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土族研究綜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57.23"231"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5-5681(2002)01-0122-06
  九十年代以前有關土族研究的成果綜述前人多有論述。如呂建福的《近百年土族研究概況》(《社會科學參考》1983年第19期青海社科院編)、羋一之編著的《青海民族史入門》(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胡軍的《我在美國看到的土族研究文獻》(《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席元麟撰寫的《土族研究回顧》(《中國土族》1994年總第3期)等論著中都有所詳述。筆者在此不再重述,只將近十年以來土族研究成果綜述如下,以展示其最新的研究狀況。
   一、歷史研究
  1.土族族源及歷史研究:呂建福的《撰寫〈土族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中國土族》1997年總第6期),從史料、族稱、姓氏、文化、宗教、傳說、習俗諸方面綜合論證,認為土族族源是吐谷渾。還將土族史分為先民、國家、自治、編民四期。其形成或重組大致分三個階段,即西遷階段、陰山駐牧的三十年及度隴遷居甘青階段和成為一個強大民族的階段,并論述了撰寫《土族史》的立場、方法和目的。李克郁的《土族(蒙古兒)源流考》(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此書從土族語言研究入手,從語言學、歷史學、民俗學的角度剖析了土族的社會狀況,從中探索其歷史淵源。李克郁撰寫的《dolda(達勒達)辨析》(《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從語言學角度對土族歷史進行了探討和劃分。此外,李克郁撰寫的《霍爾雜談》、《撥開蒙在土族來源問題上的迷霧》分別發表于(《青海民族研究》1998、2000年第3、4期)。
  2.土族土司制度研究:秦永章和李麗撰《明清時期土族地區的流官統治》(《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從基層組織、政治統治、封建教育等幾方面對明清兩代土族地區的流官統治進行了詳細論述;還有《淺談土族地區土司制度長期存在的原因》(《青海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認為土族地區土司制度長期存在是因為1、其作為一種上層建筑,較長地適應了土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力;2、設立土司是封建王朝的政治需要,土司在效力于封建王朝的過程中得到了倚重和信任;3、建立土司,以土官進行統治則情易服;4、土司與宗教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起著鞏固和加強土司長久統治的作用;5、土司接受封建儒家思想教育是土司制度長期存在的思想文化條件。
  3.人物傳記:趙宗福的《土族“二忠”將軍傳略》(《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對土族名將祁秉忠和本進忠二將生平作了詳細介紹。崔永紅的《明代青海土官李文之籍貫及生平考略》(《青海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對明代青海土官李文的籍貫及生平相關史料作了深入考察和探討。米海平的《明代土官李英事略》(《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根據《明史》、《李氏世族譜》、《西寧府新志》、《李英墓志銘》等史志碑傳資料對土族名將李英生平做了較詳細的概述。房建昌、朵思王的《末代章嘉呼圖克圖小傳》(《社會科學參考》1990年第20期),對佑寧寺中的末代章嘉呼圖克圖的生平有較詳細的論述。辛懷智的《朱海山先生》(載于《七彩之路——土族變遷史料選輯》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1997編印),對土族知名人士朱海山為青海民族教育所做的貢獻作了闡述。陳希夷的《我所認識的土族才女李宜晴》(《中國土族》1998年總第7期)、宜農的《一生詩興秋宵月——土族女詩人李宜晴傳》(《中國土族》1999年總第8期),從不同側面對李宜晴的生平作了詳細介紹。其他土族知名人士事跡的文章發表于《中國土族》、《青海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等。
   二、土族文學研究
  1.《土族格賽爾》研究:李克郁譯著《土族格賽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將40年代德國人施勞德從互助縣搜集的土族民間英雄史詩《阿克隆格賽爾》翻譯整理,不但突破了長期以來因受種種局限不能廣泛流傳的禁區,從文獻上填補了格賽爾研究的空白,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一部研究土族哲學思想、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極有價值的珍貴資料。李美玲的《試談〈土族格賽爾〉中的騰格里》(《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從哲學意義、表現內容、實踐角度等方面對《土族格賽兒》中的騰格里做了深入的分析。她的《試論土族格賽爾形象的藝術特征》(《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對土族英雄史詩《格賽兒》中的主人公格賽爾的藝術特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馬忠的《〈土族格賽爾〉的哲學價值及其它》(載于肖萬源等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宗教儒學》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對傳統土族民間的英雄史詩《土族格賽爾》的研究價值即哲學價值、史學價值、文學價值、民俗價值、文化交流價值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星全成的《論土族史詩〈格賽爾〉》(《中國土族》1999年總第8期),對土族史詩《格賽爾》流傳的形式及淵源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2.土族文學史研究:馬光星的《土族文學初探》(《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對土族文學的社會背景及發展進行了概述,并總結了土族文學的特點;其著的《土族文學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是一部研究土族文學發展歷史的領頭之作,記述了土族歷史中較為真實和全面的文學信息,嘗試性地將土族文學大致劃分為四大部分:遠古文學(遠古至唐、宋、元)、近古文學(明、清)、近現代文學(鴉片戰爭至中華民國)、當代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7年),并對每一部分作了較系統深入地介紹和分析。