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形勢——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1996年金融形勢
  1996年以來,在中央銀行繼續堅持適度從緊貨幣政策的同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貨幣信貸政策措施,取明了明顯成效。總體金融形勢健康、平穩。
  金融運行的特點及走勢是:
  1.廣義貨幣M2增幅回落,狹義貨幣M1增幅明顯上升,貨幣流動性進一步提高。到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為72042.7億元,增長26.8%,比年初低2.6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第二次調低利率后,居民儲蓄存款分流,增長幅度明顯放慢。與此同時,反映經濟景氣狀況的狹義貨幣余額為26336億元,增長17.1%,比年初高0.4個百分點。從而貨幣流動性明顯上升,到9月末貨幣流動性(M1/M2)為36.6%,比上半年高0.5個百分點。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的增長速度繼續向25%和18%左右的調控目標靠近。拉動狹義貨幣增長、貨幣流動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996年8月23日央行二次下調利率后,企業活期存款、流通中現金增長較快,同時現金投放有所加快,1—9月累計投放現金523.7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投443.3億元,9月末市場貨幣流通量為8409億元。增長14.1%。
  2.居民儲蓄存款增幅有所回落。到9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3708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4.5%,增長幅度比4月份的高峰回落6.1個百分點。其原因:一是由于1996年8月23日利率再次下調后,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二是居民貨幣收入增幅下降,據統計,金融機構工資及對個人其他支出9月份只上升7%;三是由于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是各種基金會)并未調低利率、導致了儲蓄存款的搬家;四是企業集資又開始回升;五是個別中小城鎮出現了為保值而大量購買金銀飾品的現象。從而9月份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379.4億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56.5億元。展望后幾個月城鄉居民儲蓄存款走勢,由于接近年底,城鎮居民的貨幣收入會有一定增加;農村居民在秋糧豐收,國家糧食收購價格大幅提高的情況下,預計199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會有較大幅度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1996年達到1830元左右,增長16%。在收入平穩增長的情形下,1996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預計增加10000億元左右,年底達到39560億元,逼近40000億元大關,增長33.4%。
  3.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得到改善,外匯儲備繼續增加,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前兩個季度出口每月均為負增長,進口增長較快。自7月份起,出口扭轉了負增長的局面,進口增幅下降,貿易順差擴大,9月份當月順差31億美元,1—9月累計順差80億美元。由于外資流入繼續大量增加,加上7月1日外商投資企業納入銀行結售匯體系,人民幣已經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銀行結匯量上升,外匯市場交易量大幅度增加,促使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呈大幅度上升之勢,到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約954億美元,比年初增加218億美元。預計年底外匯儲備會繼續攀升,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30億美元左右。在大量外匯儲備的前提下,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4.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增長基本適度,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增加的主要因素。9月末中央銀行基礎貨幣余額為22526.2億元,增長20.3%。9月末,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其它銀行備付金(含庫存現金)為3173.6億元,備付率為7.3%,基本正常。基礎貨幣增加主要是外匯占款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勢頭所致,9月末余額增長43.7%,是各項資產運用中增幅最高的一項。
  5.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交易活躍,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運行平穩。全國統一的銀行間拆借市場運行9個月以來,網絡運轉平穩,供求順利實現,全國統一的拆借利率初步形成,9月末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平均利率為11.1%。據統計,到9月底,市場運行189個交易日,累計成交3943.415億元(單向),月均約20.9億元,拆借余額577.848億元(單向)。從前三個季度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運行看,主要呈現出如下幾個特征:一是成交額逐漸增加;二是拆借利率呈階段性緩慢下降;三是短期拆借增長較快;四是銀行表現不活躍,銀行所占的交易量份額在一、二級市場網絡分別只有18%和20%,遠不及融資中心。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凈拆出資金,而融資中心凈拆入資金。與此同時證券市場表現活躍,9月末上證指數達到875.5點,10月中旬突破千點大關,深證指數9月末達到2764.0點,10月中旬突破3000點大關。1—9月累計,上海、深圳證交所交易總額達22049.8億元,其中股票成交9653.6億元,國債成交10770.7億元。分階段看,成交額呈現出逐季加快態勢,其中,一季度成交1479億元,二季度成交6714億元,三季度成交13856.8億元,表明利率下調后資本市場的交易最大幅度增加。
