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 調整思路 共謀發展  ——對四川行政區劃變動后成都發展對策的探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后,四川省行政區劃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將對四川已有的經濟發展格局產生深刻影響。作為四川省會的成都市,在四川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審時度勢,根據重慶劃出四川后出現的新的經濟形勢,適時調整成都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揮已有優勢,加快成都經濟發展步伐,增強成都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幅射力,是整個四川省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們首先要看到,重慶由國務院直轄后,四川省的行政區劃相應變動,這使成都和重慶在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基本因素方面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一系列變化。
  1、由于重慶所轄范圍擴大,其人口、土地面積、自然資源等狀況與成都相比,出現了一大一小的變化。新重慶的土地總面積為8.2萬平方公里,是成都1.23萬平方公里面積的6.70倍;重慶管轄區(市)縣達43個,是成都管轄區(市)縣20個(2市10縣7區,加新近建立的高新區為8區)的2.15倍;重慶直轄市總人口達3002萬人,為成都980.74萬人口的3.06倍;區劃調整時重慶市國內生產總值1175億元,是成都市1996年870億元的1635倍;重慶市耕地面積162.91萬公頃,為成都市47.33萬公頃的3.44倍。再從自然資源來看,重慶水能資源蘊藏量達765.68萬千瓦(不含長江),是成都的4.25倍;探明煤炭含量33億噸,天然氣儲量3175億立方米,是成都的75.21倍,其稀有金屬鍶礦儲量達185.03萬噸,居全國第一,其他礦產資源與成都相比,優勢也十分明顯。此外,重慶的部分農林特產也具相當優勢,如桐油產量居全國第一,生漆柑桔產量居全國第二,蠶繭、煙葉、茶葉、山羊等種養殖業也具有相當規模。
  2、與成都相比較,重慶作為中央直轄市,在享受中央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方面居于明顯優勢。當前,在中央加快中西部建設、長江流域的開發、三峽工程建設與庫區移民三大機遇中,重慶的位置顯得更加突出。由于中央在財政、稅收、信貸、投資等方面的扶持,必將促使整個重慶片區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據有關資料分析,重慶不僅可以得到國家數百億資金的投入(僅三峽庫區移民,中央動態投資就達400億元),而且地方也可因此配套引資達數千億元。中央直轄市的獨特區位條件將導致資金更大程度向重慶匯聚,使其籌資能力和地方項目投資比例以及投資結構的轉換能力大大高于成都市,從而導致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在近期會出現一慢一快的相對變化。
  3、由于重慶市位于連接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杠桿的支點上,長期的建設和發展,使重慶已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它不僅擁有長江上游數百公里的“黃金水道”,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水陸交能樞紐,而且北靠四川盆地,外連陜西、湖北、湖南、貴州等省,并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尾”與“龍頭”——上海遙相呼應,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而成都則地處川西內陸地區,不沿邊,不沿江,不靠海,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而重慶直轄市的設立,還有可能使成都的區位更加“內向”。因此,成渝兩地在新的行政區劃格局中將出現區位態勢一劣一優的相對變化。
  4、由于重慶在本世紀40年代是國民黨政府的“陪都”,現又成為中央直轄市,有相當的國際知名度;加之三峽工程使水位上升,將改善重慶港口條件,其現代化交通、通訊設施的建設,能提供快捷的運輸、信息網絡服務,必將受到國內外投資者的垂青。最近,國內外一些大公司、大集團紛紛到重慶考察、洽談,尋求投資和項目合作,有的已在渝落戶運作,一些外國政府原準備在成都設立領事館,也由于重慶直轄市地位的確立而準備遷往重慶設立。因此,在對外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上,成渝兩地也將出現相對的一少一多的變化。
  以上分析表明,重慶直轄市的設立,首先為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在區位的相對優勢、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對外開放的知名度、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等方面,都是成都很難與之相比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重慶直轄市的設立,四川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和格局的變化,對成都市也有有利的一面,也為成都加快發展擴大開放提供了新的機遇。
