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增廣賢文》的緣分——老玖讀《增廣》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老玖讀《增廣》之一

前不久,我的博友暮雪初晴在其博客上全文照錄了《增廣賢文》。其實,《增廣賢文》和“三(《三字經》)、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千家詩》)”及《幼學瓊林》、《朱子家訓》等都是舊時學童入私塾時的啟蒙讀物,舊時有“讀了《增廣》會說話”之諺。大體上講,這些作品是古時先賢們智慧的結晶,讀后有益心智。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將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一律貶斥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糟粕。我是在1974年全國大張旗鼓的所謂“批林批孔(非常滑稽可笑,文圣人孔丘怎么與舞槍弄棒的林彪有什么聯系)”運動中,見到批判《三字經》的文章,才知道有《三字經》(當然只是片言只語)。1979年秋,我到公社趕集時,見一個老漢在街邊擺了一個攤子,兜售一本薄薄的油印小冊子,拿起一看,是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也沒有見過的《增廣賢文》。翻開內文,立即被吸引住了,我就把攢在手心,準備買冰棍的5分錢交給老人,換得這本小冊子。

《增廣賢文》句子精辟,瑯瑯上口,通俗易懂。我把這個小冊子拿回來后,識文斷字的父親、堂伯父(他們都有高小文化程度)見到當年孩童時的讀物,倍感親切,我的三哥、小哥也非常喜歡。父親還專門買來紅紙,讓堂伯父用毛筆將《增廣賢文》全文照錄,貼到我家堂屋墻上,以便我們隨時習誦。鄰居家的小伙伴也到我家誦讀上面的警句,都感到寫的太好了。沒有想到,省吃一根冰棍,竟然能帶給我那么大的精神享受,也給那么多的人帶來愉悅。

這個小冊子后來被鄰村在我家避雨的一個人見到后借走了(我當時十分不情愿,但父親已經答應了,我也不敢阻攔),但始終沒有歸還。我猜想,那人閱讀后,大約當作手紙用掉了。想到自己視為珍寶的東西被人輕易糟蹋掉,心里就有些不快。還好,家中墻上還貼有《增廣賢文》,可供我隨時誦讀。

我與《增廣賢文》的緣分——老玖讀《增廣》之一 - 老玖 - 淮源人家

嗣后,我走出家門,到大學讀書,沉浸在書海中,古今中外書籍,但凡感興趣的都借來瀏覽一遍。隨后忙于惡補英語,復習專業課,為考研究生拚博,漸漸地忘掉了曾經愛不釋手的《增廣賢文》。

十幾年前,我到鄭州市解放路毗鄰二七紀念塔的書店(現在已經拆除),見到有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增廣賢文》,當即購買了一本,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一下。2006年上半年,我隨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的同仁們到江西游覽、考察期間,在廬山“廬山會議”舊址旁邊的一家書店,我購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蒙學》,里面有《朱子家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令我十分驚喜的是,這本書除了通行的《增廣賢文》本子之外,還附有清碩果山人的《訓蒙增廣改本》和清同治年間老學究周希陶以平上去入四韻重定的《重定增廣》。本來,我生長在桐柏山區,自小看慣了山,對山沒有多少興趣。受李白、蘇軾等人影響,也想去領略中國共產黨兩次重要會議會址,才選擇去廬山。游廬山那天,天公不作美,毛毛細雨令我們游興大減。但購得的這本書也抵銷了游覽的不快。

《增廣賢文》原名《昔時賢文》,亦稱《古今賢文》,或簡稱《增廣》。1979年我購得的油印小冊子《增廣賢文》沒有注明出處。中州古籍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也沒有弄清《增廣賢文》的作者。新疆本如是說:“《增廣賢文》不知輯自何人,始于何時,相傳由明中葉一儒生編纂,后經明末清初士人增補而成。自清后期以來,即風靡全國,影響極大,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看來,這個小冊子的作者已經無從考察了。大約當時沒有知識產權之說,編纂者也沒有在意版權問題。

