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近幾年來,我國農業連續豐收,農民收入穩定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為保證市場有效供應,抑制通貨膨脹,改善人民生活,支持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正確分析估價我國的農業和農村形勢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總的說是比較好的,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主要標志如下:一是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1997年盡管遇到歷史上罕見的大旱,糧食總產量仍達到4925億公斤,是歷史上的第二個高產年,人均占有395公斤以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棉花、糖料、肉類、水產品、水果、蔬菜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人均肉類、禽蛋、水產品占有量都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在糧食穩定增長的同時,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鄉鎮企業都有較大發展。近3年,林牧漁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41%上升到47%;鄉鎮企業增加值由1.1%萬億元增加到1.8萬億元。三是農產品供給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絕大多數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全國城鄉農產品供應豐富,價格平穩。四是農民收入有新的增加,消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改善。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0元,按可比價格計算,3年增長了19%。農民的吃、穿、用、住都有明顯改善。五是扶貧攻堅步伐加快。1997年全國有800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貧困人口總數降至5000萬。六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狀況有所好轉,農村社會穩定。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事業都有新的發展,群眾精神面貌較好。
  近幾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領導因素。從中央到地方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業的領導。各級黨政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抓農業的力度加大。二是政策因素。黨的農村基本政策一直是穩定的。黨中央、國務院針對農民反映強烈的“一低一高一重”等問題,采取了正確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三是投入因素。中央、地方、集體、農民都增加了對農業的投入。各項支農資金有較多增加。化肥、農藥、農機、柴油、農膜等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比較充足。四是科技因素。科教興農步子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面積擴大。近兩年科技因素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都達到39%以上,比過去提高了四到五個百分點。五是抗災因素。近兩年各地抗洪抗旱措施得力,大大減輕了災害損失。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連續豐收之后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不少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下跌。目前,糧棉油、肉、蛋、蔬菜、水果、水產品等都存在這種情況,有些產品盡管降價,仍然難以賣掉。二是國家為保護農民利益,敞開收購糧食、棉花,儲備大量增加,這是好事,但財政負担加重,糧棉掛購帳增多。三是農民收入增幅減小。去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比上一年下降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影響農業投入,而且影響工業品銷售,是一個關系全局的問題。四是向農民亂伸手,加重農民負担。有些地方和部門認為近幾年連續豐收,農民收入增加了,可以向農民多收費、多要錢物,以致不合理負担出現反彈,農民反映強烈。五是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性加大。六是有些地方出現了放松農業的苗頭。有的地方已經出現縮減糧田面積、取消農業扶持政策、減少農業投入、撂荒土地等苗頭。這是一個危險信號,要引起高度重視。以上這些問題,都關系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如果解決不好,農業發展的好勢頭難以保持,甚至可能掉下來。
  同時還要看到,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諸多因素,并沒有因為幾年豐收而得到根本轉變。一是人多地少、人增地減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全國每年增加人口1300萬左右,減少耕地幾百萬畝,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16畝,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今后人增地減的趨勢很難逆轉,人多地少的矛盾只會加劇,不會緩解。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基本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目前,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失修相當嚴重。全國主要江河抗洪標準偏低,三分之一的大中型水庫帶病運行,70%的大型灌區老化損壞,遇到大的旱澇災害勢必帶來嚴重危害損失。三是農業生產粗放經營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科技進步因素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低,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不夠普遍。四是農業保護支持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總之,我們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可估計過高,對農民的富裕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對農產品的供給能力不可估計過高;對我國農業受氣候影響的程度不可估計過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可估計過低,對農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可估計過低。
      二、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及其完成措施
  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穩定和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農產品總量,穩定農村社會秩序,力求農村改革有新突破,產業結構調整有新進展,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有新提高,農民收入有新增長。
  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具體任務是: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900億公斤,棉花總產量穩定在8000萬担;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鄉鎮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平穩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完成上述任務,將為如期實現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紀末糧食總產量達到5000億公斤、農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完成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我們要繼續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從各方面加強農業、扶持農業。第一,在國民經濟的總體布局上,要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關系,確保農業生產與非農業生產協調發展。要在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安排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安排工農業兩大門類資金投放的比例。