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1-4721(2002)02-0160-05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既對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提出了挑戰,又呼喚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誕生。而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范疇和理論體系,首先要弄清楚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依此規范該學科的研究內容,研究該學科的學科地位。
   一、可持續發展實踐需要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指導
  由于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解決環境與發展這一矛盾的過程中取得辯證統一后所形成的富有哲理的偉大思想成果,所以它不但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獲得了與會國際組織和各國首腦的一致認可,而且也極大地推動了全世界各相關學科的學者對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的研究和各國政府對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的制定工作。
  我國最早提出開展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見諸1994年由國務院通過的《中國21世紀議程》,該議程“可持續發展經濟政策”一章第"4.41"條就是專論“加強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和培訓活動”的。文中指出:“(a)鼓勵高等教育機構重新考慮其課程設置,加強關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b)鼓勵在這些領域擁有專門知識的區域性和國際經濟組織以及研究機構為政府官員提供培訓和研討;(c)鼓勵產業部門和企業的管理人員參加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和技術培訓。”[1](P24)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在1994年9月召開的“全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學術討論會暨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年會”的報告中提出了開展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問題。他指出:“生態經濟研究工作要適應世界環境與發展的趨勢。同《中國21世紀議程》的要求相聯接。因此,生態經濟研究需要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擴展。不僅研究生態經濟學,更要加強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2](P29)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之我見
  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維持其可持續發展動態平衡運行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經濟機制及其綜合效益的學科。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上述表述的具體含義,再做如下解釋:
  1.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的系統客體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而不僅僅是被簡化理解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系統。2.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在其自身的矛盾運動中,可以表現為多種形態,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來衡量,可基本分類為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向可持續發展過渡的起飛狀態、具有初步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狀態、具有較高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狀態這樣四種狀態。所以嚴格來說,可持續發展只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一種矛盾運動狀態,而且可持續發展狀態本身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表現為一種動態平衡狀態。3.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要實現由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向可持續發展狀態的轉變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這需要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來加以回答。4.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要維持系統已形成的可持續發展動態平衡的狀態,需要相應的生產力條件、生產關系條件和上層建筑條件,這也要求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加以回答。5.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處于上述四種不同狀態時,都要產生一定的綜合效益,這種綜合效益有些是人們所預期的,有些是人們所沒有預期的,但由于它能從相對應的角度反映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所以也應該由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加以回答。6.由于處于可持續發展動態平衡狀態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是由同時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的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復合而成的,而后兩類子系統要由不可持續狀態過渡到可持續發展狀態,同經濟系統一樣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所以,把這三個子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相應上層建筑條件同時列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視野,能既有利于充分發揮該學科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宏觀指導作用,又使該學科具有很強的經濟學特征。
   (二)對目前國內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觀點之述評
  目前,我國已經出版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方面的專著,按出版時間為序,第一本是賈華強教授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導論》,該書未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作具體表述,它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運行的一般前提、經濟均衡、人口均衡、資源均衡、生態均衡以及走向優化可持續發展均衡七個方面,論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理論問題。第二本是潘家華研究員的《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該書也未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作具體表述,但在其“前言”中指出:“我覺得有必要應用經濟學方法考察各種持續發展途徑的特點、局限及其實踐含義,在此基礎上探討持續發展的市場調控機理及其政策含義,以實現符合效率原則的環境持續。”“本書在體例結構上仍延續1992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主要以西方有關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展開研究。”[3](PⅣⅤ),這表明該書的宗旨并不是研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而是應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對持續發展途徑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經濟學分析。第三部是由劉思華教授主編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一書。劉思華教授在該書中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并按這個定義展開了對理論體系的探索。該書指出:“我們可以把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定義為:是從多種學科的結合與綜合上,‘著重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需求與生態環境資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過程所發生在可持續發展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問題和所體現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關系發展規律及其機理’的科學。這就告訴我們,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不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矛盾及其運動和發展規律;而是以此為范圍在三維復合系統的總體上著重研究可持續發展經濟系統的矛盾運動和發展規律,即從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總體上揭示可持續發展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諸要素之間的矛盾運動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性。”[4](P22-23)
