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研究報告(摘要)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課題組
   關于研究目的和方法的說明
   一、研究目的
  根據1996年人口數據表(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制)顯示:1995年,中國3.2億個家庭中,有20.72%為獨生子女家庭。一代獨生子女的發展和教育不僅引起國內教育界,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其人格發展及教育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過去國內研究較少, 未能較明確地提出關于人格發展現狀及其教育的結論。 為此,1996年本課題組就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其目的是:1、考察和描述我國獨生子女人格發展方面的現狀, 即人格發展方面的主要優勢和主要缺陷。2、 分析影響我國獨生子女人格發展因素。3、指出我國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的教育對策。
   二、研究方法
  1.人格定義:在本研究中,人格指個性傾向,也是與社會性聯系最為密切的心理特質的總和。其具體內容包括人格需要、自我接納程度、學習需要、道德自我評價以及興趣等方面。影響人格的因素主要為:家庭、學校教育、同齡伙伴和大眾傳媒等。
  2.人格測量方法:本研究采用若干自陳量表來測量兒童的人格狀況,主要包括:①人格需要量表。我們選擇了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根據研究需要進行了修改,以測量獨生子女的人格需要。②其它人格方面的量表包括:自我接納量表、學習需要量表、道德自我評價量表和興趣愛好量表。
  3.人格影響因素測量方法:采用家庭教養方式量表、家長期望量表、伙伴交往管理量表、班主任態度量表、學習壓力量表、兒童班級地位量表、獨生子女伙伴交往量表以及其它測量變項測量影響因素。
  4.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抽樣調查方法。調查對象為10—15歲的城市獨生子女,即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和初中生,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抽出12個城市的60個學校的3349名兒童和他們的家長。1996年9 月至10月中旬每周的星期二至星期五,調查同時在12城市實施。共發放獨生子女問卷3349份,獲得有效問卷3284份,回收率為98%。發放家長問卷3349份,獲得有效問卷3224份,回收率為96%。獨生子女和家長有效問卷為3173份,回收率為94.7%。
   調查結果之一:五大優點與四大缺陷——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之一: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的基本狀況良好,但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
   一、城市獨生子女的人格優點:
  1.城市獨生子女大都有較強的親和需要、持久需要和扶助需要,而有謙卑需要的人數較少。
  親和需要——得分較高的人樂于結交朋友,為朋友做事情,對朋友忠誠,尊重朋友和他人。遇事樂于與朋友合作。與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喜歡與朋友保持密切地聯系。調查表明,近30%的獨生子女在親和需要的高分組里,大部分在中等分組里,低分組只有8.7%。
  持久需要——辦事喜歡堅持到底。對于指定的任務能全力以赴,執著地去解決,直到全部完成任務以后才罷休。長期以來,很多人對獨生子女形成一種印象,認為他們缺乏恒心。但本項研究發現,獨生子女持久需要較強烈,似乎與人們對獨生子女缺少恒心的印象不符。比較家長問卷其它相關項目,我們發現,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與孩子自己的評價幾乎完全相符。60%的孩子辦事喜歡堅持到底,能全力以赴地完成指定的任務。
  扶助需要——得高分的人富于同情心,喜歡幫助不幸的人;以仁慈、同情待人,寬恕別人,對別人較為慷慨;對有傷、病的人,在感情和行動上給予很大的幫助。扶助需要有時也稱為慈善需要。我們看到,富有同情心和較富有同情心的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達84%。
  謙卑需要——得高分的人經常為做錯某事感到內疚;當別人指責他時,認為個人應忍受痛苦,而不應傷害他人,認為錯了就該受到懲罚;遇事不與人爭執而常常屈從;在不適應的情境下沮喪;在優勝者面前自覺膽怯。調查表明,獨生子女有謙卑需要的占少數,77.8%的獨生子女沒有謙卑需要。
