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軟著陸與亞洲金融危機的比較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國在1993年至1995年的4年間,解決了諸多經濟問題,順利地實現了經濟軟著陸,在降低了通貨膨脹率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996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9.7%,通貨膨脹率從1994年的21.7%降低到了6.1%(注:傅偉:《軟著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就在中國即將完成經濟軟著陸的時候,亞洲的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一些國家的經濟問題已經孕育良久,隨后便在金融領域首先爆發了。經濟問題雖然在金融領域首先爆發,但問題的基礎卻遠不局限在這個領域。世界經濟格局中各國相互依存的關系,使亞洲金融危機變得更為復雜。不過,無論是中國經濟軟著陸過程中已經成功地解決了的問題,還是中國發展過程中尚存在的問題,很多都能夠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尋找到類似的情況,有些甚至能夠在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中找到影子,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世界經濟領域中,人們不能很快找到新經濟問題的處理辦法,是否能夠防范那些已經出現過的、并且經濟環境也類似的問題呢?顯然,以經濟問題中的相似性和特殊性為出發點,對中國經濟軟著陸前后的問題和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問題進行比較研究,探索一些規律性的問題,是一定能獲得一些啟示的。
      一、中國經濟軟著陸前的問題與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問題的比較
  1.通貨膨脹
  中國經濟軟著陸前的首要經濟問題是通貨膨脹,1988年后,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雖然得到控制,但經濟一直在徘徊。直到1992年,快速經濟增長才再次出現,不過很快經濟就又被通貨膨脹纏繞了,1994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1.7%。
  亞洲金融危機過程中的幾個主要國家在通貨膨脹問題上不同于中國,過去的幾年里,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的通貨膨脹都處于低水平,有些并且呈下降趨勢,即使連年上升的泰國的通貨膨脹率,也僅從1992年的4.1%升至1996年的5.8%,馬來西亞的通貨膨脹率則從1991年的4.4%,降至1995年的3.4%(注:《世界經濟年鑒》,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頁、125頁。)。
  2.投資規模
  1993年中國的投資規模高達13000多億元,比經濟快速增長的1992年增長了61.8%。中國的國力并不能支持這樣的高速經濟增長,需求過大,使得供給不足,生產資料價格暴漲,鋼材價格從每噸1000多元漲到每噸4000多元。與此同時,當年全國的房地產投資達到2000億元,僅廣西北海市的屋仔村就有1000多家房地產公司(注:傅偉:《軟著陸》,第11~12頁。)。
  投資失控是亞洲金融危機過程中主要國家集中發生的問題。以韓國為例,韓國一直堅持大投資、多出口和搶市場的增長戰略,但過量投資為韓國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過去的10年里,韓國在鋼鐵、汽車、造船、通信設備等行業投資幾千億美元,投資率高達38%,使以后的債務問題成為必然(注:陶士貴、韓繼云:《韓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影響及其啟示》,《經濟學動態》,1998年第2期,第73~74頁。)。如同中國經濟軟著陸前的情況一樣,泰國的投資在房地產方面也出了很大問題,許多銀行把近30%的貸款投放到房地產業,房地產業的供給大大超過需求,致使泰國銀行呆帳額猛增(注:王先慶:《東南亞金融風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
  3.金融運作
  1993年由于較高的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貨幣的實際價值受到懷疑,在中國,各個方面的資金紛紛轉向投資方面。這一年,中國的銀行間的拆借高達3000億元,這種拆借超越了正常信貸的界限,并加大了貨幣供應量,1993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達1529億元,促使更多的資金流向房地產業和股票市場,加速了泡沫經濟的生成。傳統概念中,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暴漲、兼并浪潮的生成和過量的貨幣供應量均為泡沫經濟的特征(注:"Bubble and Squeak",The Economist,May 9,1998,p.17.)。
  亞洲金融危機中,有關國家和地區金融系統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貸款中的呆帳(Non-Performing Loans)問題。不同國家銀行呆帳占貸款總額的比例不同,其中以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最為嚴重,1998至1999第一季度分別為70%、30%、25%和25%,情況最好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第一季度也不會超過3%。香港金融機構資本雄厚,并且有充足的貸款損失補償基金來應付嚴峻形式。表1展示了1996年和1998年至1999年第一季度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貸款呆帳比例:
