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宗室人口增長的特殊性——兼評徐光啟“生人之率”三十年翻一番的理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248.3 文獻標識碼:A
  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于公元1604年對明朝宗室貴族人口增長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后,在《農政全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三十年翻一番的“生人之率”說。“夫謂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個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則不得減。”自徐光啟的“生人之率”理論提出后,一直被后世學者作為研究中國古代人口增長的經典文獻,今人在著作中也不斷引用。著名學者張敏如在其著作中說:“徐光啟的人口每三十年增加一倍的看法,不但與后來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推算的25年增加一倍的論點很相類似,且比馬爾薩斯得出這一結論早了170多年。”(注:張敏如《中國人口思想史》,第15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魏連科在《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一文中也說:“由于明代宗室廣置姬妾,所生子女也可以得到俸祿供給,所以人口孳生得特別多。”(注:魏連科《明代婚姻制度述略》載《未史》,第32期。)趙軼峰、何宛英在《千秋功罪——君主與中國政治》一書中也說,明代宗室人口的增長“是民間生育率的十余倍”。徐光啟作為一代科學巨人,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這里我又不得不指出,他通過對明代宗室人口研究而得出的“生人之率”三十年翻一番是一個不正確的結論,因為他忽視了宗室婚姻的特殊性及當時普遍存在的一夫多妻制對人口的影響等因素。筆者撰寫此文是希望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宗室人口糾正徐光啟“生人之率”的片面性錯誤,探討中國古代宗室人口增長的特殊性。
  一、中國古代宗室多妻狀況
  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宗室都是實行一夫多妻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一夫多妻這種婚姻方式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孟子說,當時的“大人”“侍妾數百”(注:《孟子·盡心》。)。在當時百里為國的時代,全國“大人”的妻妾加在一起可是個不小的數目。管子說“齊襄公陳妾數千”(注:《管子·小匡》。)。墨子也說:“當今之世,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這些相互吻合的記載說明了當時宗室多妻制的發達。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建立起大一統的專制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每滅一國,都將其宮女擄至咸陽,作宮室以藏之,史載當時“后宮列女萬余人,氣上沖于天”(注:《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三輔舊事》。)。秦朝的嬪妃級別有八品,后來劉邦攻下咸陽時,宮中美女尚有數千(注:《史記·留侯世家》。)。可見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有為數不少的妻妾,足見皇室多妻又是宗室多妻的典型。
  劉邦建立的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皇后以外,妃稱夫人。漢武帝時嬪妃級別增至十四等,另外還有所謂的“家人子”、“待詔掖庭”等,都是皇帝的侍妾、宮女。王莽改制,將貴妾之屬增至120人。后代依此為嬪妃的常數。西漢時期后宮人數最多的要數漢武帝,《舊唐書·食貨志》載:“漢武帝后宮數萬人,外討戎夷,內興宮室。”王莽時后宮人數亦不少,《后漢書·劉玄傳》載:“初王莽敗,惟未央宮被焚而已,其余宮館無一所毀,宮女數千,備列后庭。”東漢時期,宮女大多保持在五六千人。陳蕃在上疏中說后宮“采女數千”(注:《后漢書·陳蕃傳》。)。荀爽在延熹九年對策中說:“臣竊聞后宮采女五六千人。”(注:《后漢書·荀爽傳》。)漢靈帝時,呂強上疏中說:“臣又聞后宮采女數千余人。”(注:《后漢書·呂強傳》。)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朝皇帝均以多妻為榮,故而,后宮人數亦不少。三國時,魏國于皇后之下設立等爵,到太和元年,增至十二等。《魏書·高柔傳》載:“明帝大興殿舍,百姓勞役,廣采眾女,以充后宮。”吳國后宮人數最多,《三國志·賀邵傳》載:“邵諫皓曰:‘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而后宮坐食者萬有余人。’”晉武帝滅吳后,太康二年,“詔使孫皓使妾五千人入宮”(注:《晉書·武帝傳》。)。晉朝時,后宮人數更多,晉武帝司馬炎因為后宮人數太多而不知所適,只好乘著羊拉的輦車隨意走,車走到哪里,就幸到哪里,實為封建帝王無恥的典型(注:《晉書·胡貴嬪傳》:“武帝多內寵,掖廷殆將萬人。而并寵者甚眾,帝莫知年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南北朝時期,后宮人數亦不少,《隋書·高祖紀》詔曰:“有陳竊據江表,逆天暴物,……征責女子,擅造宮室,月增月益,止足無期,帷薄嬙嬪,有逾萬數。寶衣玉食,窮奢極侈,淫聲樂飲,俾晝作夜。”陳朝是南朝四個王朝中地盤最小的,而后宮中竟也有超過萬數的宮女。
