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理論結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3)01-0028-03
  受終身教育思潮與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有關終身體育的研究成果不少,然而仔細推敲,卻不難發現此類研究只涉及有關終身體育的必要性、意義和作用等對終身體育的初步的認識,結合體育現象的深入研究甚少。本文就終身體育的習慣問題進行理性分析,主要探討其結構。
    1 終身體育習慣的內涵
  終身體育習慣是幾個單一概念的合成概念,要把握它的內涵,就有必要明確幾個單一概念的本質,我們先來看看終身教育的概念,“終身教育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1]。它最初在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人朗格郎竭力提倡,終身體育一詞是由終身教育演化而來,在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體育運動國際憲章》第二條第一款中指出:“必須由一項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終身教育制度來保證體育運動和運動實踐得以貫徹每個人的一生。”[2]有關終身體育的概念認識不一,有人認為:“終身體育是整體而長遠的體育思想。”[3]也有人認為:“終身體育是指終身堅持體育緞煉和接受體育教育”[4]。雖然認識不同,但有一點則是相近的,即終身體育是一個集合概念,即是人生各階段均能接受體育教育和堅持體育鍛煉。什么是習慣,“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成為需要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2]習慣的種類很多,如學習習慣、勞動習慣、飲食習慣、娛樂消譴習慣、體育鍛煉習慣等。體育鍛煉習慣是諸多習慣中的一種,而終身體育表明的是體育鍛煉的終身化,因此終身體育習慣的外延是指相對應的類,即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而內涵是指類的相應屬性,即可以理解為堅持體育鍛煉的終生性,整個概念可表述為:終生能持之以恒地進行體育鍛煉活動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2 形成終身體育習慣的基礎因素
  可以說9年制的義務教育使廣大的學生均能享有體育教育和鍛煉的機會和權利,在修完強制性的體育課后,幾乎每位學生或多或少學會了一些體育鍛煉方法,并賦之于實踐而產生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在各學年階段重復各項運動技術教學后,走向社會從事各項工作中,人們不能運用或很少利用經體育教育而獲得體育鍛煉方法進行長期的鍛煉呢?這不得不令人深思。從習慣的角度來看,雖進行了較長期間的學校體育教育,但終沒能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為深入討論該問題,我們有必要重點分析形成習慣的必備條件,這也是本文的關鍵問題。習慣是后天培養的,體育的習慣也不例外,因此后天的教育和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為體育習慣培養提供了最初的環境和機會,學校教育則是人們形成體育習慣最重要和關鍵的因素,也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然而要使體育鍛煉經常化、習慣化,并非易事,因此,改革成為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由出路。從終身體育習慣的內涵出發,結合體育實踐,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的基礎因素應包括如下幾方面。
  (1)運動技能因素。什么是運動技能,目前對它的界定繁多,沒有統一的定論,我國的心理學家(潘菽,1980)對技能是這樣闡述的:“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一種活動方式或心智活動方式。”就是說,技能可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動作”是指學習活動、體育活動和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實際動作,運動技能是動作技能的一種,日本體育心理學家松田巖男認為(松田巖男,1985):“運動技術多帶有客觀性質,但它被個人熟悉,被‘內部化’,被掌握以后就可稱為‘運動技能’[5]。運動技術的學習經歷了3個階段,當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熟練化(或稱為自動化)時,我們可以稱之為運動技能,它具有如下之特點:1)一系列的內部動作已聯合成一個完整的動作系統,動作間的相互干擾及多余動作減少以至消失;2)動作具有準確性、協調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特點;3)視覺控制減弱而動覺控制增強,直至只依靠動覺控制動作。以上我們初步回顧了運動技能的含義及某些基本特征,那么它跟終身體育習慣又有何關系呢?首先,學生是通過正規的體育教學接觸到運動技術的,而運動技術是人們長期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符合科學原理的某些動作,因此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學生對初學的運動技術既感新鮮,又覺困難,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終于學完規定學時的運動技術,收效如何呢?在年終體育各項考核中有多少學生能合理和完整地運用學過的運動技術來達到考核最好成績呢?看來不容樂觀,在目前種類繁多的運動技術的傳授中,由于中小學生身體素質跟不上,學時又少,課堂教學人數又多,場地器材又缺乏,致使一些較難的動作技術根本不可能被學生掌握,更不要說形成自動化的運動技能了,現行的體育教學只是為學生提供了膚淺的動作學習內容,看似“面面俱到”實則“百無一會”,光就蹲踞式起跑,這么個簡單的動作,從小學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還是學不會。會與不會有很大的差別,會了,學生就有參加運動動機、興趣,也能體驗運動中的樂趣;不會,自然會產生畏難情緒,也體驗不出運動的情趣,還會在集體項目競技中大損自尊。可以說運動技能是人們參加經常性體育鍛煉的首要條件,而運動技能又是從運動技術中升華而來,因此運動技術的學習是終身體育習慣的開始,運動技術提升為運動技能,是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的基礎。