  附圖F628L01.JPG
  ⑥:"Banks on the Brink",Business Week,March 20,1998,pp.52~53.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些國家和地區1996年的呆帳比例小,金融領域也比較平靜。由于1997年是呆帳比例迅速上升時期,所以就在一個很大的范圍里發生了金融危機。1998年到1999年的第一季度呆帳將達到高峰,呆帳比例越大的國家,金融危機越嚴重。從前一時期看,印度尼西亞、泰國、韓國和馬來西亞情況較為嚴峻,日本、新加坡次之,香港情況相比之下最好。從絕對數來看,日本的貸款呆帳數額最大,約為6161億美元。中國也有貸款呆帳問題,國際間報道的數據約為1740億美元,因此金融危機的風險依然存在(注:Cesar Bacani,"More Bad News",Asiaweek,March 20,1998,p.48.)。相比之下,美國的金融秩序穩定,其中一個原因是各方監督的體制下,這個國家貸款中呆帳的比例極低,1998年僅為1%(注:"How Far Is Down?",The Economist,November 15,1997,p.19.)。
  此外,亞洲一些國家與中國相似,存在金融體制方面的問題,以韓國為例,它的經濟是以政府控制、大財團壟斷經營的模式發展起來的。企業又多數是以政府主導下的負債經營為模式運作的,所以有了結癥。韓國金融機構向企業貸款的總額,目前已達企業生產總值的155%,企業的債務導致銀行呆帳巨增。
  4.債務結構
  中國經濟軟著陸前,債務不是一個主要問題。相對而言,中國的債務水平較低,債務結構良好。1996年,中國的國家外債余額為1162.75億美元,短期債務僅占債務總額的12.1%(注:《國際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頁。)。以中國的進口額和短期債務而言,中國的外匯儲備充足,債務償還基礎穩定。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國家在債務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以韓國為例,盡管韓國的儲蓄率保持在30%以上的較高水平,債務還是成了問題,只是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米切爾·康德蘇(Michel Camde-ssus)的眼光來看,按照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它的債務問題尚不及墨西哥金融危機時的情況那么嚴重(注:"A Chat with Camdessus",Business Week,December 29,1997,p.58.)。1996年底,韓國外債總額達1045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占25.2%(注:張浩、孔新宇:《韓國貨幣危機發生的一般均衡分析》,《世界經濟文匯》,1998年第1期,第25頁。)。目前,韓國外債總額已經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2%左右。印度尼西亞情況更壞,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980.79億美元(注:《國際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1998年的外債卻超過了1000億美元,并且1998年6月以前到期的債務數額就有350億美元(注:"There's Nothing Holding These Currencies Up",Business Week,January 19,1998,p.55.)。其余像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由于漸漸在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需要有大量資本投入基礎設施與基礎產業,外債情況也十分可觀。1997年泰國外債超過900億美元,超過它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注:王先慶:《東南亞金融風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頁。)。由此看來,亞洲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如果沒有債務問題,國際游資的沖擊就會減少一個突破口。
  5.經濟秩序
  1993年,中國的通貨膨脹、投資規模和金融方面的問題,引起了一系列經濟環節的混亂。首先,交通運輸方面難以承受壓力。由于需求擴大所產生的壓力,鐵路運輸的貨運量驟然增長。其次,貨幣供應方面難以承受壓力。在這個時期,過量的貨幣需求曾造成企業資金周轉、農產品收購甚至郵局兌付時貨幣供給的緊張。
  卷入亞洲金融危機的國家的經濟秩序均受到不同的程度的損害。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問題的交互作用,引起社會動亂,使這個在世界上勞動力增長最快的國家陷入危機,失業增加,人們實際收入下降,食品價格暴漲。如果馬來西亞情況也不好,150萬在馬來西亞工作的印度尼西亞人返回自己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就業問題將會更為嚴重。
  經濟秩序混亂中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金融危機所引起的連鎖反應。一些國家的貨幣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大幅度貶值,給另一些國家的出口帶來壓力,尤其是對中國的出口有影響。出口受影響,接著就會影響國際投資的信心,影響海外市場的股票價格。亞洲金融風暴甚至波及了美國科技業,《亞洲華爾茲街日報》指出,由于危機,亞洲銀行業、制造業和企業正大幅度削減資訊設備支出,美國的主要科技業的銷售將下滑。另外,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也表示,亞洲金融危機會影響公司在一些國家的銷售,尤其是在日本的銷售,因為以前日本個人電腦市場需求每年增長40%,但1997年增長的空間極小。