新疆本稱“《增廣賢文》中的格言有的集自雅句,所謂有的采自諺語,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勸善言、勉戒言、在家出家言,有世宦治世言、隱逸出世言,士農工商無一不備”,雖然有些夸張,但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書。我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感受,逐漸草成幾篇小文,不揣鄙陋,貢獻給眾位博友。

作于2010年1月5日

惜時如金——老玖讀《增廣》有感之二

 

北宋建立后不久,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宋朝的長治久安,防止他的“義社”兄弟們效仿他再搞兵變,聽從謀士趙普的建議,決定解除他們的兵權。他把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召集在一起,對他們大灌迷魂湯,勸他們交出兵權,及時行樂。他對這幫老哥們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倘不及時行樂,則老大徒傷悲也。人所追求的不過是多積金錢,吃喝玩樂,使子孫也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去當個地方官,買些好房好地,為子孫立業,多置些歌兒舞女,天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也無猜忌,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這些統兵大將已經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第二天非常知趣地紛紛稱疾請罷兵權。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宋太祖也賞賜他們許多錢財,打發他們到外地當個基本上徒有虛名的節度使。史家津津樂道的“杯酒釋兵權”就是這樣形成的。

“人生如白駒過隙”,這句話有些虛妄,也過于傷感,似乎宣示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不必更不用作為。然而,在一個人有限的生命中,正確地把握和利用時間,確能干出一番事業和成就。就如幽靈堡主所言:“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增廣賢文》中有諸多教導人們珍惜時間和光陰的勸導和教誨:“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曾記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人生一世,白駒過隙。”《訓蒙增廣改本》中言:“人生一世,草生一春,寸陰寸璧,一刻千金。”“山上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重定增廣》有云:“晝坐惜陰,夜坐惜燈。”

小時候學過一首《明日歌》,是明代書畫家文徵明(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次子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亦善詩、書、畫)所著,作者告誡和勸勉人們要緊緊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計劃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數的明天: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時間的主人,都能珍惜時間,惜時如金。

據《歐陽公事跡》記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年僅4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還未抄完,就已經能背誦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唯一的任務只是讀書。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成名之后,歐陽修仍然發發憤努力,筆耕不輟。他曾對其好友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啊(參見宋·歐陽修《歸田錄》)。”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上”典故。

其實,早在歐陽修幾百年前的一個學者也有緊抓一切時間,勤學苦讀的“三余”故事。《三國志·魏志·董遇傳》記載: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時間”。有人問“三余”是什么?董遇說:“冬天沒有多少農活的時候;夜間不便下地勞動的時候;雨天不好出門干活的時候。”

惜時如金——老玖讀《增廣》有感之二 - 老玖 - 淮源人家《三朝名臣言行錄》記載:《資治通鑒》的作者、宋朝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幼年時,担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及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多,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有時在騎馬走路的時候,有時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獲就多了!”司馬光懂得時間的寶貴。為了抓緊時間讀書,他用一截圓木當枕頭,稱為“警枕”,每天夜晚,“警枕”一滾動,他就立即起床,伏案讀書。久而久之養成了刻苦讀書的習慣。他在受命編撰《資治通鑒》期間,日力不足,便繼之以夜,每夜只留一名老仆陪侍,到一更二點,即讓老仆先睡,自己仍著書到深夜,然后掩滅燭就寢,剛到五更,又起身點燈,從事寫作。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現代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魯迅先生就非常珍惜時間,抓住每個可利用的時間學習、著述,終成一代大家。魯迅認為:“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生命。”當別人羨慕魯迅的成功,夸贊他是天才時,魯迅非常謙遜地回答:“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余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一再告誡人們不可耗費時間:“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年-1850年)是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巴爾扎克認為:“時間是人所擁有的全部財富,任何財富都是時間與行動結合之后的成果。”“時間是人的財富、全部財富,正如時間是國家的財富一樣,因為任何財富都是時間與行動化合之后的成果……”