  展望1996年全年金融形勢,由于利率下調,企業存款結構發生了一定變化,三季度企業活期存款增加845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10億元,9月份當月企業活期存款占全部企業存款的比重達75.5%,比利率調整前1—4個月高25.8個百分點,表明企業存款流動性明顯增強。依此趨勢判斷,狹義貨幣M1余額年底約為28113億元,增長17.2%,接近18%的調控目標,廣義貨幣M2由于居民儲蓄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帶動M2增幅難以大幅回落,預計年底M2余額在77000億元左右,增長26.7%。離25%的調控目標尚有一定差距。現金投放由于受1996年糧食收購價格提高的影響,加上1995年貨幣投放偏小的滯后因素,估計1996年現金投放在1100億元左右,比1995年多投500億元左右。1996年的信貸規模是6500億元,經過調整后為7800億元,比上年多增1000多億元。但是上半年由于強調貸款投放的相對均衡,國家銀行貸款比上年同期多增100億元,也就是說上半年已把全年多增的規模基本用完了。1996年上半年新增貸款占全年新增貸款達33.5%,明顯高于歷史同期水平。如果全年要堅持7800億元的規模,下半年貸款只能按上年同期水平掌握,才不會突破調整后的計劃。但是1996年與上年同期相比,經濟規模已經擴大,預計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因而整個下半年貸款完全按上年同期掌握必然產生較大程度上的信貸緊縮效應。此外,目前企業經濟效益不佳,資金緊缺嚴重,盡管這其中許多是由于體制性、結構性因素造成的,但在目前商業銀行尚未完全走上正軌的情況下,銀行仍面臨著從下而上的無形壓力。因而要把信貸規模控制在7800億元的計劃目標之內有相當大的難度。我們預計1996年國家銀行年末貸款余額大致在47500億元左右,增長20.6%,新增貸款8100億元。
   二、目前金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1.信貸資產質量不高,金融業的穩健運行受到威脅。近年來,一些調查結果表明,效益較好、資金周轉順暢、講信譽的企業,容易得到銀行貸款的支持,信貸資產質量也較高,但效益較差,資金周轉不暢的企業,不容易得到銀行貸款的支持,因而資金短缺的壓力主要來自這些企業。在目前政企尚未完全分離和一些政策因素影響下,銀行又不得不增加對其貸款,以致銀行信貸資金周轉不靈,質量下降,本息難以按時收回,金融業的穩健運行受到威脅。原因主要是(1)近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速度型效益下降,因而帶來金融業的效益也呈下降的趨勢。(2)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國有企業的風險基本由國家負担和解決,這最后聚集為金融風險。(3)企業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是向銀行申請貸款,這樣企業的風險也就直接傳導為金融風險,而銀行目前還缺乏分散這種風險的緩沖機制。(4)短期存款和長期放貸之間不匹配,把國有企業長期融資的任務集中于本應承担短期融資的銀行,對國有銀行的安全帶來重大威脅。另外,一些銀行官員為謀取私利,放貸時人為降低條件,審查不嚴,也是致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的一個原因。
  2.信貸投放在資本市場上的漏損比較明顯,貨幣政策操作在外匯市場上受到很大的制約。有關調查顯示,企業挪用銀行貸款炒買股票的現象是存在的,在股票市場上許多大戶為企事業單位而非居民個人投資者便是例證。還有企業把信貸資金以種種方式拆借給非銀行金融機構,以獲得高回報率,這必然對中央銀行信貸政策造成侵蝕。此外,目前我國匯率基本穩定,外資利用較多,人民幣利率同國外相比仍較高,再加上三資企業自1996年7月份納入銀行間結售匯體系,外匯市場上外匯供大于求的現象十分明顯。但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受到經貿部門很大的制約,為避免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增加經貿部門的成本、中央銀行被迫大量買進外匯,造成基礎貨幣高幅增長,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
  3.貨幣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金融間接調控的效應還不明顯。我國的金融體制是從計劃經濟體制繼承下來的,目前的改革還是初步的,盡管1996年年初全國銀行同業拆借交易系統聯網運行,6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上限的管理,標志著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運行更加完善,也初步形成了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但這一利率水平與國家銀行利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即客觀上市場上仍存在著兩種不同利率水平的資金,金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抑制狀態。因而資金不能在統一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也不會從低效的領域退出流向高效的領域,由于融資渠道不同和每一個單位的能力有限,致使各個地區部門乃至企業在自己的狹小范圍內選取項目,使這些項目不可能是最優的,也難以達到規模經濟,項目建成后也難以發揮效益。由此造成投資總規模過大和投資效率太低,最終導致通貨膨脹壓力的持續增大和宏觀經濟政策的緊—松—緊的循環。這一切蓋因貨幣價格尚未市場化,致使資金未能發揮最大效益,資源配置不大合理。此外,由于體制性因素和歷史累積的矛盾,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間接調控的手段還較小,間接調控所產生的效應還不是十分顯著。
