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研究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667(2001)02-0036-09
  20世紀80年代社會心理學在中國恢復重建,至今已過了20個春秋。在這段對于一門學科的發展來說不算太長的歷程中,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正從最初以翻譯介紹國外社會心理學為主的階段,向著在檢驗國外有關研究的同時逐步開展自己的研究的階段邁進。在這一過渡性和開創性時期,中國社會心理學者除進行了大量的具體領域研究外,對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有過較多的探討,尤其是關于中國社會心理學發展道路的討論格外引人注目[1](序言)。在步入21世紀的時候,回顧過去、總結經驗,對我們規劃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將20年來中國學者對社會心理學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及其成果概括為五個方面論述如下。
  一、關于社會心理的涵義與特征
  什么是社會心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關系到整個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中國學者在此方面的探討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社會心理的涵義與構成 關于社會心理的涵義,程光泉認為,社會心理是特定的歷史時代,民族、階級中普遍流行的、沒有經過職業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狀態。它是對社會存在的直接反映,直接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表現為感情、習慣、成見、傾向和信念等,具有自發性、不系統性、不定型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2]。在陳紀方看來,社會心理的實質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把握;第一,社會心理是人腦的機能。社會意識是人所特有的高級反映形式,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構成,因此,通常把社會心理理解為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第二,社會心理是社會現實的反映。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政治關系、階級地位和利益,決定了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心理性質,制約著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心理發展[3]。沙蓮香主張,所謂社會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產生,并互有影響的主體反應。在社會心理的概念規定中,有三個基本點:第一,社會心理是主體反應,是一種心理,是內在過程;這樣就把社會心理同超個體的“社會性”精神實體區別開來。第二,社會心理在社會成員中互有影響;這樣,又把社會心理與個體心理區別開來,社會心理的相互影響作用,使它成為一種社會精神現象。第三,社會心理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產生的社會精神現象;這樣,不僅進一步把社會心理與個體心理區別開來,而且又把社會心理同意識形態這種精神現象相區別[4]。
  關于社會心理的構成,鄧福慶認為,理論界曾有把社會心理劃分為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的“二層結構說”,以及劃分為民族心理、階級心理、職業(階層)心理、家庭心理的“多層結構說”。這兩種劃分雖然不乏注重社會心理主體性的優點,但卻只是一種平面的劃分,沒有深入揭示社會心理的內容和聯系。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意識現象,社會心理是具有立體交叉結構的復雜系統。從縱向層次結構看,社會心理由社會知覺、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社會情趣等要素構成,諸要素又依附于不同類型的社會群體。由于群體的性質、特點不同,就會形成不同類型的群體社會心理,如民族心理、階級心理、職業(階層)心理等,從而構成社會心理的橫向類型結構。群體社會心理之間相互滲透、交互影響,又與時代心理相交叉,使其具有時代特色。這種社會心理的立體結構具有鮮明的系統特性,表現為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開放性[5]。
  (二)社會心理的特征與作用 沙蓮香認為,社會心理的特點是由社會心理的本質規定所決定、區別于個體心理和意識形態的那些存在屬性。從結構方面看,社會心理具有內在性和外觀性;從社會作用看,社會心理具有互動性和沖擊性;從主體對社會生活環境的適應上看,社會心理具有實用性和迎合性。社會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自發形成的社會力量,它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預告作用,二是中介作用。就前者而言,社會心理能夠比較客觀、準確地反應出社會生活變化的基本傾向和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勢,如可以預告社會氣候、個性發展傾向、價值觀念變化趨勢以及社會消費趨勢等。就后者而言,社會心理是從社會規范到社會行為必須經過的中間環節。社會規范如果不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內化轉變為內在行為準則,那么再好的社會規范也不能在實際上起作用。社會心理的中介作用有兩個基本方向:順向和逆向。順向是順從和有利于社會控制的心理方向,逆向是抵觸和不利于社會控制的心理方向[4]。
  關于社會心理對社會意識和對社會存在的作用問題,周積泉認為,社會意識形態并不是社會心理的自然凝結物,社會意識的高一級層次并不是在低一級層次的基礎上的自然引伸或自發堆積而成。若把社會心理視為思想體系之源,就勢必導致對社會意識形態理解的簡單化,就無法對社會意識形態與民族意識(即社會心理)有時出現的矛盾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6]。谷文康也指出,把社會心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來源的觀點,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其實,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態是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而不是同一學科中水平高低、層次不同的概念[7]。李明華則認為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不是直接的、簡單的,而是有中介的、復雜的,其中介就是社會心理。思想體系是思想家們根據本階級利益將零碎的社會心理系統化,上升到理論高度形成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狀況決定了人們社會心理以及思想體系的復雜性。因此,把社會心理視為思想體系之源,不會導致對社會意識形態理解的簡單化;相反,卻有助于我們深入地、多方面地把握社會意識的特點[8]。
