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內:督查與放水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李克強怒了,也急了。

 

從5月底開始,中國政府網便反復通報他對自己上任以來部署政策措施未能有效落實的警告,從“在座的各部委,國務院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了沒有?你們各自的責任履行了沒有?”,到“有些審批事項設立8年竟沒受理一次申請,說起來都好笑”、“說得難聽點兒,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極大不負責!”,再到“各級黨委、政府要有責任意識、全局意識。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措施,不能‘把文件拿回去就完了’,要堅決落實!”

 

作為民間談資,“政令不出中南海”之說由來已久,但由中共喉舌開口,還是較為罕見。前昨兩天,人民日報海外版所屬微信號“俠客島”及海外網主動談及此議:“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務院已經承認,經濟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近期以來不太成功,或者說不太理想(‘沒有充分發揮...... 作用’),放了空炮。文章提到了一些有信息量的語句,如‘打通貫徹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這句話的潛臺詞,印證了日前李克強總理為‘政令不出中南海’而怒拍桌子的傳聞。”

 

所述文章即為人民日報前天頭版所刊《國務院發通知全面督查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由旗下媒體解讀,應該能忠實還原最高黨報本意。事實上,從新華社電稿主標題被更改為“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就已經可以看出,為了實現“‘下半場’勇奪佳績”的目標,中共領導人正在尋求新的突破口。

 

警告轉化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督查。根據通知,6月25日前,各地區各部門開展自查并向國務院上報自查報告;6月25日至7月5日,國務院派出8個督察組分赴有關部門、單位和部分省(區、市)進行實地督察;7月10日前,各督查組將督察報告上報國務院。督察要達到四個目的:“打通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出臺政策措施貫徹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推動各項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樹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風,做到守土有責、奮發有為,杜絕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狀態,糾正推諉扯皮、拖延應付等庸政懶政行為,兌現新一屆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說到做到,不放空炮’的莊嚴承諾”;“對政策措施落實不力的,實施責任追究,嚴肅問責,依法依規進行誡勉約談、通報批評甚至給予行政處分。這次督察要動真格,做到不盡責就問責,力戒‘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為官不為和‘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敷衍了事”;“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實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和強化抓落實的制度保障”。

 

除了對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拍桌子,李克強還需要輔導后進生。

 

昨日,多有媒體解讀李克強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時的參會人選名單。每日經濟新聞判斷總理所言“各地發展不平衡,有的方面還比較突出”明顯具有針對性,并獲搜狐首頁推薦:“不僅廣東、江蘇等中國傳統經濟強省的大員赴京,黑龍江、河北和山西一季度GDP增速分別居全國的最后三名,其政府‘一把手’也均赴京。”

 

用微信號“智谷趨勢”的話來說,“這一次座談會,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一季度經濟增長‘后進生’的專題輔導”:“這表明,一些地區出現的低于6%甚至低于5%的低增長,已經突破了決策層容忍的底線,對于這些地區而言,‘未雨綢繆、主動作為’已是必須要做的事了。”

 

中央深改組6日召開第三次會議后的公報,亦被解讀為信號:“中央深改組首度通過的具體文件是從司法改革入手,這一結果出乎外界意料。但基于當前經濟形勢,這并不難理解...... 這表明最高層對于可能影響短期經濟波動的改革相當審慎,高層在經濟增長問題上以‘穩’為主,更加注重防范經濟下行風險。短期內,高層不會出臺可能導致經濟波動的強力經濟改革措施。”

然而,宏觀政策基調微調可期。

 

新華社上周四連發三條“刺激與改革之辯”電稿,分別是《“微刺激”不等于“緩改革”》、《“微刺激”凸顯“妙調控”》、《“微刺激”助益“穩增長”》。文章批評“海內外輿論習慣性地將刺激和改革對立”,并宣告2013年6月英國巴克萊集團所創造的‘李克強經濟學’概念兼具優劣勢:“從好處來說,這一概念將新一屆政府不走靠刺激促發展老路的決心迅速傳播開去,為中國啟動‘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充分的輿論熱身。但其弊端在于,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對立的輿論假象。”

 

這組被市場化媒體普遍總結為替“克強經濟學”正名的電稿,顯然是在為下一步調控變化實行輿論鋪墊:“‘微刺激’不等于‘緩改革’,因為刺激和改革并不對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時也是改革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實促改革的宏觀經濟基礎,在于為改革贏得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對改革來說,經濟增速過快或過慢同樣具有風險。”

 

