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預測學的建立及其方法論(上)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 J0
  20世紀即將結束,21世紀正邁著跫跫音向我們走來,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人類社會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以成倍于過去的速度,發生急劇的變化。文藝生活,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它的各個領域(文藝的生產和消費、文藝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等)也在發生、加劇著自己的變化。現在,人們比以往更迫切地要求對文藝的未來加以預測,提出對策,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文藝的未來,用自己的智慧、意志、力量去行動、影響文藝的未來,使之能夠按人們預期的方向發展,以滿足人們未來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立一門研究文藝未來,探索控制或至少去調整可預見的文藝未來發展過程的新學科,即文藝預測學,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目前,文藝預測學在我國尚處于提倡、草創階段,對這門學科的可行性、功能和意義及其方法論等重要問題,還鮮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論述。本文想就以上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探討,為在我國建立一門科學的文藝預測學盡綿薄之力。
      一、一門完全可以建立的新學科——文藝預測學
  文藝預測學建立的可能性,基于預測文藝未來的可能性。如果預測文藝的未來是不可能的,那么文藝預測學也就無法真正建立起來。
  為什么人們能夠預測文藝的未來呢?我認為這個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闡明。
    (一)文藝活動過程性
  文藝活動具有過程的性質,它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變化的思想。列寧說:“每種現象的一切方面(而歷史不斷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著極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聯系,形成統一的、有規律的世界運動過程。”〔1〕這表明, 前后相繼的事物存在著一種過程關系,在運動時間上不斷延伸,一個過程結束了,另一個過程又開始了,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若干個過程階段。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在過程和過程、階段過程和階段過程的前后更替、嬗變遞進中實現的。恩格斯在評價黑格爾哲學的時候,曾高度贊賞“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恩格斯認為,這是黑格爾的“巨大功績”〔2〕, 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概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3〕列寧、恩格斯這些關于“過程”的觀點, 對于我們研究文藝未來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作為人類審美把握世界的一種活動,文藝也同其他活動一樣,呈現出不斷轉化和發展的過程。具體來說,文藝活動的過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1.文藝活動是一個整體聯系的過程,文藝活動在“歷時態”上的發展變化應包括過去、現在及未來三大部分。正是這三個部分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文藝活動的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三個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局部,而是彼此聯系的整體的一部分,現在包含過去與未來,未來和過去與現在又互為作用。恩格斯曾指出“部分”,只有在死亡的事物如尸體中,才有所謂的“部分”〔4〕,“一和多是不能分離的、 互相滲透的兩個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中,正如一包含于多中一樣。”〔5 〕列寧也曾一再強調,必須“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6〕