展示了土族文學的概貌,探究了土族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從土族的歷史、生產、生活、宗教、習俗等基本社會形態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地考釋了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3.土族民間文學研究:蔡西林的《土族民間文學概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對土族民間文學藝術如歌謠、舞蹈、敘事詩、神話、童話、寓言、諺語等進行了論述。席元麟、星全成的《土族神話的內涵和特色》(《中國土族》1997年總第 6期),文中對土族神話進行了分類并對其內涵和特色進行了較深的分析。星全成的《土族民間故事芻議》(《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對土族民間故事的基本內容、思想傾向、藝術特色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胡芳的《土族神話的分類及其內涵》(《青海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將土族神話依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分為早期的解釋性神話和后期的斗爭性神話兩大類,并對分類后的土族神話的內涵和文化底蘊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此外還有研究土族民間文學的文章如呂霞的《土族民間文學的審美特質》、辛玉琴的《土族情歌“阿甲喲”的藝術特色》、張松多的《土族民間文學的浪漫主義及其成因考》,大都發表在《中國土族》、《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群文天地》等刊物上。
  4.土族書面文學作品研究:馮國寅主編的《青海當代文學5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和馬光星撰寫的《土族當代文學創作概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分別對當代土族書面文學的發展及現狀進行了回顧介紹。呂霞的《土族作家鮑義志作品解實》(《青海民院學報》1995年第1期)和馬光星的《背景:無限延伸的文化視界——鮑義志小說土族文化意味探尋》(《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對當代土族作家鮑義志的小說文化背景進行了深入分析。呂霞的《參與世界的方式——評師延智的詩歌創作》(《中國土族》1997年總第2期),對土族詩人師延智的詩作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把本民族特殊的文化個性,優秀的精神氣質融注到了詩作中。馬光星在《三世章嘉若比多吉的道歌〈五臺山禮贊〉》(《中國土族》1998年總第7期)中,對三世章嘉的文學作品《五臺山禮贊》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和評價。胡芳的《簡析師延智的詩歌創作》,(《中國土族》1999年總第8期),從生存家園、情感世界、精神守望三大主題對土族詩人師延智的詩歌創作進行了評介。胡芳的《土族女詞人李宜晴詞藝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從語言、表現手法、抒情手段及藝術風格等方面入手,進行了分析。李逢春先生搜集整理了《土族女詩人李宜晴詩詞選》(《中國土族》總第6,7,8期)。
   三、經濟發展研究
  研究土鄉經濟發展的論著主要有:翟松天、胡先來等撰寫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民族經濟發展戰略綜合研究報告》(《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對互助縣十年改革進行了回顧和現狀分析,并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戰略目標、實施對策與措施。朱公甲、呂軍偉等撰寫的調查報告《民和民族經濟改革實驗區的調查》(《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對民和民族經濟實驗區建立三年來的工作進行了回顧,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席元麟的《互助土族農村經濟生活的調查與思考》(《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根據作者對互助土族自治縣7個鄉、9個村、14個社的人口狀況、生產和生活資料占有等情況的調查,對互助土族地區經濟生活狀況作了概要分析,并提出了如改變觀念、培養人才、多種經營等建議。吳承義的調查報告《土族地區的憂與思——來自互助、大通土鄉的訴說》(《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從土鄉巨變、新的困惑、致富之路三部分分析了土族地區經濟教育文化現狀,并對今后土族地區經濟發展提出了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鄉鎮企業步伐等建議。呂建中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和三川土鄉商品觀念的轉變》(《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該文重點從改革開放以來三川土鄉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方式的改變,第三產業的興起,鄉鎮企業的發展等方面論述了商品觀念的轉變。張振錄、張忠孝的《青海土族地區旅游資源及開發探討》(《中國土族》1994年總第3期),對土族地區的主要旅游資源及特點進行了評價,并對發展旅游業條件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戰略設想。另外一些文章如宋玉龍的《明晰互助發展思路》、馬成龍的《加快民和跨越式發展》、包福元、焦文明的《立足當地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大通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等發表在《青海日報》、《民族經濟與發展》、《中國土族》等省內刊物上。
   四、婚姻家庭人口研究
