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力作  ——評《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129.9 文獻標識碼:E
  區域經濟是任何大國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一方面,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賦予大國以廣闊的發展空間、持久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地區差距問題、地區資源利用效率問題、各地區發展中的矛盾、沖突與合作以及巨大產業體系的空間布局問題等等相互交織,使大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顯得更加復雜,更加艱難。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相比,特殊的難題主要來源于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矛盾與問題。深入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21世紀中國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正是在總結我國建國50年區域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嶄新的角度對中國跨世紀區域經濟發展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動態的、全面的、深層次的實證研究,實為一部了解、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力作。
  《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一書由一個研究小組集體完成,該小組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領導小組組長、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京義教授領導,由6 位專門研究區域經濟學的博士組成。全書共分5篇,其中第1篇是理論篇,對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政策作了簡要的評介與論述。雖然筆墨不多,但是站在理論前沿,高屋建輥,內容豐富而深刻,既為讀者讀其余各篇提供了必備的理論知識,又很快將讀者引入區域經濟學的最新領域。第2至5篇都是實證研究,這是全書的主要部分,分別研究前100 年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軌跡、后20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走勢及框架與政策、中國不同類型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重點產業的空間布局四大問題。時間跨度之大、研究面之廣以及對各中要問題剖析的深度、所引用材料、案例的豐富程度和真實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著作的第二、第三篇,站在歷史的角度對中國區域經濟作了總體的分析研究。首先詳細描繪了20世紀,特別是近50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闡明半個世紀以采中國區域經濟每一次大變遷的宏觀背景、具體過程、運行軌跡及其所帶采的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作者認為,體制變遷是貫穿區域經濟發展始終的決定性因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區域經濟運行及其管理變得簡單和不重要,地區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也隱性化了。由于缺乏競爭,區域經濟運行效率低下。改革前30年,雖然區域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并沒有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區域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分權化漸進式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國各地區經濟獲得了普遍的發展,其中制度創新最快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形成了沿海與內地的地帶式核心與外圍的區域經濟格局;區域經濟固有的矛盾與沖突逐步顯露,這些矛盾在體制轉換時期表現得更為復雜,它們也構成走向21世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地區差距問題、地區產業結構雷同以及地區關系紊亂,其核心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包括總量失衡、結構性失調以及區域間各項社會經濟聯系不暢等等。這些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不僅關系到21世紀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也關系到下個世紀中國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效益。
  作者認為: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系到21世紀中國發展的大局,其措施與途徑也是中國在未來時期深化改革、振興經濟必然要作出的選擇。這就是;加快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規范的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有序高效的流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在區域發展中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公共服務,制訂政策,調節市場運行,并創造條件,改善本區域投資環境。要減少政府直接投資于競爭性經濟領域的行為,弱化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直接主體的功能;通過市場機制,培育大批民營企業,使區域經濟成為千百萬大眾積極參與、自主發展的經濟;培育大型企業集團,承担區域經濟主體的角色,并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區域組合,促進全國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各地區大型企業集團所從事的產業共同構成區域中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從而促使地區間形成合理分工的格局;各地區要素稟賦優勢得到合理發揮,發展機會大大增加,地區之間結構的協調必然最終導致總量的協調,縮小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
  如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那么,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比2000年翻兩翻,將進入比較成熟的工業化后期階段;地帶之間的差距開始縮小,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4.5%,中國將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轉型;大規模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一方面,他們由低消費群體轉向高消費群體,使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得以發揮;另一方面:他們從事著更高效率的產業活動,他們所發揮的巨大創造力將成為中國實現21世紀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在第三、第四篇,作者針對不同類型地區(主要包括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區、沿海新興工業省份、老工業基地、工礦資源密集區、貧困地區等)的發展及主要產業(主要是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等)的空間布局等一個又一個重大而又具體的區域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是作者在長期實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大量的案例分析與理性研究相結合,介紹國外解決類似問題的具體措施和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針對主要具體問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這些研究對于政府進行科學決策,促進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比如,在“貧困地區的脫貧與經濟成長”一章,作者提出要實現扶貧思路的三大轉變,即從區域扶貧轉變為區域扶貧與扶貧到戶相結合并以扶貧到戶為主、從重點扶持國有企業轉變為主要扶持集體及民營經濟、從傳統的發展觀轉變為可持續發展觀。并進一步指出如何實現扶貧到戶,如何扶持貧困地區的民營經濟;考慮到貧困縣不能涵蓋富裕縣的貧困人口,作者提出要改進貧困監測指標;根據農民收入的不穩定性,作者提出要以2~3年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值而不是某一年的收入指標采考察農民是否脫貧,同時要輔之以教育、醫療、衛生、交通、供電、供水等社會發展方面的指標,全面考察農民的生活狀況,切實保證在國家扶持下,貧困地區農民能夠真正擺脫貧困,走向健康與富裕。
  總之,本書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該書在對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及解決現實問題提出政策建議的可操作性等各個方面,都把當前的中國區域經濟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地理學報京383~384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張敦富19991999張敦富,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72 作者:地理學報京383~384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張敦富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25:37

[新一篇] 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宏觀調控

[舊一篇] 上海都市農業建設的特征、問題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