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災害的基本特征與原理初探[*]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程聲通 曾維華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 由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的環境災害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環境災害的發生與發展機制,環境災害的一般原理和特征,以及控制和防止環境災害的原理和方法,都是重要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下,如何處理好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消除發生環境災害的潛在原因,以及在環境災害發生以后如何減輕環境災害的影響等都是環境災害學的研究對象。本文就環境災害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與原理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環境災害,環境災害系統,環境災害學。
   * * *
   1 環境災害學研究目的與意義
  隨著近年來人口的不斷增加與經濟的迅猛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環境災害時有發生,其影響歷時與范圍不斷增加(見表1),其影響不亞于自然災害,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已成為危及人類生存,阻礙社會、經濟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預測和防止環境災害的發生、發展,模擬其影響范圍與歷時,采取措施減輕影響,評估環境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建立社會保險減災對策等都是環境科學工作者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無論是在災害學研究,還是環境科學研究中,到目前為止尚缺乏對環境災害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系統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環境災害學的理論體系,以便及時而準確地預測預報環境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已成當務之急。
  表1 國內外重大環境災害及其災情一覽表
  (附圖 n2970104.JPG
   2 環境災害學的基本概念
   2.1 災害、環境污染與環境災害
  災害是一種意外(反常)現象,同時會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危害或損害的事件。提起災害,人們往往聯想到:火山、地震、洪水與泥石流等令人生畏的純自然現象,而對于諸如煙霧事件、酸雨與突發水污染事故等打上人類活動烙印的事件則經常被排除在外。
  環境災害有別于自然災害。作為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存環境的反常現象,災害不僅限于各種自然現象,同時還包括那些被打上人類活動烙印的類似事件,以及有損于人類自身利益的社會現象(諸如:空難、車禍與戰亂等)。其中打上人類活動烙印,并通過自然環境作為媒體反作用于人類的災害事件,稱之為環境災害。因此,根據孕災環境與致災因子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災害、環境災害與人文災害。
  環境災害有別于一般環境污染現象,它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突發性,而且在強度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方面遠遠超過一般環境污染現象,對人類身心健康與社會安定的影響不亞于自然災害。環境災害具有災害的共性,同時也具有其特性,那就是它的發生不僅取決于自然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災害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方法既不同于一般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也有別于自然災害問題,也就是說環境災害學具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
   2.2 環境災害系統
  環境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承災體、致災因子與災情共同組成的具有復雜特性的大系統。其中孕災環境是指環境災害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所處的空間位置,它由空氣、水、土壤與陽光等自然環境要素,以及居民區、街道、工廠、城市以及國家等社會環境要素共同組成,是人類周圍各種自然與社會因素的總和。孕災環境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著環境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強度。承災體則是指環境災害的承納體,包括城鎮、農田與工廠等財富聚集體,是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物質文化環境的集合。所謂致災因子是指可能造成環境災害的孕災環境中的異變因子。而災情則是指一定孕災環境與承災體條件下,因環境災害所導致某一區域內,一定時期生命與財產損失,它是孕災環境、承災體與致災因子綜合作用的產物。
   2.3 環境災害學
  環境災害學探索環境災害的發生、發展與演變的客觀規律,揭示環境災害的自然與社會屬性,分析各類環境災害的時、空與強度的分類特征,研究其成因機理與致災過程,并據此確定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與抗災對策,最終達到減輕環境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造福人類的目的。
   3 環境災害的基本特性
   3.1 環境災害的被動誘發性與群聚性
  環境災害的被動誘發性是指環境災害的發生往往是在一定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特別是由一些自然災害誘發的特性。例如:輸油管線漏油事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地震、洪水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誘發。環境災害的群聚性是指由于致災因子與承災體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導致了環境災害在時空上相對聚集與分散的特性。
