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 負明降清的貳臣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崇禎十五年(1641年),明清在關外最后一次決定雙方命運的大會戰,持續了三年之久的松山之戰結束。清軍大獲全勝,而明軍十三萬人全軍覆沒不說,崇禎皇帝倚為干城,天下士子向往的楷模,明方前敵總指揮洪承疇大人竟也殉國了。不單皇上專門為洪承疇在京師招魂七天,做了祭文來追悼他,很多名流學子都是眼含熱淚的做了詩詞文章來紀念洪大人,大明全國上下一派“人之云亡,邦國殄瘁”的凄慘景象。直到數年后大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善良的人們才發現洪大人原來沒死,此后帶領大清滅明的引路人恰恰就是這位洪大人!


  明清鼎革之際,洪承疇的確是個很重要的人物,此人絕對是個值得一提的角色。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出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洪承疇雖說出身書香世家,在他這一世家道已經中落。洪承疇童年曾入學讀書,十一歲時因家境貧寒輟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此就在家幫母親做豆干,每天清晨還要走街串巷叫賣豆干。當時與洪家同宗的洪啟胤辦私塾,洪承疇叫賣豆干之余常在私塾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這個遠房侄子極有天份,慧眼識才的他決定免費收洪承疇為徒。 


  洪承疇重返學校后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深深賞識此子的洪啟胤在洪承疇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萬歷四十四年(1615),十年寒窗苦讀的洪承疇得中進士,被分配到陜西做基層官員。本來像他這樣沒什么官方背景的人基本上只能埋沒在茫茫眾人之中,做與刀筆打一輩子交道的小吏,再往上爬只怕比登天還難。適逢明末亂世,出現了大戶人家都不愿意為官的情況,除非自己愿意接受要么被造反的老百姓殺死,要么因為鎮壓失敗被朝庭處死這兩個風險冒死當官,洪承疇這樣平民出身而有才能的小吏終于把握住了機會。 


  明末吏治本就腐敗不堪,為了與新興的滿清作戰又大肆加稅,在各級貪官污吏的克扣追加下終于導致經濟破產,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剝削日益嚴重。陜西本來就以貧困出名,天時大旱,民不聊生下紛紛揭竿而起;一部份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亦加入義軍成為骨干力量。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義,陜西境內的一百多支農民軍逐漸成為明廷的心腹大患。   


  洪承疇雖是書生,卻以知兵著稱,多次以相當老辣的手法絞殺農民起義,他統領的軍隊名氣也越來越大,被明廷稱作“洪兵”。崇禎三年,洪承疇被破格提拔為延綏巡撫,次年,升任陜西三邊總督,七年,加兵部尚書銜兼管三邊軍務,升官的速度在同僚中簡直像坐上了火箭一樣,不過洪承疇可是有真本事的。崇禎十一年,洪承疇在潼關南原設伏,大破李自成部農民軍,慘敗的李自成僅率百余人逃入商洛山中。南園之戰是明末政府軍對農民軍的唯一一次大捷,也是最后一次。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分兩路攻破明兵部侍郎吳阿衡監督的長城防線,入侵中原。身在河北高陽原籍的退休大學士孫承宗全家壯烈犧牲,宣大總督盧象升在巨鹿陣亡殉國。各地明軍避不敢戰,清軍連下華北四十多座城池,甚至攻入濟南,俘虜了崇禎皇帝的堂兄弟德王,直到次年三月才帶著大量女子財物樂顛顛的返回遼東老家。猶如驚弓之鳥的崇禎皇帝不得不從內戰前線急招洪承疇帥所部洪軍勤王,到京后,洪承疇被任命為薊遼總督,在一線主持對清軍作戰事務,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陜西,一直到松山大戰兵敗降清。