  2.大部分獨生子女能較好地接納自己。
  自我接納量表由12個題目組成。自我接納得高分說明兒童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滿自信。得低分者則對自己持懷疑態度;在事情不順利時,自我譴責;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強。本研究認為自我接納程度高為積極的人格特征,相反,為消極的人格特征。調查結果發現:現代獨生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兒童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總的說來,有71%的獨生子女能很好的接納自己。 75.6%的獨生子女否定了“我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担”;66.8%的獨生子女否定了“我好像在各處都不能起作用”;68.4%的兒童說“我對今后充滿了希望”等。
  3.獨生子女的社會道德素質良好。
  我們采用了道德自我評價量表測量了兒童的道德表現。道德自我評價量表根據國家教委正式頒布的中小學德育綱要設計而成。它共有54個變量。分為相反的兩個部分:優點和缺點。測試時請被試指出自己的重要優點和重要缺點。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獨生子女在社會道德方面表現較好。
  社會道德主要指兒童在協調與他人、集體或社會的關系時所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和品質及行為,主要表現為孝敬父母(68.5%);尊重他人(63.9%);文明禮貌(63.1%);團結(57.1%); 助人為樂(55.8%);誠實(53.9%);愛護公物(53.7%);遵守紀律(51.2%)等。
  4.獨生子女的學習需要中,報答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較強烈。
  由于兒童的主要活動為學習活動,我們設計了由20個項目組成的學習需要量表,分為認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報答(父母與社會)需要和個人表現需要。其中,認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為兒童內在的需要,為積極的人格特征。報答需要雖為外在需要,但對兒童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因此也視為積極的人格特征。個人表現需要指兒童以表現自己、超越他人為學習根本目的,如“讓別人看得起自己”、“提高在同學中的威信”,或“得到老師的重視”等,為消極的人格特征。
  統計表明:同意學習是“為了報答父母的愛”的人數最多, 占76.7%;“將來為國家做貢獻”占66.2%。自我提高需要主要表現在“為將來開創一番事業創造條件”、“很好地發展自己”等,均達到65.8%。可以說,獨生子女的報答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較強烈。
  5.獨生子女興趣愛好廣泛。
  問卷中列出19種興趣愛好請獨生子女選擇。結果表明:平均每個獨生子女有9.548個興趣愛好。65.2%的獨生子女選擇6~13種愛好。排在前10位的興趣愛好依次為:數學(70.6%);外語(67.2%);體育(59.1%);科技(56.2%);動植物(54.1%);環境保護(53.9%);影視表演(53.4%);唱歌(50.6%);計算機(50.5%);新聞(49.9%)等。
   二、城市獨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
  1.人格需要中,較多的獨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需要,較多的獨生子女成就需要較低。少部分兒童有較強烈的謙卑需要。
  人格需要量表對成就需要的解釋是:在這個因素得高分的人辦事的成功感高,因此喜歡克服困難,努力完成任務,達到成功的目的;他們希望成為本行業的權威,樂于做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在有競爭的情況下,努力取得優勝。
  眾所周知,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值較高,那么,孩子的成就需要也應該相應較高。然而,本項研究意外地發現,成就需要較強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得多。32.5%的孩子在低分組,高分組只有12.8%,其余在中等分組。成就需要在現代社會是兒童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但是,多數獨生子女的成就需要不很強烈,這也是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一發現向我們發出警示:中國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可能出現了某種異常,因而使享受較好物質條件的獨生子女卻不思有為,使我們不能不考慮到,這里有一個較大的教育誤區。