  二、關于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它與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如何?對這些最基本的學科問題的回答,將關系到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規定、研究方法的選擇以及理論發展策略的制定等學科建設的基本前提。在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上,中國學者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如下:
  潘菽指出,“社會心理學也是一門跨界學科,是心理學和社會科學交錯領域的分支學科”。在社會科學方面“主要是社會學的研究”。“從心理學上講,社會心理學應該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不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由于心理學是既有自然科學性質又有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學科,因此社會心理學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和自然科學性質這種二重性[9](pp.367~369)。
  吳江霖把社會心理學與生理心理學視為心理學的兩大支柱。他把普通心理學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社會基礎這一側面獨立出來,稱為社會心理學。他認為,生理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同時發展,攜手前進,必能為中國心理學開創新局面,使它真正地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10]。
  李沂認為,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客體處于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錯地帶,所以它和這兩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由于這種交錯、邊緣的性質,在其發展史上,曾出現過兩種傾向的社會心理學,而且在現階段還依然存在。盡管如此,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畢竟還是心理現象(雖然它們確是較多地受到社會方面的影響),而不是一般的社會現象,所以,它屬于心理科學[11]。
  時蓉華則認為,社會心理學是在社會學與心理學這兩門學科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今后還要繼續從社會學與普通心理學中吸取養料,但現代社會心理學已經從社會學和普通心理學兩門學科的孕育中脫胎而出,成為一門具有獨特觀點及體系的獨立學科,而且在社會生活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無可懷疑的[12]。周振明和孫松屏也表述了與此非常相似的看法[13]。
  孔令智、汪新建、周曉虹通過對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社會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行細致分析后指出,比較合適的觀點應是將社會心理學看成是介于社會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14]。
  陳魯鳴認為,無論是從社會心理學的傳統還是從其當代理論和研究活動來看,社會心理學都在社會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15]。
  從中國學者的探討來看,對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這一問題的觀點表現出這樣一些主要特點:就社會心理學的知識來源而言,絕大多數人都傾向于把社會心理學看作是處于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一門中介或跨界學科。因此就其性質而言,社會心理學既帶有社會學的性質,又帶有心理學的性質,然而它自身卻是獨立的學科。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必須借鑒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成分,同時又應該防止將社會心理學的問題社會學化或者是心理學化。但就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歸屬而言,呈現出幾種情況:其一,認為社會心理學屬于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二,認為社會心理學屬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三,認為社會心理學屬于社會學的一個分支。
  三、關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對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實際上是以對于社會心理的涵義與特征、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等問題的思考為基礎的,因此,可以說關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必然成為中國社會心理學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前提性工作和展開社會心理學整個學科體系的基本邏輯起點。由于社會心理學誕生的時間還不長,并且是在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大“母體”學科基礎上形成的邊緣學科,因此,關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至今還是眾說紛紜,而且帶有社會學取向與心理學取向的特征。在西方社會心理學中,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偏重以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學家則注重以群體和社會互動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前者一直居優勢地位,只是到了晚近,鑒于以心理學為主導傾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上面臨困境,有的學者才提出,應該加強對大群體心理與行為的研究[16]。自社會心理學在中國重建以來,許多學者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進行了探討。總的看來,表現出這樣一種趨勢:從強調個體層面到強調個體和群體層面,進而到強調個體、互動、群體甚至更多的層面。如果要加以總結的話,從關注的對象層面上可以劃分為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此外,還有一些較為獨特的見解。
