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州模式”與“蘇南模式”之爭的終結
在八十年代中期前后,在我國掀起了一場關于“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之爭。這是關 于在農村發展非農產業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選擇怎樣的模式之爭。爭論異常激 烈,甚至上升到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高度。經過兩種模式發展的實際 成效的比較和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最終確定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之后,到九十年 末期,這兩種模式之爭,以“蘇州模式”向“溫州模式”轉化而告終結。
這兩種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
(1)“溫州模式”是在農村發展非公有制的非農產業,“蘇南模式”則是在農村發展公有制 (集體所有制)的非農產業。
(2)“溫州模式”的非農產業的發動者和創業者是千千萬萬的農民,農民辦企業,經營企業 ,承担風險,“蘇南模式”的發動者和創業者是鄉鎮政府。在“蘇南模式”中鄉鎮政府是企 業的投資者(在人民公社解散前,“政社合一”,非農產業的投資者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 、生產隊),鄉鎮政府管著企業。
(3)在“溫州模式”中,不僅企業的生產以外部的市場為導向,而且在當地企業之間通過市 場建立了緊密的分工和協作,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者是市場,也就是說,“溫州模式”下的 企業是在市場的指揮棒的指揮下運行的。在“蘇南模式”中,企業的生產起初(在作為“社 隊企業”的階段)主要是為滿足公社社隊內部的需要而進行的,以后才轉向以外部的市場為 導向,但在當地,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者仍然是政府(例如,在蘇州,由于在鄉鎮企業勞動 的農民的收入比從事農業者高,為使收入的分配更平均,政府曾決定各農戶到非農產業就業 的人數)。
(4)在“溫州模式中”中,政府的職能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硬軟環境)和引導企業按市場 規 則運作(如注意提高產品質量,打擊“假冒偽劣”等)。而在“蘇南模式”中,政府與企業難 以分開,在一些鄉鎮,干部更兼企業的領導人,企業缺乏自主經營權。
在八十年代,“蘇南模式”備受推崇,以至在產生“溫州模式”的浙江省的北部,推行的 也是“蘇南模式”的道路,而“溫州模式”則備受排斥、壓制和打擊。雖然,兩種模式各有 長處和短處(見筆者于1986年寫的一些文章,后收入拙著《經濟發展研究》(上卷),經濟科 學出版社,1997年),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深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 立,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溫州模式”日益顯現出比“蘇南模式”更具活力,更能吸引廣 大群眾的參與,更具競爭力,更符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而“蘇南模式”則日呈 頹勢。這是必然的。早在1986年我就指出:“‘蘇南模式’中的農村非農產業發生了國營企 業 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例如,企業缺少經營的自主權,企業對盈虧的不夠關心等等。同時,在 有些農村,鄉鎮政府往往向企業進行各種攤派(例如要企業出錢辦學校、修道路等等),使企 業不勝重負。有些鄉村干部甚至利用自己的權力,把鄉鎮企業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揮霍 企業的錢請客吃飯,為自己謀私利(例如,給自己蓋私宅等)。所以,鄉鎮公有制企業的管理 體制 需要改革。”(見上述拙作第354頁)。在實行“溫州模式”的地方的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 ,“蘇南模式”卻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眾多鄉鎮企業陷入了困境,虧損企業 大量增加。例如,在1996年10月,蘇州虧損的鄉鎮企業比1995年同期增長31%。在此情況下 ,實行“蘇南模式”的地方先后實行了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大部分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轉變 為非公有制企業,同時,鼓勵(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限制或禁止)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也就是說 ,向“溫州模式”轉變。另外一些企業則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溫 州模式”中也有一部分企業改制為這類公司)。2000年和2001年我到蘇南和浙北一些地區了 解到,那里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的改制進行得相當快,不少地方改制已經基本完成,非公有制 企業已占最重要的部分,與溫州相差不多。但是,也有些地方在改制中,集體所有制的產權 制度改革得不徹底,保留了“集體股”、“共享股”之類產權不明晰的股份,它們甚至占控 股地位,同時還建立了一批“非驢非馬”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產生了許多問題,那里正 面臨“二次改制”。例如,在蘇州、常州都提出了“二次改制”的問題,包括改掉“股份合 作制企業”。筆者從溫州開始辦“股份合作制企業”之初就不斷批評這種不倫不類的企業制 度,還寫過一些專門的文章(見《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在溫州,那些帶著“股份合作 制”紅帽子的合伙企業大多早已摘掉了紅帽子。實踐表明,“蘇南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經 濟,作為一種“模式”已經不能繼續存在下去了,相反,“溫州模式”則成為各地學習的模 式,在全國遍地開花結果。