  1.婚姻家庭研究:費孝通、王同惠合譯的《甘肅土人的婚姻》(《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是一本主要反映上世紀二十年代土族地區婚姻家庭狀況的人類學譯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書中還收錄了潘乃谷撰寫的《土族婚姻家庭的變遷》,文章針對前人在二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對婚姻方面的描述和記錄,在1992年1994年經過兩次實地跟蹤調查撰成。主要論述了現存的土族婚姻制度、婚姻范圍、婚姻方式、特殊婚姻、離婚與再婚、家庭類型、家庭規模等。堅贊道杰、貢保草的《天祝縣土族婚俗試探》(《甘肅民族研究》1999年第 3期),從“出嫁”和“迎娶”兩階段對天祝土族婚俗進行了詳細的表述。張成志的《淺談土族獨特的婚姻習俗及其社會影響》(《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從土族現今保留的古老婚姻習俗如搶婚、招贅、哭嫁等,對其社會影響進行了探討。何吉芳的《民和土族婚姻制度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對解放前民和土族的婚姻制度做了初步的探就,并對存在于土族家庭中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轉房婚這三種婚姻形態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2.土族人口研究:劉成明的《土族人口狀況調查分析》(《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依據歷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和實地調查的資料,對土族人口分布、人口增長、生育和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產職業構成等作了詳盡的分析,并對土族人口演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的一些探討。李友樓撰寫的調查報告《青海土族老人》(載于《青海高原老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省老齡問題委員會1992年編印),從土族家庭和人口老化,土族老人家庭地位的演化和現狀及社會地位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和論述。岳世淑主編的《青海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版),文中對土族婦女的人口現狀、社會地位、就業狀況、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等有所論述。
   五、民族教育研究
  席元麟撰寫的《土文的價值及推行工作——兼議土族教育》(《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對新制定的土文推行工作和土族雙語教學進行了探討。任玉貴撰寫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女童義務教育問題》(《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就土族女童教育存在的入學率低,教學質量不高,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土族女童教育試驗的舉措與成效進行了介紹如興辦母親培訓中心、召開女童教育研討會等。還對土族女童義務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如開設適合女童特點的職業技術教育課來吸引女童就學,推行雙語教學等。白光遠的《互助土族的教育需求——對兩個土族地區的調查》(《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依據所調查的資料對土族鄉村教育現狀、村民的教育需求及學生求學目的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加速發展土族鄉村教育的一些建議。呂建中、呂建章的《三川土族地區學校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土族》1994年總第3期),主要論述了三川土族地區學校教育的歷史,并對現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馬曉靜、陳海云撰寫的調查報告《擺脫貧困落后必先發展教育——互助縣五十鄉奎浪村民族教育情況的調查》(《中國土族》1994年總第3期),對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鄉奎浪村民族教育情況的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互助土族少年兒童記憶特點初探》、《互助土族自治縣女童教育研究調查報告》分別載于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青海民族兒童心理發展研究》和1994年出版的《青海民族女童教育研究》中。
   六、土族文化研究
  席元麟在《事象征兆與土族文化心理》(《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一文中對土族事象征兆及其反映的土族文化心理狀況作了深入的研究。其撰寫的《土族的尚白文化現象》(《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對土族生活中的尚白文化現象即從社會風尚、居住建筑、衣著服飾、宗教習俗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席元麟的《從土族語詞匯看文化的多元性》(《青海民族院學報》)1993年第1期),從土族詞匯的歷史分析,來透視它們所反映出的多元性文化現象。他的《土族倫理道德文化》(《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一文,從家庭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親屬關系與稱謂、傳統道德倫理教育等幾個方面系統論述了土族的倫理道德文化,并就繼承傳統道德文化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馬光星的《土族文化簡論》(《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從土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流變關系、不同地域、宗教信仰等文化角度進行了介紹和探索。秦永章的《土族傳統居民建筑文化芻議》(《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該文對土族民居建筑的村落布局、單體建筑、室內設施、裝修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描述,還論述了有關建筑習俗文化。蔡西林的《土族村落文化管窺》(《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對土族傳統的村落文化進行了探討。高丙中的《文化影響與文化重構》(載于《社區研究與社區發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依據在土鄉田野調查的訪談和問卷資料,探討了漢藏文化對土族文化的影響,并認為外來文化對土族的文化重構至關重要,提出了融合式、替代式、嫁接式、互補式等五種文化重構形式,認為其中大多數形式在結果上都豐富了民族文化。喬文良的《大通土族文化變遷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對大通土族文化在語言、服飾、飲食等方面呈全方位同化之勢進行論述。馬光星、辛玉琴的《土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品格》(《江河源文化研究》1998年第1期),從土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及倫理意識方面,對土族文化的價值進行了較準確分析和判斷。白曉霞的《從“豐產”信仰看土族文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通過對土族“豐產”信仰的對象、儀式及象征意義的分析,從地域文化學的視角對土族文化的結構和內涵進行了探討。馬光星的《話說土族的文化資源》(《中國土族》2001年總第9期),針對土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設想。