  (一)強調對個體層面的關注 屬于這一方面的學者盡管在總的取向上有相似性,但在具體觀點的表述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主要代表有:潘菽指出,社會心理學要研究的主要應該是人的一生的全部心理的發展變化及其一般表現與他所受社會環境影響的關系。這一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另一方面,個人對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的不同反應方式,也應該屬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17]。吳江霖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或若干個體在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心理活動的變化發展的科學。而由若干個體組成的集體及其行為也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0]。在時蓉華看來,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與個人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發生及其變化的規律的學科。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心理活動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受其他人或團體的影響,同時也要研究個體心理活動如何影響社會中的其他人或團體[12]。
  (二)強調對個體和群體層面的關注 較多的學者表達了這一傾向,但具體觀點仍存在一些差異。汪青指出,比較正確、全面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應當包括四個要點:第一,應該以社會心理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而不僅只是行為。第二,這種社會心理活動包括不同大小范圍的群體社會心理現象,而不能局限于個體研究。第三,應該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作用中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社會現象的研究。第四,應該研究社會心理活動和社會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因此,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在人們的社會相互作用中,個體和群體社會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與變化規律的科學[18]。
  龔浩然認為,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的社會心理現象,也要研究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其研究范圍包括如下四個方面:1.大群體社會心理現象的特征及其發生、發展與變化規律。2.小群體的社會心理特征及其發生、發展與變化規律。3.集體的社會心理特征及集體形成的心理規律。4.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基于上述認識,社會心理學可以表述為一門研究各種群體的共同心理現象與心理特征及其對群體成員個體社會化過程產生影響的規律的科學[19]。
  孔令智、汪新建、周曉虹提出了如下看法:1.雖然社會交互作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不能作為社會心理學本身的研究對象,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不能離開它們,因為它們是社會心理現象得以產生的源泉。2.社會心理學不但要研究人們外顯的行為,而且也要研究人們內隱的心理活動。3.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個體的心理,也包括各種群體心理。4.社會心理學應該研究社會心理活動和各種社會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因此,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人和群體在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其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與變化的規律的科學[14]。
  一些學者還指出不僅在載體上應強調個體和群體兩個方面,而且在內容上應強調心理與行為兩種維度。李沂在討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時,簡明扼要地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規律的一門學科[11]。沈德燦認為,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社會行為,更要研究社會心理,尤其是當把社會心理學看作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領域時,不能光是研究人的外部的社會行為而不注意研究它的中介、它的內部過程即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社會心理學既應該把個體理解為自己研究對象的主體,也應該把群體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主體。歸納起來: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群體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20]。
  (三)強調對個體、互動和群體甚至更多層面的關注 一些學者表現出了強調更加具有綜合性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傾向。孫非作了這樣的闡述: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個體、群體、制度之間以各種方式相互影響的規律,以及在相互影響時個體的內在心理過程的學科。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研究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心理過程,如社會知覺、動機、態度等,二是研究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機制,其中包括人際溝通、人際影響、人際關系的內容,如吸引、愛情、合作、競爭、社會促進等。三是研究群體心理,主要是小群體心理,以及大眾心理現象[21]。
  樂國安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或范圍劃分為四個層面:1.個體社會心理與行為。這一層面的研究內容包括:社會化和自我意識、社會動機、社會認知、社會態度。2.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這一層面的研究內容包括人際關系、人際溝通、社會影響等方面。3.群體心理和行為。這一層面的研究內容包括群體心理氣氛對成員行為的影響,群體內聚力的形成,群體領導人的風格與作用等。此外,還要研究大群體的心理,如民族心理、階級或階層心理等。4.應用社會心理學。這類研究一方面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另一方面又可以豐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22]。
