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與當代形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04)11-0017-04
    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價值承諾,一直是理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特別是江澤民“七一”講話把它提出以來,更是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學界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往往過于理想化、抽象化甚至神秘化,缺乏對其現實問題及其當代形態的理性思考。因此,還需從理想與現實辯證統一的視域,對人的全面發展作一番重新審視。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有其特定的涵義和指向,它是馬克思通過對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深入考察,對人的發展的三大形態理論的深刻分析,而作出的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價值承諾,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從本質上講,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就是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主體性特征的全面拓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體現。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P18)人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2](P270)一言以蔽之,人的本質 在于他的社會性。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實質上也就是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過程,人的 自身解放過程。具體來說,也就是把人的個性、人格、體力、智力等僅僅以潛能形式沉 睡于人體內的各種本質力量的喚醒,使其盡可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也使人的思想道德、 精神境界、社會關系、認識水平等都能得到全面的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體現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它是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過程中逐步展開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這也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3](P330)
    第二,人的依附關系的完全擺脫。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前資本主義階段的“自然共同體”中,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缺乏獨立自由活動的能力與條件;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共同體”中,盡管人們有一定的獨立自由活動的能力與條件,但又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商品泛化,人們仍然難以從對物的依賴狀態中解放出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也就仍然難以實現;只有在未來共產主義“自由人的聯合體”中,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與完備,人們才能擺脫來自“人”和“物”的羈絆與依附,“人終于成為自己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P443),這時,“社會的每一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 能和力量”[5](P373),從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人的工作職能的自由轉換。馬克思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的生活狀態時,首先提出的是工作職能的自由轉換。對此,馬克思通過對機器大生產的透徹分析后,明確指出:“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4](P534)這種工作職能的自由轉換,將使人們沒有特殊活動范圍的限制,可以在任何部門內自由的發展,人人都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5],這樣,就不會使人固定在某一社會角色或某一社會活動之中,造成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某種能力片面發展的結果。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個人適應不同的社會需求,把各種不同的社會工作職能當作可以相互交替的生存方式來操持,從而使人的各種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樣,既體現了勞動的自主性,又體現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6]。
    第四,人的能力素質的不斷提高。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相對的歷史范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概念,它并非是指每個人都能達到全知全能,而是指構成人的能力和素質的主要的基本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培養和不斷提高。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也明確提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1](P223)人的能力素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既包括體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潛在能力,又包括現實能力;既包括從事物質生產的能力,又包括從事精神生產的能力;等等。當 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能力素質主要是指體力和智力,人的全面發展也主要是指 以體力智力為核心的多方面能力充分自由的發展。對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 ,只有在未來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將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 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機會”。
    第五,人的個體需要的全面滿足。需要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動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P286)人的全面發展的動機是由人的需要所引起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也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而所謂需要,是指主體對客體的依賴和攝取狀態,是指人們對某種東西缺乏時所產生的主觀意向,是個體對延續和發展自身的穩定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一旦被主體意識到了,就以動機的形式,支配人的行為,并力圖通過人的行為來滿足人的需求,消除人的匱乏感。人的需要是客觀生活條件的反映,而客觀生活條件的變化發展是無限多樣的,這就決定了人的需要也具有無限多樣性,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有低層次需要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有高層次的需要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滿足一種需要的過程會引起另一種需要或多種新的需要的產生,并且這一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同時,人的需要也具有社會性,要受到社會客觀物質條件等方面的制約,人們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地獲得人的需要的滿足。只有到了未 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的道德境界極大的提高,這時人的個體 需要才可能得到全面的滿足,而人的個體需要的全面滿足過程歸根到底也就是人的全面 發展過程。
    當然,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人們還可以從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詮釋,但不管怎樣,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體現、人的依附關系的完全擺脫、人的工作職能的自由轉換、人的能力素質的不斷提高、人的個體需要的全面滿足等,這些都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都是人們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當代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描述的是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圖景,是針對擺脫“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而提出的。那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兩種依賴關系是否依然存在?人的全面發展的當代形態又是如何,又將如何?對此需要我們作出冷靜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1、人的全面發展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充分體現了對“人”的依賴關系和對“物”的依賴關系的雙重擺脫的價值取向,將對人的全面發展起到有利的激勵和推動作用。因為市場經濟要求以人的獨立、自由、平等來消解“人”的依賴關系,強化人的主體意識,發掘人的主體潛能;而社會主義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反對把人變成“物”的奴隸,力求避免資本主義社會那種人對“物”的嚴重依賴關系。
