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后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 封小云)
  摘要:8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的對外開放與改革的政策,使香港經濟逐步地與中國內地融為一體,成為內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從而也使中國因素成為近年來香港經濟發展與轉型的根本原因。這可以被看作香港經濟在九七以前對中國經濟的回歸。
  九七之后,香港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將與中國內地經濟更為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在這個基礎上,香港在保持資本主義制度與獨立的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之下,其經濟定位與作用取決于香港進一步地融合于中國內地、周邊地區之中,根據區位優勢而決定的分工。從香港所具有的區位優勢及其發展趨向來看,香港將在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從海外向中國內地轉移資金的投資中心;為中國對外經貿提供服務支援的基地;華南地區出口導向加工業的利潤中心;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借鑒場所與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經營的預備學校的重要作用。
  * * *
  1997年7月1日,香港將根據“一國兩制”的偉大原則,在基本法的保證下回歸中國。本世紀末這一歷史性的事件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具十分重大的意義。九七之后,香港經濟能否保持穩定、繁榮,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能否維持與持續發展,將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政府已在基本法中對此做出了承諾。然而,人們在注視這一問題的同時,常常忽略的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維持香港經濟的穩定繁榮,不僅僅只是中國政府對國際社會與香港同胞的責任;一個在中國主權管轄下維持資本主義制度與自由市場運行的獨立經濟體系的香港,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在九七以前,香港經濟從中國80年代初期宣布對外經濟開放以來,就逐步地與中國內地密切結合,形成了全面合作的經濟聯系,從而推進了兩地經濟的成長。九七以后,如何認識在一個國家中,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香港,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一個亟待深化研究的問題。
   九七前香港的經濟回歸與中國內地的經濟聯系
  如果說,香港的主權回歸是在1997年7月1日這一時刻實現的,那么,香港經濟的回歸中國,則是從70年代末中國的對外經濟開放開始,逐步實現的。今天,香港作為中國內地最大的進出口港、中國內地第一大外資來源地、華南地區出口導向生產基地的龍頭等等,已經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香港與內地形成的密不可分的經濟聯系,一方面使內地的經濟成長加速;另一方面則使香港更加融合于區域經濟之中,從而獲取了新的增長動力。換言之,香港的特殊的地位,使得香港能夠充分把握十幾年中國內地開放所造成的商機,從投資內地、參與與卷入內地的經濟發展與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地推進經濟走上了回歸之路。
  今天,香港與內地形成的密不可分的經濟聯系中,突顯了以下特征:
  1.數萬香港廠商通過把制造業生產過程的內遷,已經與華南地區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產業一體化生產體系。這預示了香港制造業腹地的內移與發展空間的擴張。一方面,作為制造業后方加工基地的內地,其豐廉的土地與勞力,以及廣闊的市場,突破了過去香港制造業企業規模過小、本土市場狹小的局限,為制造業極大的膨脹其生產力與走向規模經濟、創立品牌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這種跨境的生產一體化體系,也膨脹了制造業的概念,沒有獨立于華南經濟之外的香港制造業,正是今天香港制造業境內工業與內地境外工業不可分割的真實寫照。
  生產基地的內移,對香港經濟具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說,這是導致香港十幾年來經濟急劇轉型的主要原因。由于跨地分工的發展與深化,香港的以貿易為中心的服務業迅速增長,從而造成了今天香港這個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服務型經濟體系,集貿易、金融、信息、航運于一身的國際商業中心。這個中心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正是中國內地的經濟活動與生產。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50年代帝國主義對中國內地的經濟封鎖,割斷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主要聯系,使香港發展了自己的制造業;而80年代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經濟回歸中國開辟了道路,使香港迅速轉型為服務型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聯系的不斷加強,已經使香港的經濟周期與中國的經濟周期呈同步性;香港的經貿發展日益受中國內地經貿形勢所影響。
  香港是一個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其經濟發展一直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勢所左右。80年代以前,香港的經濟周期追隨西方發達國家的周期變化,顯示出與西方國家的同步性,而貿易的變化也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的升降而起落。
