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皇帝――陳友諒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元朝末暴發了空前的糧食崩潰和貨幣崩潰,從而導致了國家崩潰,一時間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紅巾軍是主力之一,其杰出領袖就是今屬荊州市洪湖的陳友諒。他不但嚴重打擊了元朝統治者,還建立了自己的“漢”國,自稱皇帝。
  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代玉沙縣黃蓬(今洪湖市烏林鎮)人。出身漁家,生活非常艱辛。陳友諒卻立有大志,希望改變命運,于是拜黃蓬山崇鳴寺的靜空和尚為師學習武藝。至元六年(1340年)五月,渴望通過科舉正途實現人生價值的陳友諒到玉沙縣城參加武科科舉考式。由于由武藝超群,陳友諒不僅取得了功名,還被被任命為該縣的錄事,從而一舉擺脫了底層貧民的身份。
  如果一切正常,陳友諒本可以沿著仕途發展下去,但是至正八年(1348年)九月,因為被查出使用真實的武器做為供神用的刀槍弓箭,違反了政府的武器禁令,靜空和尚被縣尹下令就地處死。這件事對陳友諒的觸動很大,陳友諒于是以安葬靜空和尚的理由回到了黃蓬。陳友諒回鄉后,當年一同習武的武友柳濤、范洪君就找到他說:“現在不少地方已起兵反元,你帶領我們,干脆也扯旗造反!”陳友諒說:“反元得有器械,你們先在山中秘密組織漁民打造刀槍,再定舉事日期。”
  至正十年(1350年)八月十四日,黃蓬山打造刀槍事泄,縣尹通緝拿柳濤,范洪君等人。十五日,陳友諒趕回黃蓬散發燒餅,內藏“今晚殺韃子”的字條,召集漁民千余人,在崇鳴寺斬白牛、白狗祭告天地,于十六日清晨,打敗包圍黃蓬的官兵。至正十六年(1351年)一月,倪文俊率紅巾軍攻占沔陽,陳友諒率百余人投奔倪文俊,被任命為錄事參軍。他繼承和發展鐘相的“陸耕水戰”策略,多次打退元軍的圍攻。至正十三年(1353年),陳友諒已“擁眾二萬余”,占據了南達蒲圻、嘉魚,東及漢陽沌口,北至沌水,西抵監利的大片地區。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湖廣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率舟師五萬進攻起義軍。陳友諒經兩月苦戰突圍,轉移(氵筮)水一隱蔽,寫下了“大禹導漢入(氵筮),吾要導漢入大海;不做河里縮項鳊,要做海中昂頭龍”的托物言志之詩。他協助倪文俊攻占襄陽、中興(今荊州)、武昌、漢陽等地立了大功,升為左將軍。至正十七年(1357年),陳友諒率部攻占岳州、黃州、蘄州等地,被徐壽輝任命為左副元帥。是年九月,天完丞相倪文俊謀殺徐壽輝未遂。倪文俊逃到黃州,令陳友諒統軍反徐未果,三日后畏罪自殺。徐壽輝聞訊,封陳友諒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帥。
  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1358年-1359年),雄踞建康(今南京)的另一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計劃向大江東西兩面發展。西面與諒沖突。陳友諒以輕騎襲擊池州,卻被朱元璋部將徐達擊敗,幾至全軍覆沒。

  當初,徐壽輝聞陳友諒克龍興,意欲遷都至此。但陳友諒徐忌壽輝的到來于已不利,沒有允許。徐壽輝只得領兵先駐漢陽,繼而下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州為諒轄區,諒先布伏兵城郊,佯作出迎,徐壽輝一進城,即閉城門,城郊伏兵四起,盡殺徐壽輝軍士,只存徐壽輝一人。諒自稱漢王,立王府,置官屬,大權盡歸諒,而徐壽輝僅擁虛位而已。

  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初五,陳友諒派人在江中沉殺了徐壽輝,于江州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陳友諒稱帝后,認為湖廣、廣西之地盡為己有,恃兵力強盛,欲東取應天(今江蘇南京),以圖大業。時朱元璋踞建康,懼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起來攻他,于是令諒舊友康茂才去偽降,囑諒快來伐朱,康作內應。諒得信大喜,果引******東下,及抵江東橋,按約連喊“老康”數聲,無人應,諒始覺上了康的圈套。不旋踵間,康茂才糾合將士擊諒,諒只得改乘輕舟逃走,繼遭朱元璋遣兵追擊,諒出皂旗迎戰,又大敗于慈湖,諒不得不放棄太平,直奔江州。朱元璋乘勝取安慶。派徐達,常遇春等統軍與陳友諒軍隊在龍灣會戰,被徐達、常遇春擊敗。至正十一年(1362年)二月,陳友諒部將吳宏、王簿、胡延瑞等,在朱元璋謀士李善長,劉基等重金收買下,先后投降。其時,諒部將于光,歐普祥皆叛離,降于朱。使江西、安徽諸州縣被朱元璋占據,形成了對江州包圍局勢。陳友諒只得放棄江州,退都武昌。
  經過近兩年準備,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陳友諒率兩湖義軍25萬,戰艦500余艘,進攻洪都(南昌)。洪都一直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駐守的重鎮,糧食、軍器儲備充足,使陳友諒圍攻達85天之久,八月初,朱元璋親自督師,率軍10萬援救南昌。陳友諒得報,揮師迎擊朱元璋。兩軍在鄱陽湖遭遇,陳軍的戰艦大,朱軍戰艦小,被陳軍的戰艦撞翻,撞沉百余艘,未戰而潰。第二天再戰,從辰時戰到午時,諒軍大敗。諒退保P山(即江西大孤山),朱元璋已先在湖上堵住諒的歸路。相持數月,諒乃與將帥謀劃,右金吾將軍說:“此示弱也,彼以步騎躡我,進退失所據,大事去矣。”諒不能決,思慮片刻說:“右金吾言是也。”當下左金吾執己見未被采納,遂率部將叛離投朱;右金吾得此訊息,相繼叛離投朱。朱元璋至康郎山,用李善長計,火攻陳軍的戰艦。時火攻陳軍的戰艦。時火烈風猛,陳軍被燒死、溺死者近5萬人。陳友諒退至保P山(大孤山),但朱軍早已切斷陸上退路,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陳決定從水上突圍。陳友諒的座艦在涇江口(九江口)擱淺,在換乘小船時,他出艙指揮戰斗,不幸被流箭射中頭顱而死。
  陳友諒死后,其長子陳善兒被俘,太尉張定邊連夜帶著諒的次子陳理,并奉陳友諒的遺體返回武昌,葬于蛇山之麓。陳理即位,改元德壽。
  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陳理的力量向朱元璋投降,大漢政權亡。

網載 2013-09-10 21:24:49

[新一篇] 清初杰出政治家,大清國母(清太宗孝莊文皇后)

[舊一篇] 溫文而雅,義忘私隙的魏國一代儒將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