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源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1〕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雖然我國資源產業的基本理論與發展戰略思路的研究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但至今為止,我們對資源產業的性質仍存困惑,對市場在解決資源問題上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資源產權管理,資源產業競爭與壟斷的規則,資源與其它因素(人口、環境、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選擇等問題仍沒有足夠的認識,這些問題仍然是資源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函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資源產業是“社會與自然”毗鄰的產業
  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資源產業是指自然資源發現、再生、保護和使其增殖為目的的經濟部門,包括礦產資源產業、土地資源產業,森林資源產業,草地資源產業,水資源產業、海洋資源產業和空間資源產業等。資源產業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1.資源發現業,對未被人類社會認識和利用的自然資源的調查與勘查,對替代和新興資源的研究與開發;2.資源保護業,對已知自然資源的采掘,聚理和初加工過程中的保護或防治災害;3.資源再生業,對正在或已被人類社會利用的自然資源進行恢復和增殖,促使自然資源再生。
  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把資源產業僅僅界定為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一舊的觀念突出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突出了人對自然界的征服;片面強調經濟增長,不計自然成本。可持續發展或現代生態文明發展方式,把資源產業界定為資源發現,資源保護和資源再生。這一概念突出了人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殖,《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開發利用和保護增殖并重的方針”,就是表示開發和利用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過程;保護和增殖是人類發現、保護和再生產資源的過程,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過程;突出了人是自然的一員,自然本身具有發展權;強調了人類不能用今天的發展去損害明天的發展。我國森林資源的破壞、土地資源的退化,水資源的污染,草地資源的過度放牧,礦產資源的亂采濫挖,與對資源產業概念的傳統認識不無關系。
  資源產業是處于“社會與自然”毗鄰的產業,它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是自然的生產與再生產和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的統一,因此,資源產業是國民經濟生產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并且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我們將其稱為零次產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類經濟活動起源于資源產業又回歸于資源產業。零次產業具有前一次產業和最后一次產業的特點。
  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零次產業,在零次產業的基本條件下才有第一次產業的生產和發展。同樣,只有在零次、一次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第二次產業的產生和發展。第三次產業的發展是以零次、一次、二次產業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和界限。
  在我國,資源產業長期依附于后序產業,沒有視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并被認為是一種非物質生產部門。1989年中國統計年鑒第一次把地質普查和勘查放在第二產業中,列為物質生產部門。但土地、森林、草地、水資源等的管理,仍隸屬于第一次產業中的農、林、牧、副、漁業。
  一般來說,把資源產業從產業分類中獨立起來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演進規律;也是我國嚴峻資源形勢的客觀要求。資源產業這一概 念的確立,必將提出一系列理論范疇,如資源價值、資源核算、資源資產、資源投人與損耗等。
  確立這一概念的重要意義在于:如何以最低的環境成本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何以最低的資源代價和社會代價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并保障今后的可持續增長。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挖掘資源潛力;如何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有效配置資源;如何在可持續能力的意義上理解資源的價值。