    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正如馬克思所論述過的,市場經濟所導致的人的發展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物化的,這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為市場經濟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機制,有著殘酷的競爭性,在自由、平等、分工、競爭的背后是市場化帶來的強大的價值動力——對利益的追求。而市場經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必然在其本質上造就帶來利益最大化的片面發展的個人。個人的片面發展既是市場經濟的結果,又是市場經濟的前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一面,存在著對人的全面發展不利的負面效應,如惟利是圖、利已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把科學技術工具化、目的化等現象。所以,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必然要受到“物”的制約。為了克服這種制約,就必須形成市場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良性互動的機制,通過市場經濟體制的規范化運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的激勵作用,又揚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人的發展的片面化傾向。
    2、人的全面發展受到現實生產力的制約。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人是生產力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本身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也只有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只有通過生產力的發展,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物質文化條件,才能把人的各種素質和潛能發揮出來,滿足人的需要,完善人的個性。然而,我國的現實生產力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發展很不平衡,勞動生產率不高,物質文化財富還不夠豐富,人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還不充裕,總體水平還相當落后。這樣,人的全面發展必然受到現實生產力的制約。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產力,為人的全面發展夯實牢固的物質基礎。
    3、人的全面發展受到上層建筑的制約。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一個和諧、寬松的社會環境和自由、民主的政治環境。民主作為一種制度是人類政治解放的必然要求,其涵義是人民當家作主、積極參與國家管理。政治解放和積極參與國家管理都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殘余影響還在通過各種形式頑強地表現出來,如官僚主義、任人唯親、拉幫結派、長官意志、權錢交易等現象依然存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嚴重影響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民主政治體制改革既要肅清封建殘余對人的依賴關系的影響,又要擺脫資本主義殘余所顯示的對物的依賴關系的影響,最終清除整個上層建筑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制約因素。
    4、人的全面發展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理想目標和主觀愿望,能否實現,除了社會的客觀因素制約以外,還有自身的主觀因素制約。其主要表現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與個人的思想觀念變革相對滯后的矛盾;自由民主權利的擴大與個人享有這種權利的能力有限的矛盾;個人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的增強與個人的自身素質有限的矛盾;自身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與其實際行動缺乏的矛盾;還有根本就沒意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或者說對此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等等,這些自身的主觀因素都限制了人的全面發展。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要從社會客觀條件入手,又要從人的自身能力素質入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綜上所述,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的全面發展的當代形態要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我們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去抽象地談論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應通過冷靜的思考,清醒地認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由理想目標轉化為社會現實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三、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與當代形態的辯證關系
    1、理想與現實的辯證統一。著名學者俞吾金教授指出,馬克思和中國學者所說的人的 全面發展都是理想狀況中的目標,事實上每個時代人的全面發展都只是具有相對的意義 。特別是在信息時代,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會提出更高要求,換言之,人的全面發展是 永無止境的,是人們在理想狀態中所追求的目標,毫無疑問,這個理想中的目標會對每 個人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7]。現實如果沒有理想就會變得暗淡無光。同時,人 的全面發展必須扎根于現實社會的土壤之中,實踐條件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多大的可能性 空間,人就有可能在多大范圍、程度上得到發展,理想如果脫離現實就會變得虛無飄渺 。因此,我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既要牢固樹立人的全面發展理想,更要腳踏實地地創造 條件為理想而奮斗。忘記人的全面發展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方向;離開現實 工作而空談人的全面發展理想,就會脫離實際。
    2、過程與目標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對此,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并不是人類的發展目標”[4](P131),人類的發展目標是“通過人并 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4](P120),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然而,人的全 面發展目標并不是在共產主義社會突然實現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是連續性與階段性、量的積累與質的升華相統一的過程。從人的全面發展的歷程來看,它已經有過人對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即前資本主義階段,以及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階段,即資本主義階段。現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對人的依賴關系和對物的依賴關系雙重擺脫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人的全面發展的階段和過程,就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在當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堅持不懈地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與目標的辯證統一。
    3、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價值承諾和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它是絕對的,不可動搖。因此,“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8](P179)另外,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沒有絕 對的標準。在不同的時代,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必然會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不 同要求。具體而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把人的全面發展的絕對要求與相對標準結 合起來,把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追求與現實努力統一起來,這樣,人的全面發展既不失 理想的高度,又不失現實生活中的可操作性。
