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農業建設的特征、問題與對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都市農業特征
  “都市農業”一詞首次出現于美國經濟學家艾倫. 尼斯《日本農業模式》(1977年)一書中。此后,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如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都市農業的研究逐漸深入。到現在為止,雖然都市農業的概念并不明確,但是它的主要特點卻為大家所確認。
  (1)都市農業的興起和發展是與城市化進程緊密相關的。 它是指在城市化過程中保存有農地,城市形態和農村形態渾然一體。因此,農業應作為城市功能開發和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
  (2)都市農業強調對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 生態功能的整體開發。它把提高農業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擺在重要的地位。通過發展各種形式的觀光休閑體驗農業以及興辦綠色農業工程,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效益的結合。
  (3)從本質上說,都市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它的重要特點是現代化,即利用大都市的現代機械、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武裝農業,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
  (4)都市農業是高度商品化、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農業。 在市場競爭中,它通過高科技投入、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經營減少中間成本,通過開發農業的觀光休閑功能滿足人們高層次的需要,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5)都市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它采用無污染和少污染的農業生產方式,開發和發展安全優質的綠色食品,建設綠色農業工程,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2 上海都市農業發展的現狀
  上海都市農業雖然處在孕育階段,但是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2.1  涌現出一批集經濟社會生態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形式,與過去只注重經濟功能相反
  它們利用上海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雙休日的條件,發展融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新型農業形式。如洞涇鎮花橋村成立“花之橋農莊”,發展集度假、垂釣、體驗農家生活、游樂、購物于一體的觀光休閑農業。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集生產觀光于一體,1997年接待國內外賓客10萬人次,營業收入頗為可觀。
    2.2 綠色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大進展
  上海農業生產不僅注重經濟效益,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僅在崇明縣,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候鳥保護區、國家級綠色食品園區和國家級生態保護示范區。其中崇明綠色食品園區已基本形成無公害的管理網絡,申報綠色食品7種。目前崇明綠色食品產量占全市的20%。
    2.3 現代化方面取得可喜成就
  1997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0%,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些年,上海在浦東孫橋、閔行馬橋、寶山羅店、東海農場以及南匯新場等五處試點分別從荷蘭、以色列引進了15ha的五套一流的自控溫室工程,采用無土栽培,其溫度、光照、施肥等均由電腦控制。以浦東孫橋為例,現代農業開發區占地4km[2],主要生產甜椒、番茄、黃瓜等蔬菜,其種子均由國外引進,在由荷蘭引進的3ha自控玻璃溫室中進行培育, 產量和產值比露天作業的蔬菜生產高出10倍以上。據悉,浦東新區管委會最近決定將其面積由4km[2]擴展到9.5km[2]。并將強化區內高科技現代農業的引進、吸收和創新功能,以開發區為基地,用高科技輻射浦東農村地區,帶動其發展。
    2.4 競爭力不斷加強
  農業生產方式已由過去的一家一戶生產為主逐漸向專業化、規模化的集約型農業轉化;農業經營形式由產銷脫節逐漸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至1996年,上海已建成商品糧規模化生產基地50萬畝,市級常年蔬菜基地19萬畝,水果生產基地50萬畝;萬頭以上養豬場74個,10萬羽以上肉雞養殖場105個。產業化經營方面, 以加工企業為龍頭的經營方式日趨成熟。它們以“龍頭企業+農場”或“龍頭企業+農戶”為主要形式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組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上海青浦大盈肉禽聯合總公司獨創“一頭挑農戶,一頭挑市場”的扁担模式,利用本身菜籃子工程龍頭企業獨有的技術加工和銷售網絡的優勢,用契約的形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為農戶養鴨提供種苗、飼料、技術指導、防疫治病直至加工銷售等服務,形成了優質肉鴨從養殖加工銷售直至種禽飼料的產銷一條龍銜接的產業化運作體系。1995年,該公司實現產值8000萬元,完成利稅608萬元,成為全國養鴨行業的排頭兵。1998年7月,被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正式列為全國產業化示范點。
      3 上海都市農業發展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3.1 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土地面積逐年遞減,土壤質量下降
  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然而目前上海人均耕地僅0.34畝,而且隨著“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建設,交通用地、工業轉換、房地產開發用地占用了近郊大量農用土地, 僅“八五”期間, 上海耕地累計減少50萬畝。在農業用地面積減少的同時,其質量也在下降。據調查由于傳統有機肥投入逐年遞減,土壤有機質的年畝虧損量達12kg,鉀元素年畝虧損量達9.51kg。同時,周圍工業的發展影響了農業水、土、氣環境。這些對于都市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一個制約因素。
    3.2 農業科技貢獻率偏低,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雖然上海農業科技貢獻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70—80%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首先,高級農技人員是發展高科技農業的支柱。然而據報道,未來5年內,本市現有500名高級農技人員70%將步入退休年齡,而后繼者群體尚未形成。其次,廣大普通農業勞動者是科技興農的實踐者,他們掌握農業科技知識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上海市15歲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的8.5%, 且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學歷更低,文盲半文盲為全市平均數的2倍以上。 這樣的文化程度顯然對都市農業的生產銷售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是一個制約條件。