      二、中國經濟軟著陸策略與亞洲金融危機解決策略的比較
  1.需求控制策略
  中國經濟軟著陸過程中所遇到的需求過量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這兩個方面。那個時期,中國一下子有了5000多個開發區,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僅國家統計局對12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就表明,1992年耕地面積減少了240萬畝,比1991年增長254%。房地產方面問題更為嚴峻,由于投資過大,全國閑置了6600萬平方米建筑,占壓資金超過1000億元,導致全國資金、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部門萬分緊張(注:傅偉:《軟著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不過,中國很快就通過政府財政政策,將過熱的需求控制在了萌芽狀態,嚴格控制了土地供應量和土地出讓審批權,嚴格限制了高檔房地產項目,全面清查了房地產開發經營機構,并嚴禁炒賣房地產牟取暴利。政府實施的財政策略有三個要點:一是嚴格控制稅收減免;二是控制財政支出,規定財政支出要通過發行國債來解決,不能向銀行透支;三是財稅部門不準經營商業性金融業務。
  依據基本經濟規律,需求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組成。亞洲危機中的許多國家,在控制需求時,依賴的也是這條普遍的規律。通過國家財政政策,泰國政府削減了28億美元的政府開支,使國家預算降為160億美元(注:Assif Shameen and Cesar Bacani,"No End in Sight",Asiaweek January 16,1998,p.20.)。韓國政府整頓了26家名列韓國前30位的企業,僅三星公司一家,就減少了20多億美元的投資(注:Jonathan Sprague and Ricardo Saludo,"Recession in Asia",Asiaweek,January 9,1998,p.12.)。至于說韓國國民在消費上的削減,也是減少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
  2.金融調整策略
  中國經濟軟著陸過程中,金融領域的調整是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的,這主要包括三個要點:一是禁止任何金融機構變相提高存貸款利率,擾亂金融秩序;二是停止和清理一切違章拆借,限期收回已經拆借了的資金;三是銀行立即停止向銀行自己興辦的各種經濟實體注入信貸資金,并且立即與自己興辦的這些經濟實體脫鉤。
  實施國家的貨幣政策,僅僅控制信貸規模是不夠的,為了使中央銀行擺脫財政透支和地方政府的干擾,中國又進行了金融體制的改革:人民銀行控制貨幣供給,實施金融監管;政策性銀行負担國家政策性金融業務;商業銀行從事商業性存貸款業務。
  與中國處理金融領域問題的作法相類似,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許多國家都開始了整頓金融系統和整頓金融秩序的工作。泰國政府在1997年11月的幾周內,就關閉了58家金融機構(注:Assif Shameen and Cesar Bacani,"No End in Sight",Asiaweek January 16,1998,p.20.)。韓國政府關閉了9家管理不善的商業銀行,要求商業銀行購買8家經營不良的證券銀行的外國資產,并要求一些證券銀行實行合并(注:陶士貴、韓繼云:《韓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影響及其啟示》,《經濟學動態》1998年第2期,第75頁。)。此外,韓國政府還要求商業銀行謹慎貸款,這與中國的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也頗為接近。中國經濟軟著陸的過程中,貨幣發行量從1993年的1529億元,下降到1996年的917億元(注:傅偉:《軟著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頁。)。日本情況有所不同,計劃用公共基金解決金融系統的問題,不過尚不知是否有足夠的基金或能否真正以這種方法解決問題。
  3.國際救助策略
  世界經濟新格局下,各個國家經濟相互依存的關系日益加強,一個國家經濟領域發生的大問題,通常會影響和它相關的國家,其廣度可以跨洲越洋。亞洲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深刻,中國為牽制亞洲金融危機,穩定世界經濟做出了努力和犧牲,影響廣泛。不過,比這更重要的事實是,國際組織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生重大問題時,它的救助作用會表現得更為重要。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解決和當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暫時緩解,都證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的重要性。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最后解決時,全部援助金額為300億美元(注:"How Far Is Down?"The Economist,November 15,1997,p.19.)。本次亞洲金融危機過程中,據估計,韓國大約需要370億美元援助,泰國需要157億美元,馬來西亞需要110億美元,印度尼西亞需要200億美元,如果沒有這些援助,這些國家的經濟形勢將繼續惡化(注:Cesar Bacani,"More Bad News",Asiaweek,March 20,1998,p.49.),為此,國家貨幣基金組織已經給予韓國580億美元援助(注:"There's Nothing Holding These Currencies Up",Business Week,January 19,1998,p.54.),給予泰國170億美元援助(注:"Can Chuan Turn Thailand Ar-ound?",Business Week,April 6,1998,p.56.)。當然,國家貨幣基金組織在給予援助的同時,一定會提出一些指導性條件,比如它要求韓國控制經濟增長,削減預算,控制消費品物價,整頓集團經營體制等。