  應該說,上述提法在我國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的系統見解,其學術探索價值是非常大的。它為人們樹立了一個參照系,以進一步思考這個提法的準確性、全面性,以此為基礎,探索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其他思維空間及其提法,并建立相應的理論體系和概念體系。而在某一個新興學科創立初期,在對其研究對象的理解和表述中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論點,這對學科在討論中迅速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我在研究了劉思華教授的上述論點及其著作后,就形成了該書是力求建立一個狹義理解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觀點,即正如作者所論是以生態經濟社會復合大系統“為范圍在三維復合系統總體上著重研究可持續發展經濟系統的矛盾運動和發展規律”。由于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保持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基礎”,[1](P7)即同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所以,如果從廣義角度來理解,對可持續發展經濟系統的經濟機制及其運行規律進行探索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人類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需要從經濟學角度來解決。因此,人們除了建立狹義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外,還應建立一個廣義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正是從這種觀點出發,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上述觀點,以力求建立一個廣義理解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根據上述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我認為,該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這是使該學科能立于經濟學科之林的基礎性工作。為此,就要研究該學科同其相關學科的聯系和區別,以便于從相關學科,特別是生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引進一些較成熟的概念,但又要創立該學科不同于其相關學科的獨立的概念和范疇。
  (二)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和運行狀態。由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維持可持續發展狀態運行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的學科,所以這門學科必須要對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各類運行狀態(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向可持續發展過渡的起飛狀態、具有初步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狀態、具有較高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狀態)進行系統探索,從中尋求可持續發展基本經濟規律和理論。
  (三)分別研究形成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上述四種狀態的各自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從中找出促使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向具有初步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狀態過渡,及由具有初步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狀態向具有較高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狀態過渡所需要具備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
  (四)研究使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狀態過渡的過程,以及維持系統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所具備的物質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運行條件、運行秩序及運行規則。
  (五)對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維持可持續發展狀態運行產生的綜合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及其成本收益狀況進行分析和綜合評價,并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指標體系。
  (六)在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系統(它包括生產系統、流通系統、分配系統、消費系統)的運行規律進行系統探索的同時,對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進行系統研究。
   四、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的理論經濟學科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產生由于是全世界經濟社會進入可持續發展時代的需要,所以該學科必定是21世紀指導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主流經濟學科之一。這就決定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綜合性的理論經濟學科,它既廣泛地吸收了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學科,特別是生態經濟學的理論營養,與這些學科又有一定的區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科的根本之點在于,它不是從局部和微觀上,而是從整體和宏觀上來探索如何使資源配置的機制從傳統發展模式轉移到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模式全面推進的系統規律的學科。也就是說,它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和被應用,將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著人類資源配置的方向、資源配置的預期目標和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所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必然屬于抽象化程度較高的理論經濟學科,而不屬于應用經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被列入理論經濟學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在本質上應屬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
  (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能從理論指導上影響和改變著人類資源配置的方向。所謂“資源配置是指經濟中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在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5](P2)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對經濟中的各種資源的資源配置方向的指導作用在于,它要使各種資源在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中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系統,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這同傳統經濟學在論述資源配置時只重視各種資源在各種不同的經濟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的著眼點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能從理論指導上影響和改變著人類資源配置的預期目標。人類的任何配置資源的活動在其進行前都有著預期的目標,并在其進行過程之后產生相應的結果。過去,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資源配置片面地理解為是對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所以資源配置的預期目標就主要著眼于經濟效益和效率,而未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列為預期目標。這是傳統經濟學導致經濟社會運行經常處于不可持續狀態的根本原因。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就是要對傳統經濟學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加以剖析,并從理論上闡明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配置的預期目標體系,即把同步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作為預期目標。這樣就能從理論上影響和改變人類資源配置的預期目標,使資源配置的結果有利于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能從理論指導上影響和改變人類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經濟學,研究人類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資源配置、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大系統的基本規律,必然要研究其制度創新問題,這又涉及在進行資源配置時如何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立新的內在運行機制的問題,從而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學的資源配置機制理論,并對指導實際工作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五、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的淵源關系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直接學科派生來源是生態經濟學。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在生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一部分生態經濟學家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形勢,相應擴展其研究領域,而逐漸形成的理論體系。所以,同為理論經濟學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歷史淵源關系。這種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研究對象的歷史淵源關系。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這個客體實現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和經濟機制的學科,而“生態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和運動規律的學科”。[6](P1)這二者的研究客體中前者比后者多了“社會”二字,說明了前者研究客體要比后者復雜,但又可以將后者在研究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中所形成的一些較成熟的理論加以吸收,運用到對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研究中去。