   三、1997年金融調控和貨幣政策取向分析
  首先,隨著1996年各項金融政策措施的到位,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手段受到這些變革因素的制約,逐步從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作為金融調控“三大法寶”之一的公開市場操作1995年在外匯市場上的運用,開創了中國貨幣政策從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換之先河,也成為使用間接調控手段操作貨幣政策的開端。而1996年4月開始的國債公開市場操作,則是啟動了央行進行間接調控的主杠桿。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對象(公開市場操作的一級交易商)是14家商業銀行,它們是我國國債發行的一級自營商,持有一定數量的國債,資金力量雄厚,能在二級市場起到造市的功能。按照央行的改革設想,今后將逐步吸收其他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介入。1996年央行在轉向運用間接調控工具方面出臺的另一實質性舉措是宣布發展票據再貼現業務。近年中央銀行的再貼現規模逐年增加,預計1996年將超千元,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穩步推廣商業票據承兌、貼現和再貼現是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再貼現率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存款準備金”也是一種國際上常用的金融間接調控手段。我國現行的準備金制度缺乏規范,尤其是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備付金率之和自1988年以來一直維持在20%的高水平上,與國際上準備金率的總體下降趨勢形成鮮明對比。對此,央行有關人士透露,央行目前正在研究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表明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已被列入金融改革的議程,預計1997年太高的準備金率有望下調,逐漸成為可以被運用的間接貨幣政策工具之一。與此同時,1996年上半年,中央銀行根據有關的法律,陸續出臺了《信貸證管理辦法》、《貸款通則》、《貸款主辦行制度》等法規,用以規范企業與銀業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信貸風險,規范借貸行為,改善對國有企業的有關服務,支持國有企業的改革,表明金融調控已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另外,從1996年5月1日起連續兩次降低存款利率,具體地講是第一次下調利率為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平均下調0.98個百分點,貸款利率平均下調0.75個百分點,第二次下調利率中,存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5個百分點,貸款利率平均下調1.2個百分點。表明利率這一經濟杠桿已逐漸成為金融調控中的重要手段,利率僵化現象有所好轉,利率彈性有所改善。隨著物價漲幅的穩步回落,預計1997年利率水平將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動而有所微調。此外作為金融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貸款規模管理,由于金融機構的大量增加,新的金融工具的發展,使專業銀行貸款占全社會信用總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專業銀行貸款與貨幣供應量之間差額越來越大,央行過去那種按照信貸計劃管理信貸規模的方式變得困難增大了,另外由于商業銀行的改革,使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間接調控的貨幣政策信號也比較敏感了,加上看似剛性的貸款規模管理制度,其實調控效果又有限,因而取消貸款規模的呼聲很高,也已經提上了中央銀行的議事日程。1996年除國家國有商業銀行外,事實上央行已基本取消了對其它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貸款限額管理,對國家國有商業銀行則實行貸款限額下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但由于目前替代規模管理的間接調控手段尚有待完善,預計1997年貸款規模管理仍要發揮一定的作用。
  其次,1997年金融調控仍處在由直接向間接轉變的過程中,還不能完全放棄直接調控。原因在于一是我國宏觀貨幣的間接調控機制基本還沒有形成,其調控貨幣的能力效果還很小,若完全取消直接調控手段,比如信貸規模管理,有可能造成我國貨幣調控機制的“真空”狀態,比過去更缺乏有效的工具來強有力地調節貨幣供應,導致貨幣失控。二是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主要貸款對象是國有企業,在我國當前經濟和社會條件下,支持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已成為商業銀行義不容辭的義務。在目前情況下,很難想象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全社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體系,能實現全面的貨幣間接調控。三是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來調節貨幣量需要的一系列條件目前在我國還不具備。四是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是剛剛起步,市場機制還不成熟,企業對間接調控的反應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再次,1997年的貨幣政策仍將是適度從緊。