  本研究發現:大多數獨生子女的攻擊性需要比較強烈。低分組百分比只有11.6%,其余均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傾向,主要表現在好主動出擊、喜歡公開批評他人、好開別人的玩笑、拒絕與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歡報復、易為小事發怒等。攻擊性需要由許多方面組成,大部分方面具有消極性,因此,我們認為,這是獨生子女人格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為進一步確認這個問題,我們做了相關分析,結果說明,獨生子女的“喜歡競爭”的優點與其消極人格特征“攻擊性”沒有顯著相關,說明具有攻擊性的獨生子女并沒有具有喜歡競爭的優點,或者相反,即喜歡競爭的獨生子女也較少攻擊性。所以,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多數孩子(77.8%)幾乎沒有謙卑需要, 但也有少部分孩子(22.2%)或多或少存在著謙卑需要。謙卑即經常表現為屈從、內疚、沮喪和膽怯,被視為一種消極的人格特征。
  2.少部分獨生子女在自我接納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
  統計表明,完全不滿意自己學習狀況的占38.7 %, 很滿意的只有15.6%。在自我接納量表中的12個題目中,在這個題目上不滿意自己的人數最多。其次是:特別不滿意自己健康的占15.9%;特別不滿意自己性格的15.8%;以及特別不滿意自己相貌和體形的為15.3%。 另外,11.5%的兒童一聽到熟悉的人獲得成功就象自己失敗了一樣;11.1%的兒童碰到一位陌生人常感到他比自己強;經常感到別人對自己毫不重視的孩子也有9.2%。可見, 少部分獨生子女在自我接納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值得予以深切關注。
  3.在個人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創造性、獨立性和勤勞勤儉方面,獨生子女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個人道德主要指兒童為發展自己要求自身所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分為學習努力、獨立性、創造性和勤儉勤勞四個方面。在這四個方面表現較好的人數均未超過半數。其中,承認自己學習不夠努力的達31.0%;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占20.4%;很少幫助家長干活的占28%;自述膽小的占34.3%;不愛提問題的為38.8%;對創造發明不感興趣的為27.5%,愛花錢的為33.7%。
  4.在兒童的學習需要中,認知需要較強烈的獨生子女較少。
  認知需要是學習需要中最重要的內在動力,是積極的、最有意義的人格特征,但遺憾的是,它所得到的百分比最低,只有33.2%的兒童“經常感到學習的快樂”;36.3 %的兒童“總想弄懂不明白的問題”;30.0%的兒童喜歡所學的科目,反過來說,大部分兒童對學習活動本身不感興趣,不能感到快樂。
  這一組數據應引起特別的關注。學習是兒童主要任務,認知需要又是學習需要最重要的內在動力,而獨生子女得分相對較低。這說明兒童的學習動機已經被扭曲了。說得嚴重點,是否會由厭倦學習發展到厭倦生活?這個問題值得教育界考慮。
   調查結果之二:城市家庭教育狀況與獨生子女人格發展
  本研究根據家長調查問卷和兒童調查問卷,得出如下統計結果:
   一、家庭構成狀況
  1.家庭類型。調查結果顯示:75.8%的獨生子女生活在三口之家,即與父親、母親生活在一起。17.6%的獨生子女與父母以及祖輩生活在一起;5.3%的兒童來自單親家庭(其中,1.9 %與父親生活在一起,3.4%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另有1.4%的獨生子女生活在重組家庭里。
  2.家長文化程度。獨生子女父親的文化程度(N=3242 )為:小學或小學以下2.3%;初中28.5%;高中、中專和技校36.4%;大專15. 3%;大學或大學以上17.4%。母親的文化程度(N=3244 )為:小學或小學以下2.7%;初中28.9%;高中、中專和技校46.5%;大專13.2 %;大學或大學以下8.7%。不難看出, 大多數父母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和高中階段。父親的文化水平高于母親的文化水平。