   3.2 環境災害的突發性與影響的持續性
  環境災害有別于環境污染,具有突然發生的特性,諸如:核泄漏事故,海上溢油事故與化工廠毒物泄漏事故等。環境災害往往在幾個小時到數十天內,對承災體形成強大沖擊,影響水平較通常情況下的環境污染水平高出許多倍。
  環境災害對承災體的影響的持續性表現為環境災害影響歷時較其它災害(諸如:洪水、地震與泥石流等)長,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往往不是幾年內可恢復的。如核泄漏事故等。
   3.3 環境災害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環境災害是多種多樣的,其成因與機理,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影響所及的時空范圍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這就產生了環境災害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著名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與四日事件均是大氣環境災害,但它們的形成原因,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卻有很大差異。環境災害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要求對各類環境災害進行分門別類的專門研究,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行環境災害的總體研究。
   3.4 環境災害的可控性與不可完全避免性
  環境災害有別于自然災害,它包含有極大的人為因素。人類不能抗拒自然規律,但可約束自身行為;因此人類同樣可以控制環境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至少可以減少環境災害的發生。
  盡管環境災害具有可控性,但它又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別是那些由自然災害誘發的環境災害更是如此。由于人類認識與改造能力的有限,人類的各種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盲目性,只能最大限度地防災減災。
   4 環境災害學的基本原理
   4.1 環境災害發生、發展與演變的對立統一
  環境災害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自始至終都充滿著諸多因素此伏彼起的矛盾運動,從而構成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體。環境災害是人與自然這一對立統一體的特殊表現形式。人作為環境災害的致災因子,同時又是承災體,離開人類的存在,孕災環境無任何意義可言,反映人與自然對立統一關系的環境災害也就不存在了。
   4.2 環境災害發生、發展與演變的量變質變
  環境災害現象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量變階段,促進與制約環境災害形成和發生的諸因素往往處于彼此消長、勢均力敵的矛盾斗爭之中,這時尚不構成對承災體的威脅,還只是一種潛在的危險。當促進因素經一段時間量的逐漸積累并達到一定的“度”(臨界點)時,就會發生質變,現實的環境災害就誕生了。正是在這一原理支配下,環境災害現象才表現出周期性演變的規律。
   4.3 環境災害研究的信息反饋
  環境災害在時間序列上服從自孕育期開始,經過潛伏期、爆發期、持續期與衰減期,至平息期為止的演化規律。環境災害的不同演變階段,人們所作的決策顯然不同,而決策的客觀依據則是來自有關災情的信息反饋。環境災害研究是建立在對災情反饋信息的追蹤監測和綜合分析基礎之上的。沒有全面系統的環境災害信息反饋,就無法在環境災害面前及時制定與采取正確的防災減災策略。環境災害研究的信息反饋原理為環境災害反饋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4.4 環境災害研究中治標與治本互促合益
  環境災害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于有效地防治環境災害,而防治措施則有治標與治本之分。治標者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兩大優點,缺點是效果持續性差,根治不徹底;治本者則具有效果持續性長的突出優點,但相對投入多、見效慢。它們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短期對策與長期對策互促合益、相得益彰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治標過程中會潛在地產生治本的作用,而治本過程中也會不斷顯露治標的功能。因此,在環境災害防治的實際工作中,應將治標措施與治本措施綜合起來加以運用,統籌兼顧。
   4.5 環境災害危機管理
  所謂“環境災害危機”是指環境大系統由環境災害引起的危險狀態和緊張狀態,是環境系統發生紊亂的一種表現形式。若想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環境災害對承災體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承災體對環境災害的抵抗與承受能力,就必須了解如何科學地預防、避免與處理環境災害危機。鑒于環境災害危機的危害性、意外性與緊急性特征,環境災害危機管理也通常具有不確定性、應急性與預防性三大基本特征。
  參考文獻
  1 施亞鳳等。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與減災對策。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
  2 馬宗晉等。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對策。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
  3 周祖德,徐長樂,災害論,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 馬宗晉等。災害與社會。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5 史培軍。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災害研究專輯:1991:3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9578019)*
  
  
  
環境科學京76-78N2生態環境與保護程聲通/曾維華19971997 作者:環境科學京76-78N2生態環境與保護程聲通/曾維華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6:24

[新一篇] 環境倫理學的基本理念

[舊一篇] 現實主義與存在主義交融的杰作  ——論薩特的《死無葬身之地》帶給存在主義文學的生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