此前,民間觀察者早已注意到李克強公開表態中的措辭變化——從宣告“不刺激”到“不搞強刺激”。

在所有期待“刺激”的產業中,樓市無疑是最饑渴的那一個。

 

前天上午,房地產巨子潘石屹發問,“如果房價下跌,政府會救市嗎?”芙蓉姐姐偷笑著回答:“政府只會救你們地產商,不會救我們老百姓的。”潘石屹回應:“政府是人民政府,是老百姓的政府。”

 

然后,芙蓉姐姐“呵呵”,潘石屹“哈哈”。

 

這一段各懷鬼胎卻又心照不宣的微博問答,再生動不過地展現了在全國樓市風聲鶴唳情形下的眾生相。

 

想來,此時的潘石屹應該已經察覺到了一些風向。

 

在那篇《“微刺激”助益“穩增長”》中,新華社通過專家之口發出信號:“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隨著經濟走弱,政府的支持會逐漸加強。’巴克萊集團最新報告也說,中國政府將會完成470萬棚戶區改造目標,并將在今年建成700萬單位的經濟適用房,這將有利于補償放緩的私人產業投資。汪濤坦言,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會全面崩盤,因為中國政府仍有能力和意愿應對房地產下行、支持經濟增長。決策層已經開始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加快保障房建設、推進有助于增長的改革,政府還可以放松一二線城市的限購政策、放松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降低首付比例,以及放松三四線城市的戶籍制度,從而支持當地住房需求。”

 

另一個信號出自住建部6月4日的新聞發布會。住建部總經濟師不僅否認“拐點論”,還明確宣布“是否取消限購的問題,每個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并重新提出“鼓勵保護消費需求”、“滿足自住型、改善性住房需求”。據此,京華時報發表余豐慧之論《住建部慎言拐點的弦外之音》,認定“監管層有意防止房價深度下跌甚至崩盤、維持市場穩定的意圖非常明顯”。

 

最大聲的宣告當然是那句“中國房地產不會崩盤”。在過去一個月里,中共喉舌已經將把這句宣告誦讀得滾瓜爛熟,其中,尤以經濟日報6月5日頭版《駁“中國樓市崩盤論”》最為直白:“由于住宅是消費品也是投資品,如果房價跌多了,就會相應提升投資價值。再就是房地產調控政策能夠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也能阻止其過快下滑。這一點,從央行實行差別化住房信貸,到一些城市對限購政策的微調,均可見端倪。”

 

房地產不能放棄,投資也不能。

 

昨天,當人民日報海外版那篇《房價增速下降屬正常調節》因其所言“當前中國樓市風險依然可控”而登上各門戶首頁時, 在其母報上,出現了一篇《穩增長離不開穩投資》:“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資本積累的過程,工業化、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更不能輕言放棄投資。此外,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將更多倚重科技和人力資本,這兩大要素的提升,也離不開相關領域的持續投資。從短期經濟運行看,投資在穩增長中的直接作用不可替代。與消費、出口相比,投資可控程度相對較高,投入見效快、關聯度大,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拉動效應......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投資增長速度下降及與之相關的建材、原材料、冶金等行業不振是重要原因。穩增長的關鍵,目前仍是穩投資。”

 

當然,在這篇呼吁“更加科學理性看待投資”的文章前面,還有一整版更加高屋建瓴的組合文章——《平常心看待下行壓力》、《六大機遇釋放改革新紅利》、《“心”的較量》。中共中央機關報試圖引導民眾“穩定預期強信心”:“投資減速、工業減速...... 中國經濟增長會不會‘失速’、甚至出現‘斷崖式下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的回答是:‘不會!盡管我國經濟有下行壓力,但無論國際還是國內形勢都有利于經濟觸底回升,拉動經濟增長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力量充足。’”

 

在展示這些來自中共喉舌的信心宣告時,新浪首頁另外附上了兩段源自外媒的消息,即《央行財政部發改委等激辯降息》、《央行話語權提升》:“華爾街日報報道,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央行、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已在辯論,是否應當采取包括降息在內的更多措施來提振經濟。知情人士稱,目前為止,央行抵擋住了有關降息的呼吁,理由是一大批新增信貸將加劇已不斷膨脹的債務,并將資金轉移到房地產行業。”

 

不料,話音未落,央行年內第二次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通知已經傳來:“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第49次常務會議精神,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4年6月16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調過準備金率的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圍繞這場“定向降準”,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吵作一團。

 