  3.家長年齡。父親的平均年齡為40.99歲(N=3149),母親的平均年齡為39.35歲(N=3145)。獨生子女大多數父母在30~43歲之間,父親年齡高于母親年齡。其中,約50%的父母自述在文革中下過鄉(N =3118),說明10~15歲城市獨生子女的家長大多經歷過“文化大革命”。
  4.家長職業分布。10 ~15 歲城市獨生子女家長的職業中工人約占40%;其次為企業管理人員或干部為24.6%;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干部為12.7%;科教文衛等專業人員9.8%;其余為商業服務人員、 私營或個體勞動者、軍人武警等職業。
   二、家庭教育方式與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
  民主型教育方式。約80%的家庭可認為是民主型家庭。在民主型家庭中,“給予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的自由”占87.3%;“常常對孩子表示信任”為84.6%;“即使孩子考試失敗了,也給予孩子熱情的鼓勵”占83.2%;“經常和孩子交流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占79.9%。調查統計表明,民主型家庭的孩子,大都表現出健康人格,能夠較好地自我接納,并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有利于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信心。
  但是,由于六種類型有較大的交叉,所以民主型不是單純的民主,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可能也有溺愛、威脅、過分保護等成分。統計表明,溺愛、否定、過分保護和干涉類型的家庭約占1/3到2/3左右。放任型家庭相對較少,占不到1/3。
  溺愛型家庭。調查表明:“孩子在我們家是最重要的”占74.1%;“寧肯自己省一點,也要滿足孩子”占71.3%;“條件好了,在物質上要盡量滿足孩子”占60.8%。此外,38%的家長說“只要學習好,孩子的一切我全包了”;30.2%的家長承認:“我經常因心疼孩子而遷就他(她)”。本研究的統計表明,溺愛型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人格發展有四個不利:第一,不利于培養獨生子女的成就需要;第二,不利于培養獨生子女勤勞勤儉的作風;第三,不利于培養兒童的自信心;第四,溺愛型家庭的孩子大都學習不努力,但卻在學習上有較強烈的個人表現需要。
  否定型家庭。調查表明,否定型家庭里,“由于不聽話,孩子經常受到批評”的占64.0%;管教孩子更加嚴厲的占62.0%;對孩子批評多于鼓勵的占44.6%;經常忍不住責怪或打孩子的占32.3%;孩子表現不好時常威脅孩子的占23.2%。否定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極為不利。統計說明,否定型家庭教養方式對獨生子女的不利影響最多,它可能導致獨生子女具有較高的謙卑需要和攻擊性需要以及較低的持久需要。不僅如此,否定型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難以養成較好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學習努力的好習慣,對獨生子女文明素養、個人信用、勤勞勤儉等方面的培養也起著負作用。此外,否定型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低,在學習需要、自我提高需要方面較低。
  過分保護型家庭。調查表明,在過分保護型家庭里,“我為孩子安排課余學習的內容”占52.5%;“我經常檢查孩子的日記或通信”的占26.1%;“我總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鋪或收拾書包等”的占37.1%;“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的家長為34.6%等。過分保護型教育方式對兒童的不良影響主要是:降低獨生子女的親和需要,并可能增長獨生子女的謙卑需要;妨礙了獨生子女的獨立性和勤勞勤儉道德的養成,同時助長了獨生子女的不良文明習慣和不思進取;妨礙了兒童自我接納的建立;在學習需要方面,自我提高需要較低。
  干涉型家庭。調查表明,在干涉型家庭里,“為了學習,不讓孩子看喜歡的電視節目”的占47.1%;限制孩子交很多朋友的家長占31.8%;對孩子比其他家長管教要嚴厲的占62.0%等。統計說明,干涉型家庭教育方式可能降低獨生子女的親和需要,自我接納程度較低。此外,這類家庭的孩子在學習需要方面,大都有較低的認知需要,通常表現為學習不努力。