   七、宗教文化、喪葬習俗研究
  宗教研究方面主要論著有:彭書麟的《神佛靈光與土族文化》(《青海民院學報》1990年第2期),論述了多種宗教文化對土族文學、生活習俗的深層次影響。張慶有的《青海佑寧寺名僧——土觀呼圖克圖傳世系述略》(《社會科學參考》1990年第23期),全面介紹了青海佑寧寺的名僧土觀活佛的源頭及其傳承世系。房建昌的《土族地區的白虎祭》(《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對上世紀三十年代比利時圣母圣心會的康神甫(Schram,LuisM.y)所著《甘——藏邊境的土族》《The Monguours of the Kansu-Tibetan frontier》2卷:“他們的宗教生活”,1957年中的白虎祭一節進行了擇述。唐景福的《藏傳佛教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傳播與發展》(《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敘述了藏傳佛教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傳播與發展情況,并對其中原因進行了探討。李鐘霖、李敏的《土族宗教習俗與藏傳佛教》(《中國土族》1998年總第7期),從藏傳佛教專用術語和普通藏語在土語中的溶入,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的實行與延續,宗教習俗與宗教活動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土族宗教習俗與藏傳佛教的淵源關系。任正德、李真輝的《土族宗教信仰的演變》(《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增刊),對土族宗教信仰及其演變進行了論述。李巍的《土族神話中蘊含的薩滿文化成份》(《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對有關土族神話中的薩滿文化遺痕進行了透視、梳理和挖掘。何吉芳的《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文化淺談》(《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認為尚火是土族人民多元信仰中至今還保留的原始宗教的遺跡,文章從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現象、尚火意識對尚火原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其它有關土族宗教研究方面的論著有秦永章的《淺談歷史上互助土族地區的宗教寺院統治》、辛存文的《話說郭爾朵帝帝——土族寺院文化秘由之章》、景朝德的《土族與藏傳佛教》等,分別發表在《中國土族》、《青海民族宗教工作》等刊物上。土族喪葬習俗的研究:何峰撰寫的《民和土族喪葬習俗之調查與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文中對民和土族主要的喪葬習俗土葬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認為此習俗集中反映了土族古老的氏族觀念、靈魂觀念以及巫術觀念。
   八、語言文字研究
  席元麟的《土族命名習俗及語言特點》(《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對土族名命習俗及語言特點作了詳盡的分類和分析。清格爾泰等編著的《土族語和蒙古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將土族語和蒙古語進行了比較探討。李京霖的《土族語言芻議》(《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席元麟撰寫的《土語文翻譯述略》(《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土族慣用語淺析——兼議慣用語的土譯漢問題》(《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和李美玲的《試論土族文字中解決新詞術語的方法問題》(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等文章,對土語文運用和翻譯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李克郁、李美玲撰寫的《土族語、蒙古語對照詞表(一)、(二)、(三)、(四)、(五)》(《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第1、2、3、4期),就土族語言詞匯的組成作了詳細的分析和描述,并與《華夷譯語》、《蒙古秘史》中的一些詞匯進行了對照。李美玲、李永翎在《<蒙古秘史>語音與土族語音比較》(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對土語語音與《蒙古秘史》語音進行了比較研究。堅贊道杰、貢保草的《土族語天祝話親屬稱謂簡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一文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對天祝土族親屬稱謂作了分析。李美玲的《從"kurgeen"一詞看土族古代婚姻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kurgeen"一詞原始形式的構擬及其詞源意義的探討,說明土語"kurgeen"一詞蘊藏著古代土族社會曾有過的婚姻制度。李美玲在《土族語詞首清擦輔音f的演變》(《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一文中運用歷史比較法,從土語內部方言和親屬方言的空間差異中探討了土語詞首清擦輔音f的演變歷程。
   九、藝術研究