在此不妨再摘錄一些名人是如何珍惜光陰的:

共產黨人的祖師爺馬克思談道:“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但也是最寶貴的東西,因為有了時間,我們就有了一切。”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敢于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認為:“善于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找得到充裕的時間。”

相反,虛度乃至荒廢光陰就會受到歷史的懲罚,中國歷史上兩位由著名文學家、藝術家出任皇帝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趙佶成為亡國之君,淪為階下囚就是非常鮮明的例子。李煜好讀書,善于作文填詞,是個詞人,又工書畫,精音律,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華的排場。然而,在政治上他是個十足的昏君,面對南唐岌岌可危的的局勢,他仍然怠于朝政,縱情聲色,填詞作文,高談佛理。北宋大軍南下攻南唐,最終他成為北宋的俘虜,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亡國奴,享受高級待遇的亡國奴。亡國以后李煜雖然給后人留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但為時已晚。宋徽宗是著名書畫家,最擅長花鳥畫,他的正書稱為“瘦金體”。但他政治上非常弱智,面對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他不思進取,生活窮奢極侈,和六賊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他還設立蘇杭應奉局,搜刮江南民間的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運送汴京,修筑“豐亨豫大”(即豐盛、亨通、安樂、闊氣的意思)的園林,名為“艮岳”,將北宋政府歷年積蓄的財富很快揮霍一空。趙佶還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竟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金軍兩次大舉南侵,北宋滅亡,爾后,趙佶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于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后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囚禁期間,趙佶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悔恨、哀怨,凄涼的詩句,如:“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在北題壁〉)。”,又有什么用呢?

也許有人會說,上述所舉都是著名人物珍惜時間的成功例子、荒廢時間的失敗例子,我輩凡人不能與其相提并論,即使我們珍惜時間也干不出轟轟烈烈的功業,揮霍、浪費時間天也塌不下來。但是,假如我們能夠抓緊時間,多干一些有益的事,自己也感到充實和提高。

作于2010年1月5日晚 

注重教化

——老玖讀《增廣》有感之三

中國是文明古國,一向號稱禮儀之邦,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美國和加拿大有感恩節,作為感謝母親的母親節也起源于古希臘,興盛于美國,教師節、護士節、父親節等都源自國外。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港澳臺地區流行起來好才時間之后,母親節逐漸被中國內地的民眾所接受。從1988年開始,中國南方的廣州等一些城市開始舉辦母親節的慶祝活動,并把評選“好母親”作為內容之一。20世紀末,隨著中國與國際的日益接軌,母親節這一節日在中國大陸各地日益推廣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母親節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中國人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一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謝。當然,中國人的母親節更有中國味道。中國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濃濃的親情。在母親節這一天,人們會送給母親鮮花、蛋糕、親手烹制的飯菜等等禮物。從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國兒童會嘗試著為母親做飯、洗臉、化妝、演奏音樂、繪制圖畫,讓母親們快樂地過節,人們在這一天除了孝敬自己的生身母親之外,還會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務的方式向更多的母親回報親情。在母親節這天,中國的母親們會舉行廚藝比賽、時裝秀等活動來慶祝自己的節日。各地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組織母親們旅游,評選優秀母親等。敬重母親,弘揚母愛的母親節,在中國已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節日,到了現在,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的母親節已經成為一個公眾必過的節日。

不過,有著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中國人對于母親節這個泊來品終究有些不爽,一些好事者提出中國應該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以便“讓天下父母心有一個得以彰顯、被認真體認的節日,讓天下子女心有一個受到喚醒、并精致表達的節日。”這些人提出,孟母堪可作為中國母親節的形象代表,用以彰顯母親的偉大和偉大的母愛,激發作為人子的愛心、孝思建議把孟母生孟子的“母難日”定為“中華母親節”。據網上調查,相當多的網友支持把農歷四月初二的孟母生子日定為“中華母親節”。