二、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溫州模式”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溫州模式”誕生至今已經有20多年,在此期間,“溫州模式”的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已經 并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它們既給“溫州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它提出了新 的挑戰。下面擬以溫州的情況為代表簡單地談一談。
就機遇來說:
第一,在中共“十五大”確定“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后 ,“溫州模式”已經解脫了限制甚至壓制其發展的種種觀念的、政治的桎梏,獲得了存在和 發展的合法地位。
第二,經過20多年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已經初步建立,由于非公有 制經濟與市場經濟天然兼容,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溫州模式”的發展創造 了良好的條件。可以說,市場經濟越發展、越完善,“溫州模式”也越發展越具活力。
第三,隨著我國加入WTO,必將進一步放寬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給它以“國民 待遇”,遲早會取消至今還存在的對它的各種歧視,這也給“溫州模式”的發展以更廣闊的 空間。
第四,由于“溫州模式”中的非公有制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它們的產品大多具有 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加入WTO后,隨著國外市場對我國產品的更加開放,這類企業及其產 品將會有更大的國際市場。今年(2001),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我國的出口額大幅度下降, 而溫州的出口額卻大幅度上升。
就挑戰來說:
第一,在“溫州模式”興起時,我國的改革剛剛起步,幾乎所有商品都是短缺的,雖然農 村非公有制企業生產的商品的質量很低,但仍有巨大的市場,而且,當時其他地方的企業仍 受到計劃經濟的束縛,這也給溫州的非公有制企業以迅速發展的巨大機會。隨后這種情況發 生了根本變化。“短缺經濟”已經過去,各地的企業也已經逐漸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增強 了活力,而且不少地方也成長了許多具有競爭力的非公有制企業。這些都使非公有制企業面 臨巨大的競爭。
第二,在加入WTO后,我國的企業將面臨國外企業的強有力競爭,溫州和“溫州模式”下建 立和發展起來的非公有制企業的規模一般都很小,技術較落后,產品質量較低,且缺乏研究 和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力量,它們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第三,“溫州模式”還遇到市場秩序的越益規范化、法制化的挑戰。市場秩序的越益規范 化、法制化,本來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所要求的。那些遵紀守法、規范運作的企業的合法利 益在規范化的、法制化的市場秩序環境中將受到保護,并健康發展。但是,也應看到,溫州 的非公有制經濟起初是在計劃經濟的硬土殼尚未打破的情況下拱出來的,當時并沒有規范的 市場秩序,也沒有市場經濟的法律和法制,因而有一些非公有制企業采取了即使在市場經濟 中也不合法、不合規的辦法來發展自己,如生產假冒偽劣的商品,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靠 行賄、拉關系等辦法獲得原材料、推銷商品等等。這使溫州商品一度成為假冒偽劣商品的代 名詞。這種情況經過整頓已經大有好轉,但不合法、不合規的情況仍然存在。例如,不久前 各地查獲的偽造的文憑、身份證等等,不少就產自于溫州。在當前,在加入WTO后,我國的 市 場秩序將更加完善,企業只能靠規范的運作、自身的努力來發展,那些違紀違法的企業遲早 要受懲罚,遭淘汰。
“溫州模式”只有抓住機遇,戰勝挑戰,才能適應新的經濟環境。
三、“溫州模式”的繼承和提高
“溫州模式”自其在溫州一帶誕生以后,經歷了艱難的發展道路,也經受了不少挫折,同 時,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它也在發展、變化,與最初的“溫州模式” 有 了不小差異。
最初“溫州模式”的基本內涵是:
(1)千千萬萬的農民自己投資、自己創業,組建遍布農村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作坊式 的生產、銷售或其他中介服務的業主制企業(如果也把它們稱作企業的話),它們完全自主經 營、自負盈虧。
(2)這些業主制企業按照市場的需求,彼此分工協作制造各種低品質的勞動密集產品,例如 塑料編織袋、用城市企業的下腳料生產腈綸服裝、塑料涼鞋、鈕扣、拉練、各種證章、各種 低品質的低壓電器等等。
(3)通過十萬供銷員在全國各地推銷產品或采購原材料,以及在本地建立各種專業市場(如 橋頭的鈕扣市場、柳市的低壓電器市場等),形成市場網絡,以市場為媒介,借助市場配置 資 源,與各地的消費者(包括客戶)建立密切的市場聯系。