  中國學者關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表現出以下一些特征和問題:1.絕大部分人都把社會心理的發生、發展及變化規律視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對于什么是社會心理,看法不盡一致,而且有的人未曾就此作出界定。2.較具普遍性的觀點是,強調不僅應把外顯的行為表現,而且也需把內在的心理過程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這一點表明,克服在西方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行為主義社會心理學只強調研究外顯行為的片面傾向,進而避免其帶來的弊端,已成為中國社會心理學界的一種共識。3.在對社會心理主體的認識上,中國不同學者之間強調的著重點有所差異。其中少數學者認為,個體的社會心理是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表現出了明顯的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特征。較多數人主張把個體和群體(包括小群體和大群體)的社會心理共同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的學者在所提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中,除包括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心理這兩個方面之外,還把交往心理與互動心理也明確列入。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中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站在對國外尤其是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問題進行歷史經驗總結的基點上,試圖從整合心理學取向與社會學取向的角度來規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總的看,中國學者對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不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還有待繼續研究,特別是在對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作出具體規定時,如何能更全面地考慮,既使之與宏觀理論對社會心理的界說相一致,又使之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得以精確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怎樣以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規定作為邏輯起點來嚴密地展開和建構整個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還需要中國社會心理學界進一步努力。
  四、關于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
  對于方法論一詞涵義的界定不同,必然導致對其作用的認識不盡相同。美國社會心理學者傾向于從具體研究方法層面即操作性技術和程序方面來理解方法論,前蘇聯社會心理學者則賦予方法論更豐富的內涵[23](p.45)。中國社會心理學者一般將方法論視為由指導思想、方法原則和具體方法三個層面所構成的體系,并較一致地強調方法論尤其是指導思想對社會心理學的健康發展具有根本保證作用。中國學者對方法論的探討及其有關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體系 樂國安對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體系作出了較全面的探討。他指出,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體系包括三個不同層次的內容,即哲學方法論、專門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1.哲學方法論。指導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在掌握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同時,還應該著重研究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心理的基本觀點,如社會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社會心理的類型,社會心理與意識形態的關系,社會心理與社會存在的關系,社會心理對社會實踐的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觀點。(2)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本質、結構、發展規律的觀點,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活動、人的發展的觀點,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觀點等等。(3)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領袖的地位與作用、領袖與群眾的關系等方面的觀點。2.專門方法論。這是社會心理學的哲學方法論與具體研究方法之間承上啟下的中介環節,一般體現為以下幾個主要原則:(1)發展性原則,(2)聯系性原則,(3)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4)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有機統一的原則,(5)批判與繼承辯證統一的原則。3.具體研究方法。這是社會心理學具體研究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專門技術,盡管這些技術的功能表現為獲取和處理有關的研究資料,但是對它們的選擇和運用,無疑將受到哲學方法論和專門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鑒于每一種具體研究方法都各有其優勢與缺陷,因此,在研究工作中我們應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研究課題的要求和實踐操作的可能性來選用適當的方法。有時為了彌補各種方法的不足,可以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不應僅局限于某一種。總之,正確的方法論及其體系對于中國社會心理學健康、迅速地發展具有根本性的保證作用。關于這一點,美國社會心理學所出現的危機已經從反面作出了最有力的說明[22][24]。
  (二)對社會心理學實驗法的基本評價 對于實驗法尤其是實驗室實驗法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或者說貢獻與局限)的問題以及運用的可行性(即有效性與現實性)問題,一直是社會心理學中爭議最大的焦點之一。特別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社會心理學出現危機以來,西方社會心理學界也一改以往對實驗法一味推崇的傾向,批評的聲音日漸增大。這種情況表明:一方面,實驗法在社會心理學研究和發展進程中扮演著一種不同尋常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實驗法本身具有極為復雜的性質,對它的考察既涉及它的指導思想層面,又涉及它在社會實踐中的效用。因此,實驗法的運用無疑成為最能檢驗社會心理學方法論是否具有科學性的一個獨特領域。