那么,孟母是何許人也?為什么能夠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

原來,孟母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孟子(名軻)的母親。孟子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孟母三遷,終于成就了孟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典故的由來(但也有人質疑孟母仉氏是一個近乎于虛妄傳說中的人物,大抵是根據《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記載附會出來的。但這些疑古論者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使“孟母三遷”這樣的故事根本不存在,孟子能夠名揚后世,其母親功莫大焉)。

相反的,也有教子不當的反面例子。《歧路燈》的主人公譚紹聞背棄了父親譚孝移臨終時要他“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囑咐,在母親王氏的嬌慣下,擇師不當,又受同輩浮浪子弟的引誘,逐步走上歧途。中途幾次在父執、良師、義仆的勸阻下想改惡從善,無奈屢次舊病復發,終至傾家蕩產(幸好在他的族兄譚紹衣的幫助下,浪子回頭,重整家業,功成名就)。

上述正反迥異的例子從一個側面說明教育、教化對一個孩童的成長是如何重要。中國自古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和教化。《三字經》有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嬰兒降世以后,幾乎如一張白紙。每個為父為母者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秉承“玉不琢,不成器”的宗旨,絞盡腦汁地訓導(相當程度上是擺弄)自己的孩子。這些人煞費苦心的結果,也許如其所愿,孩子成就了一番事業,使他們很有成就感,覺得功夫不負有心人。但也有的適得其反,讓他們哀嘆“竹籃打水一場空”。

《增廣賢文》也一再強調家長要對子女進行教育、教化,文中曰:“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這里的“教”我理會為不能局限于“教育”。在舊時經濟極其不發達的情況下,相當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家長是難以滿足子女們學習文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時間里,也有好多人沒有入學識字)、接受教育(女孩受舊時習俗影響,更不能學習文化)的。然而,沒有文化并不等于沒有接受教化。那些木不識丁的家長遵循古禮教導子女要對父母和長輩孝敬,對兄弟姊妹友愛,對親朋好友親近,待人以誠,當個良民,守住做人的最低界限,不違法亂紀。事實上那些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的人并不是沒有見識,反倒是好多人學富五車卻闇于大體。我堂伯父家的大兒子(我叫大哥),貌不驚人,五短身材,大字不識一個,卻名重鄉里。原來,大哥極有見識,出口成章,世事洞明,待人接物都中規中矩,對父親孝順,對弟兄愛護,對鄰居們一團和氣,對親戚、朋友親敬,不說過頭話,不干違法事。相當多的識文斷字的人遇到難事,反倒要向他這樣一個文盲求教。村里有誰家娶媳婦時,往往請他來“撒帳子”。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近千年前宋真宗趙恒的這首《勸學詩》觸動了好多人的心懷。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和科舉考試的影響,《增廣賢文》還是側重于勸導家長想法設法對子女進行教育:“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因為“欲昌和順須為善,要振家聲在讀書。”在當時只有進行科舉考試才能出仕的情況下,“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因此,“積錢積谷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窮文富武”,在舊時那種窘迫的經濟條件下,能夠供子弟讀書是要付出代價的,需要節衣縮食,“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孫兒夜讀書”。然而,為了子孫的百年大計,家長們還是愿意付出犧牲的,“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鐘粟”,“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兒孫個個賢”。這些莘莘學子們身負家長的希望,刻苦攻讀,終有撥云見日之時,一旦成功,不但自己的境遇改觀,也能光宗耀祖,“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

如今,科舉考試已經廢除了百余年了,讀書入仕已經不可能了。但古人重視教育、教化的做法仍值得現代人效仿。在現代日新月異的今天,《義務教育法》規定,每個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學校教育,以便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當家長的還要言傳身教,配合學校教育讓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作于2010年1月6日