1996年以來,企業經濟效益下滑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問題。1—8月份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比上年同期下降5.3個百分點,6個單項效益指標中,除勞動生產率增長10.4%以外,其余5個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企業企盼松動銀根的渴望十分強烈。但當前國有企業面臨的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1996年上半年貸款大幅度增加后,企業生產效益有所回升,到6月末人民銀行調統司監測的5000戶工業企業虧損面降到45.8%的最低點,7月份以后,虧損面再次反彈到8月末累計實現利潤同比下降48%,同比下降24.2個百分點,虧損面為47.2%,比6月份最低點上升1.4個百分點,貨幣資金占用系數為7.16,是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企業效益下降一是由于不少企業設備陳舊,產品沒有銷路,如注入過多的流動資金貸款容易造成產成品庫存的增加。二是企業分配存在不合理現象,目前虧損企業雖然帳面出現虧損,收益下降,但通過各種途徑轉化為個人收入的部分卻增加不少,消費的增長和儲蓄存款高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問題。因而企業利潤下降和虧損增加用增加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投入的辦法是難以解決的。而且過多的貸款容易形成過量的貨幣供應,為投資膨脹、物價上漲留下隱患。企業效益問題不僅僅簡單地是一個投入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產出及其分配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機制,規范企業的財務行為,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并加強監管和宏觀調控,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利潤下降和虧損增加的局面。故此,1997年的貨幣政策仍將是適度從緊,但在總量不放松的前提下,銀行貸款結構有望得到進一步好轉,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新的消費支撐點的開發項目獲取貸款的可能性增大。
   四、1997年金融指標預測
  由于近年來信用卡發展較快,職工工資也有許多是以儲蓄卡形式發放,從而大大減小了現金需求,同時隨著金融法規的不斷健全,企業信譽又重新受到重視,成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故此盡管1997年經濟仍將保持較高增長,但現金投放不會出現象1993和1994年那樣猛增的局面,估計1997年貨幣凈投放在1200億元左右,比1996年略有增加。貨幣流通量未達到10185億元,增長13.4%。
  表1 M1、M2增長速度一覽表(%)
  (附圖 f627d01.JPG
  狹義貨幣M11995年增長16.8%,與廣義貨幣M2增幅相差12.7個百分點,其原因主要是由于1993年7月11日存款利率大幅上調,與此同時保值儲蓄又二次實行,加上產業資金回報率不高,一些生產資金退出生產領域,企業活期存款增長放慢,定期存款增加較多,一些企業有坐收利息的行為,致使資金固化。展望1997年狹義貨幣M1的走勢,由于1996年兩次大幅度下調利率,企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結構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說明利率杠桿已悄然發生作用,如果說1996年一些企業還處于觀望、等待期,利率有一定滯后影響的話,1997年則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其次,1997年宏觀經濟形勢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物價漲幅保持在較低水平,經濟增速有所加快,因而產業資金回報率會有所改善,企業可供選擇的投資機會會增多,從而狹義貨幣M1增長會有所加快,預計1997年底M1余額在33117億元左右,比1996年增長17.8%,接近18%的調控目標。
  廣義貨幣M2進入90年代后一直增幅較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中的居民儲蓄存款高增長所致。1990年居民儲蓄存款占M2的比重為46%,到1995年年底,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占M2的比重達到48.8%,5年間上升了3個百分點。展望1997年居民儲蓄存款形勢,筆者認為1997年居民儲蓄存款仍會保持較高的增幅。理由如下:一是居民收入增長保持平穩,預計1997年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在15%左右,特別是居民中的高收入階層預計收入增幅更高,而在居民儲蓄存款中,高收入者盡管人數比例小,但占存款額比例高,是致使1997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的一個基本因素;二是利率下調對儲蓄影響有限。據有關調查顯示,1996年保值貼補業務的取消和兩次大幅下調利率后,居民對此反應總體上比較正常,尤其是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居民對利率下調的反應比較平淡,因而儲蓄保值貼補率的取消及未來微調儲蓄利率對目前居民儲蓄狀況不會有顯著改變。這是由于當前儲戶的儲蓄動機是以相當長線的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及遠期消費為主要考慮構成的,居民儲蓄的食利性傾向并不十分明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儲戶中大額儲戶的中長期儲蓄動機更強,據銀行有關部門調查顯示,大額儲戶選擇中長期儲蓄動機(積攢教育費、買房或建房、養老金、防意外事故、得利息、買證券及單位集資)的比例達46.1%,較平均水平高0.7個百分點。