  文藝活動的三個部分的發展、轉化,也正是以一個整體聯系的過程來進行的。現實的文藝活動是由過去的文藝活動直接發展而來,又存在著向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文藝活動發展的基礎,存在于現實的文藝活動之中,未來文藝活動的過程,是現實文藝過程的繼續。正是文藝的這種發展、轉化過程的聯系性,給我們預測未來文藝提供了可能性。我們如果已知過去和現在的文藝活動就可以推斷未來,已知歷史和現實的文藝過程,就可以預見未來的文藝過程。這里,預測的重要任務就是對歷史和現實文藝發展基本趨勢的把握和定量與變量的分析。任何文藝現象、文藝因素的出現,都是過去文藝發展的結果,而它一旦在歷史中出現,便會在以后文藝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忽隱忽現地發揮作用。文藝現象和文藝因素這種縱向發展的整體聯系和時空的綿延性,在文藝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相當明顯。拿文學的主題來說,不同時代的不同作品,有著全然不同的主題,但是,我們如果將這些不同的主題,置于文學的整體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就會發現相當多的作品主題之間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有人通過對歷史上大量作品主題的考察,認為文學作品的主題有著原型模式,亦即母題,這種母題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反復出現的因素”(定量),主題是“母題的一個特殊表達,母題的個人化,或者,從一般到個別這一過程的結果。”文學上的母題(原型)是有限的,而由母題(原則)演化出的主題卻是無限的;一個母題可以演化出許多主題。很多不同時代的作品,盡管主題不同,但由于其由同一母題或多個母題(原型)的組合衍化出來,因此,這些不同的主題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聯系〔7〕,以具體的作品而言,張愛玲40 年代的成名作《金鎖記》女主人公曹七巧飽受包辦婚姻之苦,嫁給一個長年臥床的軟骨癥男人,活守寡,一旦成了婆婆以后,又成了迫害狂,破壞兒子和女兒的婚姻,用自己受過的那一套苦變本加厲地迫害兒女。建國后,趙樹理的《登記》、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作品,皆寫苦嫁婦熬成婆以后又去妨礙、阻撓下一代的婚姻自由。這些產生于不同時空的作品,主題是差異的,但它們在差異中體現出的共性與《狂人日記》那“被吃——吃人”的母題,已經具有一種“原型”的意義,這種“原型”意義的母題,充分體現出文藝作品在歷時性的嬗變過程中,作為整體的內在聯系。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等也是在對文學發展的縱向考察中,發現了20世紀文學的“整體性”和共同點,然后才寫出了那篇引起中外學者關注的《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8〕的論文。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一時期的文藝活動,都不能完全撇開既往文藝活動的影響,而面臨著對中外文藝傳統的選擇和繼承。那些在既往文藝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文藝因素,所留下的影響必然會作為一種藝術慣性積淀在作者和讀者的審美意識里,因而也在其后的創作和接受過程中無意和有意識地表現出來。
  文藝在歷時的發展過程中的持續趨勢和前承后繼的關系,既標明了過去、現在、未來文藝活動的整體統一,是“過程的集合體”,又體現了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只要我們將文藝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聯系的過程來看待,認真把握住文藝過程特別是那種繼往開來的關系,就一定能夠“由此及彼”經過一定的邏輯推斷,從文藝的持續發展過程中預測到文藝的未來。
  2.文藝活動是一個具有秩序性的過程。從過程的觀點來看文藝,則文藝活動的歷時性差異和無序狀態是明顯的,“文藝發展并不像汽車在公路上行駛一樣,筆直平滑地向未來移動,奔向一個既定的目標,而有些類似于青蛙在塘邊的跳躍,呈階段性,而且也沒有一個我們完全知曉的前進目標,忽左忽右,時急時緩,難以捉摸,當某一文藝現象的趨勢逐漸明朗,我們剛好可以看出未來的走向時,這種趨勢又被偶然出現的隨機事件所打斷,向另一個方向轉換了。”〔9 〕這給我們預測文藝的未來增添了很大的麻煩。
  不過,整個文藝活動的過程,并不全是由偶然性隨機事件構成的無序狀態,它的發展在總體上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即有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和必然趨勢依次發展的條理性、順序性和方向性的特點。
  耗散結構創始人普里高津在《從混沌到有序》一書中說過,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在外界條件變化到一定的閾值時,就有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穩定的有序狀態。耗散結構理論研究的對象是開放系統,而文學活動在其縱向的發展過程中無不與周圍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相聯系,實質上也是一個開放系統,因而耗散結構理論對于研究文學的發展同樣是適用的。
  如果把文藝活動看作一個開放的系統和整體過程的話,我們可以看出,文藝在一定的階段上表現出跳躍和突變,特別是在越過階段和階段間的交結點時產生質變,呈現出一定的無序狀態,但這種質變過后,文學本身的那種趨向自身的平衡力和影響文學發展的“外界環境”的諸種力,又會在矛盾、沖突中達到一定的協調,使文藝從無序漸入穩定的有序狀態。另外,即使是在有質的區別的文藝階段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和必然聯系,從而表現出在文藝總體發展過程的有序性。