    3.3 都市農業的整體功能開發仍處在初級階段, 沒有形成氣候,特別是農業的社會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根據199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全市60 歲及其以上老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以上老人占11.4%;據預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到2030年將達360萬人,占總人口的32%。 如何幫助他們安度晚年,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此外,上海有200多萬少年兒童, 占總人口的近20%,他們生活在城市環境中,不能親近自然,也體會不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如何教育孩子珍惜糧食,自覺保護環境將是一個社會問題。然而上海至今沒有為老人開設的農業園地,也沒有讓小孩子體驗農民生活的農業形式。農業的社會生態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3.4 都市農業的功能分布與城市居民的需求相背離
  上海現有常住人口1300多萬,其中市區900多萬。 然而現有都市農業主要分布在距離市區較遠的郊區。如綠色農業主要在崇明、寶山、南匯,全部在外環線以外。高科技農業以15ha自控溫室工程為代表,分布在南匯、閔行、寶山、浦東以及東海農場,只有浦東孫橋在外環線以內靠近外環線的地方,其余均在外環線以外。綠色農業和設施農業兼有觀光休閑等功能,然而其遠離市區,往來不便,市民只能望農興嘆。
      4 上海都市農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4.1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關鍵在于科技。根據上海市的具體情況,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可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在種子培養上抓好種苗種畜優化繁育體系為主的高新技術生產體系;在農業設施上,要加快消化吸收國外引進的15ha現代化溫室工程技術并加以推廣。二是要加強農業人才的培養。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上海高等學校的科研和師資優勢,加速培養農業專業高級農技人才;充分利用本市各區、縣、鎮的農業學校(如市電大職大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培養普通的農業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市各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讓農業人員參與現代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使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4.2 調整農業內部比例,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業, 積極開發農業的社會、生態、教育、經濟功能
  世界公認的國際化大都市東京,都市農業盛行,其經驗很值得借鑒。東京都市農業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銀發族農園、農業農園、農村留學、體驗農業、民宿農莊、觀光農業、自然修養村等。其中銀發族農園專為65歲以上退休老人開設,主要是讓老人體驗耕種收獲的喜悅,在大自然中安度晚年,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農村留學是市民把子女送到農村就讀中學或小學,也有的在暑假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并參與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一方面可以培養青少年堅忍樸實健康有正義感的性格,另一方面農家可以從照顧小孩、提供小孩住宿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農業農園即在公園內種植蔬菜水果等,進入農業農園的人既可以品嘗農產品,又可以在公園中游憩,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成一體。上海是一個正在步入老齡化的城市。銀發族農園正可以滿足這種需要。其次,發展農村留學、體驗農業等可以發揮都市農業的教育功能,培養小孩勞動光榮的觀念,同時樹立大家的環保意識。另外,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集經濟、社會、生態功能于一體的農業形式,如農業農園、觀光農業、民宿農莊等,既滿足市民接近自然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農業勞動者的收入。
    4.3 規劃都市農業的空間布局, 加強靠近市區地域的都市農業發展
  上海都市農業應根據距離市中心遠近的不同布置不同功能的都市農業形式。在中心城市的隙地農業區以及外環線以內的近郊農業區,以調節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目的,著重發展占地較少的設施化園藝化和觀賞性農業,以生態性和生活性為主,為市民提供優美自然的休閑游樂體驗場所;在外環線以外的地區,以發展常規農業為主,加強農業經濟功能的開發,著重搞好特色農業以及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加緊實現農業產業化;崇明、長興、橫沙三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應以發展綠色農業和創匯農業為主,成為綠色食品供應地。同時,以其水清氣清無噪音的良好環境,成為令都市人流連往返的旅游福地。此外,要明確上海都市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近期要加強靠近市區地域的都市農業的建設,滿足人們接觸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然后,再逐漸向外擴展至整個市郊。
    4.4 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切實保護農業用地, 進一步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實現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后,要保護現有耕地,盡量少占用農地,并有計劃地開發沿海灘涂,以保證都市農業發展必須的土地資源。上海市灘涂資源非常豐富。長江徑流每年帶著近5億t泥沙下泄,約有50%在長江口和杭州灣北岸沉淀沉積,為上海市沿江濱海灘涂的發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來源。80年代末,上海市沿江濱海潮間帶就有吳淞零米以上灘涂103萬畝, 且仍在不斷淤漲擴大之中。對灘涂資源有計劃地開發利用,無疑是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必須土地資源的重要保證之一。其次都市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環境保護。一是要鼓勵人們采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對于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要予以處罚,鼓勵人們開發生產無污染、安全、營養的食品。二是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工程,在遠郊建立較大面積的森林公園、綠色食品園區和生態保護示范區。
  收稿日期:1999—01—11
經濟地理長沙83~86K91中國地理袁瑞娟/黃威義20002000與建設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相適應,上海農業將朝著都市型農業方向邁進。本文從都市農業的特征出發,以典型事例說明了當前上海都市農業的狀況,探討了發展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今后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都市農業/上海/政策建議袁瑞娟、黃威義,華東師范大學西歐北美研究所,上海 200062 作者:經濟地理長沙83~86K91中國地理袁瑞娟/黃威義20002000與建設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相適應,上海農業將朝著都市型農業方向邁進。本文從都市農業的特征出發,以典型事例說明了當前上海都市農業的狀況,探討了發展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今后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都市農業/上海/政策建議

網載 2013-09-10 21:25:37

[新一篇] 一部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力作  ——評《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

[舊一篇] 不會共人 難以共事——從中西文化差異看中國企業的管人技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