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協調內外均衡   ——淺析我國目前宏觀經濟運行中內外失衡并存的原因和對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492 (20606)05—0142—04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狀況不容樂觀,雖然處于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組合時期,但內外失衡過重。內部失衡包括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兩方面,主要表現為儲蓄率過高和消費需求不足、投資低效率和粗放增長、失業率上升以及部分年份物價水平持續走低(見表格1)。
  表格1:1994—2004年中國的投資率、儲蓄率、消費率、失業率和價格水平①
年份      投資率         總儲蓄         消費率(%)      城鎮登記       居民消費價                                                                      格指數          (%)            率②(%)                       失業率(%)      (上年=100)1994      41.3           42.7           57.4           2.8            124.11995      40.8           42.5           57.5           2.9            117.11996      39.3           41.4           58.5           3.0            108.31997      38.0           41.8           58.2           3.1            102.81998      37.4           41.3           58.7           3.1            99.21999      37.1           39.8           60.1           3.1            98.62000      36.4           38.9           61.1           3.1            100.42001      38.0           40.2           59.8           3.6            100.72002      39.2           41.8           58.2           4.0            99.22003      42.4           44.6           55.4           4.3            101.22004      44.2           47.1           53.0           4.2            103.9

  數據來源:“中經網教育版”之“經濟數據”.http://newibe.cei.gov.cn.
  外部失衡主要表現為持續擴大的“雙順差”:從1994年中國外匯體制改革以來,除個別年份資本項目有赤字,個別季度經常項目有赤字外,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一直保持著居高不下的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加大(見表格2)。2005年1—9月,在基本保持2003年和2004年出口增長速度的同時,進口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僅維持在16%,導致貿易盈余迅速上升,達到683.3億美元。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2005年全年貿易盈余完全可能超過900億美元。貿易盈余的擴大也引起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到2005年9月為止,我國外匯儲備已達7690億美元,預計全年外匯儲備將達8200億美元左右。③
  表格2:1994—2004年中國的經常賬戶差額、資本賬戶差額和外匯儲備額④
年份      經常賬戶差          資本和金融賬        外匯儲備          額(億美元)          戶差額(億美元)      (億美元)1994      76.58               326.44              516.201995      16.18               386.75              735.971996      72.42               399.67              1050.291997      297.17              229.59              1398.901998      293.24              -63.21              1449.601999      156.67              76.42               1546.752000      205.19              19.22               1655.742001      174.05              347.75              2121.652002      354.22              322.91              2864.072003      458.75              527.26              4032.512004      686.59              1106.60             6099.32

  數據來源:“中經網教育版”之“經濟數據”.http://newibe.cei.gov.cn.
  為此,正確認識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內外失衡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剖析內外失衡并存的原因及協調內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徑,對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我國經濟的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正視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內外失衡
  首先,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內外失衡并存的局面有其客觀性和必然性。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認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一國經濟劃分為生產貿易品的貿易部門與生產非貿易品的非貿易部門,那么內部均衡是指對國內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足以保證非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即非貿易品市場處于供求均衡狀態;外部均衡是指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即貿易品市場處于供求均衡狀態。我們知道,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收支是宏觀經濟中最重要的四個變量,它們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沖突,被西方經濟學稱為“神秘四角”,而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正是宏觀經濟四大目標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具體化和形式化。因此,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聯系、影響、矛盾和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加入WTO之后,進一步融入了國際經濟體系,隨著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國際流動的發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加,外部均衡問題的出現在所難免,而且,隨著對外開放度的日益提高,原來較為封閉條件下的內部均衡問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
  其次,決不可小視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內外失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外部經濟失衡不解決,會進一步加劇內部經濟的失衡。例如,“雙順差”所帶來的巨額外匯儲備使得中央銀行的對沖操作和相應貨幣政策選擇面臨著巨大壓力,并可能最終導致貨幣超經濟發行,這種過分寬余的貨幣供給,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場,就會引發通貨膨脹,集中在資產市場,就可能形成泡沫經濟。盡管貿易順差在短期內對于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外匯儲備的增長也為中國的外債安全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但毫無疑問,巨大的貿易順差和不斷擴大的外匯儲備將進一步激化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尤其是與美國、歐盟之間的貿易爭端,并加劇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際“熱線”的大量流動,會使我國原本脆弱的金融體系雪上加霜,加劇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總之,內外均衡矛盾問題若不加以協調,就會影響到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均衡、平穩、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內外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雙順差的國際收支格局并不是偶然發生的,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
  1.進口、資本輸出的國內政策制約和國外政策限制