  1.土族服飾研究:李存福的《七彩紛呈的土族婦女服飾——土族服飾的文化發微》(《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對土族婦女的服飾文化作了介紹。mín@①愫的《鳳凰點裙子飄,三寸金蓮顯婀娜》(《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對民和土族婦女部分服飾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李琪美在《土族扭達探析》(《江河源文化研究》1995年第2期)中,對土族婦女三、四十年代以前佩帶的傳統頭飾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揭示出其一些文化淵源。張成志的《土族“扭達兒”考略》(《中國土族》1999年總第8期),詳細論述了土族獨有的頭飾”扭達兒“種類及其分布、制作工藝、淵源和變異。呂霞的《土族服飾及其審美內涵——土族審美文化研究之二》(《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從審美的角度審視和探討了土族服飾藝術,并對土族人特有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追求進行了分析。曹婭麗的《試論土族服飾中蘊含的原始信仰審美觀》(《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通過對土族服飾發展源流、演變及特征的分析,進一步對土族服飾中蘊含的原始信仰審美觀進行了探討。
  2.土族廟會及儺戲研究:李存福的《“梆梆會”及其來源探索》(《青海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對互助土族地區梆梆會活動內容作了詳細的介紹,并就其來源與佛教、道教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探討。馬光星、辛玉琴撰寫的《土族“於菟”舞與彝族的虎節》(《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文中對土族驅趕“於菟”和彝族的虎節習俗與巴楚文化的聯系進行了探討分析,并認為軍屯、戍邊是促成土族與巴楚之間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從彝族的虎節到土族的“於菟”,是古羌人虎崇拜遺俗的回流。劉凱的《青海民和三川地區土族“納頓”節新識》(《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對土族納頓會的各個細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胡廷的《民和土族“納頓”面具藝術述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對土族“納頓”面具藝術的內涵作了探討。另外與此相關問題的論著有馬光星的《土族儺文化的形態特征及源流關系》、秦永章的《青海民和土族地區“納頓”述略》等,分別發表在《江河源文化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群文天地》等刊物上。
   十、綜合性問題研究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學苑出版社1990年版)詳細的描述了土族特有的古老宗教信仰及其觀念和對象、古老宗教禮儀和習俗、古老宗教祭祀人員、典籍、節日、活動、場所、以及神話傳說等。穆赤.云登嘉措主編《青海少數民族》(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編的《西海風情》(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青海省地方志叢書《民和縣志》、《互助縣志》、《大通縣志》等;蔡志純、范玉梅撰寫的《蒙古、東鄉、土、保安、達斡爾族文化志》(《中華文化通志》第3典《民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哈守德、李占忠撰寫的《天祝土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99年10月編印),《青海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出版社1999年版)等都較全面的反映了土族經濟、文化、社會等狀況。《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朱世奎主編的《青海風俗簡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百科全書》(青島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較系統的論述了土族傳統文化和風俗人情。
  收稿日期:2001-08-25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文下加心
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西寧122~127D5民族問題研究鄂崇榮20022002本文從歷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文化、婚姻家庭、經濟發展等方面,對土族近十年來的研究狀況作了總結,可資參考。土族/研究狀況/綜述the Tu nationality/the situtation of Tu studies/summaryA summary of Tu nationality stud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E Chong-rongThis article gives a summary of Tu nationality studies from nine angles,namely their history,religious culture,familiy and marriage,literature and art,economic development,situation of education etc,and is of much reference value.鄂崇榮(1975-),男,青海民和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所 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民族宗教研究。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1 作者: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西寧122~127D5民族問題研究鄂崇榮20022002本文從歷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文化、婚姻家庭、經濟發展等方面,對土族近十年來的研究狀況作了總結,可資參考。土族/研究狀況/綜述the Tu nationality/the situtation of Tu studies/summary

網載 2013-09-10 21:49:53

[新一篇] 近十年來關于“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綜述

[舊一篇] 近十年來羌族文化研究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