我們今天談的“溫州模式”與其形成之初的“溫州模式”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那種“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遍地開花創建農村非農產業的狀況已有改變,而且也需要改變。這 種發展方式不宜于節約地建設農村非農產業所需的基礎設施(如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等) 并有效利用,而且也不利于企業節約成本、保護環境。農村非農產業正逐漸向一些小城鎮集 中,或者使一些村莊發展成為小城鎮,這樣也有助于促進小城鎮建設和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同時,企業的規模也比當初擴大許多,出現了一些合伙企業(溫州稱為“股份合作企業”)、 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少數股份有限公司。在技術水平、產品品質、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上也 都有了相當大的提高,形成一批名牌產品,如低壓電器、皮鞋和西服等,還興起了一些以往 沒有的或很少有的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的產業(如化工產業等)。不少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更為 規范。市場營銷方式也有了很大變化。主要不是靠大量的供銷人員到各地銷售本地的產品, 采購原材料,而是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建立了專營店等營銷網絡,有些產品甚至在靠近市場 的 地點生產。“溫州模式”還有其他一些變化,如“溫州模式”已由農村擴展到城市。
但是,不管怎樣變化,“溫州模式”作為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其基本精神仍需要繼承。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溫州模式”本身也需要逐步提高和發展。
就“溫州模式”需要繼承的基本精神而言:
(1)“溫州模式”的最重要和最寶貴之點在于,溫州人有很強的致富欲望和創業精神,只要 尊重、鼓勵、保護廣大群眾的強烈的致富欲望和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群眾自己會找到致富 之路。有些地方,受傳統的觀念和習俗等的影響,群眾中的致富的欲望和創業精神遠不及溫 州人。當前,由于發展市場經濟的改革不可逆轉,應該說,繼承、傳播和發揚“溫州模式” 的這種基本精神的制度環境已經基本具備。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在溫州這種精神會進一步 繼承和發揚,在其他許多地方這種精神將逐漸培育和形成。
(2)“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還在于為了致富,為了創業,要不斷追求,不斷開拓,不斷前 進,永不滿足。這種精神也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由于傳統等影響,有些地方,人們往往安 于現狀,很容易滿足,日子過得好一點,就“小富而安”,不想再干了,沉溺于搓麻將、上 飯館,甚至有些人沉淪于吃喝嫖賭。在溫州,許多人已經遠遠不愁吃穿了,但仍繼續在奮斗 ,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思進取了。如果這樣,“溫州模式”的精神就丟掉了,這是值得注意 的。
(3)“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還在于,為了致富,人們異常勤勞,敢于冒風險,勇于闖天下 ,工作不挑揀,沒有職業高低貴賤的考慮,努力學習本領,善于適應環境,即使極偏遠,極 艱苦的地方,都有溫州人在奮斗,在創業,他們無論到哪里都能夠生根、發展。可是,有些 地方人們卻不是這樣,他們也想生活過得好,但又圖舒服,甚至寧愿失業也不愿去干那些“ 臟、苦、累、危險”的活,或者被認為低賤的活,甘愿在當地受窮也不愿到外面去闖蕩,尋 找發展的機會。溫州人富起來了,創造“溫州模式”的第一代人大多仍繼續保留著這種精神 ,但愿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往下各代能繼續保持和發揚這種精神。
(4)溫州人創業極其艱苦,特別是在外地、在海外。為了生存和發展,溫州人之間既彼此競 爭,又較為團結互助。特別是在海外,先出去的溫州人在自己立足后,往往把自己的親戚朋 友帶出去,用各種方式幫助新來的溫州人創業。一些地方建立了“溫州村”、有些地方建立 了溫州商城,就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當然不是說溫州人之間就沒有爾虞我詐。但互相拆 臺,彼此間不正當競爭,不符合“溫州模式”的精神。我國企業之間往往缺少既合法競爭又 團結互助的精神,例如,為了增加出口,我國企業之間常常壓價競爭,造成“漁翁得利”, 丟失了市場。
“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創造“溫州模式”的溫州人固然應該繼承和發揚,而各地在學 習“溫州模式”以發展本地經濟中,也應學習和發揚“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特別是溫州 人艱苦創業、敢于冒風險、永不滿足等基本精神,而這些精神又是最難學到的。
就“溫州模式”需要提高和發展的方面而言:
(1)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需隨市場的變化和自身經濟力量的增強而升級、提高。