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在優先保證農業資金的前提下,再安排其他建設項目。第二,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農業投資機制。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資金、基建資金、信貸資金,都要增加用于農業的比重。二是引導社會資金向農業投入。近幾年,有些地方通過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水利建設基金等,對增加農業投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招商引資,吸引外商投資進行農業開發。四是發動集體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向農業投資投勞,尤其是要增加勞動積累。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對農業的保護體系。主要包括三項制度:一是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按照農業生產成本,并考慮生產者的利益,確定合理的保護價,以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二是重要農產品儲備調節制度。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農產品,通過儲備進行吞吐調節,把市場波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三是農產品風險基金制度。因實施儲備調節和保護價格制度所產生虧損由風險基金支付,所產生的盈利納入風險基金管理。我國已建立了糧食風險基金制度,其他主要農產品也應逐步建立起來。
  (二)堅決穩定和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切實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的積極性。黨的十五大、一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突出強調要穩定和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我們一定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密切結合當地實際,把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第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政策,堅持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農民關心黨的政策,最關心的是土地承包政策。農民看黨的政策變不變,首先看土地承包政策變不變。穩定土地承包政策,延長土地承包期,直接關系農民的積極性、農村的發展和穩定,一定要把這項安定人心、穩定農村的大政策落實好。各地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第一輪承包到期的地方,都無條件地延長30年不變。承包方案要經過群眾民主討論決定,要與農民簽訂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向農民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對強制推行“兩田制”、強制推行規模經營、強制從農民手中收回承包地高價發包、多留機動地、提高承包費等問題,必須加以糾正,妥善解決。對于土地使用權流轉和搞適度規模經營,一要具備條件,二要群眾自愿,絕不準強制。第二,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減輕農民負担的政策。對減輕農民負担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三令五申,緊抓不放。各地各部門為減輕農民負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地方,特別是糧棉主產區問題還相當嚴重。減輕或加重農民負担,絕不是少收還是多收幾個錢的問題,而是保護還是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從政治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担工作的決定》,嚴禁對農民的一切亂收費、亂漲價、亂罚款,嚴禁各種攤派行為。第三,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按保護價敞開收購余糧的政策。這一政策,深受廣大農民歡迎,要繼續貫徹執行。凡是農民出售的余糧,都要做到不限收、不拒收、不打“白條”。供銷社要嚴格按照國家政策,做好棉花收購工作,不準停收、限收、壓級壓價,不準拖欠棉農的賣棉款。第四,要不折不扣落實好中央扶持農業的政策,管好用好各項支農資金、扶貧資金、救濟資金,使這些資金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于挪用、扣留以至私分貪污支農、扶農、救濟農民的資金、物資的行為,要嚴肅處理。
  (三)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要按照“三個有利于”的原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改革力度,解決影響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第一,要在調整完善農村所有制結構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發展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同時,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關部門要在工商登記、規劃用地等方面給以必要的支持,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引導他們依法經營,按章納稅,改善管理,健康發展。第二,要在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方面有新的突破。集體企業的改革,要因企制宜,形式多樣。基礎條件好的企業,可以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組建股份公司和企業集團;一般企業,可以實行承包責任制、股份合作制;小型、虧損企業,可以搞兼并、聯合、租賃、轉讓、拍賣,放開搞活。實行股份合作制,也應當是多種形式。第三,要在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方面有新的突破。農民自主建立的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其它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組織,多數是以農民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有利于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供銷合作社要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以理順產權關系、轉換經營機制為核心,以基層社為重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要按合作制原則,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試辦農村商業銀行,完善以合作金融為基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制,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第四,要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改革糧食流通體制的基本思路是“四分開一完善”,即實行政企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開、新老糧食財務掛帳分開,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中央與地方責權分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適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