  以文學運動而言,晚清文學革新對文學功能的高度重視,無疑是傳統的繼續,然而文學所負載的已不是傳統之道,而是維新改良之精神,表明這一階段文學出現了傳統文學所沒有的新質。辛亥革命前后文學創作對文學形式和情感的重視,表現為對晚清文學的某種變異,但它對西方文學的深入學習和吸取則又是對晚清文學吸收西方文化經驗的某種繼承。“五四”新文學既有對晚清文學(重視現實和文學的社會使命),辛亥革命前后文學(重視情感和形式)的繼承,又有對它們的揚棄(晚清文學忽視個性和形式,辛亥革命前后文學的復古傾向,道德說教以及游戲人生)。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三個文學階段之間有著質的區別,但在同一個文學階段中,它們基本上是穩態、有序地發展變化的,同時,這些有著內質區別的文學階段,它們之間仍存在著前后相繼、上下貫通的邏輯關系和必然趨勢,從而使文學的發展在整體過程中出現一定的順序、條理、方向的有序性。
  正是這種發展整體過程的有序性,使人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認識把握文藝階段和階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整體文藝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到文藝的未來。
    (二)文藝活動的可調控性
  文藝活動的可調控性,是指文藝活動具有能夠由人去調節、控制、管理,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屬性。
  現代管理科學和控制論已在科研、物質生產部門廣泛地應用,一般人可能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才可以管理、控制,其實藝術生產活動作為精神生產活動也是可以調控、管理的。
  文藝生產是以自由的個體生產方式為基礎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它充滿強烈的主觀傾向和感情色彩。但我們不要因它的這些明顯特征而對它的可調控性產生誤會和疑惑。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10〕列寧明確地說:“每一個藝術家和每一個希望成為藝術家的人,都能夠有權利按照他的理想來自由創作,不論那理想結果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樣你就碰到激動、嘗試和混亂了”,“但自然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決不可以無所作為,聽任混亂隨意擴散開來。我們還必須有意識地努力去領導這一發展,去形成和決定它的結果。”〔11〕馬克思、列寧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文藝生產作為精神生產活動,也需要加以科學的調節、控制和管理。
  其實,對文藝的調控、管理實踐古已有之。在原始社會里,由于文藝活動沒有脫離物質生產勞動而單獨存在,所以談不上對文藝的調控、管理。奴隸社會以后,由于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生產力的發展,文藝與物質生產脫離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希臘藝術“就某方面說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2〕。文藝的這種大規模的發展和輝煌成就的取得,如果沒有人們對它的調節、控制和管理,顯然是辦不到的。這個時期對文藝的調控、管理主要表現在:1.大型的文藝機構出現。據《周禮》記載,我國商周已形成了大司樂為首腦的音樂機構,里邊有專門對文藝進行調控、管理的官吏。2.對民歌進行有計劃采集,如我國《詩經》的出現。3.對大型演出及評獎活動的組織。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政府直接組織和管理戲劇的創作、演出的評獎。4.奴隸主們除把文藝作為祭祀和享樂的工具外,還表現出用明顯的功利傾向去規范、調控文藝的發展趨向。
  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文藝的調控、管理更加重視,我國的漢武帝劉徹即位后就下令設立了專管音樂的官署——樂府,這可能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文藝調控、管理機構。建安時期的曹氏父子不僅親自參加文學創作的實踐,而且在理論上將文藝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加以提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就將文藝看作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并告誡文人不能“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曹操和曹植很重視民歌,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說:“夫街談巷說,必有所采;擊猿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由于曹氏所處的地位的特殊,因此,他們的倡導和主張對文人影響很大,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調控、管理的作用。到了隋代,隋文帝為了革除華艷的文風,親自下詔改革文體,要對華艷文風繩之以法〔13〕。這是最高統治者對文藝的直接調控和管理。以上列舉的是較為開明的文藝調控、管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過文藝的發展和繁榮。但在封建社會里,統治者對文藝也實行過大量的非開明的調控管理政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實行反動黑暗的專制主義政策。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清代的“文字獄”及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統治,就是在文藝上實行專制、獨裁的調控、管理的證明。