      二、我國資源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我國資源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一方面是由于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傳統的粗放增長觀念的導向造成資源浪費和短缺加劇。
  (一)我國資源的稀缺狀況和短缺趨勢。我國自然資源總量比較豐富,如礦物資源,1994年中國礦產資源探明儲量潛在總價值為9272萬億元(按統一的國際市場可比價格計算),已發現礦產168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產151種,礦區23萬多處,礦種比較齊全、遠景儲量可觀,巳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的12%,為世界第三位。全國耕地約18.06億畝,森林面積和蓄積總量為世界第五位。天然草地4億公傾,是耕地的4倍,居世界第2位。淡水資源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人均占有量嚴重短缺,呈遞減趨勢,如礦物資源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水資源為1/4,是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草場資源為1/2,是美國的1/20,耕地面積為1/3,由于人口因素,土地高度稀缺。嚴重的結構性短缺,如用量大的支柱性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共生礦、伴生礦、難選礦多,單一砂少;中小型礦多,大型、超大型礦少。資源分布格局與消費市場不匹配,造成北煤南遠,南糧北調,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使我國運輸能力全面緊張,我國資源的嚴峻形勢制約我國經濟的現在和未來。
  (二)掠奪代替競爭的格局。由于市場行為主體已向多元化發展,但各個市場主體與資源產權關系不明確,導致濫用管理權,爭奪使用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亂挖濫采現象。地方與地方爭奪。如晉、陜、蒙交界的能源“黑三角”地區興建了數百個礦區。在神府煤田1400平方公里范圍內,就有地方煤礦531個,毫無顧忌地濫采亂挖。“有水快流”的開采方針,導致集體、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爭奪。在“中央、地方、個人一齊上”,“有水快流”、“資源共享”的驅動下,珍貴的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如山東招遠金礦“金三角”地區每天進山采金的民工2萬余人,大小礦井300多處。全國每年有數十萬兩黃金去向不明。個舊錫礦、峨山鐵礦、云龍錫礦、會澤鉛鋅礦、潼關金礦等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據統計全國10300多個大中型國有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個體采礦者之間也有大量復雜的礦權糾紛,以至造成開一噸礦石、浪費7—8噸礦石,平均回采率只有25%一30%,自然資源慘遭破壞和浪費。
  (三)資源產業的供給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由于資源產業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它一面要消耗和占用大量資源,另一方面在較長時間內不能提供產品,生產能力形成遲緩。假定各生產部門同時開始擴大生產規模,當資源產業的新增生產能力還遠未形成時,加工產業的大小企業早已造成投產,甚至已經經歷了幾個再生產周期。加速增長本身并不能消除短缺,即使對資源產業采取傾斜政策,資源的供給總量仍趕不上需求增長。
  (四)不合理的比價關系,是資源產業瓶頸趨向惡化的深層次體制障礙。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價格體系。如,煤炭價格過低,成本得不到合理補償,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以至債務沉重,貸款愈來愈多。雖然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逐步放開,但其它產業成本上漲,造成輪翻漲價,又反彈回來,使資源價格調整困難。實際上,資源產品比后續產業產品價格應有較大輻度的上漲,才能吸引投資,擴大資源產業的生產規模。很明顯,在過低的價格關系下,面對短缺的資源產品,恰恰是鼓勵人們繼續用增加消耗的辦法來擴大生產。從根本上說,資源產業發展的障礙在于:資源產業及資金來源單一化;地方政府目標行為短期化;資源產業經營方式依然壟斷化;等等,這些都是體制制約的主要表現。
      三、市場在資源產業管理中的作用
  市場能否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作用,決定于資源的稀缺狀況和短缺趨勢;決定于資源能否滿足進入市場的條件;決定于市場的固有功能是否適應資源管理的具體要求;及資源產業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是否完善和健全。
  (一)滿足資源進入市場的條件