  8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的中后期起,香港的經濟周期的階段變化,貿易波動開始與西方發達國家偏離,顯示了與中國內地接近的事實。我們從下述的兩個對比表中,可以窺視這一發展態勢。
表一  香港GDP增長與世界、中國內地GDP增長比較   (單位:%)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世界GDP   4.0   4.6  3.4   2.4   1.3   2.0   2.5   3.7   3.5香港GDP  13.0   8.0  2.6   3.4   5.1   6.3   6.1   5.4   4.6中國GDP  11.6  11.3  4.1   3.8   9.2  14.2  13.5  12.0  10.5
  資料來源:IMF:世界經濟展望 1996—5
   香港政府統計處:本地生產總值估計 1961~1995
   中國統計年鑒1996
  表二  香港貿易增長與世界、中國內地貿易增長比較  (單位:%)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世界貿易  6.7  8.7   6.8   4.5   2.9   5.1   3.8   9.4   8.0香港貿易 36.8 31.2  14.3  13.2  20.5  21.7  12.7  14.2  17.1中國貿易 11.9 24.4   8.6   3.4  17.5  22.0  18.2  21.9  1.53
  資料來源:香港對外貿易1996—1
   其它同表一
  從表一、二兩組數字的比較中,可以發現以下趨向:
  首先,香港的經濟成長與中國內地呈接近的波動狀態,而與世界的成長曲線相偏離。從中國內地的經濟周期來看,1987年是處于周期的繁榮階段,此時,香港的經濟成長達到了最高峰;此后,內地開始走向緊縮與衰退,香港的經濟增長也出現下滑。1991年內地開始復蘇,1992年走向繁榮,香港經濟在這一年的增長為90年代的最高水平。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這一階段,正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緩慢期。1994年內地開始緊縮政策,而香港也隨之進入了長達三年的調整、衰退期。而過去長期影響香港經濟周期變動的美國經濟,卻在此時由復蘇走向了繁榮,1994年經濟增長為4%,出口更達8%的高位,為1988年來的最高水平。
  其次,香港貿易的走勢也顯示了相同的情況。1991年世界貿易增長放緩,處于十幾年的最低水平,而香港卻緊隨中國內地的經濟高潮,貿易在兩年間得到極大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內地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以1994年數字為例,當年香港對內地的貿易結合度(TII )達到11.7(TII=A國對B國的出口額/A國的總出口額:世界對B 國的出口額/世界的總出口額)。一般來說,貿易結合度只大于1, 則表示兩地之間具有緊密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香港對內地的貿易結合度水平,充分說明了兩地之間經濟交往的深度與廣度已達到了高度融合的狀況。
  香港的經濟與貿易增長曲線更接近中國內地的經濟與貿易增長,表明了香港經貿受中國內地的影響要大于受世界經貿發展的影響。同時也表明了香港與內地已經形成了緊密相聯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九七后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九七之后,香港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經濟中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地區。香港在全球的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全球第八大貿易體系,第九大服務輸出場所,第五大外匯交易市場,是一個集貿易、金融、信息、航運服務諸功能為一身的國際商業中心。香港的回歸無疑將增加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同時,回歸之后如何增強、放大香港的各種經濟功能,尤其是利用上述功能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要使香港在九七后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首先必須具備兩個前提:
  一是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保持香港現存的自由、公開、具競爭力的市場經濟制度與法律環境,以及廉潔政府等一系列作為香港獨立經濟體系的重要要素,將是保持香港各類經濟功能、擴大其對外輻射力的前提。香港多年來排在世界競爭力的前位,被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商業之都與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就在于上述的要素是香港建立、保持持久競爭力的主要源泉。
  二是中國堅持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建立與不斷完善市場經濟的體系。并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擴大經濟的對外開放,使中國經濟逐步地走向國際化、全球化。20世紀末全球經濟競爭的事實已經表明,最不發達的國家是那些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最低的國家。國際貿易與投資正在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市場機制就是國際貿易與投資推進的主要機制。為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美國知名學者萊斯特·C·梭羅曾經指出:香港的經濟前途,全視中共是否大力推動市場經濟而定。若能如此,香港及周邊地區,很容易便可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之地。(摘自《世紀之爭》P217香港博益出版集團1992年譯版)