  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上述歷史階段基本上對文藝進行的是一些經驗性的調控、管理,帶有極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特別是非開明的專制的調控、管理,表現出強烈的反動性),離科學的文藝調控、管理相距甚遠,但它們除了留給我們一些可供借鑒的東西外,還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文藝是可以通過一些人為的努力和手段加以調控、管理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為文藝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文藝市場的競爭,促使了資產階級對于新藝術表現形式和技巧的追求,促進了新的藝術形式(如電影、電視、錄像)的出現和提高。但是,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使藝術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局部和具體的個別問題上,對于文藝生產進行不乏科學的調整、管理,但從整體上看,還不可能對文藝生產進行科學的調控、管理。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出現了新型的人際關系,勞動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文藝是作為對美的追求來進行生產的,文藝生產者能夠真正、充分地“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14〕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從而使文藝予人以審美的、認識的、教育的和娛樂的作用。我國文藝決策和管理者通過對四十多年文藝調控、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逐漸重視尊重文藝自身的發展規律,并逐步建立了綜合運用文藝理論指導、文藝行政指令、文藝市場調節、文藝創作示范、文藝人才培養等手段來調控、管理文藝的科學體系。隨著對調控、管理過程的科學認識和調控、管理機制的有效運用,我們有能力將當代文藝中隱伏不利于文藝發展的病灶消除在萌芽中,使后代文藝不偏離既定的方向和目標,實現主觀與客觀、動機與目標的一致。這樣,科學的文藝調控和管理就可以使未來文藝發展在大體上與人們的預期目的相吻合,從而也使文藝預測成為了可能。
  以上,我只是從兩大方面,闡述了預測文藝未來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像文藝美學、文藝心理學、人類學、未來學、社會心理學、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等理論和方法中的一些東西,我們可以拿來作為探索文藝未來,特別是作為探索影響文藝未來發展方向的途徑的重要工具,也可增加和提高我們預測未來文藝的科學性和精確性。
  由于預測文藝的未來是可能的,那么,我們相應地建立一門文藝預測學也就有了條件和基礎。
      二、文藝預測學的功能論
  我們力倡文藝預測學的建立,不僅僅因為這門學科有建立的可能性,更重要的還在于這門學科有著特殊的功能和重要的意義。
    (一)給文藝研究確立一個指向未來的時間坐標,發揮文藝研究的最大功能
  當文藝作為一種現象產生不久,文藝研究就產生了。從已有的文藝創作和文藝研究的信息看:文藝研究應包括面向未來發展的性質,理應包括對未來文藝走向和趨勢的研究和探討,也就是說文藝研究的時間坐標應該指向未來。從已有的文藝理論和文藝研究的成果看,其中不乏注重文藝未來的眼光,但由于缺乏科學的文藝預測學的指導,我們的理論和研究在總體上還缺乏一種面向未來的自覺性,很少有人將文藝未來作為一個課題和視角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
  如前所述,文藝活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過程。這個過程有它的起點,但卻沒有終點,在時間坐標上,它既包括過去、現在,更指向未來。如果將已知的(過去、現在的)文藝活動看作一個系統的話,那這個系統并不是封閉的系統,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推移,它不斷地打破自己的封閉性,向未來進擊,顯示出自己的生命和活力。假如已知的文藝活動僅僅表現為閉關自守的狀態,沒有與廣闊的文藝未來世界結合,那么這個已知的文藝世界就會逐漸僵化,最后失去自己的活力和生命。
  因此,文藝活動,作為一個過程的整體,不能將未來的文藝世界排除在外,而應由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的文藝活動共同構成。
  文藝研究應以研究、探討文藝活動的整體規律和本質特征作為自己的重要目的。如果割裂了文藝活動的整體性,僅僅在創作的既有成果事實中進行一般的闡釋,把對已知的文藝活動作為探求文藝的全部目的,那我們就會以偏概全,不可能了解、通觀和把握文藝活動整體面貌及其規律。而文藝預測學自覺地在“歷時態”上將文藝活動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既注重對過去、現在的文藝活動的特點、規律的探尋,又重視從這些特點和規律中,看到文藝的未來流向和發展趨勢,這就真正、自覺地將文藝研究的時間坐標指向了未來,這種立足現實、高瞻遠矚的研究工作,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文藝研究。文藝預測學將文藝研究的時間坐標指向未來,這就可以發揮出文藝研究的最大功能,實現文藝研究的最大價值。