  松山之戰后,明朝已經完全無法應付明清遼東戰局,關外重鎮除寧遠一地外,全部落入清軍手中。皇太極在戰后自負地說:“取北京如伐大樹,先從兩邊砍,則大樹自仆。現在明朝精兵已盡,我再四周縱掠,北京一定可得。”崇禎十五年10月,皇太極派貝勒阿爾泰率清軍入關,大擾河北、山東,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人口三十六萬,牲畜五十余萬頭,戰果較前次更為輝煌。而中原的李自成張獻忠部農民軍也趁著明軍實力大降的良機迅速發展壯大,原本處于攻勢的明軍失去了主動地位。在清軍與農民軍兩大勢力東西交攻之下,明朝已處于覆滅的前夕。由此可見松山之敗對于明朝的嚴重影響,作為此戰總指揮的洪承疇似乎難逃其咎。 


  然而說句良心話,要讓洪承疇背整個黑鍋倒也冤枉了他。洪承疇精通兵法,帶兵作戰很講究持重之道,不打無把握之仗,事不萬全絕不輕易出擊。松山之戰洪所率領的明軍,是由八個邊鎮臨時調集起來的。兵雖是精兵,但明末的將帥的驕橫是出了名的,臨陣不一定服從洪承疇的號令,這是洪承疇難以充分發揮指揮才能的最大障礙。因此,洪承疇主張在軍中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而后徐徐逼近清軍,且戰且守,待抓住敵人的漏洞后決一死戰必得成功。


  可惜在財政上已經走入死胡同,全盤陷入加稅-逼反農民-為鎮壓再加稅-再逼反更多農民這一死結的明廷可坐不住了。架不住頂頭上司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催命鬼似的逼迫,被迫匆忙出征的洪承疇最終落了個大敗虧輸的結果。崇禎皇帝剛愎自用,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致命錯誤,在同年九月又逼迫三邊總督孫傳庭出師與闖王李自成決戰,結果如出一轍的葬送了明廷在中原的最后一只政府軍主力,這是后話。


  松山之戰后,洪承疇的副手遼東巡撫邱民仰,還在陜西時就一直追隨的老部下總兵曹變蛟都不屈被殺,而深受崇禎皇帝眷顧的洪承疇卻變節降清,當時的人對此是非常不齒的。關于洪先生降清的經過,民間是這么流傳的:清帝皇太極深知被俘的洪承疇先生對中原之地理、物情、民俗、世態了如指掌,軍力布防也是爛熟于胸,一心想將他收為己用,可是雖然不斷派說客辯士勸洪先生剃發易服,洪卻一一拒絕并絕食明志。 


  皇太極頭痛之極,下詔謂有人能招降洪承疇先生的大大有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洪承疇的舊仆金升報告皇太極說自己主人性情剛烈,是越頂越犟的毛驢脾氣,唯獨生平最愛美女,不妨從此處著手。皇太極立刻下令全國搜羅美女送到洪先生面前,誰知洪大忠臣瞧都不瞧,依舊絕食等死。無計可施的皇太極回到寢宮休息,不停的長吁短贊,心細如發的孝莊后大玉兒見狀便上前詢問,得知原因后竟毛遂自薦要親自上陣施展美人計,皇太極本是個豁達大度的英雄,知道國事重于家事的輕重利害,毅然準奏放行。


  卻說大玉兒打扮一番,換了平常裝束,帶了一壺參湯秘密出宮來到洪承疇的禁閉之處,見到洪先生正閉目危坐,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便吹氣如蘭聲喉婉轉的叫醒洪先生,驚艷的洪承疇見到面前這位傾國佳人立刻放棄本來的矜持,逐步落入桃色陷阱。一口飲盡參湯后,一個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豪杰,沒有裹尸于戰場之上,殉節于刀斧之上,竟然墮落在裙帶之中。天亮后,為萬民敬仰,享受國葬待遇的大明督師洪承疇就與大清皇后含笑攜手入朝參見新主子皇太極去了。


  這則香艷的段子當然是無稽之談,最簡單的是一代皇后大玉兒是科爾沁部的蒙古人,沒有證據表明她會說漢語,洪老先生顯然也不會說蒙古語,雙方是怎么交流的? 