  中國政府在九七前多次提出要保持香港的現有的經濟運行體制不變,并在基本法中對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同時也多次宣布,九七之后,香港與內地的經貿關系,仍然按照國際經貿關系來處理。這為今后香港保持其在全球中的獨立的經濟體系提供了保證;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自90年代,尤其是近年來政策的走向顯示了更為開放、加速市場化的進程。因此,可以預見,九七之后,隨著香港與中國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將日益重要。這種地位與作用最終取決于香港日益融合于中國內地、周邊地區之中,根據其區位優勢而決定的分工。對此,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
   1.香港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投資中心
  自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香港的資本就大量進入內地,近十年來,一直占據中國內地的“第一大外資”的寶座。九七之后,香港的這一地位不僅不會削弱,而且更因香港的回歸會得以強化。這不僅表現為香港資本更大規模地進入內地,與內地企業更多地進入香港上市融資。而是主要體現在香港作為外國資本與海外公司與中國內地進行商務活動的基地的地位上。
  我們僅從近年來海外公司進入香港建立地區總部與地區分支機構的變動,來分析這一趨向。眾所周知,香港真正發揮具實質意義的海外地區總部中心的作用始于80年代。根據觀察,1996年海外公司進入香港建立的地區總部已達816個,其中:1980~1984年進入的為108個;1985~1989年為214個;1990~1995年則達342個(見表三)。顯示了日益臨近九七,海外公司日益加速進入香港的走勢。海外公司進入香港建立地區分支機構也呈現了相同狀況。
表三  在港外國公司數目(單位:個)                      外國公司地區總部      外國公司地區分部1980年以前                 136                    2531980-84年                  108                    1551985-89年                  214                    3961990-95年                  342                    6661996年首5個月               16                     21總計                       816                   1491
  資料來源:香港工業署
  1996年海外公司在香港設立的地區代表的調查報告
  上述的情況不僅顯示了香港作為海外公司在亞太區中進行商務活動的基地,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基地的作用,香港逐步成為外國公司進入中國投資的區域總部功能。我們從香港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額的大量增長,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以1994年全球的對外直接投資數字來看,香港這一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額竟高達210億美元,緊跟在美、英、 法之后,排名第四,超過了德國與日本。而同一期間,新加坡、韓國、臺灣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分別為0.7,2.1與2.0億美元。 這一狀況證明了香港是其它地區、尤其是中國內地龐大的外資直接投資的來源地(見表四)。而這些投資大部分是通過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的海外公司注入的。
表四  1994年對外直投資狀況(單位:十億美元)美國       45.6        韓國               2.1英國       25.1        中國內地           2.0法國       22.9        臺灣               2.0香港       21.0        馬來西亞           1.8德國       20.6        新加坡             0.7日本       17.9
  資料來源:香港渣打銀行 中華評論1996年第2期
  由上可知,九七以后,香港將日益強化海外資本進入中國內地的投資中心的這一作用。
   2.香港將是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投資的服務支援基地
  近年來,香港經濟向商業、金融服務方面的持續轉變,從根本上說,是香港經濟與周邊地區、尤其是中國內地經濟緊密合作的結果。在中國內地持續對外開放,擴大與世界經濟交往,和香港廠商不斷轉移生產工序進入內地的過程中,香港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以及華南地區產業一體化的“前店”,集中發展起了具地區競爭力的服務行業與部門。從而確立了香港在整個區域經濟中的分工與定位。香港作為中國的主要進出口港口的地位,是香港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服務型經濟的根本原因。
  香港經濟進一步融合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前景,將為中國內地的發展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貿易、金融等商業服務。近年來香港持續向服務型經濟轉變中,突顯了這一發展趨向。根據1996年香港貿發局公布的研究報告,香港在與中國內地經濟的結合中,已從一個加工貿易中心成長為轉口貿易中心,轉口貿易服務是推進香港80年代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994年及1995年香港轉口貿易占出口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1%和83%。但是,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與香港服務功能的強化,最近顯示的新動向是, 轉運與直接付運(統稱離岸貿易)的增長要快于轉口, 已從1991年相當于轉口貿易的50%,上升至1994年的70%。長此下去,香港將在本世紀末成為一個全球最大的離岸貿易中心。與這一過程相適應的是香港服務貿易與貿易支援服務功能的強化,這包括運輸、保險、金融、通訊、廣告、法律、市場推廣、會計及旅游等一系列的服務功能。香港的貿易中心的地位將由此得到加強。而造成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內地的生產能力的提高與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內地服務行業的對外開放。導致了產品無須在港作最后加工,與到香港完成各種的輔助服務。這種狀況表明,隨著香港與內地經濟的進一步融合,香港的原有的部分經濟功能將因內地的經濟提升而被內地所替代,從而推進香港向更高的層次上發展。使香港的服務功能全面地與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隨著香港經濟逐步從實物經濟轉向服務經濟的過程中,香港已經從一個傳統的貿易中心走向服務貿易中心,從以轉口貿易為主向轉口、離岸貿易并重發展,從轉口港演變為亞太區中貿易商從事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直接與間接貿易的指揮部中心。由此,它將是為中國內地提供貿易、投資等服務以及支援服務的重要基地。
