛之極。她本人14歲即嫁給楊堅,兩人情投意合。獨孤皇后溫柔嫻淑,在朝中和后宮都享有崇高威望。她和她的家族對楊堅代周建隋立有大功,所以楊堅對她言聽計從,親密之中透出一種敬畏。楊素這人工于心計,早就注意結交獨孤皇后,她也對楊素印象頗佳。這次楊素為了仁壽宮的事找到她說:“自古以來哪個帝王沒有離宮別館?皇上命我修建仁壽宮,我也是為了皇上能住得舒心一些,更好地處理軍國大事,這才將房子蓋得大了一些。現在天下太平,海內富足,建這一座別宮又能花幾個錢?皇上一輩子儉樸,為天下百姓操勞,現在條件好了,住得寬敞一些,這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共同心愿,哪里談得上勞民傷財呢?”一席話說得獨孤皇后頻頻點頭。事后,她又如樣對楊堅學說了一遍。楊堅一聽也有道理,不僅沒有治楊素的罪,反倒賞他100 萬錢和3000段錦絹,隨即心安理得地住進仁壽宮。并且,他的晚年幾乎都是在仁壽宮里度過的。 

  楊素因為權勢過大,漸漸引起了楊堅的猜忌。他便對楊素說:“你身為仆射,是國家的宰相,天下軍國大事一日萬件,如果事事都親自過問處理,怎么忙得過來呢?那樣會把你累垮的,我于心何忍!我看以后你就三五天去一次尚書省,有什么大事、需要把關的事,過問一下就行了,其它的日常事務就放手交給底下人去辦吧!你平時多注意休息,好好保養身體,這樣我心里也安穩一些。”這通漂亮話明著是為了楊素好,實則為削弱楊素的權力。楊素心里自然明白,此后一直養尊處優,不怎么過問朝政。但是到楊堅病重將死之時,楊素卻又直接參預了隋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宮廷陰謀。 

  還是在此之前的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楊廣還不是太子,他以晉王的身份受任靈朔道(今寧夏)行軍元帥,鎮撫西北邊疆,楊素受楊堅之托任晉王府長史,統管大小事務,輔佐楊廣。這段共事經歷又開啟了他和楊廣的恩恩怨怨。楊廣雖然不是太子,但他心機頗深,心愿又高,所以對楊素極為拉拢結納。后來楊勇被廢,楊廣接任太子,楊素是最為賣力的一個。等到楊堅病重之時,楊素和兵部尚書柳述以及黃門侍郎元巖三人在朝中值勤,楊廣住在大寶殿,時刻陪伴在楊堅左右。柳述是楊堅的女婿,即蘭陵公主的夫婿、楊廣的妹夫。蘭陵公主最得楊堅的疼愛,她開始嫁給了王奉孝,不幸的是王奉孝過早死去,這時楊廣想讓她嫁給自己的妻弟,她卻與柳述成婚,楊廣便非常嫉恨柳述。偏偏柳述夫妻二人關系非常恩愛,柳述本人又深得楊堅的信任與器重,加之他剛毅正直,早就對楊廣、楊素的所作所為看不慣,經常指責他們,所以楊廣簡直把柳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元巖長期陪伴楊堅左右,掌管機要,是楊堅的心腹,他只對楊堅負責,不介入外戚及派系斗爭,不是楊廣可以信任的人。天賜良機,楊素以宰相身份值勤。為了早作防范以備不測,楊廣寫了封信交人送給楊素,讓他在外邊仔細安排。楊素安排妥當以后,便也把安排寫成書信又轉交楊廣。不想這次送信的宦官出了差錯,送到楊堅手里,楊堅見信大怒,而這時楊廣又做出了一件既愚蠢至極又傷天害理的事情。他乘楊堅病重身體不便,自己又得以入后宮侍奉父親之時,竟然迫不及待地欲對父親的寵妾陳貴人行無禮。陳貴人逃脫后奔到楊堅病榻前告狀。楊堅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立即召柳述和元巖進去,命他們速召楊勇。柳述和元巖馬上擬定詔書。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說是楊素挽救了楊廣。楊素見到詔書,一面穩住柳、元二人,一面私自擬定了一道假詔書,命楊廣的太子府衛士速速占據皇宮各處要害,由其心腹宇文述,郭衍二人把守宮門,任何人不得出人。隨即又把柳、元二人囚禁,把楊堅身邊的太監和宮女盡數趕到一間大房子里嚴加看管,只令心腹張衡一人寸步不離地守在楊堅身邊。這些舉措使得楊廣和楊素完全控制了大局。當天楊堅即不治身死。楊廣和楊素一邊秘不發喪,嚴格封鎖消息,一邊派人立即把楊勇處死。在楊堅死的當夜,楊廣卻來到陳貴人住處,將這位父親的寵姬據為己有! 