夫妻相處之道——老玖讀《增廣》有感之四

《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

人是高級動物,終究還有動物的本能。因此,動物有公母之分,人有男女之別。動物到一定時候要匹配,男女到了一定年齡要婚嫁。青春期過后,男子求偶,女子思春。男有室,女有歸,社會才能和諧。相反,假如怨女曠夫大量存在,就會引起社會的混亂,陰陽失和。按照古人的陰陽天人感應觀念,必須陰陽和諧才好,而陰陽和諧,在人就是(孟子主張的)“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理想境界,在天就是四季如常風調雨順的好氣候。

周代結婚年齡一般規定男三十歲,女二十歲,《周禮》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禮記》:“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筓,二十而嫁。” 漢章帝時頒布的《白虎通》是對經學的最終統一,在嫁娶一節這樣論述: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年齡相配)男三十,筋骨堅強,任為人父;女二十,肌膚充盛,任為人母。合為五十,應大衍之數,生萬物也。故《禮記》曰:“女子十五許嫁,笄而字。”。然而,從春秋戰國以降,現實生活中,為了繁衍人口,一般奉行早婚。

在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之前,中國長期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作為一種婚姻制度,中國歷代法律都明確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丈夫只能有一個妻子。《唐律》有言:“一夫一婦,不刋之制。有妻更娶,本不成妻。”然而,這里的“妻”只是指家中的正妻、嫡妻,舊時的法律又允許男子享有多個性伙伴,這就是以“妾”、“媵”、“婢”、“侍女”、“外室”乃至“通房大丫環”、“身邊人”、“本來人”、“供過人”、“針線人”、“堂前人”、“劇雜人”等面目出現,供男子玩樂、服役的女性。

正因為妻的地位如此重要,舊時對男子娶妻,有嚴格的程序,必須明媒正娶,通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佳期、親迎,方才完成成婚禮儀。《禮記·昏義》:“婚禮者,禮之本也”;“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而妾與婢沒有任何“人格獨立性”,只是供“耍弄”的,則可以用任何方式、任何手段引進門,或買或誘,或拐或詐,《唐律疏義·戶婚律》說:“妻者齊也。秦晉為匹,妾通賣買;等數相懸,婢乃賤流,本非儔類。”

婚姻既然是通兩姓之好,一旦結合,不能輕易離異,唐朝規定,妻子只有犯了“七出”之條(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男方才能休妻。一旦家中正妻病故或者離異,男子可以另娶,除非情況特殊,不得以妾為妻。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或曰民權)召集諸侯會盟時,盟約之一就是“勿以妾為妻”。《唐律疏義·戶婚律》說:“若以妻為妾,以婢為妻,違別議法,便虧夫婦之正道。” 《大清刑律·戶婚律》規定:“凡以妻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

然而,民間向有“富易妻,貴易交”之諺,在這種情況下,東漢名士宋弘“貧賤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說便顯得彌足珍貴。

掉了那么長時間的書袋,才轉入正題,《增廣賢文》所談的“夫妻”是家庭的男女主人。關于夫妻如何相處,《增廣》提出很有見地的主張。

一、珍惜夫妻緣分

儒家以家庭為基礎推出治天下之道,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生活單元,家庭是最基本的集體,是培養集體意識,集體主義精神的啟蒙課堂,從小家到大家到國家。因此,儒家認為倫理王教從夫妻開始。孔子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

《增廣賢文》如是說:“一日夫妻,百世姻緣。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兩個成年男女,經過相當復雜的程序,相互結合,組成家庭,雙方都要珍惜這來自不易的緣分,期望白頭諧老。

二、夫妻相親相敬

《增廣賢文》指出:“夫妻相和好,琴瑟與笙簧。”婚姻既然是結二姓之好,賢和禮是夫妻共同的操守,保持家庭和睦的關鍵在于夫妻恩愛,以禮相待。“是以《禮》貴男女之際,詩著關雎之義。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女誡·夫婦第二》)