  放任型家庭。在放任型家庭里,“對孩子看什么電視節目不加干涉”的占28.5%;“很少鼓勵孩子做家務”的占33.1%;“常常因心疼孩子而遷就他”的占30.2%等。統計說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下列不良影響:降低兒童的親和需要,而增長獨生子女的攻擊需要;不利于培養獨生子女的社會道德,同時在學習態度、勤勞勤儉等方面有顯著的負作用;妨礙了獨生子女報答需要的養成。
   三、城市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工作期望
  由于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常常能影響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們專門測試了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工作期望。研究表明,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工作期望大致分為四類:即舒適性工作、適合性工作、穩定性工作和重要性工作。
  可喜的是:選擇適合性工作的家長最多,約在50~67%左右。這類家庭選擇的是:“孩子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占67%;“最適合孩子的工作;占63.7%;“孩子最擅長的工作”50.6%。在大多數情況下,選擇適合性工作對孩子發展最有利。
  其次是重要性工作,選擇的家長約在20~49%之間。主要表現在:選擇對社會貢獻大的工作占49%;重要的工作占21.1%和有名望的工作占27.4%。
  約有20~40%的家長希望孩子選擇舒適性的工作。比如,希望選擇“工作條件較好的工作”占41.1%;掙錢多的工作占23.0%;人際關系較好的工作占27.3%等。
  穩定性工作期望的百分比最低,約在6~12%之間。 主要是:競爭不太激烈的工作為6.9%,不太艱苦的工作占13.3%等。
   四、獨生子女的家務勞動訓練
  獨生子女家務勞動訓練。兒童是否從事家務勞動及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因為兒童家庭勞動訓練涉及兒童的人格發展問題。兒童是否從事家務勞動及勞動種類和頻度如表1:
表1  獨生子女從事家務勞動的種類和頻度      勞動種類        從來不做  很少做  有時做  經常做  N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   4.6%      26.4%  57.4%   11.6%  3212洗碗、洗菜等          11.8%      36.3%  44.0%    8.0%  3204洗衣服                22.3%      40.9%  30.2%    6.6%  3190做飯                  32.2%      37.5%  26.4%    3.9%  3190購物                   9.0%      29.6%  45.9%   15.5%  3202
  超過10%的獨生子女經常做的家務勞動是購物和打掃衛生。其余勞動均未超過10%。超過60%的獨生子女從未做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和做飯等家務。
  獨生子女平均每日勞動時間也可說明一定問題。平均每日勞動0 分鐘的占9.7%,1~10分鐘為47.3%;11~20分鐘27.2%;21 ~30 分鐘11.9%;31~60分鐘2.8%;1個小時以上只有1.1%。從1分鐘開始,勞動時間越長,百分比越低。獨生子女每日平均勞動時間為11.32分鐘。1994年3月,在全國政協會上,全國政協委員、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袁純清向記者介紹,有關方面曾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做過統計:美國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相比之下,中國小學生勞動時間最少為0.2 小時(周立憲:“培養少年兒童跨世紀的整體素質”,1994年3月15日《中國教育報》)。 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道德優點的相關分析說明:第一,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的獨立性顯著相關(R=.0758,P=.000,N=3126),即兒童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第二,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的勤勞勤儉顯著相關(R=.1233,P=.000,N=3126),說明兒童從事的家務勞動時間越長, 越有利于形成兒童勤勞勤儉的品德。