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五普”的少數民族人口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總體呈穩步增長,不同民族和地區差異較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一、二號公報的主要數據,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少數民族總人口為1064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26583萬人的8.41%,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了0.40個百分點。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總人口增加152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增加人數13215萬人的11.52%;少數民族總人口增長16.70%,比全國總人口增長率高5.04百分點,比漢族人口增長率高5.48個百分點;10年零4個月間,少數民族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48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51%,比全國總人口年均增長率高0.44個百分點。
  (一)按民族分布情況
  從各民族人口數量看,五普機器匯總數據顯示,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和滿族2個民族,人口合計為2686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25.70%;
  人口在1000-500萬之間的少數民族有7個,人口合計為5418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51.85%;
  人口在500-100萬之間的少數民族有9個,人口合計為1745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15.70%;
  人口在100-50萬之間的少數民族有4個,人口合計為244萬人,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2.34%;
  人口在50-10萬之間的少數民族有13個,人口合計為315萬人,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3.01%。四普時22個人口在10萬以下的民族中,毛南族和撒拉族五普的總人數超過了10萬,進入了10萬以上人口組別:
  人口在10萬以下的少數民族有20個,人口合計為42萬人,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0.40%。
  從各民族人口時期增長率看,20世紀90年代,全國總人口增長率為9.92%,55個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為15.37%,比全國高5.45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之間的人口增長幅度呈現出較大差異。
  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31個民族人口增長高于少數民族人口平均增幅。其中,有5個民族的人口高速增長。分別是:高山族、羌族、毛南族、保安族和土家族,增幅分別達到55.06%、54.35%、48.08%、41.27%和40.23%。
  有24個民族的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且低于55個少數民族平均增幅,分別是:哈尼族、回族、普米族、傣族、佤族、哈薩克族、黎族、柯爾克孜族、畬族、裕固族、布朗族、納西族、景頗族、傈僳族和拉祜族。占55個少數民族的43.64%。
  有9個民族的人口增長低于全國平均增幅,分別是:錫伯族、達斡爾族、滿族、怒族、赫哲族、壯族、朝鮮族、塔塔爾族和烏孜別克族,占55個少數民族的16.4%。
    表1 55個少數民族人口數分組
                    單位:萬人
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壯族        1617.88       滿族       1068.23人口在1000-50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回族        981.68苗族        894.01維吾爾族      839.94土家族       802.81彝族        776.23蒙古族       581.39藏族        541.60人口在500-10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布依族       297.15        侗族        296.03瑤族        263.74        朝鮮族       192.38白族        185.81        哈尼族        143.97哈薩克族      125.05        黎族        124.78傣族        115.90人口在100-5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畬族        70.96        傈僳族        63.49仡佬族       57.94        東鄉族        51.38人口在50-1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拉祜族       45.37         水族        40.69佤族        39.66         納西族        30.88羌族        30.61         土族        24.12仫佬族       20.74         錫伯族        18.88柯爾克孜族     16.08         達斡爾族       13.24景頗族       13.21         毛南族        10.72撒拉族       10.45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布朗族        9.19         塔吉克族       4.10阿昌族        3.39         普米族        3.36鄂溫克族       3.05         怒族         2.88京族         2.25         基諾族        2.09德昂族        1.79         保安族        1.65俄羅斯族       1.56         裕固族        1.37烏孜別克族      1.24         門巴族        0.89鄂倫春族       0.82         獨龍族        0.74塔塔爾族       0.49         赫哲族        0.45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表2 全國各民族人口時期增長率排序
                      單位:%
