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松:《民國人物過眼錄》,品評與下載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內容提要
    這個集子是硬編起來的。所以說是硬編,理由有二:一是因為它確實不是筆者自己主動想編而編的,實在是向先生再三推動的結果,多少有點不得不的架勢;二是因為筆者的研究較多地集中在中共歷史方面,要想集中編一本民國人物的集子,還真比較困難。好在民國人物并不等于都是國民黨的人物,但即便如此,也還是有幾篇比較關鍵的文章,早已成為其他書的章節內容,除個別篇外,總不能又重復收入到這個集子里來,因此只好另想辦法。
    另想辦法的結果,就是編成了這本“過眼錄”。這里的所謂“過眼”,倒不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的意思,其實是不拘一格隨便談的意思。因為這里所集的文章,既有學術論文,也有讀史札記,既有講演的現場錄音稿,甚至也有帶些“演繹”味道的歷史紀實。總之是五花八門,沒有體例上的一致性。包括專門的學術論文,筆者也盡可能地做了一些文字上的處理,即把它們盡量變得通俗、更好讀一些。
    讓文字好讀易懂,是筆者一向所追求的風格。不過,通俗到把史學論文變成紀實,并不是我的想法。因此,這里把早些年寫過的兩篇歷史紀實收進來,還是會讓筆者有些忐忑不安。這一方面是因為筆者從來對社會上各種紀實文學作品的歷史真實性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這種“創作”的資格。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會把以前改寫的兩篇歷史紀實編進來,是因為這兩篇“東東”掛在網上多年,不少人轉貼來轉貼去,甚至有人把它扒下來成為自己的作品去投稿。既如此,它們想來不會有太大問題。同時,之能夠寫出來,也是因為當年寫論文時發現所能利用的資料和能夠涵蓋的歷史背景與細節局限性太大,自己搜集到的相關史料實在太多、太具體,很多史料不用太可惜。雖然這兩篇紀實并沒有能夠把大量已有的史料全部用上,但也還是把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歷史細節交代了出來。因此,通過這兩篇其實還是建立在大量史料基礎上的歷史紀實來了解相關的細節,對一些讀者也許還是有所幫助的。

作者簡介
    楊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現為北京大家教授。已出版專著多種并發表論文百余篇,已出版專著包括《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合著),《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對外關系》(合著),《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研究》,《中共與莫斯科的關系(1920-19600)》等。
 
目錄
一、華人洋事
  瞿秋白與共產國際
  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
二、洋人華事
  牛蘭事件及其共產國際在華秘密組織
  蘇聯大使羅申的秘密使命
三、聯蘇秘聞
  孫中山的西北軍事計劃及其夭折
  抗戰前夕陳立夫赴蘇秘密使命失敗及其原因
四、抗日秘辛
  蔣介石與1936年綏遠抗戰
  蔣介石與中國抗戰之開啟
  蔣介石抗日態度之研究——以抗戰前期中日秘密交涉為例
五、黨人內爭
  向忠發是怎樣一個總書記?
  毛澤東的崛起與共產國際
  張學良反蔣問題之探討
  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之解決
六、讀史札記
  蔣經國莫斯科歷險記
  王明上臺記
  宋慶齡何時加入共產黨
七、人物縱談
  蔣介石與民國外交
  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比較研究
八、歷史紀實
  李、白反蔣和共的密謀
  美國駐沈陽總領事瓦爾德事件始末
后記
 
導語
    《民國人物過眼錄》是著名史學家楊奎松的讀史札記。史料扎實、學風嚴謹、觀點獨特、敘述老到通俗是楊先生的一貫風格。民國史上的一樁樁公案、一個個頗受爭議的人物,比如西安事變中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選擇,中東路事件的歷史真相,孫中山西北軍事計劃的夭折,蔣介石的抗日態度以及民國外交的風風雨雨等等,無不在歷史陶片的相互輝映中折射出斑駁的光芒。 