但本次調查結果發現獨生子女每日平均勞動時間只有11.32分鐘,相當于0.188小時,比兩年前的時間還少,這可能是獨生子女獨立性較弱、勤勞勤儉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調查表明,82.7%的家長鼓勵自己的獨生子女做家務,17.3%的家長承認自己不鼓勵獨生子女做家務,其主要理由是:“獨生子女學習太緊張了,沒時間做家務”(45.3%),“有些家務太危險,我怕獨生子女出事”(21.7%),“獨生子女做家務太麻煩,我還得再收拾一遍”(20%),“獨生子女太小,我不放心”(18.3%)以及“我們家用不著孩子做家務”(12.1%)。在陳述這些理由時,部分鼓勵獨生子女做家務的家長也有同感。由于獨生子女勞動頻度較低,勞動時間較短,所以,我們認為,盡管有80%多的家長說鼓勵獨生子女做家務,但在做家務這方面,對獨生子女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
   五、獨生子女對家庭的認同
  我們從兩個方面測試了獨生子女對家庭的認同,即獨生子女對家庭的積極、愉快的體驗和消極體驗。
  統計表明,70~80%左右的城市獨生子女對家庭有較多的積極愉快體驗。主要原因是:超過80%的孩子認為父母能夠理解自己;約90%的孩子認為父母能相信自己,也能經常鼓勵自己。
  但是,也有20~30%的孩子對家庭有較多的消極體驗。主要的方面是:家長喜歡夸獎別人的孩子為54.8%;家長只關心學習成績占40%;我不愿意學家長為我安排的學習內容(如鋼琴、 英語、 計算機等)占37.8%;家長總不讓我做想做的事情占27.3%;家長總限制我交朋友占20.8%等。此外,“家長總是斥責我”、“家長經常不尊重我”以及“家長經常侵犯我的秘密”等約在15%左右,經常挨打的孩子占9.6%,經常受到家長威脅的孩子占6.5%。
   調查結果之三:學校教育與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其教育得失對獨生子女人格發展影響重大。因此,抓住學校教育的主要環節,剖析影響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的有關因素,是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及教育研究課題的基本任務之一。
  對學校教育與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的研究,我們有四個主要的發現。
  一、較高的班級地位對獨生子女的積極影響是:可能產生較強的成就需要和持久性需要等積極的人格特征,避免產生謙卑需要等消極的人格特征,但也有可能抑制獨生子女的扶助需要,使其較少富有同情心。對于班級地位較低的獨生子女來說,這些影響正相反。
  我們用三組題目測試了獨生子女的班級地位:
  1.獨生子女的班級感受。89 %的兒童認為“我在班里很愉快”;79.5%的人認為“我是個受人歡迎的人”;39.3%的人認為“我是個重要的人”等。我們注意到,60%左右的獨生子女認為自己不是個重要的人;20%左右的孩子認為自己不受歡迎;14%的孩子感到有些人看不起自己;還有12%的人訴說有人總欺負他等等。這些數據顯示:雖然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重視和關愛,班級感受卻如此不同。這可能對兒童人格發展有深刻影響。
  2.獨生子女的職務。調查顯示:近50%的兒童沒有任何職務。担任校級干部的有3.6%,班級干部17.1%,小組長等職的29.7%。 担任干部的比不担任干部的班級地位要高。
  3.獨生子女的學習成績等級。調查顯示: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班級地位也較高。
  大部分獨生子女在班級感到愉快和感到受人歡迎,但感到自己是個重要的人的人數略少。加上學習成績的劃分和職務的區別,獨生子女將處于不同的地位等級。
  二、班主任對獨生子女的鼓勵態度將對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它可以鼓勵獨生子女產生強烈的成就需要和持久需要,并能避免產生謙卑的人格特征。調查表明,學習成績較好的獨生子女更可能得到班主任的熱情鼓勵,而學習成績較差的獨生子女則不易得到班主任的鼓勵。