序號     族別    五普人口增長率    全國總人口      9.92    漢族         9.45    55個少數民族     15.371    高山族        55.062    羌族         54.353    毛南族        48.084    保安族        41.275    土家族        40.236    東鄉族        37.507    仡佬族        32.228    仫佬族        29.079    珞巴族        27.6910   獨龍族        27.4811   土族         25.2512   塔吉克族       23.4913   瑤族         23.4214   阿昌族        22.4315   苗族         21.0816   蒙古族        21.0617   京族         20.1018   撒拉族        19.3719   門巴族        19.0120   侗族         18.0021   彝族         17.9922   藏族         17.9223   水族         17.2224   鄂倫春族       17.0225   布依族        16.6126   維吾爾族       16.5427   白族         16.2728   德昂族        16.0029   基諾族        15.9630   鄂溫克族       15.6431   俄羅斯族       15.6232   哈尼族        14.7333   回族         13.9934   普米族        13.0535   傣族         13.0336   佤族         12.6837   哈薩克族       12.5838   黎族         12.1639   柯爾克孜族      12.0440   畬族         11.8041   裕固族        11.6042   布朗族        11.5143   納西族        11.1944   景頗族        10.7945   傈僳族        10.5046   拉祜族        10.2447   錫伯族        9.1948   達斡爾族       9.0049   滿族         8.4850   怒族         5.7751   赫哲族        5.1752   壯族         4.0053   朝鮮族        0.0354   塔塔爾族       -3.4455   烏孜別克族      -16.21
  
  從各民族人口變化的特點看,一是部分少數民族人口增幅過高,增長率在40%以上的有:高山族55.06%、羌族54.35%、毛南族48.08%、保安族41.27%、土家族40.23%。二是朝鮮族處于零增長狀態。人口規模超過190萬的朝鮮族,10年間總人口增長僅為481人,增長率0.03%,其中女性比四普減少4156人。三是烏孜別克族和塔塔爾族人口總量出現了負增長。烏孜別克族總人口減少2393人,塔塔爾族總人口減少174人,增長率分別為-16.21%和-3.44%。
  (二)按地區分布情況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國范圍的人口大流動,各地區人口中的民族成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各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上進一步擴展。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居住著所有56個民族人口的地區有11個,占31個地區的35.5%,而10年前四普時擁有56個民族的地區僅有北京1個;居住著55個民族人口的地區有17個,占31個地區的54.8%,比四普時的12個地區增加了5個;居住著49個以下民族的地區有3個,占31個地區的9.9%,比四普減少了14個地區,其中擁有民族成份最少的地區亦達43個,也比四普時增加了8個。
  與四普相比,除北京、河北外,其余29個地區的民族成份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其中最多是海南省,增加了14種;最少的是廣東,增加1種民族成份。在29個地區中,增加10種以上民族成份的地區有5個;增加5-9種民族成份的地區有13個;增加1-4種民族成份的地區有11個。
    表3 各地區的民族成份分布排序對照表
排序    地區   五普民族成份數   地區    四普民族成份數1     北京       56      北京       562     江蘇       56      河北       553     安徽       56      廣東       554     山東       56      江蘇       545     河南       56      安徽       536     湖南       56      四川       537     廣東       56      黑龍江      528     廣西       56      河南       529     四川       56      云南       5210    貴州       56      山東       5111    云南       56      湖北       5112    河北       55      湖南       5113    山西       55      浙江       5014    內蒙古      55      重慶       5015    福建       55      福建       4916    重慶       55      廣西       4917    甘肅       55      內蒙古      4818    新疆       55      新疆       4819    黑龍江      54      山西       4720    上海       54      貴州       4721    浙江       54      陜西       4622    湖北       54      上海       4523    陜西       54      吉林       4524    青海       54      甘肅       4525    海南       53      遼寧       4426    天津       52      江西       4227    遼寧       52      天津       4128    江西       52      青海       4129    吉林       49      西藏       4030    西藏       44      海南       3931    寧夏       43      寧夏       35
  
  注:為進行比較,此表將四普時重慶市的情況從四川省中摘出單列。
    表4 按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分組
                    單位:萬人
在1000萬人以上的省區      廣西    1721    云南    1433                貴州    1334    新疆    1143在1000-500萬人的省區      遼寧    678    湖南    658在500-100萬人的省區      內蒙古   493    四川    415                河北    291    湖北    262                吉林    246    西藏    246                青海    236    甘肅    223                重慶    198    寧夏    194               黑龍江    185    海南    136                廣東    123    河南    113在100萬人以下的省區      山東    62    北京     59                福建    58    浙江     40                安徽    38    天津     26                江蘇    25    陜西     18                江西    11    山西     10                上海    10
  
  從各地區民族人口分布看,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少數民族人口,但呈不均勻分布。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是廣西(1721萬人),最少的是山西和上海,均為10萬人。
  從各地區的民族人口增長看,增長的絕對數量與“四普”相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共計增加1523萬人,其中:增幅在100萬人以上的省區有:貴州201萬人、云南199萬人、新疆197萬人、湖南177萬人;增幅在100-50萬人之間的省區有:廣東88萬人、內蒙古77萬人、四川74萬人、廣西70萬人、遼寧62萬人、河北51萬人、重慶50萬人。另外,有兩個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減少,分別是:黑龍江減少14萬人、吉林減少6萬人。