  既然文學活動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文學研究亦相應地有三種功能:解釋歷史、評判現實、預測未來。
  解釋歷史,即解釋文藝活動的歷史,它是科學文藝史觀的前提。文藝歷史只有與現實的文藝相聯系,才有自身的價值。而基于此的文藝史研究,在對已有的文藝現象、事實進行考證、分解、描繪的同時,亦應設法打通文藝史與現實的通道,實現文藝史研究的自身價值,同時使現實的文藝活動達到存在的自覺。
  評判現實,意即對當下的文藝存在進行理性反思,它不應該滿足于不加思考地接受、詮釋既成的文藝的事實,而是應本著科學的態度,對文藝活動的存在進行辯證思考,以便易于見到文藝存在之間的否定、推移、轉化的辯證實質,從而克服對文藝認識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預測未來,是文藝研究以上兩種功能的必然歸宿。解釋文藝歷史、評判現有的文藝,最終還是為了總結文藝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科學地預測文藝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促進文藝的健康發展。
  文藝研究者在關注昨天、現在的文藝發展時,應更著重注意未來的文藝前景及實現美好前景的途徑和方法,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文藝研究的最大功能。
  當然,在實際的文藝研究中,上述三種功能既可以在研究整體文藝過程的不同階段有所側重,又可以在一個階段的文藝研究中同時體現出來。隨著文藝預測學的建立,我們的文藝研究視角將會更開放和全面,文藝研究的這三種功能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
    (二)對文藝創作的意義
  藝術創作如同豐富多彩的人生,任何創作,就一部作品來說,都是一次性,作家的全部創作生涯就是由無數個絕不相同的豐富多彩的一次性創作構成的。藝術家必須具有不生復的品格和氣度,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過去的自己。藝術家只有具備這樣超越、向前的眼光和素質,永遠向未來進擊,才能發揮最大潛力,在創作中體現出藝術生命的最大價值。
  而任何文藝研究和理論,只有在這種藝術創新和藝術超越上對藝術家予以指導和啟示,才能真正對藝術創作有較大的幫助。
  文藝預測學,在歷時態上,將藝術看作是一個從過去和現在不斷走向未來的開放整體,這種向前看的開放意識,可使作家不拘于過去和現在的文藝定式和框框,從而可以更輕松、更有創造性地進行思考和創作。同時,文藝預測學所注重的文藝“未來”(前景),是有別于“過去”和現在的“未來”,這種“有別”既構成了“未來”藝術的獨特個性,又具有要求藝術家不斷創造出不重復“過去”和“現在”的真正“未來”作品的內在要求。所以,文藝預測學觀照文藝的方法和價值取向與藝術發展和創作的實際是極為吻合、相通的,對藝術創新的指導、啟發作用更大。這種指導、啟發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使作家不斷地去表現新的社會生活和把握描寫對象的新特征。文藝家要表現嶄新的社會內容,一定要對新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會。特別是對那些社會上出現的熱點問題和一些重大問題的端倪和苗頭有所體察和了解。由于個人的視角、經歷和透視生活能力的局限,藝術家在發覺、領悟新的社會內容和問題的能力會有所限制。文藝預測學,在預測未來文藝的發展前景時,會著重對未來社會生活因素的各個方面的變化情況進行一系列微觀的定量和宏觀的定性考察,不斷地將社會生活發展的新趨向、新特征昭示于人。這就可以幫助作家、藝術家去把握社會生活的新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身的局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
  當然,藝術創新,不僅僅就一定要表現新生活、新特征,對已往生活,進行新的發掘和體驗也可以達到藝術創新的目的。但是誠如列寧說的:“共產主義者應特別注意的是明天的任務,而不是昨天的任務。”〔15〕當大部分人更注意關注明天和未來時,那么藝術家對新生活、新特征的表現和把握,更能予人以激情和啟迪。列寧曾說,《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16〕,高爾基的這一作品之所以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原因之一也是因為該作品對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有所發現和理解,能給讀者較大的感召力。
  文藝預測,給藝術家揭示的新生活新內容并不狹窄,它會永遠向未來延伸,從而提供豐富的點和面供藝術家選擇,使他們創作出不雷同重復的作品來。另外,即使是藝術家將視角同時關注某一新的社會生活的同一點或面上,由于他們對同一“點”或“面”有著全然不同的理解和體驗,那么藝術家們的作品,同樣可以成為豐富多彩的“一次性”。
  2.促使藝術家不斷地探索、運用新的藝術方法和藝術手段去表現生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藝術本身也不斷地向前發展。一些原來的藝術方法和藝術手段在表現新的社會生活時,已經不夠用了,或有的顯得力度不足了。那么,藝術家就應不斷地探索或運用新的藝術方法和手段,才能表現日益變化的新生活,跟上藝術發展的新潮流,從而實現藝術表現的創新和超越。文藝預測學,在研究預測文藝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將一些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的更新趨勢和苗頭進行探索和剖析,這些信息反饋給藝術創造者,就可以引導、啟發藝術家們不斷去探尋新的藝術方法和手段,以達到藝術表現上的創新和進步。同時,文藝預測在關注藝術的發展趨勢時,所集中和歸納的一些新的藝術表現方法和技巧,可以直接供藝術家借鑒、使用,從而幫助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斷地超越自己,創造出真正的“未來”作品。