  首先,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已成為制約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已確定在繼續保持東部地區發展的同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支持,提出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沿海企業到中西部地區投資的三大政策。重慶直轄市的設立,也體現了中央在中西部地區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帶動內陸地區發展的戰略意圖。進入90年代以來,由于沿海地區已進入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的調整時期,其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使用成本越來越高,削弱了其競爭優勢。這不僅引起了外資向內地尤其是沿長江流域向內陸地區轉移,而且在中央區域政策的指導下,沿海發達地區也將加大對內陸地區進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和市場的開拓。成都作為內陸地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工業體系比較完善,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勞動力素質較高,生產要素成本較低,市場巨大,有條件成為投資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轉移的熱點。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加大與沿海兄弟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合作,共謀發展。
  其次,重慶直轄市設立以后,成都市成為省內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為重要。重慶直轄市設立,將涪陵、萬縣、黔江等地市劃出,解決了原四川行政區劃過大、人口過多、管理困難的矛盾,同時也使四川省在人口、土地面積、自然資源、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方面有較大幅度的收縮和下降,成都在四川的人口比重由8.6%上升為11.8%,GNP的比重從19.8%躍升為27.2%,工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1.8%上升到30%,其中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5.4%上升為35.3%。因此,成都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對全省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顯得越發重要。在四川省的經濟發展中重新考慮四川經濟發展布局,對原來確定的依靠成渝兩個經濟增長極帶動全川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相應調整,成都市除了會繼續發揮在四川省的經濟、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的作用外,還應看到,重慶成為直轄市后,四川省必然要在省內區域另外選擇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支撐全川的經濟發展,攀枝花、瀘州、綿陽、內江、南充等城市和一些地區將有可能在政策、資金和其它方面得到比以往更多的支持。這勢必造成成都市周邊地區若干重要城市的崛起,與成都展開協作競爭。這一方面加大了對成都市經濟增長的壓力,但另一方面也為成都市發展區域性的經濟技術協作,擴大對外交流,提高經濟和社會的開放度,實現在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中加快自身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
  再次,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后,百事待舉,迫切需要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如龐大的舊工業企業的改造和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四百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三峽庫區移民工程等等。為解決好這些問題,重慶提出了“開發三峽,立足西南,服務全國,全走世界”的方針,重視與四川、成都在地緣、人緣、經濟等方面不可分割的聯系,主動提出要加強同四川、成都的聯合與協作。成都不僅可以積極參加與新重慶的建設和開發,而且通過大力發展與重慶經濟關聯度較高、互補性較強的產業,也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開放水平,實現自身的發展。
  最后,重慶直轄市設立,將有力地推動三峽工程及三峽庫區建設這一舉世矚目的大項目,其數千億元的巨額投資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移民、筑壩、電力水利機構設備制造、房屋建筑工程、電氣通訊設施的建設和交通運輸等等,都需要有一系列為之服務配套的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和非生產性行業相應的發展。三峽工程建好后,該區域也將成為我國巨大的能源基地和高耗能的重化工產業密集地。目前,中央已在三峽工程周圍安排了21個石油化工、磷化工、鹽化工等系列工程項目。這些無疑也為成都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介入,爭取項目,服務三峽。
  我們要認真分析行政區劃變動后四川經濟格局的各種因素變化,充分重視這種形勢變化對成都市經濟發展形成的有利條件,抓住機遇,調整思路,立足自身優勢,擴大與兄弟城市聯合與協作,充分發揮成都市作為四川省會以及貿易、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的作用,把成都市建設成為商貿金融發達、產業結構合理、科學技術先進,具有現代高度文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1、以四川省調整發展戰略為契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經濟學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如果以快速增長部門為主,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就會較快;高利稅產業越多,其分配的資金比重越大,產生的利稅率越高,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效益就越好;產業結構的轉換能力越強,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素質和增長潛力就越大。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將會明顯地改善和提高該地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相對地位,增大其經濟聚集和輻射能力。