就溫州的情況而言,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較長的時期內是難以改變的。但過去那 種 大量生產低檔次的小商品的產品結構則必須改變,因為當我國的經濟已經又有了長足發展, 國內市場的普遍短缺已經結束,人們的收入大大提高以后,消費者和用戶已不滿足于那些 低檔次的商品。當然,有些小商品(如鈕扣、打火機等)還是有市場的。在保持以制造業為主 的產業結構下,溫州的企業需要在這些制造業中引入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即使是傳統的產 業和傳統的產品也應如此,否則溫州的企業就會失去競爭力,特別是在加入WTO后,在國際 市場上。溫州的許多企業正是這樣做的。例如,柳市的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天正集團在 引入新技術后,已使自己生產的低壓電器產品的品質大為提高,品種也有大的調整。再如, 由于引入了新的技術,溫州生產的西服和皮鞋已經在國內外具有較好的信譽,當年生產的塑 料鞋和用城市工廠的下腳料生產的錦綸針織服裝早已被淘汰。用新的技術改造原有的傳統產 業及其產品,是提高和發展“溫州模式”的一個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溫州模式”在提高和發展中已不能只停留在對原有的產業和產品的提升上, 而 應該向更高的產業結構升級,除繼續發展和提高勞動密集的制造業外,也應發展某些技術密 集、資本密集的產業,在有條件時向高新技術產業進軍。溫州的華峰工業集團的前身原是一 家生產塑料編織袋的小廠,目前已經發展為生產技術和資本含量均高的聚氨酯和氨綸的高分 子材料的企業集團,而且成為國內生產這些產品的龍頭企業,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這些產 品又對溫州本地的制革、制鞋、紡織、服裝等業的產品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華峰工業集團 的發展對“溫州模式”的提高是有啟示意義的。從技術力量等方面情況看,目前溫州尚不具 備大量發展信息技術等前沿高新技術產業的條件。今后,在條件逐漸具備時,它們也應發展 起來。
(2)企業制度的創新。
在“溫州模式”發展的初期,人們創辦的絕大多數是業主制的家庭作坊或企業,還有一些 合伙企業。這類企業已無法適應溫州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文化水平較高、有眼光、不滿足 于已有成就的企業人士組建了一些有限責任公司和少量股份有限責任公司。這類現代企業制 度,為溫州企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不僅大大突破了家庭成員、合伙者個人的資本有 限的約束,大大拓寬了融資的渠道,而且有條件按現代企業制度來管理,突破了家族式企業 和家長制管理的限制,并能吸納職業經理人、有才能的人士管理和經營企業。前述正泰、德 力西、天正和近年來迅速崛起的華峰工業集團獲得巨大的發展,都與企業制度的改革密不可 分。有條件的企業按現代企業制度改制,并按現代企業制度來管理企業,是提高和發展“溫 州模式”的必由之路。
(3)大力加強研究和開發。
在溫州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企業善于模仿,能通過模仿迅速地跟上市場中產品不斷更新 、發展的步伐,但它們很少自己創新。這與當時這些企業規模很小、資金很少、缺乏技術力 量有關系,在企業初創階段難以避免。但靠模仿他人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總不是辦法, 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市場競爭更激烈的情況下,單靠模仿,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跑, 遲早會被強大的對手淘汰,如果靠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來發展則必定遭到制裁。有鑒于此, 企業應努力于研究和開發,致力于管理、技術和產品的創新,這是在競爭中取勝的根本辦法 。但是,至今只有少數企業認識到了并已經在這樣做了,許多企業仍習慣于模仿他人,或者 購買他人已經淘汰或即將淘汰的技術,因為這比自己研究和開發既快又省。當然也有不少企 業沒有能力進行研究和開發,這與許多企業的規模仍太小,實力仍太弱有密切的關系。
(4)利用資本市場,把企業做大做強。
溫州的企業大多是靠自身的積累發展起來的。這自然是一條正確的途徑。但在資本市場迅 速發展的今天,除此以外,企業還應利用資本市場,通過資本運作使自己盡快做大做強。至 今,溫州只有一家上市公司(東方集團),而且是由國有企業改制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市的,民 營企業上市的連一家也沒有。這固然與以前限制民營企業上市有關,但也與溫州企業不想或 不善于利用資本市場、借助資本運作來發展壯大自己分不開。目前,有些企業已經認識到這 方面的不足,但成功地在資本市場運作的尚不多。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溫州的企業如不學會 利用資本市場和通過資本運作使自己做大做強,將難以應對越益激烈的競爭。
以上各點雖然都是就溫州的企業情況而言的,但那些學習和運用“溫州模式”的地方的企 業 也應考慮。對這些地方的企業來說,他們不能停留于學習和模仿早期的“溫州模式”的 具體做法,更應學習“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同時還要看到,即使是“溫州模式”的誕生 地—-溫州的經濟和企業也面臨繼承“溫州模式”的基本精神、提高和發展“溫州模式”的 問題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有一些學習“溫州模式”的地方已經突破了早期“溫州模式”的 具體做法,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并產生了一些很有實力的非公有制企業。這是值得溫州 和溫州的企業學習的。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礻右乃
中國經濟時報京⑤F22鄉鎮企業、民營經濟董輔@①20022002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京⑤F22鄉鎮企業、民營經濟董輔@①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