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歷史觀”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本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引起世人的普遍關注,核大戰的威脅、自然環境的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某些能源的危機、某些資源的枯竭……都是世人注目的全球性問題。但,從普遍性、長期性、根本性和系統整體性的高度看,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乃是最根本、最深刻的全球性問題,不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全局性機理,很難有對全球性問題的真知灼見,也難于取得“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真正協調。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全局性機理,是從根本上解決全球性問題的理論基礎,也是人類建構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從不同的視野著眼,本文擬從大歷史觀的視野進行研究。那么,什么是大歷史觀呢?
    一、“大歷史觀”簡介
  所謂大歷史觀,就是整合唯物史觀、生物進化論、自組織理論而得到的歷史觀,它是社會歷史觀和自然歷史觀的貫通和統一,現代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一體化,是它的科學根據。
  科學工作者知道,普利高津以前的物理學是不承認“時間箭頭”的,愛因斯坦就說:“過去、現在和將來之間的區別只是一種幻覺”。①假若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那也就等于說,自然界沒有真正的發展變化,即沒有歷史可言。在牛頓力學、相對論力學、量子力學中,把時間t換成(-t),方程的結果不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說,時間向未來延伸與向過去追溯,對事物的進程不發生影響,這與愛因斯坦的上述意思是完全一致的。這種情況表明,本世紀中葉以前的物理學,的確是不承認時間箭頭的,即不承認自然界是有歷史的。1969年以來,普利高津揭示,除“存在的物理學”之外,還有“演化的物理學”,從那時起,以耗散結構為先導的自組織理論(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用嚴格的科學方式,把歷史觀念引入了物理學。于是,越來越多的自然學家突破了形而上學自然觀的局限,承認了自然界也有歷史演變。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文世界的歷史演變,達爾文等人的生物進化論揭示了生命世界的歷史演變,普利高津等人的自組織理論又揭示了物理化學世界的歷史演變。于是,我們有可能通過唯物史觀、生物進化論和自組織理論,把人文世界、生命世界、理化世界的歷史演變整合起來,這種整合的哲學表達,就是“現代科學的大歷史觀”。②
  美國天文學家薩根的“宇宙日歷”給出:第一宇宙年的元月1日發生原始大爆炸、5月1日銀河系形成、9月9日太陽系形成、9月14日地球誕生、9月25日地球上出現生命、12月31日22點半地球上原始人出現、12月31日23點46分北京猿人學會用火,……12月31日23點59分50秒埃及文明出現……。不難明白,薩根的宇宙日歷在濃宿宇宙歷史、清晰表達宇宙事件發生的時間價值坐標之同時,也直觀地顯化出,大歷史觀已不僅是馬克思恩格斯等哲學家的預見,而且是現代科學的事實了。③
  大歷史觀認為:歷史不是人類社會所獨有,而是自然、社會皆有,歷史就是事物在時間流中演變的行程。現代科學觀測所及的“宇宙島”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在時間流中進化著的、有統一規律的物質進化史,這個物質進化史,迄今已歷時200億年,涉及的空間范圍約200億光年,假若把這段歷史濃縮為一年,那么有記載的人類史便只有10秒鐘。這段歷史就是大歷史,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是大歷史進化到高級階段所出現的合乎規律的現象。④從“大歷史觀”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比較容易看清人與自然關系的全局性問題:人來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高于自然又復歸于自然、人與自然的差異應該協同也能夠協同。
    二、人來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一人是名符其實的萬物之靈
  從物質、能量、信息的視角看,人體作為客觀實在的系統,也同一般的自然物系統一樣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但,從大歷史觀的視角看便不難明白,人不是一般的物質、能量、信息系統,而是特殊的、自組織程度很高級的物質、能量、信息系統:原生自然中的物質、能量、信息,在漫長的大歷史進化中,自組織程度越來越高,到了人這樣的進化階段,已自組織成為一種獨立(相對的)于自然的、有自覺能動性的、能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智能系統。換句話說,人體(尤其是大腦)所自組織的這部分物質、能量、信息,已經由于其運動、結構和性能的高級而智能化了。