  10年間,少數民族總人口的增長率水平高于全國總人口增長,也高于漢族人口的增長速度。但吉林、黑龍江、廣西、西藏、新疆五省區少數民族人口增長低于當地總人口增長。在不同省區少數民族人口增長也出現了兩極走勢,如:廣東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為251.43%、浙江為90.48%、上海和江蘇均為66.67%、北京為43.90%;吉林和黑龍江少數民族人口出現了負增長,分別為-2.38%和-7.04%。
  從各地區民族人口比重的變化看,有近三分之一的省區少數民族人口比重高于全國8.41%的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是西藏達94.0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5.66個百分點。占總人口比重最低的是江西,只有0.27%。
  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各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比重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新疆、西藏、吉林、廣西、黑龍江5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分別降低3.03個、2.11個、1.21個、0.90個和0.65個百分點;江西與四普持平;其他省區均高于四普比例,其中高出1個百分點以上的省區有:貴州、青海、湖南、內蒙古、重慶和寧夏,分別高出5.42個、3.37個、2.26個、1.34個、1.28個和1.26個百分點。
    表5 按各地區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比重分組
                       單位:%
少數民族占總人口50%以上的省區  西藏   94.07    新疆   59.39少數民族占總人口50%-10%的省區  青海   45.51    廣西   38.34                 貴州   37.85    寧夏   34.53                 云南   33.41    內蒙古  20.76                 海南   17.29    遼寧   16.02                 湖南   10.21少數民族占總人口9%-1%的省區                  吉林   9.03   甘肅   8.69                  重慶   6.42   黑龍江  5.02                  四川   4.98   湖北   4.34                  河北   4.31   北京   4.26                  天津   2.64   福建   1.67                  廣東   1.42   河南   1.22少數民族占總人口1%以下的省區                  浙江   0.85   山東  0.68                  安徽   0.63   上海  0.60                  陜西   0.49   江蘇  0.33                  山西   0.29   江西  0.27
  
  從各地區民族人口變化的特點看,一是少數民族人口仍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西部12個省區的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28.07%,而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為71.92%。在西部以外地區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比例達10%以上的省有:海南17.28%、遼寧16%、湖南10.22%。
  各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上進一步擴展。從56個民族在地區分布的平均值看,各民族從四普時平均分布在27個地區,增加到30個。有29個民族分布在全國所有的地區中,占56個民族種類的50%以上。許多民族的人口走出了原居住地,特別是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向外地流動的趨勢更加明顯。各民族進入了一個活躍交往時期,促進了民族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也會給民族關系發展帶來新情況、新問題。
  二是近10年來絕大多數地區的民族成份都有所增加。各地區擁有民族成份的平均值從四普時的34.56個民族,上升為53.87個,占56個民族的96.2%。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地區從四普時的1個,上升為11個地區,占31個地區的35.5%。許多地區民族人口的成份結構發生變化,特別是沒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散雜居地區的民族成份普遍增加。雜散居省市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均呈上升趨勢。少數民族人口總數超過50萬的有:河南113萬人、山東62萬人、北京59萬人和福建58萬人。
  三是近10年來隨著全國人口大流動,各地區民族人口的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主要表現:
  少數民族人口向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流動趨勢明顯。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比總人口增長率分別高出213.88個、77.63個、55.75個、和41.20個百分點;
  部分地區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新疆、西藏、吉林、廣西和黑龍江等5個省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比四普降低了3.03個、2.11個、1.21個、0.90個和0.65個百分點;
  吉林、黑龍江兩省出現少數民族人口負增長情況。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分別為-2.38%和-7.04%,少數民族人口比四普減少了6萬人和14萬人。
    少數民族總人口性別比有所增長,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同民族間呈高低不均狀態
    少數民族總人口性別比及變化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全國124261萬總人口中,男性有64028萬人,女性有60234萬人,性別比為106.30。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為10449萬人,其中男性為5373萬人,女性為5076萬人,性別比為105.85。少數民族總人口性別比,與全國總人口比低0.45點,與四普相比,增0.74點,即1990年-2000年少數民族人口中男性比重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比。
    各民族人口性別比差異較大
  人口性別比高于全國平均數的少數民族有20個,占55個少數民族的36.4%。其中,性別比超過110的民族有8個,分別是:高山族118.36、畬族115.97、仡佬族115.17、侗族112.40、瑤族111.66、毛南族111.28、烏孜別克族110.66、水族110.38。人口性別比在全國與少數民族平均數之間的民族有2個,分別是:布衣族和東鄉族,占55個少數民族的3.6%。人口性別比低于全國少數民族平均數的少數民族有33個,占55個少數民族的60%。其中,有14個民族的性別比接近或低于100,即在總人口中男性等于或少于女性,分別是:俄羅斯族89.34、鄂倫春族89.55、鄂溫克族93.50、獨龍族96.61、赫哲族97.18、景頗族97.66、蒙古族97.85、達斡爾族98.51、門巴族98.51、朝鮮族98.97、藏族99.25、傣族99.81、珞巴族100.20、納西族100.72。