  楊廣繼位后,人們紛紛傳言是他和楊素合謀謀害了皇上,他的弟弟楊諒又以此為由起兵叛亂。此時,又是楊素帶兵平定了楊諒的叛亂。按說,楊素對楊廣可說是功勞無邊,但楊廣坐穩帝位以后,卻對這位權勢過大的丞相頗為戒備。他表面上對楊素甚為尊重,經常有詩詞相和,又常常賞賜珍寶異物,但內心實在巴不得楊素早死。楊素患病以后,楊廣找來了全國最好的醫生,用全國最好的藥,卻每天都問醫生楊素的病情如何,心里生怕楊素此次不死。楊素也是心知肚明,但又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在復雜而又絕望的心情下,他拒絕服藥,臨死前還高聲喊叫:“我還活什么呢?我還需要活多久呢!”喊完便一命歸西。 

率情用事 

  楊素是個性情中人,從不善于隱藏自己的個人感情和政治傾向,總是喜怒形于色。他的發妻鄭氏生性刁頑,他有一次在氣頭上便憤憤不平地對鄭氏說:“我如果做皇帝,你別想當皇后!”不想鄭氏把這話告訴了楊堅。臣下想做皇上,這還了得!幸虧楊堅了解楊素的為人,知道他說的是氣話,便從輕發落,給了他一個停職反省的處分。但是這個處分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言行。隋朝平定江南、滅陳以后,楊素因功進爵,受封為郢國公。不知怎么他對“郢”字特別反感,便又找楊堅鬧著改封。也難為了他竟然引經據典說出了兩條理由。他說:“過去有個小村莊名叫勝母,大孝子曾子路過的時候就拒絕進入,因為這個村子的名字不順;而本朝前任受封于郢的是王誼這個叛逆,我不愿與他一樣。”這下勾起了楊堅的往事。王誼與楊堅本是同學加親家,后來兩人翻臉,王誼被賜死于家,楊堅心里也不好受。尤其楊素最后一句話語帶雙關,他的潛臺詞是:前次封在郢的王誼叛逆,賜死于家,我不愿落個這樣的下場,你皇上恐怕更不愿我楊素將來也叛逆吧。楊堅想想也有道理,便改封楊素為越國公。 

  楊素自小即志向遠大,眼界當然也頗高。滿朝文武之中,他只推重三人,一個是曾經提拔推薦他的恩公高穎,一個是他小時候的同窗摯友牛弘,另一個是文采過人的文友薛道衡。對于這三人,楊素從不掩飾自己的推崇和夸贊。拿牛弘來說。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獨孤皇后去世。像這種大事在過去是有著嚴格的喪葬禮儀規定的,但是由于長年的分裂和戰亂造成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王公百官都不清楚該如何操辦獨孤皇后的喪事。現在國家統一,四海安定,獨孤家族權勢顯赫,獨孤皇后又德高望重,當然不能草草入葬,一時間獨孤皇后的喪事竟成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誰也不好表態。此時,楊素率先發言道:“牛弘博學,通曉經史典籍,這是大家都公認的,皇后的喪事唯有牛弘能定奪。”而牛弘這個書生竟然毫不辭讓,連一句謙虛客氣的話也沒有說,就洋洋灑灑,縝密地道出自己的見解,所定禮儀都引經據典,有據可查。楊素大為感嘆,也不怕惹起其他人的不快,當面夸贊牛弘說:“你真是了不起,衣冠禮樂都在你這里,我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啊!”等到楊素受命率兵遠擊突厥時,牛弘的書呆子氣又發作了。楊素行前去向牛弘道別。好友出征,生死未卜,也可能再也見不上面了。分手時,牛弘送到中門,楊素便客氣地請他留步,不想牛弘果真止步,作揖而還,連大門也沒出。作為摯交,楊素也不介意,只是笑著對旁人說:“牛弘這個呆子啊,他的才智或許將來會有人趕得上,他的愚直卻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對于其他朝臣權貴,楊素遠沒有這么大度和客氣。相反,準要是得罪了他,哪怕一點點小事,他也會懷恨在心,找著機會就要報復一下。特別是如果反對他的霸道,危及他的權勢,那是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許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就是這樣被革職免官,或充軍發配,有的甚至丟了性命。當時朝野之士一致認為,論個人的文武才氣,格調風貌,高穎不如楊素,但是若講推誠體國,公允正直,具備宰相氣度,則楊素比高潁差遠了。尤其楊素頗受非議的是他對財富的追求一點也不亞于對權勢的追求。由于屢立戰功,次次都獲賞頗豐,也由于他權大勢大,強取豪奪,當然也不排除經營有方的原因,楊素積累了巨額資產,說他是隋朝首富一點也不夸張。他在當時的東西二京(即今洛陽和西安)都擁有大片的豪華住宅,其壯觀華麗可與皇宮媲美。全國各地都有他經營的店鋪田宅,每天究竟進多少財,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他家光仆人就有幾千,還娶了一群姬妾舞女,他的侍女就有1000多人,這些人都披金掛銀,穿綢著緞。他一門子孫親戚,雖無什么功績,也個個官居顯要,真可謂榮盛至極! 

  楊素死后不久,他的兒子楊玄感竟起兵作亂,反對楊廣。被剿滅以后,楊廣將他滿門子孫盡數抄斬。楊素生前恐怕萬萬想不到會有如此結局。作為一代名相,楊素文武全才,膽識過人,為隋朝的建立與穩定立下了赫赫功勛。出將,他能縱橫馳騁,決戰沙場;入相,他能經世致用,安邦定國,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在權勢日重之時,任人唯親,排斥異己,受到后人的譏諷。作為一個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功與過是那么的分明;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他又是那么的大開大闔,率情用事。誠所謂大江東流去,是非功過,任后人評說!

網載 2013-09-10 21:24:35

[新一篇] 搖筆風云生,身處政治中樞的唐代才女

[舊一篇] 文采裴然,一心向仙的道士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