  1.實驗法的貢獻與局限。潘菽在論及社會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時強調指出:“有一種意見認為,社會心理學也要采用實驗法才能成為科學。筆者認為,這個意見,必須予以批駁。近代心理學就以采用實驗法而起家,也是以實驗心理學面貌而開始出現的。100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說明,實驗法對心理學的發展是功過各半的,也許過還大于功。它一方面推進了而另一方面也阻礙了近代心理學的發展,這是由于它常被一些人所誤用。心理學如此,在社會心理學上它被誤用的機會將會更多,所以更值得予以注意。把實驗法引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歷史,雖然也有過一點成效,但總的說來,它的采用結果并不令人感到怎樣鼓舞而是感到懷疑和十分別扭。”[17]
  吳江霖認為,實驗室實驗因其一些實驗情境與現實生活情境相去較遠,不能用來研究全部社會心理現象。這一點不僅是由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所指出的,而且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也早已看到。但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并沒有完全否定它。這是因為有些較簡單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實驗室里布置起來與現實生活情境有較高的相似性,因此在實驗室里加以研究是可行的。不僅如此,在極端的情況下,有些社會心理現象的研究還非得采用實驗室實驗不可。至于現場實驗的采用,在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中仍是一件新鮮事,因其對一些社會心理現象的研究,既能保持實驗情境與現實生活情境一致,又能控制實驗因子,而顯出優于實驗室實驗。這種研究技術雖不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唯一技術,但它不失為重要技術之一。這種技術在今天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中正被廣泛采用,要作出最后的定論尚為時過早[25]。
  樂國安、沈杰指出,對于實驗法在社會心理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我們必須采取辯證的分析態度。首先應肯定實驗法具有的歷史性功績。20世紀20年代,伴隨行為主義的興起而產生的實驗社會心理學,強調對外顯行為進行嚴格控制的實驗研究,一方面解救了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由于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W.Mcdougall)的社會本能論日益受到責難所遭遇到的困境;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心理學學科徹底擺脫思辨式的研究,實現了從經驗描述階段進入量化分析階段的歷史性轉變。其次還應該看到,實驗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優點。由于它對社會行為研究的嚴格控制性和精確的量化特征,所以較便于提出假設、付諸實施、檢驗假設,從而概括出精細的理論,但關鍵的問題在于它以什么樣的方法論為指導。當西方社會心理學在新實證主義的可操作性或可證明性原則的絕對指導下,把實驗法(尤其是實驗室實驗法)上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即視之為檢驗社會心理學是否具有科學性的唯一標準的時候,實驗法就變成了社會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真正面向社會的科學的障礙。因為實驗法存在著其固有局限性:實施的范圍只能限于小型群體,考察社會行為的社會情境往往帶有人為的性質,對研究結果的總結和概括多半只能產生“小理論”等等,因此,以實驗法為根本方法進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涉及領域狹小、遠離真實社會關系、成果干預現實生活的能力微弱等缺陷。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社會心理學出現危機的一個直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實驗研究傳統在西方社會心理學發展中長期占優勢地位。誠然,其根本性的問題并不是實驗法作為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完全不適用,而在于指導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如何看待和選擇實驗法的運用。有鑒于此,中國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必須在正確的哲學方法論和專門方法論原則指導下來運用實驗法,既不能盲目獨尊,也不能一概排斥[24]。馬廣海對“實驗法的功與過”也作出了十分公允的評價[26]。
  2.實驗法的有效性與現實性。社會心理學實驗法之所以引起爭議,根源之一也在于其具體操作的可行性問題,即實驗法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現實性問題。楊倩在進行具體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同心理學其他領域中的實驗方法一樣具有科學方法的特點:第一,實驗者通過制造一種社會情境對其發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做細致準確的了解。他對諸種實驗條件進行控制和改變,使自變量被置于實驗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以理解它的作用特點及其引起的現象的變化情況,確定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二,在實驗室中,實驗者隨機安排被試,使實驗中非自變量因素在各個方向上作用大致相等,以互相抵消,避免它們造成實驗結果誤差。實驗方法的可用性涉及實驗的有效性與現實性特點。實驗有效性有兩層含義:其一,實驗設計中自變量的改變能通過作用于被試,確實引起實驗應變量的效果;其二,實驗設計使得被試的意識和行為真正參與到實驗情境之中,自然地顯現出實驗者所需要的心理活動。實驗現實性的意義在于:采用實驗方法所研究的社會心理現象應具有社會現實意義,是那種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身上確實發生的現實。實驗的有效性和現實性二者相輔相承,緊密聯系在一起。提高實驗的現實性也是提高有效性的最佳途徑。實驗的現實性特點不僅為有效性提供直接的檢測標準,并且成為獲得有效性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了解實驗有效性,實驗者設計不同實驗情境,以對同一對象在幾種差別的實驗情境下進行觀察,若得到的結果大體一致,便可以以此作為支持實驗具有有效性的間接證據[27]。陳曉萍則通過對實驗室實驗的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分析,辯證地說明了實驗室實驗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8]。