    4、全面與片面的辯證統一。縱觀歷史,人的全面發展總是以某種“片面”或“代價”的形式來實現人類自身的進步,因而,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來說,應正確地理解全面發展與片面發展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要堅持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失去目標,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努力的方向。事實上,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就向人的全面發展逼近一步;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要知道和掌握所有知識絕無可能,試圖無所不知,結果一無所知。一個真正敢于面對現實的人,他就應該懂得另一個生活真理,即他永遠只能片面地發展自己。也就是說,他必須有自知之明,必須對自己的天賦、能力和現狀進行認真的反思并片面地發展自己身上最見長的、最有可能的成功因素。對此,黑格爾在《小邏輯》中寫道:“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終歸于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全面發展既無可能,也無必要,要有所為,必有所不為。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永遠只是具有相對的意義,它只是個人和社會追求的一種目標,這種目標的實現必然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必然也只能建立在個人片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片面發展是走向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5、目的與手段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第一,從人與人的互動關系來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種理想人格,要求每個人的自我主體與同樣作為主體的他人在自我實現中互為目的,互為手段,并在社會生活中求得相互間目的與手段關系的和諧發展,因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僅不妨礙他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相反,會成為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提 和基礎。人的全面發展對自我主體而言是目的,對他人而言又是手段,這樣也就實現了 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意義與手段意義的辯證統一。第二,從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來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的目 的。但過去我們在講人的全面發展時,很大程度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原則,并沒有把它 作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而僅僅只把它作為社會發展的一種手段,與此相反,卻把生 產力發展、現代化實現作為目的去追求,這實際上顛倒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事實上, 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他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和重要資源,即手 段;另一方面,他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受益者,即目的。因此,人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 中主體位置確定不移的占有者,人是社會發展的手段與目的的統一體,如果社會發展不 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社會發展就將失去目標和意義。所以,“從最廣泛的意義 上說,人的發展是人類的最終目標,與其他方面相比,它應占絕對優先的地位。”[9]( P150)
    總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承諾,它是激發人們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具有絕對性意義;作為當代形態,它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具有相對性意義。只有把握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承諾與當代形態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才可能化為現實社會生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太原17~20B1哲學原理陳金明20052005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價值承諾,是激發人們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具有絕對性意義;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形態,又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具有相對性意義。因此,在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要把價值承諾與當代形態兩個視角結合 起來,清醒地認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這樣既不失理想的高度 ,又不失現實生活中的可操作性。人的全面發展/價值承諾/當代形態/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promise of value/contemporary formation本文在一種較寬泛的意義上使用“技術批判”這一概念,用以指韋伯之后出現的對現 代社會技術問題的各種哲學批判,它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工具理性批判”、海德格 爾的“技術的追問”,等等。陳波文華,男,1940年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譯審,10073The Promise of Value and Contemporary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
   CHEN Jin-ming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11,China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 acting as a promise of vaule is an ideal object which inspires people to strive for and has an absolute sense;While acting as a contemporary formation,it is restricted by all sort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and it has a relative sense.Therefore,we should combine the promise of value and the contemporary formation,and see clearly the protracted nature,complexity and formidableness during promoting 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Thus,it neither lose ideal height ,nor loses possibility of operation in real life.華僑大學,福建 泉州 362011 作者: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太原17~20B1哲學原理陳金明20052005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價值承諾,是激發人們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具有絕對性意義;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形態,又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具有相對性意義。因此,在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要把價值承諾與當代形態兩個視角結合 起來,清醒地認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這樣既不失理想的高度 ,又不失現實生活中的可操作性。人的全面發展/價值承諾/當代形態/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promise of value/contemporary formation本文在一種較寬泛的意義上使用“技術批判”這一概念,用以指韋伯之后出現的對現 代社會技術問題的各種哲學批判,它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工具理性批判”、海德格 爾的“技術的追問”,等等。陳波

網載 2013-09-10 21:54:46

[新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初探

[舊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現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