前言
    讀者看到“新史學”三字,也許會聯想到20世紀初梁啟超發動的那場史學革命。其實我們并沒有梁啟超那樣的雄心,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也和他那時大不相同了。昔日梁啟超們痛感舊史等同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因專供特殊階級誦讀,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樞,遂致吾儕所認為極重要之史跡有時反闕而不載”,所以他主張要寫“新史學”。今天,大概已經很少有人以為歷史只與帝王將相有關了吧?這也是梁啟超們努力的結果。
    我非史學界中人,但雅好讀史,對史學研究的現狀,覺得有這樣幾個毛病:一是對待史料,常憑個人好惡和口味而取舍。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每置大量“不利”的史料于不顧,卻把孤證當寶貝津津樂道;二是回避真問題。1949年以來,連篇累牘討論的關于奴隸制和封建制分期、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關于農民起義性質等等問題,幾乎都成了毫無意義的廢話。反之,對日本侵華戰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罪行,卻很少寫成歷史。到了和日本右翼較量時,歷史學給我們準備的證詞卻是令人沮喪的單薄,拿不出扎實的具有專業水準的實證研究。三是忽略了宏大背景中小人物真實的生活和真切的情感。就像前輩史學家所說,哪一年發生了什么戰爭,哪一年哪個大臣受到了什么賞賜,史籍上都清清楚楚,而當時老百姓用什么餐具吃飯,婚娶的風俗是什么樣的,尋繹卻十分困難。在近現代史研究中,這個毛病更為凸顯,小人物的史跡越來越被一個個宏大的浪潮所淹沒。至于為時風所侵襲,或躲躲閃閃,不敢直面歷史,或嘩眾取寵,制造“史學泡沫”,或急功近利,專以“戲說”為事,就更是等而下之的通病了。
    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同于象牙塔里的高頭講章,要讓普通讀者有閱讀的興味;要討論一些真問題,雖不必讓所有讀者都同意你的看法和說法,但至少要引發他們的思考;當然,更不能打著史學的旗號,兜售私貨。要做到這些,我得承認,我的學養是不夠的,但心是虔誠的,算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吧。由于個人的興趣,我更喜歡那些以史料說話的書,因為任何理論都是灰色的,都可能過時,而以扎實史料說話的書,即便“結論”過時了,但史料也許還會活著——盡管它也必然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且不能不受記錄人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響。還有,我是本叢書的策劃人,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我個人喜好的影響,這些都是要向讀者說明的。
    錢潮洶涌,書齋寂寞。當下,有真學問的史家也許不少,可要在現有條件下,推出一套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對當下一些真問題有所回應的史學書卻并不容易。組來的書稿,本來有十余部,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有的只能暫且擱置。恰好手頭另有一套文史叢書,和這個選題互有交叉,于是將二者合而為一,這套書也就成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史學叢書,而是一套比較開放的叢書——無論何種寫法,無論何種體裁,只要有新的材料,或是有新的見識,都拿了進來。魯濱孫說:“就廣義說起來,所有人類自出世以來所想的,或所做的成績同痕跡,都包括在歷史里面。大則可以追述古代民族的興亡,小則可以描寫個人的性情同動作。”據此,說這套“新史學文叢”所反映的是廣義的歷史,也應該是可以的吧?
    幾年前編“文史年選”,我在那篇短序里說過:“絕對真實的歷史是永遠無法獲得的。《聯共(布)黨史》曾被我們奉為圣典,當斯大林走下神壇之后,才知道那并非歷史的真實。有人說‘那是用血寫成的謊言’,這話確否暫且不論,但它確實只能算是布爾什維克‘斯大林派’的歷史。要是站在托洛茨基的立場上看,那當然全是顛倒黑白的。”也許可以這樣說,任何歷史都是片面的。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從片面中感知全面,對歷史保持一種溫情和敬意,并且要有個基本的底線,即使不能全說真話,但決不說沒有根據的假話。
    向繼東

 

http://www.xici.net/d101123413.htm

 


網載 2014-07-05 02:18:19

[新一篇]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舊一篇] 劉慈欣:地球會毀滅,但未來還很樂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