  實際上洪承疇在降清之前確與皇太極曾有一番做作,真實情況大概是這樣:皇太極為今后逐鹿中原計,欲收服洪承疇,便下旨以禮護送洪承疇回京,處死被俘不屈的巡撫邱民仰等人――這就叫殺雞儆猴。雄才大略的洪承疇自然沒有上當,他可不想把自己賣得這么便宜。到得盛京的軟禁處,洪承疇披發光腳,一言不發――這也是故意的,他要試探皇太極的態度,以便討價還價。等到范文程來勸降,洪承疇發揮表演天賦,大聲咆哮只求速死,范文程則不動聲色。直到范文程能夠客客氣氣的與其探討國家大事之際,梁上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看機會來了,一面回答,一面很仔細地拂去燕泥,拂了又拂,唯恐沾污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一定不會死。他對他的衣服尚且如此愛惜,何況他的性命?”其實,洪承疇早就想投降了,只是說不出口,借此機會表露本心且加重砝碼而已。于是乎后來就有了清史稿中“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的記載。洪承疇混跡官場數十年,為官之道自然是滾瓜爛熟。從其能在關鍵時刻大膽拋棄原則的作為來看,是厚黑學中一等一的高手。從這出丑劇很明顯就能看出洪承疇并不打算用生命來捍衛大義。


  投誠后的洪承疇迅速向大清表示忠心,積極為清朝吞并明朝出謀劃策。在得知闖王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后,洪承疇立刻向攝政王多爾袞主張立刻入關,制定了清軍入關后首要任務是追剿李自成等農民軍,其次才是消滅南明勢力的國策;清軍入關后,洪承疇的建議被作為上諭公開通令內外;洪承疇利用自己的感召力,把門生故舊都網羅到清政權的旗下;針對順治皇帝只信喇嘛不尊孔孟的行為,洪承疇循循善誘,使大清皇上了解了團結漢族讀書人的必要性,為滿漢地主階級的全面合流打下基礎;三個南明政權,更是被洪承疇親手搞垮了兩個:洪承疇勸降了福建地方實權派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導致頗有作為的隆武帝朱聿鍵惶急逃亡,結果在汀州與清軍遭遇遇難;至于永歷政權,洪承疇招降了張獻忠的義子,南明秦王孫可望,徹底為清軍全面掃平云貴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洪承疇的謀劃,清朝是很難消滅南明最后的希望,由李定國將軍(孫可望義弟)率領的大西軍余部的。


  由此看來,洪承疇在清朝漢官的開國功勞中可以不做第二人想,其功勞猶在“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大王之上!


  洪承疇在前明深受寵任,從一介寒士做到了三軍統帥的高位;大明朝對不起老百姓,絕對沒有對不起洪承疇。洪承疇認了新主子后就翻臉不認人,將自己老東家的家業盡毀,后人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即使現在看來明朝的滅亡是大勢所趨,但洪承疇所投靠的滿清在明朝而言是異族敵國,明末的中國人切齒痛恨洪承疇的叛賣行徑。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豫親王多鐸率師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政權覆滅。攝政王多爾袞被勝利沖昏頭腦,認為大明天下不足平定,悍然下達了傷害漢族人民感情的“剃發令”,“反對者,殺無赦”。這一帶有強烈民族征服性質的命令,立即激起本已降清的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抗清浪潮風起云涌。情急下多爾袞忙派熟悉中原故事的洪承疇取代多鐸,授予“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   