  資源要素的報酬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資源的發現,再生、替代、保護的費用,這部份費用叫補償租金。這部分費用增加,一般來說,要素的供給也隨之增加。如通過補償租金的增加,大力發現和發展核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太陽能、風能、燃料電能,使新能源取代舊能源;第二部份要素報酬由它的稀缺性決定,這一部分叫經濟租金,資源要素的報酬主要是由經濟租金決定的,或者叫自然成本。因此,滿足資源進入市場是有條件的。
  1.資源的供給由資源稟賦、產業投資、產業素質、資源價格和產業政策決定。其中資源供給的規模和數量,主要是由資源稟賦決定。資源稟賦受地域,地理,位置、氣候的制約。可再生資源通過增加投資,可以增加供給,但增加的數量和規模不完全取決于投資數量的大小,而是受自然資源本身繁衍規律所制約。不可再生資源的供給由既定的供給量決定,如礦物資源的既定總供給量包括:潛在供給量和現實供給量。潛在供給量=已探明儲量+未探明的可用儲量的總和。現實總供給量=已探明儲量中已投產部份的產量。資源稟賦是資源進入市場的首要條件。
  2.非競爭性的環境資源可使用量是不能進入市場的。資源的可使用量包括競爭性的經濟資源可使用量和非競爭性環境資源可使用量。非競爭性的物品只能估量它的水平,而不能預先用貨幣計量它的價值;只接受政府的撥款,而不能上繳利潤;只能由政府管理,而無法通過市場調節。
  3.資源進入市場的凈收益應當大于資源的經濟成本減資源的環境成本。資源的經濟成本包括補償租金和經濟租金(自然成本)。企業的資源環境行為包括企業的資源環境破壞行為和企業的資源環境治理行為。在傳統體制中,企業的經濟效益與其環境行為無涉。因此,市場既不能內生地限制企業的環境破壞行為,又不能內生地鼓勵環境治理行為,所以存在不計環境成本的問題。
  (二)市場在解決資源問題上的局限性
  市場的固有功能是否適應資源管理的具體要求呢?前面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再進一步作以下分析:
  1.市場規律與自然規律客觀上有其各自的特點,市場只能調節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不能調節自然的生產與再生產活動。資源與其它生產要素的重要區別正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價值是自然界物質運動規律所支配,是完全離開人的經濟活動而獨立實現的。資源無法利用市場去追求自身存在的價值。資源產業是“社會與自然”毗鄰的產業,它與物質循環規律(指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形式的有規律的復雜系列),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指能量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在轉化過程中能量總量不變),地域分異規律(地域分異規律決定資源分布的地域性特征),自然節律規律(指自然地理現象、生物現象隨時間變化規律),生態平衡規律(指生態系統在其內部各組分間的相對補償和自動調節的能力,及其相對動態平衡)等自然規律相聯系。
  2.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對資源的權利,義務和享用的公平性,很難通過市場來解決。
  3.市場很難調節資源環境的外部性。外部受益時不需要支付報酬,外部受損時,也得不到相應補償。這種資源的外部受益或外部受損都是非市場性的。試圖通過市場機制的固有功能來自動地推動像污染控制和環境冶理,超越了市場功能作用的范圍。96年我國公布的《中國環境保護法》完全是從法律體系,宏觀管理體系、生態環境的自然體系、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體系等方面推進環境保護,力圖達到保證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
      四、加快市場機制進入資源產業的步伐
  市場怎樣在資源產業的發展中起基礎性的作用呢?
  (一)推進資源價格合理化。資源價格要充分體現資源的補償租金和經濟租金即自然成本,體現資源的稀缺狀況和短缺趨勢。據地礦部有關統計,每年國家撥款用于地質勘探費達33億元,但資源補償費偏低,預計只可征收10億元左右,因此,用于地質勘探費的資源補償費入不敷出。另外,依據礦產開發量征收補償費也缺少“貧富礦兼采”的開采約束,嚴重地影響了礦山資源的回采率。這種計算收費制度無疑形成了這樣—種開采心態,浪費的資源是國家的,多得的效益是自己的。為杜絕這種破壞性的開采,應使外部損失內在化,促進提高礦產資源的回采率。具體措施要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無價”的觀念,改進資源補償費的計算方法,對于浪費的資源儲量加倍征收,達到激勵采礦單位對復 雜礦層和貧礦富兼采的目的,才有利于資源的整體合法開發與保護。
  (二)提高資源的經濟彈性系數。如果我們只知道資源價格的上升或下降能調節資源的供求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知道資源價格上升或下降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資源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的變動,從而知道資源供應企業的總收益或資源消費單位的總開支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以此調節資源的供需矛盾和結構矛盾。但是,自然資源的供給彈性是由自然資源稀缺性所決定,無論資源價格怎樣變動,自然資源的總供給大體上是給定不變的,自然資源的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接近垂直的線,因此,自然資源的供給彈性是不足的。但是自然資源是有供給彈性的,供給彈性的大小,一方面是由相關商品價格所行致的;另一方面是由需求曲線所決定的。例如房租上升,土地供給曲線則富于彈性;能源需求猛增,煤氣層的發現和利用就成為接替能源,石油、煤價就上漲。