按照央行通過官方微博賬號配發的說明,“此次定向降低準備金率就是要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資金更多地配置到實體經濟中需要支持的領域,確保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更加順暢。當前流動性總體適度充裕,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沒有改變。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適度流動性”。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大致認可此說,得獲新浪財經、21世紀網等第一時間引用:“定向降準符合我們提出的貨幣政策新常態提出的調控方式,此輪定向降準涉及大多數城商行和農信社,力度大于上次。經濟下行壓力下,政策保持定力,不采取總量寬松措施。定向降準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信貸結構優化,實現穩增長調結構雙重目標。定向降準并非結構調整‘萬能藥’,一來無法改變金融機構惜貸,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的事實,二來無法改變存款創造后,貨幣流入產能過剩和融資平臺等強勢部門的趨勢。定向寬松的同時仍需釋放改革紅利。貨幣財政匯率政策由過去‘三緊’轉向‘三松’,未來經濟不悲觀,預計三季度經濟穩而不強。政策寬松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尤存,融資松至經濟企穩至少有一季度傳導時滯,利率短期內無系統性風險,但未來下行空間有限。”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的微博反應更快也更明了:“央行定向再降準 ,股市干旱逢甘霖。”

 

與他倆相比,宋清輝態度有異,他的《“微刺激”組合拳與“四萬億”并無本質不同》早在昨天午后即已張貼在財經網上,并因央行傍晚時分的通報而尤顯先見之明:“當下,四萬億強刺激的后果不堪入目,導致了目前國內大量產能過剩、投資不能如約收回等新的棘手問題。為對沖中國經濟下行,本屆政府高層打出的‘微刺激’組合拳其實與‘四萬億’并無二致,因為‘微刺激’不會讓市場認可中國經濟增速會就此提高。若高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觀察到‘微刺激’發揮出的功效,經濟持續降溫超出高層的承受力,必然會適度地調整政策力度,未來高層狠踩‘微刺激’油門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然而,要說到直言不諱,還得算是馬光遠。昨天晚間,這位經濟學者聽聞廣東衛視《財經郎眼》即將播出《該不該救房地產》,微博之中不掩得色:“在節目中,我說,有效的救房地產的手段就是貨幣放水,降準。這可不,配合節目播出,央行降準了。”

 

正是因為這份無所顧忌,搜狐昨晚就把他那句“其實就是全面降準,羞羞答答不承認”頂上了首頁:“所謂定向,我們一般理解,要么是釋放出的資金流向包括三農,小微企業等特定的對象,要么是對主要服務三農,或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實行不同的政策。就此而言,本次所謂的定向一方面幾乎涵蓋了90%以上的金融機構,同時對釋放的資金流向并沒有要求。所以,就是全面降準,只是還羞羞答答不好意思承認罷了。”

 

此前,在李克強考察內蒙古時首提“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后,呼吁“全面降準”的民間聲浪即曾高漲,來自摩根大通、渣打、匯豐、瑞穗、興業等多家知名市場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例如朱海斌、王志浩、屈宏斌、沈建光、魯政委——接連表態,認為“降準時機已成熟”、“降準是當前對付硬著陸最好的宏觀政策”、“只有公開全面降準才有利于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中長端利率回落”。然而,這種呼聲隨即遭致更猛烈的反駁,財新網《“全面降準”不是良方》、鳳凰網《總理莫理降準聲》、華夏時報《都是誰在求降準?》均為范文,而新華每日電訊5月28日所刊《“首席經濟學家”在替誰說話?》,更是以其中央媒體身份而別具導向意味:“實際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適時適度對貨幣政策進行預調微調,并不是一種新的政策宣示。在近兩年央行出具的金融政策報告中,一直有這樣的表述。事實上,央行也是這樣做的,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兩年因為貨幣政策收緊而出現的‘錢荒’問題,在今年已基本解決,這也證明央行的調控手段正在逐漸成熟起來。一些來自商業經營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將領導人講話中的只言片語,按照自己的需要作夸大性解釋,集體喊話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其背后很可能存在某種商業利益的驅動。”

 

如今,認定“本次降準可以稱之為一次不定向的定向降準”的馬光遠,像是終于等到了證據。意猶未盡的他,在微博中對當前宏觀經濟政策頗有“葉公好龍”之諷:“我就很奇怪,目前經濟下行的兩大原因,一是產能過剩,這是馬克思講過的經濟危機的本質;二是房地產預期的逆轉導致投資大幅度下滑,住宅投資暴跌25%以上。如果要化解房地產泡沫和產能過剩的風險,就應該放棄穩增長;如果要穩增長,只能救房地產。但政策一方面要穩增長,一方面強調不會救房地產。扭曲啊。這種扭曲的追求逼得貨幣政策和做賊一樣,明明特別想救房地產,但又特別怕輿論抨擊。根子不在于貨幣政策,而在于總體的經濟戰略,在于仍然沒有魄力放棄短期的經濟增長指標。如果有勇氣拿出三年時間不考核經濟指標,痛下決心解決產能過剩、債務和泡沫問題,我相信,未來30年中國經濟都會很健康。”