  洪承疇受命招撫江南后,賣力的鎮壓屠殺江南抗清義軍,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罵和譴責。洪承疇早年的門生,一位叫金正希的讀書人來到南京拜見洪承疇,說是“有篇文章請老師指點指點”。豈料洪承疇多年兵戎厭聽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金正希說:“不妨。學生讀給老師聽。”于是當眾展卷,大聲朗誦的竟是《崇禎皇帝御制悼洪經略文》,洪承疇大為羞怒。南明隆武朝大學士黃道周是洪承疇的南安老鄉,其時也兵敗被俘,關在南京監獄。洪承疇企圖依靠舊日情分勸黃道周降清,百般利誘下黃老先生只是掩耳大叫:“你別騙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會投降!你這個洪承疇一定是冒牌貨、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樣受恩深重的人會投降的!你們一定搞錯了!”這兩件掃興事出來,金黃二人同日赴難。像這樣或當面痛罵,或暗地惡心洪大人的義士尚有少年英雄夏完淳等多人,惱羞成怒的洪承疇對此毫不留情,一概處以極刑。他下這般毒手,自然引人側目。有人就悄悄在洪家府門貼了一幅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暗喻“忘八無恥”,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洪承疇的家人沒有洪承疇那么高的政治道行,只有把民族大義擺在第一位的樸素思想。南安民間傳說:洪承疇曾經特地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奉派迎接的人到達南安,洪母居然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鄉里鄉親,無不詫異:以洪母之為人正派,何以會一改素節呢?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拐杖夾頭夾腦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原來,洪承疇自降清后,編入漢軍鑲黃旗;清朝規定旗下命婦必須輪番入侍太后,所以洪老太太這樣子借題發揮的開罵。洪承疇的三弟洪承俏淮笫櫸遙源蟾緗登搴笊焙ν奈蕹芐形宦值芰┏襯址茨亢蠛槌諧刖谷幌肷鋇艫艿堋:槌挾踴乩霞遙槌諧肼手謐飛保寥菸饔緦擬鄭吹膠槌挾吹囊豢欏按笪蘗夾摹鋇哪九疲械轎薜刈勻藎歐禱嗇暇>荽菘麓笮郾Φ钚業摹按蟪肆摹閉飪榕曝揖褪塹蹦旰槌挾吹摹


  洪承疇在明清兩朝為官幾十年,只有在順治八年因送母才回過南安一次。明朝的時候他官務繁忙確實沒有多少時間,為什么清朝定鼎中原后,洪承疇在南京當五省經略的高官時還不衣錦還鄉呢。由此可推測當時洪承疇在家鄉的狼狽處境,他對外人可以狠心下黑手,畢竟不敢對鄰居街坊做的太過分。
 
  盡管洪承疇為大清吃了秤砣鐵了心,而清廷對待這位大功臣卻是相當吝嗇的。所謂“大功不賞”,洪承疇辛勞多年,順治皇帝原來答應的“不吝封王之賞”也不兌現,直到順治皇帝臨死前洪承疇才得到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準予世襲四次。這個爵位在清代編制中排在倒數第四,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都沒有進去。洪承疇在南京的日子就過的十分憋屈,身邊監視他的八旗將領巴山多次捕風捉影的向順治皇帝和攝政王多爾袞打小報告,搞得洪經略苦不堪言,如履薄冰。洪大人似乎也是憋了一肚子的火,后來吳三桂開府云南后曾經向他請教治國方針,洪承疇幽幽地說了一句:汝不可使云南一日無事也。


  康熙四年,鞠躬盡瘁的洪承疇病死。朝廷給予的喪葬規格相當一般,悼詞中還語多譏諷。到了乾隆年間,清廷編撰《清史列傳》,乾隆皇帝竟下令:洪承疇大節有虧,列為貳臣,永為后世警戒。這實際上是告誡大家侍奉朝廷都要忠心,不要向那個名聲極壞的洪承疇學習。就這樣,在漢高祖劉邦施展賞仇敵季布誅恩人丁公之帝王術的兩千年后,學會了漢族統治階級腐朽權術的清朝皇帝再度上演了同樣精彩的一出大戲。洪大人生前聲名因為對大清朝的貢獻而毀于一旦,其誓死效忠的這個朝廷居然還為了拉拢人心,把死人當成反面典型進行批判,洪大人的身后英名也徹底完蛋。
 
  洪承疇文武雙全謀略過人,在明末的大臣中是不可多得的良才。然而在氣節方面的表現實在差勁,至今人們仍對他罵聲不絕。


  身處明清易代那樣天崩地裂的大時代,生存還是死亡,不同的人有著有不同的選擇,這實在是一個難題呵。

網載 2013-09-10 21:24:47

[新一篇] 治國有方,稱制終身的良后(東漢和帝熹皇后)

[舊一篇] 活躍于萬歷一朝的風流人物(明神宗貴妃)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