  (四)調整和優化結構,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從整體看,我國農業已經具備了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的能力。在確保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不斷增加的同時,如何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使生產更符合市場的需求,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已經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越來越突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按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加快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使之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具體做法:一是面向市場,調整優化結構。在農業內部,要在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放手發展畜牧業、水產業、林果業、蔬菜業,發展多種經營。要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多次增值增利。各地要圍繞本地主導產業,有計劃地辦好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鄉鎮企業要重點發展以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三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運銷業。改造國有倉儲設施,鼓勵、引導社會各方面投資興辦倉儲設施和儲運企業,支持農民發展儲運專業戶、儲運聯合體和儲運合作社。四是加強農產品的加工、儲藏、保鮮、包裝等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引進。做好質量、衛生標準制訂和監督檢查工作。
  (五)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是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化轉變的有效途徑,也是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有效途徑。要積極做好引導和扶持工作,使這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得到健康發展,在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第一,要堅持市場導向,確立區域性主導產業,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品。第二,要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轉化、銷售服務的作用。凡是能夠帶動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不管是何種所有制,都可以成為龍頭企業,并盡可能做到大(規模大)、高(水平高)、外(外向型)、新(產品新),以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三,要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實行產銷聯合,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規范各自的行動。提倡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收購、按農戶出售產品數量返還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結成風險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六)加強基礎建設,實施科教興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要上新的臺階,必須下大氣力強化各種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第一,要堅持不懈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十五大把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規劃,逐步落實。第二,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革命。實行科教興農,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根本大計。各級領導要把農業科技真正擺到第一生產力的位置。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強化基礎研究,增強技術開發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把現有的適用技術組裝配套,大范圍推廣應用,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三,要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的成功之路。要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加大綜合開發投入,擴大開發規模,提高開發效益。堅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有選擇地把一批項目開發區建成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完善“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機制,嚴格項目管理,確保專款專用。
  (七)進一步打好扶貧攻堅戰。要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幫助貧困地區群眾盡快解決溫飽問題。去年全國解決了8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解決最多的一年。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到本世紀末實現扶貧攻堅目標,任務極其艱巨,時間越來越緊迫。今后3年,去掉農村喪失勞動能力的社會救濟對象,每年至少要解決1000萬以上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要把扶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動員全黨和全社會的力量抓好這項工作,各級都要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切實管好用好扶貧資金,堅持扶貧到戶,提高使用效益。堅持扶貧信貸有償使用,解決扶貧貸款財政化、還貸率低和使用效率低的問題。加強東西協作,繼續推動地區、部門、企業對口幫扶,廣泛開展群眾性扶貧濟困活動。積極推廣開發式扶貧的成功經驗,集中力量搞好基本農田和小型、微型水利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條件,解決好群眾口糧和人畜飲水問題。積極推廣向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和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特困戶的做法,把扶貧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認真做好貧困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把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更好地結合起來。
  (八)加強農村基層的基礎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強農村基層的基礎建設,就是以實現“五個好”為目標,著重抓好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以增強服務功能為重點的經營體制建設,以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民主制度建設,解決好“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問題。同時,要把村級民主制度建設擺到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抓出成效。要完善村級民主選舉制度,由村民直接選舉村委會干部;完善村民議事制度,村里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不能只由少數人說了算;完善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村民公開財務收支、計劃生育指標、宅基地審批、農民負担、水電費收繳、集體經濟項目承包和群眾關心的其它事項,讓農民放心滿意。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必須有領導、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把發揚民主同依法辦事統一起來。既要保證農民群眾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又要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學會正確行使民主權利。防止宗族勢力和非法宗教活動干擾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健康發展。要加強對農村干部的思想、理論、作風教育,特別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和政策、作風教育,解決好為誰服務、為誰掌權、為誰謀利益的問題。
  
  
  
發展論壇濟南26~28,32F2農業經濟艾云航19981998艾云航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局長研究員 作者:發展論壇濟南26~28,32F2農業經濟艾云航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5:03

[新一篇] 依法治國和憲法至上論

[舊一篇]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途徑——教師發展學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