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倫理取向  ──讀巖崎允胤主編《人的尊嚴、價值及自我實現》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人的尊嚴、價值及其實問題,是古今中外哲學的不衰主題之一,更是當今世界具有時代意義的突出課題。我國哲學界自70年代末以來開展的關于人及其價值的問題、主體性問題、道德主體性、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等問題的討論,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如有些討論過多地在抽象概念層面上徘徊,理論脫離實踐;有些討論則理論深度不夠。由是,悉讀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巖崎允胤主編《人的尊嚴、價值及自我實現》(劉奔譯,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尊嚴》)一書,便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深沉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感和高度的責任感,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該書作為一部現代倫理學著作,其根本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在日本,從這個立場出發來研究倫理學的戶坂潤、柳田廉十郎、粟田廉三、藤野涉等學者都是有貢獻的。巖崎先生認為,在日本,對這些學者的思想的系統發展是很不夠的。但《尊嚴》一書的寫作并非是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倫理作為概論來敘述,而是要將作者們的倫理思想作為和平與民主的倫理作系統的展開。全書雖僅16萬余字,但涉及的內容和范疇都相當豐富,在關于人及其生活、生活和倫理、個人和社會、倫理價值、倫理自由、倫理行為結構、倫理人格及其形成等倫理學基本問題的系統闡述中,立足于和平與民主兩大世界潮流,深刻反省日本和世界近代以來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不時泛起的歷史和現狀,嚴肅批判日本和國外倫理學研究中的各種錯誤傾向,較充分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批判性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具體說來,該書有以下顯著特點和優點。
  1.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倫理研究中的指導地位。《尊嚴》的作者開宗明義,宣布自己的哲學立場和歷史使命,這就是根據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根據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或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理解,根據當前的哲學的實踐化的趨向,來建立以實踐為目的的倫理學。作者的這一重要哲學立場不是憑空提出的,而是在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的對比分析中得出的。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摩爾、羅斯和維特根斯坦等的元倫理學派,實用主義倫理學派,現象學的倫理學派和存在主義倫理學派后指出,相比這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具有更大的解釋力,“也具有發展地揚棄現代倫理學諸流派的立場的巨大可能性,這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自身就會變得更加豐富,而成為更有活力的東西”(第12頁)。綜觀全書,作者確實是在非常自覺地一方面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立場和方法來分析和認識當今日本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根據當代實踐的特點來闡發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書中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具體闡述,對于我們重新學習和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可能具有某種借鑒和參考價值。這里僅舉兩例。
  一是關于倫理價值與現實的關系。從我國學界情況看,在這個問題上容易犯兩種極端的毛病:一是強調倫理價值與現實的聯系而導致刻板機械的反映論;二是強調倫理價值的能動的方面而割斷與現實的聯系。而《尊嚴》對這個問題的闡述則顯得更為辯證:倫理價值是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矛盾中產生的,并能動地表現解決這種矛盾的要求。倫理價值的內容受社會結構的制約,但未必是社會結構的直接反映;它不是表現現實中直接現存的東西,而是表現與它對立的內容。倫理價值意識帶有自己時代的印記,但它規定著時代變革的方向。(第79-80頁)
  二是關于集團主義。一般認為,馬、恩是堅持集團主義(或稱集體主義)而反對個人主義的。而《尊嚴》則不論對個人主義還是對集團主義都持否定態度,并認為馬、恩并沒有采取個人從屬于社會和集團的集團主義立場。他們始終把社會和集體看作是個人人格自我實現的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視社會和集體的意義。他們的目的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第68-69頁)這啟示我們,馬、恩在這個問題上到底是什么立場,也許確是值得重新研究的問題。
  2.把人的尊嚴和價值設定為現代倫理學的終極基礎。這是《尊嚴》一書的核心觀點之一。作者認為,人及其生存的尊嚴是最高的善,是最高的價值,是一切人間價值的根基,因此,不僅應當把它作為現代倫理學的基礎,而且應當將其確立為終極基礎。就是說,它是諸多倫理價值和價值評價的原理,是為后者提供基礎的基準(第22頁)。人的尊嚴及其觀念是在人的共同勞動和社會性關系中產生和形成的。書中還特別指出,現存的個人,無論如何都不是生來就具有尊嚴的,也不是任何個人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有尊嚴的,當談到個人的尊嚴時,不是指個人能夠自我形成這種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個人作為在社會中并通過社會現實地不斷地形成著自我的東西才具有尊嚴。而自我形成又是通過畢生努力而追求的無限過程。(第170-171 頁)人的倫理價值,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意義,它可以分為社會的共同價值和個體的人格價值這兩個基本方面,前者通過狹義的善、良心、義務、責任等而得到標示,后者則通過德性、思慮、正義(狹義)、愛(友愛、慈愛、仁、兼愛)、希望、勇氣、信任、誠實、公平、協作性、親切、節度等而得到表現。二者內在地統一和結合起來,形成人及其生存的尊嚴,造就最高的善,它成為所有倫理道德判斷的最根本依據和基準,也成為現代倫理學研究的最重要基礎。
