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實現七個轉變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20世紀即將過去,21世紀的曙光已經閃現,寫好素質教育這篇大文章,既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又是祖國和人民的重托。
  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精神,思品課要落實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必須實現七個轉變。
      一、從封閉性教學轉變到實施開放性教學
  囿于小課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長期的一個缺陷。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思品課教學應從封閉性轉變到實施開放性教學,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聲息相通。
  首先,要注意汲取和運用兩個文明建設的鮮活成果為課堂教學“充電”。例如將全國勞動模范水電工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孔繁森、吳天祥以及樂于奉獻,給人民帶來春天般溫暖的李素麗的先進事跡引入課堂。學生一旦觸及這些人的高尚思想,美好情懷,受其感染鞭策,就能凈化心靈,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其次,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調查了解有關工廠企業、街道村鎮、部隊軍營的新人新事新風尚,感受中國人民向新世紀奮進的輝煌業績,體驗祖國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無疑會激勵學生的志向,提高他們的覺悟。
      二、從把學生當作思想道德教育受體的教學觀轉變為樹立以發展學生道德主體性為核心的教學觀
  思想品德教育絕非老師說,學生聽;老師授,學生受所能奏效的。無論是接納政治常識,提高道德認識,升華思想;還是情感的陶冶、升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沒有學生發揮道德主體性的參與是不能實現的。現代教育已經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培養學生具有現代人的精神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據此,思品課教學要確立重在發展學生道德主體性的觀點。教師的主導作用貴在昂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善于將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目標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追求,讓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充分煥發出來,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自己思考,自己體驗,自己選擇,而獲得自我感知、自我觸動、自我陶冶、自我勵行的效應。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夠使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教育的成功。
      三、從對教學內容的顧此失彼或重此薄彼轉變到對教學內容的全面把握,樹立運籌教學內容的整體觀
  思品課開設以來,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還不夠成熟,有時重視這個方面,有時又強化另一方面。如開課初期,教學內容有成人化痕跡。最近幾年雖重視了養成教育,強化了基礎性教學內容,但對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內容卻又有所忽視。
  思品課是比較系統地直接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課程,它既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21世紀對人才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又要與中小學德育目標相一致;即要顯現德育大系列中的階段性特點,又要與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水準相符合。它的教育內容理應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三個方面。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要高揚“五愛”旗幟,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浸潤學生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感情,提高他們的覺悟,要進行理想教育,熱愛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要了解有關國情常識,把愛家鄉、愛祖國和愛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具有正義感,對見義勇為的人十分崇敬。對于上述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內容要整體把握,任何偏執一個方面而忽視或淡化其他方面,都不利于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四、從線性的道德教育方式轉變為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相交融,道德認知因素與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因素相協同的多維教學方式
  回顧過去的思品課教學,有的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的三段程式演繹,有的靠呈述相關故事或事例從中歸納觀點。這種線性的道德教育,既不注意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交融,又忽視了情感的中介和動力作用,弱化了意志對品德形成的影響,致使教學缺乏應有的活力、磁性和實效。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思品課必須摒棄線性的純邏輯性的教學方式,要讓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相交融,道德認知因素與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因素相協同。因為學生思想道德觀點的建構,一般是以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直觀為中介,由具體過渡到抽象的過程,只有經過情感的過濾,思想道德認識才能在學生心靈中生根。這就表明,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基礎,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相符合。此外,我們還要看到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偏差,往往與心理障礙混雜相揉,這就決定了要讓學生明確既定問題的思想道德意義,須得用心理健康知識滋潤和慰藉學生的心靈,做到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他們的心理素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課教學的實效性。
      五、從教學中知與行脫節轉變為知與行相統一
  “思品課只管思想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由其它德育渠道解決”。這是一種偏見。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為習慣”。如果知與行脫節只會導致教育的失落,又怎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呢?因此,思品課教師一定要堅持知行統一的教學觀,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水準的同時,要善于引導他們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小事做起,積以時日,反復強化,點點滴滴積累道德經驗,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要把課內導行和組織課外行為踐履結合起來,讓他們在參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建和“手拉手”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行為舉止。
      六、從只重視教學語言設計轉變到言教和身教并重
  教師注重教學語言設計是對的,但是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人格修養,言與行不符,就會在學生心目中失去信度。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自身人格的示范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推動學生追求高尚美德的力量,是教師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思品課教師是思想文化教育隊伍中的一員,應按照《決議》27條中提出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錘煉自己,這樣才能做到以科學理論武裝學生,以共同理想引導學生,以高尚情操塑造學生,以優秀人品鼓舞學生。
      七、從疏于管理轉變到對思品課教學的規范管理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地方和學校對思品課教學的“管理”,只停留在是否設課,是否開足課時上,關于擬定教學計劃,集體備課和開展教研活動等等,則很少過問。這是對思品課的重要地位和功能認識不足而在管理上出現的疏漏。
  誠然,思品課的課時不多,但它卻是一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對這門學科一定要從粗放型管理轉變到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上來。
  首先,注意計劃導向,每學期擬定教學計劃,要圍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運籌;其次,要借助教學管理干部和教師的協同力量,加強對思品課教學過程的管理,具體考核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變化和進步情況;再次,活躍教研活動,開展專題研究,實施“獎優幫差”對策,以提高教師群體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最后,要建構思品課課程評估標準,使評估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以上七個轉變是深化思品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對于七個轉變,思品課教師要旗幟鮮明,走到前列。要在《決議》精神的指引下,借助思品課教學,熱心播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種子,悉心開發學生的潛能,精心地加以培育,在育人工程中奏響扣人心弦的篇章。
  
  
  
小學德育廣州12~13G39小學各科教學陳光全19981998湖北枝城市教研室 陳光全 作者:小學德育廣州12~13G39小學各科教學陳光全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6:52

[新一篇]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建國后的應用與發展

[舊一篇] 實現兩個轉變促進出版繁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