  那么,智能化又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人有了智能,人對環境的感覺已不同于一般動物對環境的感覺。動物只有第一信號系統,只有感覺而沒有思維,只有對客觀對象的感覺,而沒有對自身活動的意識;人則不同,人有智能,人對環境的感覺是在第一、第二信號系統的相互作用中行的,也就是說,人的感覺中帶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理(理解)性,人不僅感覺到客觀對象的屬性、特征,而且能注意到自身的活動,即人有自我意識,有把世界區分為自我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的能力。于是,人的智能把人自身從原生自然中獨立出來,升華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動性主體。所以,智能化就是主體化,就是人化。
  在人(智能主體)誕生之前,人類祖先(猿)作為一般動物,是與自然界統為一體的。但是,隨著猿的進化,它們距離智能主體的自組織水平越來越近,當這種動物進化到逐步學會制造簡單工具時,人特有的勞動實踐便出現了,人的歷史也就同時開始了。從那地起,由動物本能中分化、升華出人類智能,由動物水平的自然屬性(獸性)中分化、升華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性)。于是,人在自己的勞動實踐中,萌生了自己的本質特性,從生物進化中萌生了人的進化。一切動物“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們的意志的印記。這一點只有人才能作到。”⑤
  日本的分子人類學家證明,人的祖先和黑猩猩是在四百多萬年前分支的。⑥人、猿分支以后,人的智能越來越發展,人憑借動物沒有而唯人才有的智能,在生存斗爭中獲得了越來越高出動物的生存水平,越來越大的生態優勢。據資料統計,公元前六千年,全球總人口約五百萬;當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開端時(約在公元前三千年),人類總數約兩千萬;而今已超過五十億,已獲得了地球上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比擬的優勢地位。與此同時,人類逐步培養起理性思維和道德自律能力,識規律、辯善惡、分美丑、明是非,建構起來光輝燦爛的社會文明:萬里長城、金字塔、歐亞大陸橋、智能機器人、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工廠,無人工廠……;《天體運行論》、《資本論》、《系統論》……;《紅樓夢》、《西游記》、《戰爭與和平》、《太陽城》……。
  總之,從大歷史觀高度看,人類作為大歷史進化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產兒,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智能到高智能發展的,人在生物圈中的優勢地位越來越大,人所創造的文明愈益發展,人(特別是大腦)成了地球上最豐富的信息源,成了名符其實的萬物之靈。
  這一切都說明,人來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三、人高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一找準人的生態位
  人因為有智能而高于一切自然之物。但是,人并沒有也不可能脫離自然界,人與自然界是密切聯系的:就個人而言,人必須經常與自然界保持物質、能量和信息聯系,比如,人必須通過呼吸、飲食、吸收、排泄等與自然保持物質、能量聯系,必須通過感官和頭腦與自然保持信息聯系,等等;就人類而言,人同其他動物一樣為了維持生命必須從環境攝取營養(物質、能量、信息)。各種生物之間以營養聯系而形成的鏈索關系稱為食物鏈或營養鏈,人類也處于食物鏈之中,屬于食物鏈上的一個環節。科學家把自然生態中的生物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綠色植物是生產者,它們直接從外界吸收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水、CO[,2]、無機鹽轉化成糖、蛋白質等有機物,在此過程中,也就把太陽能轉變成為化學能,并貯存于有機物之中。綠色植物為食草動物所食,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所食,食草、食肉動物又為人類所食,這樣逐級轉移營養,構成一條條食物鏈,許多條食物鏈又彼此交錯而構成食物網絡。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死了,其軀體又被真菌、細菌(分解者)等分解,還原到自然生態之中,成為綠色植物的營養素。上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構成了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信息的動態傳遞和平衡關系。無論人如何發展,科技如何發達,人總得從生態系統中攝取營養,換句話說,人總離不開環境,總處在某種生態位置上。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⑦
  個人總是要死。人一旦死亡,其軀體就因被微生物分解而回歸于自然之中(或因被火化而回歸于自然),于是人身上的物質、能量、信息又成了構成其他自然物的材料。這就是說,自然界不僅是人的來源,而且是人的歸宿。
  從大歷史觀的高度看,地球人類也有消亡的時候。地球人類是四、五百萬年前產生出來的物種,隨著智能的發展,人類與一般動物的區別越來越大,人類在自然生態中的優勢了也越來越顯著,到了本世紀,人類在整個地球生態中已處于主導地位。但是,超出了地球,在更大的時空范圍中,人所起的作用就又微乎其微了。比如,人對月球的運動、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改造)實際上還微乎其微,人對太陽的運動、結構和功能實際上還無力作出改變……。
  當然,人類在今后的若干個世紀,或更長的時期中,可能憑借智能發展和科技進步,飛出太陽系、銀河系……,對自然界進行更大規模的認識和改造,創造出現代人還難以想象的奇跡。但是,不論現在或將來,地球人類所能實際改造的時空范圍,對于無限大的宇宙而言,畢竟是十分有限的局部,人類智能所作的一切,都不外乎認識和運用宇宙自然的客觀規律,人類無法改變這些客觀規律,無法改變宇宙自然的全局性秩序!相反,宇宙自然在它的有規律的演變中,卻會合乎規律地把地球連同它上面的人類一起毀滅掉(當然,這一天還相當遙遠)。地球人類一旦滅亡,組成他們的物質、能量、信息又統統回歸于自然之中,成為構成其他物質客體的原材料。這也就是說,人在宇宙生態系統中只能處于從屬地位。人可以主導自己的家園,可以主導地球,甚至可以主導更大的時空范圍,但卻不可能主宰宇宙!這也許是“天外有天”的含義之一吧。