三是儲蓄轉存額逐年加大,1996年年底,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估計在40000億元左右,即使按下調后的一年期利率計算,也有3000億元左右,如果考慮到以前居民儲蓄結構中三年期存款占有相當大比例的話,則結轉居民儲蓄存款凈增應在3000億元以上。四是即期消費需求增長不會太快,目前市場上生活用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占90%以上,人們能買得起的消費品已基本上都買了,而買不起的消費品,因為無支付能力,也不大可能買。住房消費盡管被許多人視為未來新的消費熱點,但囿于住房制度和房價的約束,1997年尚難形成真正的熱點。當然,由于利率下調,股市活躍,國債作為金邊債券也備受青睞,一部分游資會由以前的儲蓄狀態發生轉化,一些居民也會重新選擇自己的投資結構,對居民儲蓄增長會有一點沖擊,但總體上看影響不大,居民儲蓄在1997年將再增加10000億元以上,突破50000億元大關,占M2的比重繼續上升。受此影響,M2仍將保持高幅增長,初步預計年底余額96675億元,增長25.8%,離“九五”時期23%的宏觀調控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銀行貸款與國民經濟發展規模密切相關,隨著經濟保持較高增長,客觀上要求銀行貸款規模也要有一定的增長能支付經濟的正常運行。1997年香港回歸、黨的十五大將召開,預計GDP增長10%以上,在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大背景下,地方和企業對資金需求較大,銀行將面臨相當大的外部壓力,初步估計1997年國家銀行貸款增加9500多億元,貸款余額增長20%左右。
  表2 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單位:年利率,%)
  (附圖 f627d02.JPG
   五、政策建議
  1.進一步完善中央銀行外匯市場的操作。隨著利率下調,出口形勢趨好以及三資企業納入銀行間結售匯體系,外匯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將會加劇,國家外匯儲備仍將大幅度增加,盡管目前外匯儲備多少為適度規模各家爭說不一,但顯而易見的是并不是越多越好。為了減少中央銀行買入外匯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壓力,筆者建議應允許匯率在更大范圍內波動。從目前的情況看,匯率波動(主要是指人民幣升值)主要受外貿部門的壓力和制約。但筆者分析認為,人為降低人民幣的匯率,結果很可能是弊多利少。首先從總體上看,調低匯率是將出口企業的負担轉嫁到政府與進口企業身上;二是調低匯率是一種普惠效應,而對當前我國外貿出口企事業中最困難的那些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企業而言,匯率小幅下調仍無法改變其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低的局面,如果最終不能增加出口,這些企業從匯率下調中得到的好處就十分有限。三是當前我國外貿企業的經營機制尚未理順,企業間竟相削價出口的事情屢屢發生,一旦匯率下調,企業往往也會下調自己產品的出口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匯率下調的好處又被國外進口企業挖走一部分。四是近幾年我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人為降低匯率容易成為其他國家反傾銷的借口。五是目前工資上漲的勢頭仍然較強,因而通過降低匯率來促進出口,其作用將只是短期有效的。與此同時,既然我國有上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應用好這些寶貴的外匯資源,進口一些高技術產品和設施,加快國內技術改造的步伐,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使產品檔次上臺階。
  2.加大利率彈性。央行在運用金融調控手段上,應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貨幣供應量控制方針相配合,對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基準及時調整。利率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從80年代下半期以來已經日益明顯。目前除了對儲蓄者的儲蓄、消費已產生一定影響外,對企業的經營和投資活動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因而如果利率能夠充分發揮其經濟杠桿的彈性作用,將會減小經濟波動,也有利于貨幣供應量目標的控制,從而為整個宏觀經濟服務。
  3.進一步有管理地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盡快出臺基金管理辦法,適當發展投資基金,改善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的資產選擇結構。這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有序融資范圍,使資金配置更趨合理化,另一方面也減輕了銀行的利息負担,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鍛煉和培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當然由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我國還很不完善,為保證這兩個市場的有序發展,中央銀行和有關部門一定要加強監管,同時盡快出臺一些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
財經問題研究大連31-37F62金融與保險胡少維19971997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 作者:財經問題研究大連31-37F62金融與保險胡少維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8:20

[新一篇] 中國金融發展的實證分析(注: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D961203。)

[舊一篇] 中國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