  首先,與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長期以來我國涉外經濟政策的基本點是擴大出口、限制進口,鼓勵外資流入、限制資本流出,盡管近年來涉外經濟管理政策進行了較大的調整,但對進口和資本輸出的控制依然比較嚴格。 據商務部統計,2004年我國實際利用FDI達606億美元,累積額高達5600億美元;而非金融類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僅為36.2億美元,累計額近370億美元。其次,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實施多重管制政策,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
  2.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
  近年來,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亦日趨完善,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并日益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在整個貿易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50%以上,2004年末為55%。中國長期的貿易盈余正是由中國目前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以及我們所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所決定的。
  3.人民幣的匯率和利率因素
  從2004年9月份開始,由于美元的貶值和中國較低國內價格水平, 人民幣對主要貿易伙伴貨幣的實際匯率出現大幅貶值,造成內需相對于外需的疲軟,從而推動了出口并抑制了進口,加大了貿易順差。隨后的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又對貿易順差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另外,由于本外幣正向利差(貸款利率高于美元2個百分點)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境內機構和個人持匯動機減弱,結匯意愿增強,過去滯留境外的資金大量回流。  4.國內市場需求萎靡,國際市場容量擴大
  我國國內宏觀經濟走勢與主要貿易伙伴不同步。200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國內的宏觀經濟走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周期上升態勢可能已經發生了轉折;而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經濟運行仍然處于高增長期。正因為我國國內經濟降溫,內需不振,進口需求萎靡,出口增幅則因貨物紛紛轉向海外市場而迅速提升,兩項作用共同促使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急劇擴大。
  (二)內部失衡是內外失衡并存的根源所在
  在這種內外失衡并存的結構特征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現,內部失衡是根源所在,內部失衡對經濟的影響不僅是其本身,更重要的是,內需不足是導致國際收支順差不斷擴大,從而制約中國經濟穩健、和諧發展的主要障礙。
  根據國際收支調節的吸收分析法,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的均衡意味著國民收入=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進口),即:
  Y=C+I+G+(X-M)
  X-M=Y-(C+I+G)=Y-DE
  我們可粗略地認X-M為國際收支狀況,令DE=C+I+G 為國內總支出或國內總吸收,那么,國際收支=總供給(Y)-國內總需求(DE),當國內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會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反之當國內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當國內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時,則國際收支平衡。
  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持續高通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實際匯率升值,削弱出口競爭力,進而造成經常項目收支逆差;相反,一國出現通貨緊縮,會導致本國貨幣實際匯率貶值,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形成國際收支順差。
  而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結構理論,國際收支失衡也可能是由于本國經濟結構同世界上其他國際的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所致。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高度的信息化和服務化,而很多發展中國家還處在二元經濟結構或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工程中,經濟結構的老化、單一和落后也是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2]
  上述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導致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國內經濟失衡,即國民收入失衡、價格失衡和經濟結構失衡,因此要解決內外失衡并存的局面必須從國內經濟入手。而目前我國國內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就是儲蓄率過高和投資效率低下。
  中國儲蓄率過高的原因是復雜的。一個國家的國民總儲蓄包括居民儲蓄、企業積累和政府儲蓄三個部分:其一,居民的高儲蓄主要是由于轉軌帶來的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而增加的預防性儲蓄。雖然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得國民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但體制轉軌所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而我國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尚且不健全,居民們對未來的就業和收入以及在退休、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缺乏安全保障感,因此不得不增強防患風險的意識,被迫加大儲蓄。其二,今年以來,中國企業的積累也在迅速增長,主要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并不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那樣,會使其利潤的絕大部分以紅利的方式流向股東,從而轉化為居民的消費,而是留在企業或行業內部用于再投資。其三,由于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使得政府儲蓄在總儲蓄中的比重也有了大幅度增長。另外,我國儲蓄率過高還與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密切相關。
  中國投資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我們知道,市場的失靈和政府的干預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我國的投資包括企業投資和政府投資兩大部分。就企業投資而言,由于我國的資本、勞動力、能源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偏低,會刺激企業進行盲目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就政府投資而言,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政府收入增長中的絕大部分用于投資,政府官員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投資的主體,不但擠出了私人投資,而且降低了投資效率。因為政府官員投資的目的并非完全是追求投資收益率,如果是出于個人政績或是尋租目的化,則必然會導致資源浪費和官僚腐敗。[3]
  三、協調內外均衡的策略和途徑
  1.摒棄重商主義思想,正確看待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運行的影響,實行出口、進口和內銷并重的平衡貿易戰略
  由于我國長期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很多人形成了這樣的認識,似乎出口越多越好,進口越少越好,對外貿易的增速必須高于GDP的增長, 才能對經濟增長起到拉動的作用,否則必然會導致GDP的增長乏力和就業困難,因此, 千方百計甚至不惜代價地維持出口的高增長。實踐證明,中國長期以來所奉行的“出口至上”戰略,雖然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初期外匯短期的情況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今天外匯十分充裕的情況下貽害無窮,不但加劇了貿易摩擦,惡化了貿易條件,而且還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担。我們必須認識到,外貿出口的增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增加出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滿足國內發展的需要,最終是為了增加內需,從而增加就業和產出水平。因此,在中國經濟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摒棄“出口至上”的貿易戰略,重視進口和國內市場的作用,實行出口、進口和內需并重的平衡貿易戰略。[4]
  2.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外向為主型”向“內需為主型”轉變