  隋朝時期,雖然只經歷了兩個皇帝,但宮女的人數也是相當多的。隋煬帝的荒淫是歷史上有名的,《隋書·煬帝紀》載:“大業八年,密詔江淮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唐初,兩次遺散隋后宮宮女6000人就是見證(注:參見王育民《唐代人口考》,載上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3期。)。
  唐代以貴、淑、德、賢四妃為夫人,后宮設立六局二十四司,共190人,還有女史10人。這些都是有品級的,無品級的宮女人數相當多。唐肅宗寶應元年,一次就放宮人3000。玄宗開元天寶中,僅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和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即有宮女40000人,唐玄宗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多妻的典型了。唐代的其它皇帝,后宮人數亦不少。《舊唐書·中宗紀》載:“景龍四年上元夜,帝與皇后微服觀燈,是夜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大混亂的時代,這一時期建立的一些小國家的皇帝,后宮人數也不少。《周書·武帝紀》載:“建德五年,出齊宮中金銀寶器、珠翠、麗服及宮女二千人班賜將士。”同光三年,后唐莊宗一次就采民女3000人入宮。諸小王朝的后宮人數加在一起,數字也是相當大的。
  記載宋代后宮人數的文獻很少,據現有的材料看,宋時后宮人數較前代已大為減少。宋與唐相仿,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外,還有宸妃。遼代妃號更多,金代有十二種。《宋史·宋哲宗孟皇后傳》載:“哲宗即長,太后歷選世家女百余人入宮。”金滅北宋后,從東京開封掠走財物及皇室、宮女兩千多人。可見,宋代后宮人數與前代相比已大為減少。宋代人口的增長是中國古代人口增長的一個高峰,這和宋后宮人數減少及其它類型多妻人數的減少有何聯系,是很值得我們注意探討的問題。
  明代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妃以下還有嬪御多人。據《明懿安皇后外傳》載:“天啟元年,熹宗將舉行大婚禮,一次就征集民間秀女五千人,經過挑選后留一千人入宮。”有明一代,新皇帝都是從開始繼立起就不斷選秀女入宮,一直到死為止。明代的后宮人數平均每個皇帝當在二千人左右(注:《資治通鑒》卷273頁。)。
  滿族入主中原,宮中規制變化不大,有清一代,后宮大多一直保留在千人左右。
  上述是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皇帝多妻之狀況,因大多數朝代宗室多妻狀況不詳,故以皇室為例來研究宗室人口構成的特殊性。
  二、宗室多妻與古代人口之關系
  在中國古代,婦女的生育數量是影響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由于宗室人口難以統計,下面僅以皇室婚姻為例說明。大量的后宮中的婦女終生失去生育的機會,這對中國古代人口增長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我們把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幾個王朝的宮中人數與生子數作一比較,并按一夫一妻制推算其應生子數量:
  秦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實際上只存在15年,歷兩個皇帝。秦始皇后宮萬余人,秦二世的后宮也有幾千人。秦始皇的萬余妻妾生兒子不過二十幾人,女兒也是二十余人。秦二世沒有后代留世。而且,秦始皇的兒女們大多和秦王朝一起走進了墳墓。
  西漢,共歷15位皇帝,這15位皇帝共有子女58人(注:筆者據《漢書》統計。)。西漢一代的宮女平均以每個皇帝擁有5000人計算,共計75000人,這么多人有子女58人,若以皇帝計,每位皇帝平均子女3.86人。如果按一夫一妻制,以平均每個婦女生育三子計算,應生育子女數為225000人。
  西漢一代后宮人數過多影響人口增長最明顯的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后宮數萬人。在公元前120年前后,漢代的人口是四千萬左右。但由于漢武帝好大喜功,四處征伐,后宮美女無限度增加,這就嚴重地影響了漢代人口的增長,到了公元前90年,人口由四千萬降至三千萬(注:參見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第42、81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漢武帝之后,后宮人數有所減少,人口出現回升,到王莽時期,人口上升到近六千萬,達到漢代人口的高峰。