提高資源價格彈性系數有利于防止資源空心化。西方資源經濟理論早在70年代中期就提出稀缺價格理論的四項研究課題:一是環境投入產品分析;二是資源核算體系和自然資源折舊;三是宏觀資源管理政策的制訂;四是可持續發展程度和可供使用的資源的關系,并認為這是解決一種新的短缺——累積的且不逆的環境退化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三)對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我國遠景目標綱要要求,所有自然資源產業都要建立和完善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建立資源更新的經濟補償機制。我國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是:建立科學的資源普查制度;完善資源核算制度;明晰資源產權制度;嚴格資源開發監督制度;以及富有遠見的資源開發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
  (四)將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帳戶體系。我國自然資源空心化現象嚴重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缺陷不無關系。無論是舊國民經濟平衡體系(MPS體系),還是現在使用的國民帳戶體系(SNA體系)所計算的國民經濟總量,都沒有包括自然資源的實物帳戶和價值帳戶。阿蘭·蘭德在《資源經濟學》一書中分析說:“由于國民總價值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所以它不能反映那些不通過市場的商品量和服務量的變動情況,所以,自然資源和環境舒適資源的價值不能在國民經濟帳戶上反映出來”。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全面地評價各類資源的存量、流量和補充量,計算各類資源的消耗速率,儲量變化和價值變化,核算各類資源的增減和人類福利水平的函數關系等,所以自然資源應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五、我國資源產業發展的戰略決策
  (一)實行單種資源時空上的集約開發和聚合資源有時空上整體開發戰略。無論單種資源或聚合資源外部性都很強,廢棄物都大量產生,資源與環境負担都很沉重。尤其是聚合資源具有不可分割性,綜合利用潛力很大,因此,通過資源的綜合規劃,跨區域規劃等,實施單種資源時空上的集約開發和聚合資源時空上的整體開發戰略。資源、環境與經濟建設應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如晉、陜、蒙接壤區國家級能源基地開發規劃與布局,是聚合資源整體開發戰略的范例。對該地區的煤炭、電力、天然氣、水資源、鐵路運輸和地方經濟以及環境治理,應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分步實施,達到整體開發,綜合利用,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資源與環境一體化戰略。資源問題在自然再生產方面與環境問題是一致的,環境問題引發了嚴重的資源短缺,資源經營與利用又產生了許多環境問題。因此,資源與環境實行分別管理,但要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耦合機制。
  (三)資源產業結構多樣化,資源經營集約化和高度化戰略。我國資源戰略不能建立在少數幾種資源的基礎上,多樣化是戰略的出發點。建立以優勢資源為主、資源種類、結構多樣化,效率和質量高度化,經營集約化的資源戰略體系。
  (四)科技引推戰略,要利用科技力量引導和推動我國資源結構的多樣化、高度化和集約化。
  (五)產業□□導向戰略。以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需求來逆推資源產業的發展方向、結構、規模和速度。
  (六)資源產業發展與金融業發展相結合的戰略。1.通過政府采購支持本國資源產業的發展;2充分利用多種“優先權”支持資源產業的發展,如優先準許資源產業中的骨干企業在海外直接籌資,發行債券和股票;優先準許資源產業中的骨干企業進行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的償試;優先給予骨干企業直接對外貿易權,在競爭中成長為工、貿一體化的大型跨國企業;優先允許資源支柱產業以較優惠的政策引進外資等。
  (七)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不能片面強調自給、使國內資源過度開發和非最優開采期采伐,在單位礦地上或并非最優礦地上連續 追加勞動和資金,使其經營效益低于機會成本,不利于集約化經營。
  注釋:
  〔1〕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我國資源產業產權關系與市場結構》的成果之一,項目批號79500019。
  
  
  
中國經濟問題廈門17~22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王樹帆/成金華19981998中國地質大學宇輝研究所 郵編:430074 作者:中國經濟問題廈門17~22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王樹帆/成金華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28:16

[新一篇]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斷想

[舊一篇] 中國趙樹理研究會研討“市場經濟與大眾文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