  2005年7月實施的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 可以說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外向為主型”向“內需為主型”過渡的轉折點。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和人民幣的升值,將對外需依賴過高的經濟失衡產生重要影響:其一,人民幣升值將帶來進口的增加、出口的減少,在擴大國內消費水平的同時減少經常賬戶順差;其二,人民幣升值必將加速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其三,人民幣升值可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在匯率低估的條件下,過多的資源進入出口部門,導致出口部門競爭激烈,而國內的非貿易品部門尤其是服務業卻發展不足。人民幣升值會使得服務業更加有利可圖,因此能吸引更多的資源進入服務業;其四,人民幣升值不利于外資流入而有利于國內資本的對外投資,改變資本跨國流動的格局。因此,通過短期內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促進我國經濟從依賴出口與外資推動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內需推動。
  3.建立系統的國內資本投資促進政策,通過民族經濟的發展來擴大內需
  首先,要加快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努力拓展投資渠道,充分利用國民儲蓄和外匯儲備,全力支持國內企業特別是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次,要逐步調整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取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同時對內資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并提供稅收、融資、市場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再次,以GNP代替GDP作為衡量地方經濟發展的指標,削弱地方政府對外資的過度偏好,增強地方政府鼓勵本地居民或企業的當地投資以及對外投資的動力,促進本地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另外,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應該為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貿易提供經濟安全保護,避免在國外市場遭到打擊和不公平待遇,為本國民族企業的發展創建更加寬松的經濟環境。[5]
  4.實行以人為本的收入政策,保證勞動者的基本收入,擴大國內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鄉低收入人群的消費
  我國國內消費水平在總需求中比重日益下降,主要原因是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份額降低所致,為此要重點提高農民和城鄉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同時切實落實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例如,要減輕農民沉重的稅收負担,提高農民的收入;要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待遇,同時也要為農民工建立強制性的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技術培訓制度;要提高企業職工收入水平和勞動力素質;要提高公務員工資等。通過這一收入政策,一方面可以在勞動者收入明顯增加的基礎上提高其消費能力,從而直接有效地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將迫使出口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5.繼續實行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以擴大內需,但政府的財政支出應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福利、教育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傾斜
  適度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目前宏觀經濟調控中仍然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政府的投資直接增加總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制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降低國民儲蓄,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擴大國內中小企業的投資規模,提高投資的整體效率,逐步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但政府財政投資的方向應該重點指向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指向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教育、科研、醫療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為從根本上解決內需不足問題創造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另外,在繼續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同時,要加快政府體制的改革,加強政策財政監督的力度,減少資源浪費和腐敗,從而增強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我國內外失衡并存的結構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現,而內部失衡是根源之所在。協調內外失衡的根本途徑就是要轉變我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在以內需為主的基礎之上,如果國內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國際收支雙順差問題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得到緩解,而外部均衡的優化反過來又會為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創造一個適度、溫和、協調的整體環境,從而加快轉型的速度,并最終使我國經濟趨向于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趨向于宏觀經濟四大目標的和諧與統一。
  收稿日期:2006—01—13
  注釋:
  ①④ 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教育版”之“經濟數據”[DE/OL].http://newibe.cei.gov.cn, 2005—12—5。
  ② 根據我國支出法核算GDP,GDP =最終消費(居民+政府)+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從國民收入的用途上看,GDP =最終消費(居民+政府)+總儲蓄(居民+企業+政府)。又根據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系,總儲蓄=總投資(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儲蓄率=投資率(資本形成率)+凈出口/GDP。
  ③ 2005年1—9月份的有關數據來源于王召《用戰略眼光看待外匯儲備》[N].《上海證券報》,2005—10—21。
蘭州學刊142~145F10國民經濟管理姜巍20062006
內外均衡/宏觀經濟目標/經濟發展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macro- economic aim/economc development
To Transform Our Economic Developing Model, to Coordinate the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
At present, the internal- external imalance in China's macro- economy os seriously problem: the high reat of saving, the insufficient consume demand, the inefficient investment, the rising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the huge amount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urplus exist side by side. The root cause of our economic situation lies in he internal imbalance. The basic way of realizing the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 is to transform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from“depending on the external damand”to “depending on the internal demand”.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內外失衡嚴重,儲蓄率過高、消費需求不足、投資低效、失業率上升和國際收支巨額雙順差同時并存,這種局面的出現雖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必然性,但其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性決不可小視。內外失衡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內部失衡,協調內外均衡的有效途徑就是要轉變我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在內需為主的基礎之上。
作者:蘭州學刊142~145F10國民經濟管理姜巍20062006
內外均衡/宏觀經濟目標/經濟發展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macro- economic aim/economc development

網載 2013-09-10 21:32:04

[新一篇] 跨界民族問題及其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舊一篇] 轉軌經濟的基本特征與研究方法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