  正如不必因個人的合乎規律的死亡而過份恐懼和悲哀那樣,也沒必要因地球人類合乎規律的滅亡而過份恐懼和悲哀。說不定在地球人類毀滅之前,又有許多其他星球的人類已經誕生了,正如你和我未死之前,又有許多嬰兒誕生了那樣。恩格斯有言:“物質雖然在某個時候一定以鐵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毀滅自己最高的精華—一思維著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個地方和另外的某個時候一定又以同樣的鐵的必然性把它重新產生出來。”⑧
  在漫長的人類史上,原始人和古代人曾長期自卑過,那是因為他們還處于智慧初萌、能力低下的階段,他們不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把自然神化,匍匐于大自然的威力之下;進入近代社會,人類憑借智能的發展,掌握了實征科學,又憑借科技的力量,制造機器、移山填海……創造古人不敢想象的奇跡。于是,人類克服自卑而達于自信,并一度以為人類可以征服自然、主宰宇宙!但是,20世紀以來,大自然的報復(如生態破壞等)使人類不能不清醒了:人并不是無所不能的,并不能改變客觀規律,更不能主宰宇宙,人類智慧的成熟在于,經過自卑、自信而達于自省,達于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全局性認識和把握,找準自己在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中的生態位置。
  在地球生態中,原始人類只是微不足道的參數,而現代人類卻是舉足輕重的主導。這表明,人的生態位并不是永不變化的定點,而是隨著人的能力的發展而變化的,每一代人都有找準自我生態位的任務。
    四、人和自然的差異協同
  前面已闡明,人高于自然的根本所在,是從生物本能中升華出了人類智能。人及其智能產生的標志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工具本身正是人類智能的物化。工具的出現使原生自然一分為三:人(主體)工具(介體)自然(客體)。作為人類祖先的猿,是和自然直接統一的,從猿到人的轉變使大一統的自然界分化了,從分化中升華出人(主體)和工具(介體),這也就是說,人和自然的差異產生了,差異的客觀標志便是在人和自然之間出現了工具(沒有工具,原生自然不會一分為三)。工具是人和自然之間的介體,它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含人為因素,它是在自然物中注入了人的目的、意志等因素,一句話,它是人和自然的結合物—一人工自然物。原始人的工具(如石刀)、近代人的工具(如蒸汽機)、現代人的工具(如電腦)都是人工自然物。
  從“差異協同律”⑨的高度,看人和自然的三體結構,就不難明白:人和自然的差異程度取決于工具的發展程度(即取決于人類智能的物化程度)。作為“人工自然物”的工具,作為人和自然之間介體的工具,已不僅僅是人類勞動技能的結晶,更主要的,它既是人與自然差異程度的具體標志,又是人與自然差異能夠協同的物質技術手段。一方面,工具的出現就是人和自然差異產生的客觀標志,工具進化的歷程,就是人和自然的差異逐步增大的歷程,工具凝結的智力因素越多,人與自然的差異就越大;另一方面,工具又是人認識、改造、保護自然并與自然協同共進的技術手段,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工具進行的。
  綜觀工具的進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人和自然的差異協同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自然協同階段、出現全球性危機(即不協同)階段、智能協同階段,分述于后。
    1、自然協同階段
  工具是智能(力)的物化,原始人制造的工具,只是簡單改變自然物(石塊、木棒)的外在形態,無力改變其內在結構。這樣的工具,智力因素的含量少、威力小、效能低,運用這類工具對自然界進行認識和改造的總體效果,只能勉強維持原始人的生存、繁衍,沒有剩余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人與自然的差異是很小的:①原始的石器、木棒與自然物之間的差異很小;②原始人的生產活動(采集、漁獵等)與動物的覓食活動差異很小;③原始人本身與類人猿的差異也很小。在這個階段,人與自然的差異依靠自然之力就很容易協同了。
  原始人的勞動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終于積累了經驗、提高了對自然物的認識和改造能力,人們漸漸學會制造簡單的銅器、鐵器了。但,這時的銅器、鐵器也還只是結構簡單的手工工具,智力含量仍然不大。與此類手工工具的使用相適應,這時的農、牧業生產,也只是根據動、植物本身的生長規律,通過適時的耕作、喂養等來促進收獲量的提高,并未改變自然物的內在結構:就居住環境而論,這時的人們雖不再穴居野處,但其“村莊—一農田系統”或“帳蓬—一牧場系統”,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也相差不大,這個階段的整個社會形態是以血緣關系為主導的形態。血緣關系,指的是因婚姻生育而自然產生的本能關系,父母兒女、兄弟姊妹、堂親表親等都屬于由血緣決定的、與生俱來的關系。從大歷史觀看,人的血緣關系是從猿的生殖本能關系進化而來的,“血緣主導型社會”(10)是與自然形態最為接近的社會形態。
  總之,這時的工具、生態系統、社會形態與自然界的差異都不太大,這種差異依靠自然之力仍然能夠協同。
    2、出現全球性危機階段