  總的說,中國學者對于實驗法在社會心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普遍采取了辯證的分析態度,既充分肯定其優長方面及其對社會心理學發展的貢獻,同時也指出它的缺陷及其對于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限制,但在具體估價上觀點有所不同。對于實驗法的可行性問題,有關的討論還有待進一步展開,如實驗法用于研究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范圍有多廣,實驗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現實生活中去的可能性,即實驗的生態效度有多大等等。實驗法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領域之一,因此,對于目前仍存在爭議的諸多重大問題與具體方面,需要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下,通過實際研究不斷積累經驗和反復驗證,并經由社會實踐這一根本標準的最終檢驗,才能得以徹底澄清。
  (三)辯證建構論的主張與綱領 成伯清在專門論述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的專文中首先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學,即實質上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四個根本性問題:意識形態的偏見、研究策略的局限、理論效度的不足和實驗方法的誤區。他進而提出了具有超越性質的社會心理學方法論的辯證建構論的基本主張及其研究綱領。辯證建構論首先是一種以行動者的實踐觀為核心的社會觀,這種觀點拒絕任何有關人和社會的固定不變的本質的說法,但這并不是否認人和社會的本體論上的存在,而是認為人和社會都處于不斷建構之中,亦即辯證發展之中。在闡述了辯證建構論的基本主張之后,成伯清進一步提出了辯證建構論的研究綱領。他指出,辯證建構論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提出了嶄新的研究綱領或方法論。這一綱領就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應當包括四個方面,即經驗分析、歷史理解、價值批判和實踐設計。這四個方面相互關聯,融為一體,離開了其他方面而單獨強調一面,就會違背辯證建構論的宗旨。但是,辯證建構論不是為了建筑一個龐大的體系,而僅是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實質[29]。
  (四)發展具有整合性的學科理論 徐敏毅在對社會心理學中各種理論取向及其在學科體系中已經形成的格局進行了考察之后指出,社會心理學單一理論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只考察了人的社會行為的某一側面,而不能顧及人的多重特性。如學習理論只強調有機體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的意義,卻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動機理論只強調人的內部狀態對其行為的影響;交互作用理論主要著眼于人對符號的操縱;而生物學理論則過分關注人的先天生物特性的作用。因此,社會心理學發展到今天,其理論出現一種整合的趨勢是毫不奇怪的。但這一趨勢并不意味著將出現某個統一理論,而是各個基本理論力圖完善自身體系,不得不對其他理論作全面分析以彌補自身不足的結果。這一趨勢將會使理論之間的差別顯得不那么重要。理論的繁榮是社會心理學取得進步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但是,如何建構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仍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社會心理學的大廈不能僅僅依靠眾多理論堆砌而成。何況,社會心理學也不是一門大雜燴的學科。如果針對每一種特定的社會情境,都需要一種獨特的假設或理論,這只會使社會心理學陷入一種認識論的困境之中[30]。
  五、關于社會心理學建設的基本途徑
  對于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建設來說,與提出一種具體的努力目標同樣重要的是,尋找達成這種目標的途徑。然而對于途徑的探討,則往往是以對于目標的認識為基點的。許多社會心理學者已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關于如何建設中國的社會心理學的見解[4][31][32][33][34][35]。
  綜觀許多社會心理學者的探討,關于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建設途徑的主要見解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理論研究。這一工作大致包括下列三點:其一,加強作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心理學理論,即社會心理學宏觀理論(或大理論)的研究;其二,加強社會心理學學科的性質、對象、方法、體系等方面問題即社會心理學學科基本理論的探討;其三,加強各種社會心理現象的理論,即社會心理學中觀理論(或中程理論)和微觀理論(或小理論)的建設。第二,聯系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這一方面有待從兩個層次上著手:一是聯系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研究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心理現象和問題;二是聯系中國文化傳統的實際,探討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社會心理現象和問題。第三,借鑒一切外來的有益養分。這不僅需要借鑒國外社會心理學的優秀成果及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而且更有必要借鑒香港和臺灣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經驗與成果。第四,總結整理中國已有的社會心理學素材。其主要內容:一是挖掘、整理自古以來中國思想寶藏中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思想;二是總結、提煉現時代中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領域中對社會心理學有益的經驗材料。第五,辯證地處理好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關系。在進行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具體建設中,必須辯證地處理好以下一些關系: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基礎研究與運用研究之間的關系,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學科主干研究與學科分支研究之間的關系,學術合作與學術競爭之間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表明,社會心理學學科的健康發展及其整個學科體系的合理建構,必須以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為前提。重視社會心理學具體問題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對這種研究的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論層次,而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解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這正是中國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所要達到的目標。