按照這一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在成都市產業結構的優化重組過程中,要精心選擇和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以效率為導向的市區經濟協調發展。優先發展對市場變化適應性強,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較快,獲利較高,具有比較經濟優勢的產業和產品,特別是對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和提供社會其他服務的新興第三產業,要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和政策傾斜。如金融、保險、國內外貿易、房地產、信息咨詢、科技、旅游、交通通訊、商業服務等行業和附加值高、出口換匯率高的產品,要打破所有制觀念,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在第二產業中,要大幅度降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重、化工產業比重,以減輕其對城市能源、基礎設施和環保的壓力,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具有明顯優勢的關聯度高、支撐能力強、能形成產業群落的行業。要盡快提高專業化程度,實現規模效益,增強競爭能力。在第一產業中,則應按照城市一體化和集約經營的要求,除堅持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抓好菜藍子工程,建設好一批商品糧基地和水產、養殖業基地之外,重點要加快精細農業、創匯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盡快形成規模優勢。
  2、發揮省會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商貿服務水平,大力開拓周邊市場。重慶設立直轄市以后,成都市在省內的商貿流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和重要。成都市要發揮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的優勢,著力調整市場結構,形成合理的商業網點布局,積極開拓外部市場,擴大商貿中心的輻射能力。一方面,作為省會中心城市,需要建成一批高水準、高知名度、高利潤、大能量級的商貿購物中心,提高成都市商貿服務水平和檔次,增強對外部城區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布局,優化市場結構。一是優化城市商業網點布局,根據成都市的交通條件、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和市場容量,積極開發建設符合成都市整體規劃布局的二、三級商業購物中心,形成合理的商貿網絡體系。二是在保持傳統零售商業發展的同時,要更多地考慮省會中心城市的性質、功能和特色,大力培育和完善各類批發市場,特別是要多建幾個像荷花池貿易區、大發電器市場、西南皮革一條街之類的大型或超大型的批發市場。這種市場建設投資不多,但輻射面廣,開拓市場需求能力特強,能夠使成都市真正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拓展和發揮其商貿中心的輻射功能。
  3、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走以資源、市場換技術、資金的經濟發展路子。對外開放是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在開放經濟中,通過對外貿易可以調劑余缺,揚長避短,促進一個地區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潤率提高,實現該地區經濟均衡發展;吸收外資可以增加投入,加速企業技術進步,促進各種資源的開發,提高企業經營效率。成都市作為內陸開放城市,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制定了對外開放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但與沿海和發達地區相比,開放時間,晚,起點較低,深度和廣度都很不夠。要加快經濟發展,必須加大開放力度,拓寬開放范圍。第一,進一步放開投資領域,制定有利于吸引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來蓉投資的政策措施;逐步放開市場和商品內銷比例,實行以市場換技術資金的辦法來吸引外商投資。除了國家明令禁止外商涉足的領域之外,我們都要實行大開放。第二,以產業特點建設新型的內地特區,營造成都的“自由貿易區”。由于成都市的開放是相對滯后的開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之前,建立新型的內地特區,能促進經濟發展,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這里講的新型特區,不是像過去那樣劃出一塊地,圍起來搞封閉式運作,而是指根據成都市的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對具有出口創匯優勢的企業和產品,實施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一個企業、一個產品,一條生產線,都可以與原主管部門、原企業脫鉤,成為獨立的法人或二級法人實體,擁有相應的權、責、利,在人事、資金、物資、設備、技術、利稅等方面按照自由貿易區內企業享有的優惠政策獨立運作。第三,利用成都市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較高、生產成本低廉、加工產品質量過硬、信譽度高的優勢,通過“三來一補”,大力發展機電、服裝、食品等出口加工貿易。對此,政府也應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第四,重視社會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保證。外商在作出投資選擇的時候,往往不僅從經濟角度考慮,還要從城市整體形象角度考慮,如政府的廉潔高效、國民教育程度、科技水平、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與建設、社會治安和法制法規建設、人民的衛生健康狀況、住房條件、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這些都是作為社會發展要素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從而成為引導外商投資的重要條件。