    (三)給文藝管理者作決策提供服務
  在考慮文藝預測學的運用和意義時,重要的是應該承認所有的決策都必須涉及某種預測。處于當前這樣迅速變化的社會中,我們如果不考慮未來可能或不可能發生什么,就作出決定,制訂計劃和采取行動,是不可能的。在文藝的行政管理和決策過程中,只有輔以文藝預測學的服務,我們的文藝管理和決策才能更符合文藝的發展規律,更為科學化。
  決策,是人們對行動的目標和行動的方式、途徑、辦法等作出的選擇。任何一項事業的管理都離不開決策。曾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經濟學家西蒙說:“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
  管理當然不僅僅是決策,但決策對整個管理的好壞確實是帶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決策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首要標志。
  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管理也不例外,上至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機關,下至基層的文藝團體和單位,在如何制定和執行文藝的方針政策,如何確定文藝投資的比例和方法,怎樣對待各類文藝團體的單位的比例與結構,采用什么樣的文藝體制,擬定什么樣的文藝發展規劃,如何確定一段時間文藝工作的重點等都有一個對行動目標和行動方式的選擇問題。
  我國古時的統治者就曾通過制定文藝決策,來對文藝進行管理。前邊提到的隋文帝要對浮艷文風繩之以法,就是一種對文藝帶有一定決策性的管理方法。唐太宗在位時,采納了魏征等重臣們的意見,以史為鑒,反對淫麗文風,但不反對文采,更沒有反對文學的特點,甚至連對宮體詩的作者也沒有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作出了一些有利于文藝發展的決策,為唐文學繁榮的到來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此外,武則天、朱元璋等皇帝也作出過一些對文藝頗有影響的決策。
  以上列舉的封建最高統治者,由于采納了重臣們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所以,他們作出的文藝決策都是比較平穩、寬容的,他們在作決策時有的已從歷史的文藝事實中考慮到了文藝的一些未來效果(如唐太宗),包含有一定的預測意味,但是他們沒有也不可能用一些很自覺的預測意識參與決策過程。況且,他們對文藝效果的考慮主要從文藝的政教作用和政權得失的立足點出發的,因此,這些即使尚算開明的文藝決策也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局限性。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為引進科學的文藝管理,制訂高質量的文藝決策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黨和國家領導人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做基礎,從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的利益出發,依照文藝發展的客觀規律,在一些基本原則的層次上,為文藝制訂了諸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等文藝決策,這些決策在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等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但是,我們在文藝管理,制訂決策方面,也走過不少的彎路。由于缺乏長遠的未來眼光和對決策后果的考慮,我們曾作出過十分錯誤的決策,影響了文藝的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用搞政治運動的經驗,來制訂文藝決策,對文藝活動橫加干涉,錯誤地批判了一大批好作品和好作家,最后終于弄得文藝園地百花凋零。
  之所以造成這樣令人痛心的悲劇,除了決策者的指導思想上“左”的東西占了統治地位外,還因為我們在決策過程中缺乏一種科學的程序和預測機制。當然,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是互為因果的:“左”的思想妨礙文藝決策程序的科學化,妨礙對文藝決策效果和后果的冷靜考慮和分析。而由于缺乏科學的決策程序和預測機制,文藝決策者更易于從短期、狹隘的政治利益出發去制訂文藝決策,阻礙文藝的繁榮和發展。
  建國四十多年的歷史證明,文藝要發展,要繁榮,我們除了制定決策時,在指導思想上既要反“左”又要防右外,還要相應地建立系統的文藝預測機制,對決策的未來效果和后果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決策逐漸走入科學化的軌道,促進文藝事業的興旺、發達。
  總而言之,文藝預測學主要為科學的文藝決策提供以下幾方面的服務:
  1.文藝預測學可以提示文藝管理者在作決策時,注意到未來的效果和后果。任何文藝決策一經實施,它就不僅僅對今天一時的文藝產生作用和影響,更多的是在未來長期的文藝發展過程中起著作用和影響。文藝預測學強調研究文藝未來可能性的總的論點是:提高文藝領導者作出決策的質量。因為今日的決策已形成明日的文藝世界。所以,文藝預測學在對未來文藝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設想時,會對影響文藝的各種重要因素進行分析,特別注意文藝決策對未來文藝的影響和后果,這種研究信息反饋過來,就可以促使文藝管理者在作決策時,盡量把握文藝的發展規律,從而使制訂的決策在未來文藝的發展中產生較好的效果。