  在人類史上,1543年是個劃時代的年份,這一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出版了。從此,嚴格意義的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并加速發展了。天文、地質、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智能從古代的自然哲學水平躍升到近代的實證科學水平。實證科學分門別類地研究,給人類帶來了兩個方面的后果:第一,從局部講,人對自然的認識深化了。實證科學通過應用轉化為技術,技術又通過應用轉化為改造自然的現實生產力。于是,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相繼發明,機器大工業以迅猛發展生產力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許多局部問題上,人對自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近、現代人通過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二,從全局講,人對自然的全局性認識相對落后了。實證科學的分門別類地研究,帶來了片面的經驗論,帶來了形而上學自然觀……實證科學水平決定了人們尚不可能全面地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于是,在局部取得輝煌勝利的同時,人對自然的錯誤認識也發展到一個極端—一人過分夸大了自身的能力,錯誤地認為,人可以征服自然,可以主宰宇宙!在這種錯誤認識的主導下,人類對地球的狂掘亂采,人類的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等已超出了地球生態能夠“容忍”的限度,于是觸發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一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全球性危機出現了,局部上獲得了經濟利益,整體上卻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
  這是“人與自然”關系出現全球性危機的階段,亦即不協同階段。在這樣的時代,依靠人類遠見卓識的智慧,依靠國際合作和科技發展,自覺地協同人與自然差異的問題也就尖銳地提出來了
    3、智能協同階段
  人與自然差異的“智能協同階段”,就是人類憑借智能對自身的需要和能力的科學把握、對生態環境的全局性認識,從而達到既能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又能使生態環境吸納、消解、轉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生產、生活垃圾等),使得人與自然基本上同步地發展演變。
  應當說,這樣的階段尚未來到。我們從大歷史觀研究人與自然差異協同的目的,就是爭取較全面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較科學地預見人與自然關系的未來,促進人與自然差異的“智能協同階段”早日到來。
  人與自然關系的智能協同,需要以人與人(人與自身)關系的智能協同作為前提。馬克思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決定人永遠也不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11)無數事實說明,人確實有兩面性:一面是智能(理性),一面是本能(野性或叫獸性);一面是知識、文明等需求,一面是吃、喝、性等需求;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野獸。同代人的差異或異代人的差異,大多是這兩面哪一面占主導以及主導程度的差異。希臘神話中“斯芬克司之謎”的提出者—一獅身人面獸,是古代人兩面性的神話象征;《牛虻》中的紅衣主教,則是中世紀神權統治下人的兩面性的藝術再現,歐洲文藝復出之后,人的兩面性在艱難曲折中開始了協同,現代意義的智能(人性),并不禁絕本能(獸性),而是給本能以疏導,使本能處于智能的主導之下,文明地得到滿足。從這個視角看,當人類的理性思維和道德自律能力,足以主導衣、食、性等本能需要并使其文明地得到滿足之明,那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智能協同時代。到了那時,人與自然關系的智能協同時代,也就可能同時到來了,因為“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
  ①張彥、林德宏:《系統自組織概念》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頁。
  ②③④(10)參見黃明理著《現代科學的大歷史觀—一唯物史觀的現代形態》,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七章、第七章第三節、第139頁、第284、285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17頁。
  ⑥參見《世界科技譯報》1988.3.16
  ⑦⑧《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頁、第23頁。
  ⑨“差異協同律”是烏杰教授所創“系統辯證論”的中心規律。它揭示了系統物質世界的源泉和動因,揭示了系統物質世界存在、聯系和發展的實在內容。參見《系統辯證論》第三章第四節。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0頁。
                        [責任編輯:卞 敏]
  
  
  
學海南京018-023B1哲學原理誠鳴19951995 作者:學海南京018-023B1哲學原理誠鳴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1:27

[新一篇] 今天我們如何紀念孫犁

[舊一篇] 從中西音樂文化中的某些共性因素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