1.夫妻平等對待,丈夫首先要尊重妻子的人格

《增廣賢文》上講:“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凄。”《訓蒙增廣改本》上講:“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兩者都談到要尊重妻子。

“妻者,何謂?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妾者,接也,以時接見也”(《白虎通·嫁娶》)。“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昏禮》曰:‘夫親脫婦之纓。’《傳》曰:‘夫婦判合也。’”(《白虎通·三綱六紀》)

據《后漢書·方術列傳上·樊英》記載:東漢名士樊英患病,妻子派婢女探問,樊英竟起身下床答拜。時人不免詫異,樊英解釋說,“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

成語“相敬如賓”、“舉岸齊眉”都說明丈夫妻子之間平等相待。

2.妻子要發揮賢內助的作用,諫諍丈夫出言無忌

《增廣賢文》上講:“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訓蒙增廣改本》云:“家有賢妻,男兒不遭橫事。” 《重定增廣》上講:“國亂思良相,家貧思賢妻。”這就證明,妻子在家庭是不可或缺的,妻子對丈夫有輔弼之功。

《白虎通·諫諍》云:“妻得諫夫者,夫婦榮恥共之。”

夫妻相處之道——老玖讀《增廣》有感之四 - 老玖 - 淮源人家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漢明帝馬皇后是是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小女,永平三年(60年)立為皇后。她自幼聰明好學,才思過人,通達賢明,能誦《易》,好《春秋》、《周官》、《董仲舒書》。漢明帝見馬皇后讀書很用功,想試試她究竟有沒有才識。他把大臣們的奏章拿來給她看,問她應該怎么處理。馬皇后仔細斟酌一會兒,提出的處理辦法很有見地,一條一條講解得頭頭是道。此后,凡是遇到難以論決的事情,漢明帝總是跟馬皇后商量,認真聽取她的意見。

一千多年后,又出現了一位非常賢明的馬皇后,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史載,馬皇后“有智鑒,好書史”。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里,馬皇后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采納。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二歲的馬皇后病逝。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并愿“子孫皆賢,臣民得所”。馬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明史》贊揚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3.丈夫對妻子親而不昵

夫妻既然相待以禮,丈夫對妻子的愛也要有度,不能縱容。

唐中宗李顯和妻子韋氏本是一對恩愛夫妻。李顯當皇帝不到一年,就被他的母親武則天流放到均州房陵(今湖北房縣)。李顯和妻子韋氏同行,旅途中生下女兒,起名“裹兒(即以后的安樂公主)”。在房陵期間,李顯終日提心吊膽,每當武則天派人來“看望”就心驚肉跳,寢食難安,甚至想自殺,擺脫這種痛苦。韋氏顯得非常豁達,她安慰李顯說:“福禍相依,事情總會有變化的,為什么要想到死呢?你用不著如此害怕。”經過韋氏的安慰,李顯才安靜下來。李顯和韋氏就這樣相依為命,在房陵度過了十多年艱苦的生活。患難見真情,夫妻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一次,李顯感到的握著韋氏的手向她起誓一旦重登皇位,一定讓她各方面快快活活。李顯絕對沒有料到,他的這個誓言釀成大錯,使自己陷于萬劫不復的境地。