  班主任態度量表由10個題目組成,包括:學生是否喜歡、崇拜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否認為孩子是個好學生,孩子是否能經常從班主任那里得到信任、鼓勵和表揚等,是否對孩子寄予很大希望等。獨生子女在此量表上可得最低分10分,最高分40分。根據獨生子女的自然分布,我們將班主任對獨生子女態度分為三組,低分組10~25 分; 中等分組26~32分;高分組33~40分,統計結果如下:低分組占獨生子女總數的1.4%;中等分組占45.2%;高分組占33.3%(N=3079)。也就是說,33.3%的兒童經常能從班主任那里獲得肯定和鼓勵,21.4%的獨生子女難以得到這種肯定和鼓勵。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能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和鼓勵呢?統計發現,班主任對學習成績較好的獨生子女更多的持鼓勵態度。在班主任態度的低分組里,學習成績較差的獨生子女約占60%,學習成績較好的獨生子女占40%。 但在班主任態度的高分組里, 學習成績較差的獨生子女只占30%;而學習成績較好的獨生子女高達70%。本項調查中,學習成績中下等的獨生子女共有356名;能夠獲得班主任熱情鼓勵的孩子只有19. 7%,而在成績上等的455名獨生子女中, 能夠獲得班主任熱情鼓勵的孩子占52.2%。從整體上看,教師更喜歡鼓勵學習成績較好的獨生子女,對學習成績不好的獨生子女鼓勵較少。
  研究結果還表明,班主任對獨生子女鼓勵越多,獨生子女的成就需要越強烈,而謙卑需要越不強烈,從而逐漸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反之,班主任對獨生子女鼓勵越少,獨生子女的自卑感越強烈,成就需要就越低,從而逐漸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所以班主任對孩子的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三、約22.3%的獨生子女感到有很大的學習壓力,29%的獨生子女感到學習壓力較小。研究表明,學習壓力對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有較大的負作用,它表現在兩個方面:對成就需要、持久需要這類積極的人格特征,它有負向影響,而對謙卑需要、攻擊性需要這類消極的人格特征,它有正向影響。
  我們用9個題目來測試兒童的學習壓力, 包括:我感到學習壓力很大,我討厭考試,我不喜歡考試后排名次,我對我的學習沒有信心,我對學習沒感到快樂,我總覺得學習太難,作業太多總也做不完,我總沒時間玩,我沒時間做我感興趣的事情等。兒童在學習壓力量表上最低分可得9分,最高分可得36分。當然,分數越高, 說明獨生子女的學習壓力越大。統計表明:低分組獨生子女占獨生子女總數的29%;中等分組占48.6%;高分組占22.3%。它說明,29%的獨生子女學習壓力較小或者說沒有什么學習壓力,22.3%的獨生子女感到學習壓力很大。其余的獨生子女介于有壓力和無壓力之間。
  在學校里,學習成績是非常重要的。統計說明,獨生子女學習成績越低,則學習壓力越大。在本項調查中,共有889 名兒童感到學習壓力較小或無壓力,這些獨生子女在學習成績等級方面的分布是:中下等7.9%;中等21.5%;中上等35.1%;上等46.2%,即學習成績越好,獨生子女的學習壓力越小。在學習壓力較大的組,共有681名獨生子女,其中,46%為成績中下等的獨生子女;25 %為成績中等的獨生子女;16.6%為成績中上等的獨生子女;學習成績上等的獨生子女只占其中的12.7%。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學習成績中下等組里,7.9 %的獨生子女沒有壓力;46%的獨生子女在壓力中等組;另有46%的獨生子女在壓力較大組。也就是說,學習成績不好的獨生子女感到較大的學習壓力。
  統計表明,學習壓力對兒童的人格發展有不利影響。它表現在兩個方面:對積極的人格特征成就需要和持久性需要,它有反面的影響,即學習壓力越大,成就需要和持久性需要越低。另一方面,它對消極的人格特征謙卑需要和攻擊性需要有正向影響,即學習壓力越大,謙卑需要和攻擊性需要越強烈。
   調查結果之四:伙伴關系與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
  兒童成長的過程是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而這種轉變的基本途徑之一便是同伴交往。因此,同伴交往在獨生子女人格發展中具有特殊意義。本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伙伴關系與其人格發展顯著相關。獲得較好的伙伴關系,可以加強獨生子女的親和需要、持久需要,避免自卑感,也可促進獨生子女社會道德的發展,有利于培養獨生子女學習努力、獨立性、創造性等積極品質。研究還發現,獨生子女伙伴關系得分越高,則獨生子女的自我接納程度越高。
  關于伙伴關系的研究的主要結論是:
  一、大部分獨生子女伙伴關系良好,但也有20%以上的獨生子女“感到孤獨”、“朋友比期待的少”和“沒什么知心朋友”。
  我們用6個題目測試了獨生子女的伙伴關系,發現:89.5 %的兒童否認“沒有人和我一起玩”;80%的兒童否認“我感到孤獨”;78.2%的兒童否認自己“沒什么知心朋友”,表明大多數獨生子女伙伴關系良好。同時也發現,41.4%的孩子否認“很多同學都喜歡我”;有25.1%的孩子認為“朋友比我期待的少”;21.8%的人抱怨“沒什么知心朋友”;19.9%的孩子“感到孤獨”。看來大部分獨生子女伙伴關系較好,但也有10~20%的獨生子女的伙伴關系需要父母和教師關注。
  二、誰是獨生子女的朋友?