  與四普相比,有38個民族總人口的性別比有所上升,即男性人口增長高于女性,占55個少數民族的69.1%。除侗族的性別比增長低于全國平均增長外,其余37個民族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性別比上升幅度較大的有:高山族上升了15.18、京族上升了9.65、珞巴族上升了5.73、烏孜別克族上升了5.40、哈尼族上升了5.01。有17個民族總人口的性別比下降,即女性人口增長高于男性,占55個少數民族的30.9%。性別比下降幅度較大的有:鄂溫克族下降了5.96、蒙古族下降了5.41。有4個民族由四普的女性多于男性變為五普的男性多于女性,分別是:阿昌族、德昂族、京族和珞巴族。有2個民族由四普的男性多于女性變為五普的女性多于男性,分別是:蒙古族和達斡爾族。
    少數民族人口性別比變化特點
  少數民族人口性別比擴大的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四普中,全國總人口性別比106.04,少數民族人口性別比為105.13。與其相比,五普全國總人口的性別比擴大了0.20,少數民族性別比擴大了0.72,比全國高0.52,少數民族性別比的擴大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有14個民族的人口性別比接近或低于100,即在總人口中男性等于或少于女性,出現了性別結構的不均衡狀態,特別是俄羅斯族、鄂倫春族性別比低于90。
  不同民族性別比差異很大。性別比最高的高山族達118.36,最低的俄羅斯族僅為89.34,差異達29.62。
  少數民族人口年齡構成總體呈年輕型,面臨的人口與就業壓力將更為突出。
    少數民族總人口年齡構成及變化
  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全國少數民族人口中,0-14歲少年兒童有29101439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7.66%,比全國高4.76個百分點,比漢族高5.3個百分點;15-64歲的經濟活動人口有70256591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6.77%,比全國低3.23個百分點,比漢族低3.53個百分點;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5868084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58%,比全國低1.52個百分點,比漢族低1.67個百分點。少數民族總人口的年齡結構與全國總人口比有一個成長的滯后期,處于相對年輕狀態。
    表6 五普各民族人口性別比(女=100)
  附圖C5N613.JPG
    表7 “五普”分年齡組人口情況
  附圖C5N614.JPG
  與“四普”相比,少數民族0-14歲少年兒童占總人口比例下降了6.34個百分點;15-64歲的經濟活動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上升了5.26個百分點;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上升了1.18個百分點,以上各類人口比例下降或上升的速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各民族人口年齡結構及變化
  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全國總人口中,0-14歲組少年兒童占22.90%。在55個少數民族中,除朝鮮族占15.79%外,其余54個民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30%以上的民族有20個,分別是: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哈薩克族、黎族、水族、東鄉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鄂倫春族、門巴族和珞巴族,其中門巴和珞巴族少年兒童的人口比重最高,均占37.71%。
  全國總人口15-59歲組的經濟活動人口比重為66.64%。在55個少數民族中,接近或超過全國平均比重的民族僅有7個,分別是蒙古族、朝鮮族、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裕固族和塔塔爾族,其余48個民族的經濟活動人口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門巴和珞巴族最低,分別占56.40%和55.72%。
  全國總人口60歲以上年齡組的老齡人口比重為10.46%。在55個少數民族中,僅有壯族、朝鮮族、畬族和納西族4個民族的老齡人口接近或超過全國平均比重,其余51個民族均低于全國,其中老齡人口比重在5%以下的有4個民族,分別是:赫哲族占5.03%、哈薩克族占4.82%、鄂溫克族占3.77%、鄂倫春族占3.06%。
  與四普相比,各民族0-14歲組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重,除保安族上升了2.06個百分點外,其余54個民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哈薩克族、毛南族和獨龍族,均在10個百分點以上;降幅最小的是珞巴族、高山族,僅在1%以內。各民族15-59歲組占總人口比重,與四普相比,除保安族和仡佬族有所下降外,其余53個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升幅在10個百分點左右的民族有7個,分別是:柯爾克孜族、仫佬族、毛南族、怒族、德昂族、塔塔爾族和獨龍族。各民族60歲以上組占總人口比重,與四普相比,除高山族和門巴族有所下降外,其余53個均呈上升趨勢,升幅最高的是朝鮮族和俄羅斯族。
    少數民族人口年齡結構特點
  在全國和漢族人口年齡結構向老齡型轉變的同時,少數民族人口年齡結構與全國總人口相比有一個成長的滯后期,少年兒童人口比重高于全國,而經濟活動人口比重比全國低,特別是西藏的門巴族和珞巴族最為典型,但未來少數民族人口與就業壓力將更為突出。
  赫哲族、哈薩克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的老齡人口比重偏低,有12個民族人口的最高壽命偏低。
    表8 “五普”各民族人口年齡構成(%)
  附圖C5N615.JPG
中國民族京5~10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周方/雷勁20032003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中國各民族在人口數量、構成、分布和素質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良性發展態勢。這是中國政府實踐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和人口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具體體現。這為21世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各民族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中國民族京5~10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周方/雷勁20032003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中國各民族在人口數量、構成、分布和素質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良性發展態勢。這是中國政府實踐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和人口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具體體現。這為21世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各民族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網載 2013-09-10 21:38:07

[新一篇] 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舊一篇] 解釋學與西方心理學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