例如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在研究配置資源引起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而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不同組合問題時,就可以吸收生態經濟學關于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研究中所形成的成熟理論,進而再對社會效益及三者之間的組合效應進行深入研究,就便于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二)研究側重點的歷史淵源關系。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在研究通過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時,可廣泛地吸收以研究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為宗旨的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很多成熟理論。這是因為,早在10多年前就初步形成其理論體系的生態經濟學申明,它“不是從一般意義上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對立統一關系的,而是著眼于合理地發展社會經濟,研究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的規律。因此,生態經濟學不能為使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就提倡所謂零增長率,更不能借口維護自然生態平衡而反對發展經濟。恰恰相反,它是要研究如何在經濟發展中合理遵守自然生態規律,并把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相結合,綜合運用到經濟建設之中,使社會經濟能得到合理的較高速度的發展,同時又能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以保持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并使社會經濟高速度發展有后勁”。[6](P18)很明顯,生態經濟學早就闡明的這一觀點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現在所要研究的側重點是完全一致的。后者應廣泛吸收前者在這方面研究中形成的較系統理論,為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服務。
  實際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點就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其核心就是生態經濟學一貫提倡的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同生態經濟學有著無法割斷的歷史淵源關系的根本原因。這一點,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專家們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及其概念時,就同時強調了生態與經濟因果關系的重要性。該書在論述了全球經濟與生態互相關聯的發展及其形成的危機后指出:“這些相關的變化將全球的經濟和全球的生態以新的形式聯結在一起。我們過去一直對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表示關注。現在我們被迫對于生態壓力——土壤、水域、大氣和森林的退化對經濟前景產生的影響予以關注。從不久以前起,我們又被迫面對各國經濟上的互相依賴性急劇增加這個現實。我們現在被迫習慣于各國在生態上的日益增加的互相依賴性。生態和經濟越來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局部、地區、國家和全球范圍內——成為一張無縫的因果網。”[7](P20)
   六、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同其他相鄰學科的關系
  (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
   這二者存在著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同發展經濟學之間的區別絕不僅僅是前者在后者的基礎上加上“可持續”三個字的區別,而是研究對象的根本區別。“發展經濟學以發展中國家經濟為研究對象。其任務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從落后狀態發展到現代化狀態的規律性,研究其發展的過程、發展的要素及應該采取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等。”[8](P3)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維護持其可持續發展動態平衡狀態運行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經濟關系、經濟機制及其綜合效益的學科。由于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目標,而且也是發達國家的目標,所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所探索的規律帶有通用性,而不像發展經濟學只是探索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規律性,所概括的規律和原則只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同發展經濟學相互聯系的一面在于:這門學科在探索發達國家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其維持可持續發展運行狀態的經濟規律的同時,還要以較大的注意力研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性。這后一方面的內容在傳統的西方發展經濟學中涉及雖較少,但在可持續發展思想被全球所接受之后,經修改的國內外發展經濟學新版本也相應地加上了這方面的內容。這就增加了這兩門學科相互融合的內容。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應吸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吸收發展經濟學對經濟發展問題的科學論述。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同環境經濟學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都要從不同角度研究環境與發展問題。后者在發達國家有近百年的研究歷史。特別是在20世紀初由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Marshall)和庇古(Piaou)提出經濟的外部性和外部不經濟的理論后,該學科在西方經濟學中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以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特定研究對象、以經濟的外部性作為研究側重點,并以環境的污染和治理及生態平衡的破壞和恢復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經濟學科。很明顯,這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經濟學科。它的很多理論可以被吸收到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中來,這對于引導人們在配置資源時使其所產生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要廣泛得多,它還要研究環境經濟學內容之外的其他很多重要領域。
  收稿日期:2000-11-25
文史哲L濟南160~164F11理論經濟學馬傳棟20022002可持續發展實踐需要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指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維持其可持續發展動態平衡狀態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經濟機制及其綜合收益的學科。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的理論經濟學科,它的研究同生態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學科既有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生態經濟學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complex system composedof ecological,economical and social elements/Eco-EconomicsOn Basic Theoretical ques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  MA Chuan-dong  (Economics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actice needs theoretical guiding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is a subject that studying economic conditions,economic mechanism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need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lexsystem composed of ecological,economical and social elements fromunsustained state to sustainable state,as well as needed to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l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syst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a frontier theoreticaleconomics,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nd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subject as Eco-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馬傳棟(1945-),男,山東青州人,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02 作者:文史哲L濟南160~164F11理論經濟學馬傳棟20022002可持續發展實踐需要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指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由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及維持其可持續發展動態平衡狀態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經濟機制及其綜合收益的學科。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的理論經濟學科,它的研究同生態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學科既有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生態經濟學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complex system composedof ecological,economical and social elements/Eco-Economics

網載 2013-09-10 21:38:24

[新一篇] 論反訴制度中的訴訟權能平衡  ——完善我國反訴制度的一個新視角

[舊一篇] 論哈代“性格與環境小說”的悲劇意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