中國社會心理學重建以來,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在整個學科發展進程中已經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仍須努力不懈。當前正在不斷深入的社會轉型無疑為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在機遇,然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賴于其內在機制的不斷完善,而建立一種對其發展進程經常進行反思的良好傳統,則是這種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南開學報》:哲社版津36~44B4心理學樂國安/沈杰20012001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可以概括為社會心理的涵義與特征、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以及社會心理學建設的基本途徑五個方面。通過對這幾個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與存在問題的考察,社會心理學學科的健康發展及其整個學科體系的合理建構,必須以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為前提。重視社會心理學具體問題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對這種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論層次,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解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這正是中國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所要達到的目標。社會心理學/中國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社會心理學方法論Social Psychology/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Scientific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Studies of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Yue Guo'an(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Shen Jie(Institute of Soc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The problems of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which the relevant scholars have taken to probe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studying this branch of learning from the early 1980s up to the present days may be sorted out into five topics of category:Ⅰ.the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sychology;Ⅱ.The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Ⅲ.research o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y;Ⅳ.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and Ⅴ.the basic ways for building the science of social psychology.Studying the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should be the prerequisite in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y.To study the specific problems is no doubt necessary,but it should be on the alert in avoiding the use of western psychological theory to explain 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We are aiming at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 psych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樂國安(1946- ),男,江西東鄉人,南開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南開大學 心理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沈杰(1963- ),男,云南昆明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作者:《南開學報》:哲社版津36~44B4心理學樂國安/沈杰20012001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可以概括為社會心理的涵義與特征、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以及社會心理學建設的基本途徑五個方面。通過對這幾個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與存在問題的考察,社會心理學學科的健康發展及其整個學科體系的合理建構,必須以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為前提。重視社會心理學具體問題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對這種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論層次,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解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這正是中國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所要達到的目標。社會心理學/中國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社會心理學方法論Social Psychology/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Scientific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

網載 2013-09-10 20:57:48

[新一篇] 20世紀30年代兩種中國近代史話語之比較

[舊一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區圖書館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