因此,政府必須從經濟、社會整體上作出發展規劃,加快社會諸多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4、發展與周邊城市的經濟協作和交流,營造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群和經濟圈,帶動全川經濟發展。重慶直轄市設立以后,成都作為省內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不僅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而且是全省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但在省內,還有一批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大發展潛力的城市,如綿陽、德陽、樂山、內江、自貢、攀枝花、雅安等。成都要廣泛發展與這些城市的經濟協作和交流,互補互促,實現資源共用,市場共建,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以成都為中心,以周邊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鎮為支撐,獨具川西平原特色的城市群,形成區域性的經濟共同體,集城市的匯聚、輻射、帶動功能于一體,推動全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第一,努力推進成都市與周邊區域的協同發展,廣泛開展同省內各大中城市的經濟技術協作,拓展資源開發利用、商品貿易、交通運輸、資本融通、信息交流的渠道,形成有利于發揮各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的互補互惠、協作發展的廣泛的經濟聯系。第二,以成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經濟比較發達,人口密集,要加快小城鎮建設,強化小城鎮作為聯結中心城市和廣大農村的紐帶的作用,使城市的經濟輻射功能依托眾多的小城鎮而深入到廣大農村。第三,加快交通通訊事業發展,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和信息與網絡,擴大和加快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人員往來、商品貿易和信息交流。
  5、抓住三峽開發和重慶建設的時機,主動介入,共謀發展。三峽工程和重慶的建設,離不開周邊地區和城市的發展,需要大量外來生產要素持續的投入,需要與周邊地區和城市實行市場共享下的經濟合作,同時,成都通過擴大對外交流也能加快自身的發展。成渝兩地之間的聯合與協作,能實現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在與重慶合作中,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強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意識。區域經濟一體化、集團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開放型經濟,必然會使各種社會資源朝有利于發揮最佳效益、獲取最大收益的地區和行業流動配置。成都與重慶的聯合與協作應堅持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發展區域性分工與協作,共謀實現和長江上游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第二,成都市要轉換觀念,強化服務意識,主動、積極與重慶開展各種合作。要建立必要的聯合機構,制定相應政策,統籌規劃,以市場為媒介,以企業為主體,為重慶直轄市的建設提供多方面、多形式的服務。第三,抓住契機,選準合作服務的方向和突破口。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路,可以考慮加強這樣幾個方面的合作與服務:利用三峽移民和庫區建設、重慶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承建工程和項目,提供搬遷、運輸、商品供應和科技信息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圍繞重慶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成都某些產業的優勢,與之配套協作生產,組建有關產業集團,形成成渝主要產業分工協作體系,避免產業結構趨同化,實現產業的合理資產聯合與結構優化組合;充分利用各種金融機構和金融信息系統,開展與重慶在金融方面的融通與合作,組建成渝兩地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相互聯合的資金融通體系,設立成渝區域經濟合作開發基金,為兩市經濟建設與發展籌集和融通資金;以成渝兩地之間的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為依托,組織各種聯運集團企業,實現成渝交通運輸聯網化、體系化和綜合化;利用成渝兩地風土文化的互聯性,共同開發旅游資源,建立既有強烈巴蜀古國整體文化色彩,又有各自特色的旅游經濟長廊。成渝兩地的經濟合作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模式,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去探索,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切合點。對此,政府應及早研究和組織落實,并在實踐中不斷地選擇完善,創造有利于促進雙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方法。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王云川 *
  
  
  
天府新論成都8-12K91中國地理張昆19971997 作者:天府新論成都8-12K91中國地理張昆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5:49

[新一篇] 把教育專業自主權回歸教師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管理

[舊一篇] 抓機遇 上規模 謀發展    ——第二屆中國民營書業發展高級論壇紀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