  東漢共歷14帝,這14位皇帝共有子女68人。東漢時期和西漢時期后宮人數差不多,若每位皇帝后宮平均以5000人計算,東漢一代共有宮女70000人。若按皇帝生育子女數計算,每位皇帝平均有子女4.85人。如果按一夫一妻計算,每位婦女生育三子,應生育子女數為210000人,但從實有子女人數推算來看,后宮有婦女五六千人,而無一生育,其生育之低可想而知。
  三國時期的東吳,宮女對人口的影響也很明顯。孫皓天紀四年(公元280元),東吳有戶五十二萬一千,口二百五十六萬七千(注:參見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第42、81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而孫皓后宮就有一萬多人。粗略算來,東吳的青年婦女每25人就有一人入宮,其對人口的影響當然是很大的。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后宮有萬余人,而其子女僅有37人(注:筆者據《晉書》統計。)。若按一夫一妻每個婦女生育三子計算,應是生育子女三萬余人。
  隋代歷兩個皇帝,共有子女17人(注:筆者據《隋書》統計。)。而隋朝兩個皇帝的后宮人數加在一起應不少于萬人,其生育率之低顯而易見。
  唐代共有22位皇帝,其中男皇帝共21位,共有子女345人(注:筆者據《舊唐書》統計。)。以平均每個皇帝后宮有6000人計算,共有宮女126000人。若按一夫一妻制計算,每個婦女生育子女三人,共應生育子女378000人。
  明朝歷16帝,這16個皇帝共有子女一百幾十人,成活(以長到20歲為準)122人(注:筆者據《明史》統計。)。明時,以每個皇帝后宮平均有2000人計算,明代后宮共計有宮女32000人,若按一夫一妻計算,每個婦女生育三人,共應生育子女96000人,而實際上只生育190人,只相當于民間63個婦女的正常生育數。
  從上述可知,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無數的青春少女在宮中默默的度過一生,成為封建帝王無限占有欲的犧牲品。
  三、古人對宗室多妻影響人口增殖的議論
  宗室多妻對人口的增長起著阻礙作用。古人在當時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墨子·辭過篇》中說:“當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而無妻,男女失時,故民少。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畜私不可以不節。”在這里,墨子提出君主多妻而使人民無法結婚,并尖銳地提出這種情況造成“男女失時,故民少”。把君主多妻和人口增長聯系起來。管子也說:“齊襄公……惟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注:《管子·小匡》。)這些說明,春秋時期的先哲們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秦時,因殘酷打擊不同政見者,人們不敢議論政事,更不敢議論后宮事宜。到了漢代,又開始有人不斷議論后宮人數對整個人口增長的影響。延熹九年,荀爽在對策中說:“眾禮之中,婚禮為首。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及三代之季,淫而無節,瑤臺、傾宮,陳妾數百。陽竭于上,陰隔于下,……臣竊聞后宮采女五六千人,從官侍使復在其外。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藏,征調增倍,十而稅一,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百姓窮困于外,陰陽隔塞于內。故感動和氣,災異屢臻。臣愚以為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通怨曠,和陰陽;二曰省財用,實府藏;三曰修禮制,綏眉壽;四曰配陽施,祈螽斯;五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注:《后漢書·荀爽傳》。)陳蕃也上疏說:“比年收斂,十傷五六,萬人饑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數千食肉衣綺,脂油粉黛,不可貲計。鄙諺曰:‘盜不過五女門’,以女貧家也。今后宮之女,豈不貧國乎?……且聚而不御,必生憂悲之感。”(注:《后漢書·陳蕃傳》。)在這里,他們提出了皇帝多妻所產生的兩大問題:一是后宮人口消費影響到國家財政收支平衡,二是后宮人口過多使天下陰陽失調,影響人口增長。
  東漢末年,統治階級更加腐朽。漢靈帝時,呂強上疏說:“臣又聞后宮采女數千余人,衣食之費,日數百金,比谷雖賤,而戶有饑色。案法當貴而今更賤者,由賦法繁數,以解縣官,寒不敢衣,饑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宮女無用,填積后庭,天下雖復盡力耕桑,猶不能供。”(注:《后漢書·呂強傳》。)漢安帝時,郎yǐ@①上疏說:“禮,天子一娶九女,嫡媵畢具。今宮人侍御,動以千計,或生而幽隔,人道不通,郁積之氣,上感皇天。……今陛下多積宮人,以違天意,故皇胤多夭,嗣體莫寄。”(注:《后漢書·郎yǐ@①傳》。)從呂強和郎yǐ@①的上疏中我們可以看出,后宮人數的增多不僅影響到人口的增長,而且已經影響到了天下的安危,漢朝江山也終于在這片喧囂聲中土崩瓦解。
  三國時期,后宮的人數又有所增加。三國之中,以東吳最為突出。賀邵曾上疏說:“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而后宮坐食者萬有余人。內有離曠之怨,外有損耗之費,使庫廩空于無用,士民饑于糟糠。”(注:《三國志·賀邵傳》。)陸覬也上疏說:“今宮中萬數,不備嬪嬙,外多鰥夫,女吟于內,風雨逆度,正由此起。”(注:《三國志·陸覬傳》。)東吳偏安江東,彈丸之地,后宮竟然也有萬人。