   3.香港將是南中國出口導向生產基地的利潤中心
  十多年來,香港廠商通過大規模的生產遷移,在華南地區建立起了出口導向為主體的生產基地,由此,不僅維持了香港低成本的輕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也推進了華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香港與華南地區的“前店后廠”的產業一體化的分工格局,是以香港作為龍頭的。在這十幾年中,正是香港帶動了華南地區的經濟成長與對外經濟的發展。
  九七以后,香港與華南地區將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前店后廠”的產業一體化將通過兩地的技術升級而獲取新的對外擴張動力。也就是說,香港的“店”的功能將會擴大與發展,繼續維持其在華南地區出口加工業的網絡控制中心與利潤中心的地位。
  利潤中心的涵義,首先體現在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發揮著產品的市場推廣、營銷的利潤實現的功能。出口導向工業的關鍵是出口,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華南地區,尤其是廣東地區,其區位優勢就是經濟的外向型發展。無論是香港廠商遷移的工業,還是內地廠商自己發展的工業,主要擴張的市場還是國際市場,而香港正是華南地區進入國際市場的最重要的通道。在這方面,華南的廠商應當利用香港營銷網絡四通八達、全球分布的優勢,與香港廠商聯合創立品牌,集中力量向世界市場推廣。
  利潤中心的涵義還體現在香港與華南的產業一體化中,香港集中發展產品的研制、開發、設計、推廣以及生產管理、服務支援等高附加值的工序,成為產品利潤形成的主要構成部分。在跨境投資形成的地區產業分工與一體化的縱向、橫向聯系中,利潤的主要形成鏈不在加工制造,而在產品的R&D、市場開發、生產的服務等鏈條上。 香港作為國際的貿易、信息、金融中心,集中發展這些鏈條具有相對的區位優勢。過去香港已經在生產管理、服務支援、市場營銷等方面發揮了上述的優勢,但是仍不充分。尤其是過去長期為港英政府忽視、而首任特區長官董建華多次強調在今后要重視發展的科技領域,對香港九七后的地位意義十分重大。香港可以利用接近世界市場的優勢,及時把握市場商機,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利用信息中心的地位,掌握世界科技發展的動向,獲取最新的技術信息,加快產品開發的步伐;利用金融便利的條件,融通資金進行R&D的投資,以便使自己跟上世界經濟、 技術發展的潮流。如果香港在九七后,能夠通過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完善與提高,配合上政府的政策,香港就極有可能成功地成為多國公司以及各類企業進行R&D活動的重要區位,從而獲取世界動態技術進步的成果。 而如果香港在九七后能實現這一目標,則香港不僅對華南地區的工業化,乃至中國整體的工業化進程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4.香港將是中國內地建立市場經濟制度的借鑒地,是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經營的預備學校
  香港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尤其是西方經濟聯系的重要通道。中國內地現在正處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摸索期,屬于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香港在九七之后,仍然維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由于內地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狀態,使其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依靠香港的條件,擴大與世界的聯系;而西方各國在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時,也需要利用香港這個緩沖之地,借以減少風險。香港這個中介作用將維持相當長的時期。
  九七之后香港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維持不變,為處于體制轉型的中國內地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借鑒作用。內地可以通過觀察香港經濟的運行過程,認識與學習市場經濟的機制、規范、法律以及國際商業通用的方法與慣例,市場經濟的調節與管理等知識,達到參考與借鑒的目的。而處于內地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狀態中的中國企業,也可以通過香港,來學習、積累海外經營的經驗與資源,通過香港,走向世界,是中國企業成功地進行海外經營的重要途徑。多年來的經驗與教訓已經證明,中國企業直接進入海外,鮮有成功而返的例子。而只有在香港立足,逐步積累大量知識與經驗的企業,才能具備走向海外的基礎與成功的條件。例如在香港的中銀集團、中信泰富、粵海企業等。從這一事實來看,香港是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經營的最好的預備與實踐學校。
   (本文責編:戴緒愚)*
  
  
  
中國軟科學2京52-57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封小云19971997 作者:中國軟科學2京52-57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封小云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8:44

[新一篇] 為過剩找個出口 ——兩位經濟學家的對話

[舊一篇]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市場營銷觀念的變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