  4.就業調整策略
  失業的原因一般分為四類:置換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周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和季節性失業(Seasonal Unemployment)。金融危機過程中,亞洲卷入危機的國家,它們的失業大軍多數屬于周期性失業的范疇,其原因是需求不旺,經濟進入衰退時期。毫無疑問,這些國家面對著最難處理的失業問題。
  中國的失業情況與亞洲金融危機中多數國家的失業問題有所不同,目前以置換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為主。置換性失業者是指進入就業市場前的新勞動力,以及尋求事業發展,中斷了從業的那些人員。結構性失業者是指因就業崗位的要求和擇業人員的情況不一致時產生的那些失業者。所以,相對其他亞洲國家來說,中國的就業問題解決起來有主要難點,也有次要難點。首先,中國失業問題第一難點是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勞動力多,解決的方法要依賴經濟發展,這是與亞洲其他國家共有的問題。其次,由于在中國的國際投資巨大,尋求事業發展的失業者機會很多,世界銀行估計今后10年,亞洲基礎設施仍有1萬億美元的市場,中國與亞洲的勞動力將共享這個市場。至于那些不成功的尋求發展的失業者,長期失業會使他們離開這個群體,轉到結構性失業的隊伍中。第三,中國經濟調整的過程中,許多工作崗位的要求突然改變了,形成大量的結構性失業者,這就是目前所說的“下崗人員”。由于中國的工資水平較低,人們腦中鐘愛的“正式工作”和恐懼的“非正式工作”的月工資平均水平差距不大,此外,一些人的這類差別,甚至在“下崗”前就已經生成,即所謂的“第二職業”收入造成的“正式”與“非正式”的差別,所以,一大部分結構性失業者的壓力目前尚停留在“心理壓力”的范圍里,而不存在“生計壓力”,尚達不到影響社會穩定的程度,正因為如此,中國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手段是分流和廣開就業渠道。
      三、90年代亞洲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的啟示
  中國經濟軟著陸的成功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暫時緩解,并不意味著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能夠在一個時期得到穩定發展,原因是各國政府的努力和國際間合作與救助的作用,僅僅能夠表明人們對短期經濟活動的規范能力,但卻不能徹底解決亞洲多年經濟快速發展所積累的全部潛在問題。不過,盡管如此,90年代世界金融領域的一些大的波動或者危機,還是促使人們摸索到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不能不說是一些啟示。
  首先是多極經濟的關聯性。世界經濟新格局中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形成,使經濟波動的連鎖反應行為越來越迅速,因此國際合作與救助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經濟對亞洲經濟的作用,亞洲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作用,牽動著世界經濟從不平衡向平衡的運動過程。短期內,對許多亞洲國家來說,來自外部環境的支持都是必要的,尤其是來自美洲和歐洲的經濟支持。廣義地說,這種支持對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各方都是有益的。
  其次是金融系統的規范性。亞洲金融界要調整資本運作系統,關閉經營不良的金融機構,加速形成金融服務的自由性,在削弱政府對銀行經營活動的控制的同時,加強國家在金融領域法規的建設與實施。亞洲金融機構的會計、審計制度要向國際標準看齊,同時減少對外國金融機構所設置的障礙,促進國內金融領域效率的提高,并加強競爭性。亞洲金融領域還要強調銀行間的購并行為,形成資本雄厚的較大規模的銀行,以便提高銀行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通過90年代繼續發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許多國家已經認識到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領導下的美國金融系統的效率及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其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再次是國際投資的穩定性。國際投資仍然是促使快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中國和亞洲其他各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依靠代理商、直接出口、合同與許可證生產、合資企業以及直接投資等5種投資方式,從總體上保持了經濟增長。1997年,中國已經有了174014個合資企業,總投資為2174.42億美元(注:《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企業正和多國企業一起,共同實現著自己的經濟目標。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中,中國正逐漸成為一個新的舉足輕重的經濟中心。