  (2)身心收效因素。對于不同的年齡群體,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各有差異,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目的不是由于他們的身體產生了疾病,迫使他們鍛煉身體。正好相反,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表現出來的是生龍活虎的朝氣,許多幼兒時留下的小疾病也會借此發育機會得到康復,即使體內有一些慢性痼疾,也被遮蓋起來,而且青少年學生猶如初升的太陽,對生命和疾病的威脅根本意識不到,因此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主要集中在體育活動的興趣上,注重的是心理效益,如能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情趣,與同伴合作競爭的樂趣,游戲帶來的未知世界和結果的情趣等等。由此體育教師在安排內容和教材時,如果說只注意教材的健身效果,忽略學生的體育活動的興趣,那么這種教學指導方略將成為學生繼續參加體育學習的最大障礙,因為學生在初始的體育學習中,就產生不了愉快的情緒,加上動作技術的難度,使他們深感學習體育的困難,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學生“學好運動技術并經常鍛煉,養成習慣”等等一系列目標都將成為一張“空頭支票”。當然,在中小學階段,不是說完全不顧體育的健身性,而是在程度上應傾向于學習的趣味性,應多考慮學生的體育興趣、樂趣、情感體驗和心理收效。一旦學生有了較大的心理收效和良好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學習和提高運動技術,并促動他們經常參加鍛煉,養成習慣便將成為可能。
  青壯年、中老年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更多地帶有功利性,或是身體體質不佳或疾病纏身,或出于某種目的,即他們的體育活動動力主要源于對體育活動價值的正確理解,積極的體育態度和身體方面的收效。因此,青壯年、中老年的體育活動目的更傾向于健身效果。
  (3)體育態度因素。所謂態度是個體對待人或事物較一貫、較固定的心理傾向。體育態度是個體對體育活動所持有的評價、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表現。因此,它包括了人們對體育活動目的、意義、價值的理解和評價,對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以及體育活動的行為反應。體育態度形成的過程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它需在3個層面上形成較穩定的特性,即通過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行為,產生良好的運動情感體驗,并形成恒定的正確的體育意義和價值的認識,而一旦在以上3個層面上形成習慣性的傾向后,就相對比較穩固和持久了,有了這種恒定體育態度,便可經常促動人們參加體育活動,以便培養習慣性的體育鍛煉行為。
    3 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結構
  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結構如圖1所示:
  附圖G8N401.JPG
  圖1 終身體育習慣的結構框圖
    3.1 自動化的運動技能是習慣形成的根本
  在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結構中,運動技能是基礎,若失去了基礎,習慣之形成就變成了空中樓閣。事實也證明,體育技能掌握好的人,體育興趣就越濃,顯示出更強烈的活動欲望,體育的習慣也易形成。相反,體育技能差的人,則無法在體育活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容易失去對運動的信心和動力。因此,培養良好的運動技能是形成體育習慣的根本。學校體育為培育運動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它通過體育教學這種專門的形式為學生學習運動技術提供專業教師、良好的場地、器材,固定的學時等外在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學習多種運動技術,并且因經常練習,使運動技術從粗略掌握上升到初步掌握。并通過課外體育活動、群體活動、體育活動類課等形式,使“運動技術提升為運動技能”。然而,遺憾的是我國目前的學校體育在運動技術教學和培育學生運動技能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致使學生通過10多年的學校體育教育,不能實現掌握幾項熟練運動技能的最初愿望。
    3.2 身心收效是習慣形成的動力
  從對學生和運動員以及成年人的多項調查資料表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會的需要,而某些身心方面收效的主要需要得到了滿足,既是對參加運動前某種身心需求缺乏和內部不適感的補償,又構成了激發再次運動的動力。
  當然身心收獲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長期不懈的耕耘,在耕耘中,還需培養自然平常心,不急不躁,不去過分追求效果,特別是像身體方面的成效,更不可操之過急,而需要長期堅持努力,并選擇科學的鍛煉方法,才能實現“有意耕耘,無意收獲”的長遠目標。對于青少年、兒童,心理收效遠勝于身體方面的收獲,更應注意體育興趣的培育,而對于青壯年、中老年人群,身體收效與心理收效同樣重要,因此在激發體育興趣的同時,還應重現科學方法的選用,使他們能產生更好的運動健身效果。