  隋唐時期,宮女的數量繼續上升。唐初,唐太宗曾對侍臣說:“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采求無已。至于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今將出之,更求伉儷,非獨以惜費,亦人各遂其性。”并從掖庭西門放出宮女。
  五代以后,雖然對后宮人數過多影響人口增長的議論減少,但其影響仍然存在,只不過是宋以后宮女人數相對減少,影響不如以前那么明顯罷了。
  古代先哲對皇帝以外的多妻對人口影響的議論較少,這主要是皇帝的妻妾數量太大了,其他階層的多妻均無法與皇帝相比,故而人們只注意到了后宮人數對人口增長的影響。其實,如果將各個階層的多妻數目加在一起,其對人口增長所產生的影響會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前面情況說明,歷朝歷代帝王妻妾為數眾多,但徐光啟在對明朝宗室人口進行研究后卻說:“洪武中(約公元1382年)親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樂(約公元1412年)而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慶初(約公元1567年)隸屬籍者四萬五千,而見存者二萬八千;萬歷甲午(公元1594年)隸屬籍者十萬三千,而見存者六萬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頃歲甲辰(公元1604年)隸屬籍者十三萬,而見存者不下八萬,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注:《徐光啟集·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徐光啟在研究明朝宗室人口時顯然忽略了宗室婚姻這個特殊情況,才得出明宗室人口30年增加一倍這個結論。可以斷定,如果將明朝宗室婚姻的多妻計算在內,徐光啟30年宗室人口增加一倍的說法是肯定不能成立的。再者,他把這個本來就不正確的結論又套用在總人口的增長上,他在《農政全書》中說:“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則不得減。”在和平時期,人口為什么30年增加一倍,徐光啟也未作進一步的說明,顯然這種計算方法和得出的結論都是錯誤的。
  筆者認為,盡管徐光啟通過對明室人口研究而得出的人口每30年增加一倍的看法,與后來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推算出來的25年增加一倍的結論很相類似,但由于徐光啟的研究對象是明朝宗室人口,而且在研究過程中忽略了明朝宗室婚姻一夫多妻這個特殊情況,因此他所得出的宗室人口30年翻一番的結論并不符合明朝宗室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所以這個結論與馬爾薩斯通過研究普遍民眾而得出的25年人口增加一倍的看法不屬于同一類型的研究結論。
  收稿日期:2000-03-20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豈右加頁
《中州學刊》鄭州154~158K24明清史王瑞平20012001宗室人口屬于一個特殊的人口群體,它的增長規律與一般的民眾人口的增長規律不同,因為宗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且多妻數量巨大。與普通民眾的生育相比,就是生育率極低,古代人早就注意到了宗室多妻對人口的影響。明代科學家徐光啟通過對明朝宗室人口的研究,曾得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翻一番的結論。在這里徐光啟忽視了宗室人口一夫多妻的特殊性,后來學者又在研究中國古代人口增長時多次錯誤地將這個結論套用在普通人口的增長上。宗室人口/徐光啟/生人之率/人口增長王瑞平(1963-),男,河南開封人,河南商丘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從事明史研究。商丘師范學院歷史系,河商 商丘 476000 作者:《中州學刊》鄭州154~158K24明清史王瑞平20012001宗室人口屬于一個特殊的人口群體,它的增長規律與一般的民眾人口的增長規律不同,因為宗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且多妻數量巨大。與普通民眾的生育相比,就是生育率極低,古代人早就注意到了宗室多妻對人口的影響。明代科學家徐光啟通過對明朝宗室人口的研究,曾得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翻一番的結論。在這里徐光啟忽視了宗室人口一夫多妻的特殊性,后來學者又在研究中國古代人口增長時多次錯誤地將這個結論套用在普通人口的增長上。宗室人口/徐光啟/生人之率/人口增長

網載 2013-09-10 21:38:12

[新一篇] 論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銜接

[舊一篇] 論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文化缺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