  第四是經濟發展的循序性。經濟發展的循序性保證著經濟發展的平衡性,中國過去有多次失衡增長的歷史,后來都被證明是阻礙了經濟正常發展的。此次亞洲金融危機固然原因復雜,一些國家經濟發展缺乏循序性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目前奧恩·揚(Alwyn Yong)在他的研究中把亞洲四小的經濟增長全部歸于資本積累,無視技術進步因素的觀點,之所以不被學界廣泛接受(注:Robert J.Barro,"The East Asian Tigers Have Plenty To Roar About",Business Week,April 27,1998,p.24.),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投資過熱的負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亞洲經濟的衰退毫無疑問地要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不過,經歷著金融危機與經濟波動的亞洲依然是世界經濟中充滿活力的一個大市場。1990年以后的世界經濟增長中,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2/3(注:"Variable Fallout",The Economist,November 29,1997,p,90.)。許多國際著名的大公司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仍在鍥而不舍地開發著這個大市場,他們深信,即使發生經濟衰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最后才會停下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波音公司相信世界銀行關于亞洲經濟的預測,——未來的10年里,亞洲需要1萬億元的投資,重點發展電力、通訊、運輸以及其他輔助設施。亞洲經濟的希望孕育著美洲經濟和歐洲經濟的希望,這無疑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新格局中,亞洲經濟發展的希望。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65~70F62金融與保險戴賢遠19981998中國在1993年至1996年的4年間,解決了諸多經濟問題,順利地實現了經濟軟著陸,在降低了通貨膨脹率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中國即將完成軟著陸的時候,亞洲的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一些國家的經濟問題,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隨即便爆發了。經濟問題在金融領域首先爆發,問題的基礎卻不僅僅限于這個領域。世界經濟格局中各國相互依存的關系,使亞洲金融危機變得更為復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軟著陸過程中的問題,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問題,甚至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中的問題,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人們可以從這些問題的比較研究中,尋找規律性的方法,防范今后可能發生的問題。經濟發展中應該著重注意的問題,包括多極經濟的關聯性、金融系統的規范性、國際投資的穩定性和經濟發展的循序性。中國經濟軟著陸/亞洲金融危機/金融危機防范戴賢遠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100875,北京;男,副教授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65~70F62金融與保險戴賢遠19981998中國在1993年至1996年的4年間,解決了諸多經濟問題,順利地實現了經濟軟著陸,在降低了通貨膨脹率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中國即將完成軟著陸的時候,亞洲的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一些國家的經濟問題,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隨即便爆發了。經濟問題在金融領域首先爆發,問題的基礎卻不僅僅限于這個領域。世界經濟格局中各國相互依存的關系,使亞洲金融危機變得更為復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軟著陸過程中的問題,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問題,甚至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中的問題,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人們可以從這些問題的比較研究中,尋找規律性的方法,防范今后可能發生的問題。經濟發展中應該著重注意的問題,包括多極經濟的關聯性、金融系統的規范性、國際投資的穩定性和經濟發展的循序性。中國經濟軟著陸/亞洲金融危機/金融危機防范

網載 2013-09-10 21:28:03

[新一篇] 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度研究

[舊一篇] 中國經濟:關鍵是要給創業者一副好心情——美國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訪談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