    3.3 體育態度是習慣形成的心理保障
  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現象,同時又是外界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體育的態度調節著人們對體育項目或參與行為選擇和反應,也影響著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效果和效率。
  雖體育態度與體育參與行為不是單一的對應關系,但體育態度仍對習慣起著關鍵的影響,積極的體育態度往往體現在積極的體育行為之中,而消極的體育參與行為反映出消極的體育態度,一旦穩定的體育態度形成,則會對某體育項目或活動需求表現出前后一致的反應傾向,為培養習慣性的體育鍛煉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3.4 外在誘因為習慣的形成創造了客觀條件
  雖體育態度為習慣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保障,但國外一些同類研究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在測量態度表得分處于較好水平的個體,有人能堅持體育鍛煉,有人卻中途放棄了體育鍛煉,這進一步說明態度只是行為的準備而不是行為本身,態度向行為的積極發展還有賴于外部創造參與的誘因等”[5]。這說明外在的環境、條件等誘因也是一個影響習慣性行為形成的一個因素。
    3.5 鍛煉信念是習慣維持的橋梁
  信念是體育態度發展的高級階段,所謂信念是指:“人對于在自己的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則和理想的信仰,這種信仰是深刻而穩固的。”[6]信念是以理想為中心,由于人對現實采取積極的態度,對知識進行有根據的獨立思考,對自己的職責有強烈的責任感,就逐步形成了信念。信念通常跟情感和意志融合在一起,信念一旦形成,即表現為人的生活立場,支配著人的行動。體育鍛煉活動也是如此,在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能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持之以恒,并把這種習慣融入生活方式之中,如此既有較大的身心收獲,又有良好的情感體驗,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對體育活動的依賴性,即所謂體育鍛煉信念。有了這個信念,即使在外界環境不具備條件下,也可運用意志力主動地創造條件,克服一些不利于鍛煉的因素,從而達到體育鍛煉的需求和目的。也可以這樣認為,體育鍛煉已成為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缺少了它,整個生活方式就不協調,而信念正是維系這種固定的生活方式的橋梁。
體育學刊廣州28~30G8體育邵偉德20032003對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理論結構進行構建,并論述了其結構中各因素的關系:自動化的運動技能是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的根本,身心收效是動力,體育態度是心理保障,外在誘因為習慣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鍛煉信念則是習慣維持的橋梁。終身體育/終身體育習慣/內在結構  lifelong education/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interior structureA study on the interior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SHAO Wei-de  (PE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This paper put forward interior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 of all elements such as;automatic skill in sports is the basic reason of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the effects of body and psychology are motive force of forming habit;attitude towards sports is the psychological guarantee of forming habit;the 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habit;the faith of training plays the role of a bridge.邵偉德(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體育史學。浙江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作者:體育學刊廣州28~30G8體育邵偉德20032003對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理論結構進行構建,并論述了其結構中各因素的關系:自動化的運動技能是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的根本,身心收效是動力,體育態度是心理保障,外在誘因為習慣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鍛煉信念則是習慣維持的橋梁。終身體育/終身體育習慣/內在結構  lifelong education/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interior structure

網載 2013-09-10 21:37:45

[新一篇] 組織設計:現代管理科學的熱點

[舊一篇] 經學獨尊對中國古代科學的惡劣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