  2.文藝預測學可以為文藝決策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任何科學決策都是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制定的。如果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明,決策本身就失去意義。所以,文藝決策(不管是基本層面的或較次層面的決策),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決策的其他內容都應圍繞如何實現決策目標來制定。文藝預測,通過對過去和現在文藝實際的客觀全面的分析,和一定預測技術和預測方法(特別是趨勢外推法和情景描述法)的運用,就會給我們推理、描述出未來一段時間的文藝遠景和圖畫,從而使文藝決策所追求的目標成為一個明確而又切實可行的、不容置疑的管理規范。
  3.文藝預測可為文藝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方案。文藝管理者在制訂決策的過程中,有時會碰到兩個以上的可供選擇的方案,而這些方案又都是有價值的。那么決策者就要對這些方案進行取舍,按最有價值的方案去制訂決策。文藝預測學家,可以運用較為先進的預測技術和方法,對各種方案的未來前景和效果進行預測、分析、比較、評估,從而將最優化的方案選擇出來,供決策者參考、使用,以使文藝決策者盡可能地超越經驗性決策的局限。
  從文藝預測學的種種作用和功能,我們可以看出:文藝預測學既是可以建立,又是亟待建立的一門文藝新學科(待續)。
  注釋:
  〔1〕《列寧全集》第2卷,584頁。
  〔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63頁,536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40頁。
  〔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238頁。
  〔6〕《列寧全集》第23卷,第279頁。
  〔7〕羅強烈:《原型的意義群——20世紀中國文學主題》,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版。
  〔8〕《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9〕張榮翼:《預見性——文藝理論的反思盲點》, 《文藝評論》1992年第4期。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367頁。
  〔11〕《列寧論文學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 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14頁。
  〔13〕《隋書·李諤傳》,中華書局1973年8月版,第1543頁。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頁。
  〔15〕《列寧全集》第21卷,52頁。
  〔16〕《列寧論文學與藝術》附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4 月版,第822頁。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南寧99~105C8新興學科蔣新平19981998本文認為,由于文藝活動具有過程性和可調控性的特點,使人們完全可以在科學的基礎上把握文藝的未來,創立起新的學科——文藝預測學。文藝預測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著特殊的功能和意義:其一,它給文藝研究確立一個指向未來的時間坐標,發揮文藝研究的最大功能。其二,可以培養藝術家一種超越、向前的眼光和素質,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地進行藝術創新。其三,它還可以給文藝管理者作決策時提供服務,從而使文藝決策逐漸走入科學化的軌道,促進文藝事業的興盛、繁榮。文藝預測/文藝預測學/未來文藝/功能廖智宏      蔣新平,1964年生,廣西興安人,廣西新聞出版局報刊管理處副處長、編輯。代表作有《論〈紅樓夢〉的位置經營》,《中國古典藝術辯證法范疇的特色》,參與大型叢書“大桂林旅游審美書系”的編纂等。南寧,郵編:530022。 作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南寧99~105C8新興學科蔣新平19981998本文認為,由于文藝活動具有過程性和可調控性的特點,使人們完全可以在科學的基礎上把握文藝的未來,創立起新的學科——文藝預測學。文藝預測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著特殊的功能和意義:其一,它給文藝研究確立一個指向未來的時間坐標,發揮文藝研究的最大功能。其二,可以培養藝術家一種超越、向前的眼光和素質,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地進行藝術創新。其三,它還可以給文藝管理者作決策時提供服務,從而使文藝決策逐漸走入科學化的軌道,促進文藝事業的興盛、繁榮。文藝預測/文藝預測學/未來文藝/功能廖智宏      

網載 2013-09-10 21:44:56

[新一篇] 文藝的本質特征與文藝的自律、他律關系

[舊一篇] 文言小說“類”的爭鳴與厘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