  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目前最好的朋友依次是:同班同學80.8%;媽媽47.9%;鄰居伙伴43.1%;同校同學42.9%;父親42.0%; 老師24.2%;遠方筆友14.7%;其他成年人12.4%;目前沒有最好的朋友3.8%。
  三、家長對孩子交友的態度可分三類:鼓勵型、干涉型和限制型。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對孩子交友采取鼓勵型態度和限制型態度。值得注意的是,81.6%的家長希望孩子選擇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那么學習不好的孩子就可能難以結交朋友。
  家長的交友態度量表共有10個題目,分為三種類型:
  鼓勵型。 其孩子的主要表現是:孩子和伙伴們在一起很快樂占95.7%;孩子常是朋友中的主要人物或活動的組織者占47.6%。家長的態度則是:我希望孩子和他喜歡的人成為朋友占72.6%;我愿意孩子邀請他的朋友到家里來占70.8%。
  限制型。限制型的家庭對孩子交友的態度主要是:“我對孩子選擇朋友有嚴格要求”占75.8%;“我要求孩子選擇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占81.6%;以及“我不愿孩子有較親密的異性朋友”占64.9%。即,孩子可以交朋友,但必須與家長的要求一致。
  干涉型。干涉型家庭對孩子交友的態度是:“為了學習,我要求孩子減少與朋友的交往”占45.3%;“怕孩子學壞,所以我們嚴格限制孩子交朋友”占49.3%; “我不希望孩子邀請他的朋友到家里來”占29.2%;我不愿孩子有較親密的異性朋友占64.9%等。
  四、什么因素對獨生子女的孤獨感的影響最大?
  研究發現,首先是對家庭的消極體驗和過重的學習壓力,其次是班主任的不鼓勵態度。在多數情況下,學習成績越不好,孤獨感也越強。
  五、獨生子女的伙伴關系與其人格發展有密切的相關關系
  獨生子女伙伴關系得分越高,其親和需要越強烈;伙伴關系較好的獨生子女,在社會道德發展、學習努力、獨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表現較好;自我接納程度較高;在學習需要方面,其認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以及報答需要都較強烈。相反,伙伴關系不好的獨生子女其謙卑需要較強烈,自我接納程度較低,學習不太努力,文明素養較差,集體意識以及進取精神也較弱。
   (執筆人:孫云曉 卜衛)*
  附:課題組成員名單
  課 題 組 長: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副編審
  副 組 長:卜 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先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教授
  課題組成員:關 穎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張新華 北京市西城區商委副主任、社會學碩士
   李 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助理研
   究員
   盧淑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助理研究
   員
   劉秀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副主
   編
   陶元紅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學高級教師
   趙 勤 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魏國娟 武漢市婦聯兒童部部長
   陳寶霖 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副教授
   李金華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活動
   部主任
   朱 奕 深圳紅太陽家庭教育培訓中心校長*
  
  
  
青年研究京1-10G52家庭教育19971997 作者:青年研究京1-10G52家庭教育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6:50

[新一篇] 中國城市商業規劃與商業經營的關系研究

[舊一篇] 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