  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忽視人的尊嚴和價值;有人認為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是資產階級觀點。《尊嚴》一書有關這方面的大量論述對這兩種偏見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3.把和平與民主確立為現代倫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尊嚴》的作者認為,現代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最終應當服從于和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和根本趨勢。按照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根據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和科學分析,今天的人類社會有兩個重要的過渡性特征,其一是由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通過民主主義的完成而向共產主義過渡,其二是由戰爭轉向持久和平。因此,和平與民主主義可以看作當代人類的兩大目標和兩大主題。相應地,它們也應當成為現代倫理學的中心課題。而這兩大主題在日本的近現代史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有著慘重而深刻的歷史教訓。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獨裁主義,殘踏民主,挑起戰爭,曾經給世界人民造成極大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無窮痛苦。而今,全球性的核軍備競賽仍然時時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民主進程,威脅著人的生存的尊嚴和價值實現。《尊嚴》的作者們旗幟鮮明地置身于日本人民徹底擁護和發展和平與民主主義,爭取廢除核武器的前進行列,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4.保持對日本官方意識形態的批判精神。倫理學研究不應是純粹描述性的,而應是規范性的,它不能簡單地記載和反映道德現狀,而是要發揚人的倫理價值,樹立社會的道德理想,以便為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和人格的自我實現定向。因此,現代倫理學研究既要立足于社會倫理道德的歷史和現實,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和制約,又要超越現實,并保持對現實的嚴肅批判態度和戰斗的批判精神。《尊嚴》的作者認為,對和平與民主的倫理的研究和建設必須立足于對反和平和反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的批判。為此,他們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性,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歷史性、變革性、具體性觀點,嚴肅剖析和尖刻批判日本現代倫理思想,對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和財界的總體安全保障戰略、當代日本道德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對形形色色的現代倫理虛無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人論等,進行了頗為系統、尖銳和激烈的抨擊與批判。他們勇于直面日本官方道德意識,并保持其批判立場和戰斗風格,是非常令人欽佩和稱道的,這不能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固有的批判精神和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和實現方式。
  5.探尋實現人的尊嚴和價值的現實途徑。《尊嚴》的作者認為,人的尊嚴和價值是在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協調關系中通過個體的自主能動創造而得到實現的,因此,既要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又要反對用整體淹沒個體的集團主義,建立一種以個體的自主性為根據并保證這種獨自性的共同性,保證自由人格的有機結合。因此,道德不是對個體的消極約束,而是充分體現著人作為主體的能動精神,是人的尊嚴和價值的自主實現。人的生存尊嚴和道德價值的實現,也就是人格的形成,是人的各種本質力量的全面發揮,是人性的全面開花結果,是作為實踐主體的倫理人格的完善,是社會的和平和民主主義的進步與發展。在這種意義上,作者主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甚至宗教力量來反對核戰爭、爭取和平、推進民主,并用相當的篇幅專門探討佛教和基督教的和平倫理思想。然而,正如該書譯者后記中所言,該書作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固有的革命批判精神,從現實變革社會的實踐出發研究和闡釋當代倫理學迫切問題,積極地用哲學“干預”現實,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當今日本思想理論界的現狀,而且對中國哲學界的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和借鑒意義。在當今道德建設已成為關系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突出問題的情況下,《尊嚴》與我國廣大讀者見面,無疑還具有其特殊價值。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系)
  
  
  
哲學研究京72-74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歐陽康19951995 作者:哲學研究京72-74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歐陽康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2:17

[新一篇] 馬來西亞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舊一篇] 高科技的生態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