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病危,李顯被接回宮中。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擁立李顯為帝(唐中宗)。韋皇后對唐中宗說:“十多年的苦難,我們已經受夠了,現在就要過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李顯整天吃喝玩樂,不論什么事情都聽眾韋氏的安排,有求必應。李顯的縱容,導致韋皇后野心和權力欲更加膨脹,在朝中為所欲為,以至連李顯自己也承認朝中只有韋皇后,不知有中宗。最終,韋皇后為了把持朝政,安樂公主為了當皇太女,兩個利欲薰心、心如蛇蝎的壞女人合伙密謀,在神龍殿毒死了唐中宗。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對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地位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將毛澤東從神壇上請了下來。然而,包括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在內的一幫人還在繼續造神,試圖將毛澤東塑造為亙古第一人(他永遠超越不了“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孔子)。毛新宇還鼓噪要把毛澤東的誕辰和忌辰就像朝鮮金日成那樣定為法定國家節假日或紀念日。在其妻子江青問題上,我覺得毛澤東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明知演員出身的妻子不具備政治家的條件和品質,卻還要將其推動前臺,當什么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中共九大時,根據其授意,將其塞進政治局(十大時連任),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正是毛澤東的縱容、指使,才使“我本善良”的一個相當出色的藝術家成為政治幫兇,干了許多見不得人的壞事。江青如此下場,其親愛的丈夫、一生崇敬的導師毛澤東難辭其咎。

4.妻子維護丈夫威信,幫忙不添亂

《增廣賢文》云:“癡人畏婦,賢女敬夫。”這句話就是告誡妻子,要千方百計地維護丈夫在家庭的威信,幫忙不添亂。

宋孝宗之子趙惇為太子時,娶節度使李道女兒李鳳娘為妃。這個妃子出身將門,自幼養成一種強悍之氣,又生性忌妒,對趙惇約束很嚴,不許他寵愛別的妃妾。宋孝宗禪位于趙惇(宋光宗),李鳳娘被立為皇后,她對皇帝的鉗制和管束更加嚴厲了。一次,宋光宗盥洗,見捧水宮女的手生得又白又嫩,不由得流露出喜愛之色,李皇后恰好在一旁看見。過了幾天,皇后派人送人一個盒子給皇帝,說是內裝皇帝心愛之物。光宗打開一看,竟然是捧水宮女血淋淋的一雙手。光宗又氣又恨,敢怒而不敢言。不久,李皇后又乘光宗到城外舉行祭天大典的機會,將其寵愛的黃貴妃處死。光宗明知是皇后下的毒手,但驚駭傷心之余,除了哭泣,連質問皇后的勇氣都沒有。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與第二天祭祀時發生的一連串怪事,直接導致光宗的精神徹底崩潰。李氏一向對孝宗夫婦傲慢無禮,一次,孝宗皇后謝氏好言規勸她注意禮儀,她竟惱羞成怒,反駁道:“我是官家的結發夫妻!”言外之意,是譏諷謝氏由嬪妃冊為中宮,引起孝宗的憤怒,當即準備廢后。孝宗廢后的警告對李氏來說,時時如芒刺在背。為了保住鳳冠,她更得牢牢地控制住光宗,使其疏遠孝宗,只相信和依賴自己。光宗的病情時好時壞,無法正常處理朝政,這正中李氏下懷。從紹熙三年開始,“政事多決于后”,大權旁落李氏之手。然而,她既無興趣也無能力參決朝廷大政,權力對她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娘家大撈好處。她封娘家三代為王,侄子孝友、孝純官拜節度使,一次歸謁家廟就推恩親屬26人,172人授為使臣,下至李家門客,都奏補得官。李氏外戚恩蔭之濫,是南宋建立以來所沒有的。隨著光宗病情的惡化,政局也開始動蕩不安,群臣再也無法容忍這個瘋子皇帝。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韓侂胄等人擁立嘉王登基,是為寧宗;李氏自然也一道被遺棄,無論她如何潑悍,終歸無濟于事。

家和萬事興。每對夫妻都有各自的相處之道。拉拉雜雜地寫的這么多,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敬請博友們指正。

作于2010年1月10日

 

 轉載自 http://tongboxu.blog.163.com/blog/static/12162327120100511440845/

 

 


老玖 2011-04-22 02:14:00

[新一篇] 沒有贏家的游戲

[舊一篇] 云臺28將是哪些人,立下什么功勞,排名又是什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