 

馬光遠道不孤也。在推薦他對“定向降準”的奚落之際,搜狐另附從董藩微信公眾號處轉載而來的《“微刺激”正在加碼 “中刺激”全面來臨》,這位向以“救市”聞名的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認定李克強的想法“在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這兩個月以來,由于看衰的聲音很高,再加上出臺的政策未能抓住‘牛鼻子’,‘微刺激’政策的拉動作用大部分被負面輿論吞沒掉,總體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中央政府設想的‘對房地產市場不直接放松,通過其他措施帶動房地產交易回升’這樣一個不便公開說出的調控意圖明顯落空后,中央政府的壓力明顯增加,從李總理的調研活動、講話以及各部委的表態中可以感覺到這種變化。此前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業‘愛恨交加’,知道不靠房地產業不行,過度依賴也不行,更怕刺激輿論,于是采取了適度迎合大眾情緒的做法,去‘支柱化’、去‘杠桿’、去‘投資、投機’色彩,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表現出全新的宏觀管理思路,不回到2009年‘溫時代’的激進救市思路上,不挨罵,讓交易量和價格適度降點兒,只要能保住7.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就行。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交易量和價格的略微下滑,已經使整個國民經濟難以承受,顯然不敢再任由市場衰退下去。”

 

于是,董藩高調宣布:“信貸的進一步放松已經不可避免,貨幣政策已經在向適度寬松過度,這就不是‘微刺激’的力度了。各位,‘中刺激’正在全面來臨,盡管仍然有些扭扭捏捏、羞羞答答,但內容會‘貨真價實’,大家拭目以待吧!”

 

這樣的各執一詞穿越社交媒體,體現在今早的中國媒體報道評論中。

 

匯同新華社昨晚所發《“定向降準”并非全面寬松》,人民日報亦由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強調“此次‘定向降準’意味著短期內沒有‘全面降準’的可能性”:“全面降準能全面增加流動性,但目前整體流動性并不缺,貨幣市場利率處于近年來的較低水平,如果全面增加流動性,部分資金還可能流入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領域等不該流入的地方。因此可以說近期沒必要全面降準。”

 

至于騰訊首頁《央行定向降準體現決策層意志,貨幣政策難迎全面寬松》、第一財經日報《定向降準謹慎擴圍,釋放資金約千億低于預期》、錢江晚報《此次“定向降準”,更像定向“微刺激”》、成都商報《央行兩月兩祭“定向降準”,核心是“準”》,大致也是對央行口徑的認可,被廣泛引用的觀點來自管清友或李大霄,而非馬光遠。

 

只不過,在“新華否認:絕非放水”的前面,搜狐首頁今晨又加上了《定向降準或是貨幣再度寬松的前兆》:“所謂定向降準,看起來好像是精準的政策武器,其實只是對商業銀行表面上的要求,至于資金是否定向流出,其實是要求不了的。資金到社會上以后,自然會再次分配。央行不會不知道這一點。定向降準只不過是個幌子,就像過去的美聯儲、歐洲央行常常用‘定向寬松’這個詞一樣,只是為了羞答答地掩飾真實意圖...... 既然已經用‘定向降準’來回應‘微刺激’了,那么,用全面寬松來回應更進一步的呼聲,也就沒多少心理障礙了。更何況,歐洲央行剛剛采取負利率措施,連一貫謹慎的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都支持負利率政策。全世界似乎都在發出呼聲:寬松吧,寬松吧!中國央行能夠抵御這一誘惑嗎?很難!”

 

與此同時,財新網頭條《定向放水提閘》提供了另一個動向:“市場在濃重的全面降準預期中,等來了定向寬松加碼的‘靴子’......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權威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長期來看,再貸款是非常有效、也是央行隨時可以動用的政策工具,未來如果更多更頻繁使用,并不意外。財新記者獲悉,近日央行于一份征求意見的文件中稱,擬對商業銀行開展內部評級,通過內部評級管理再貸款。”

 

 


網載 2014-07-14 20:59:57

[新一篇] 孫立平:撬動新一輪改革的歷史進程

[舊一篇] 茅于軾:社會將邁向我說的方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