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列寧的《哲學筆記》的理論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我國自哲學思想解放以來,隨著真理的實踐標準、實踐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系統論關系的討論的發展,列寧的《哲學筆記》的辯證法和實踐論的卓越思想引起了哲學界的高度重視,研究不斷深入,不僅有高學術水平的論文不斷發表,而且先后出版了幾本有價值的學術專著,如黃楠森、王東、卞敏等學者的專著。論著發表較早、影響較大的是黃楠森老師。黃老師是國內研究《哲學筆記》的專家,60年代就主編了《哲學筆記》的注釋材料,198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第6 期發表了《列寧〈哲學筆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發展》并引起了爭論。隨后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列寧〈哲學筆記〉與辯證法》,這對我研究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哲學筆記》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我依照黃老師所理解的列寧的辯證法要素16條這一辯證法體系的雛形建構了唯物辯證法新體系〔1〕。隨后王東和卞敏又分別拿出了兩本專著, 在《中國社會科學》均有書評。我特別注意卞敏同志的《列寧〈哲學筆記〉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長點》〔2〕(以下簡稱卞著)。 卞敏是國內研究《哲學筆記》的著名青年學者,在攻讀碩士時就以此為課題研究發表了與黃楠森老師商榷的數篇文章。讀過該著,我深感他的這一研究更加系統化、深化,并特別注意發掘列寧的實踐論思想。《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書評,如果僅從學術水平而不是從哲學思維傾向上看,書評是中肯的、合理的。但如果從哲學思維方式上看,我則對該書的立論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列寧的《哲學筆記》尤其是《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堅持的尚是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方式,僅僅在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方式內部實現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顛倒,將辯證法建立在物質本體論的基礎上,這與馬克思獨創的實踐活動論思維方式是有傾向性差別的。
  我近年主要從事馬克思早期哲學文本的研究,在對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的理解上,與黃老師發生傾向性的分歧。由此對《哲學筆記》所堅持的物質本體論思維方式與之有不同的看法。我現在認為,卞敏與黃楠森老師之間的分歧尚是物質本體論內部的分歧,從思維方式上看是非本質性的分歧,而我與他們之間的分歧則是本質性的。最近我進行了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提綱11條》和列寧《哲學筆記》及《辯證法要素16條》的比較研究,深感兩者所持的哲學思維方式有傾向性的差異。關于這種比較研究,在國內往往被視為人為制造馬克思和列寧的對立,可以說尚是禁區。我認為這種研究現狀不利于馬哲史研究的深化和馬克思哲學的發展。我同意黃楠森老師的說法,列寧和毛澤東一樣是人不是神,不能人為地貶低也不能人為地神化,應取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另外,對于哲學文本上的比較研究雖離不開政治,但主要還是學術性的,可以百家爭鳴,也應該允許批評和反批評,不然馬哲史研究就會處于僵化狀態。我這里想利用自己的比較研究借評論卞著提出如下五點看法。先聲明一點,我的討論僅限于《哲學筆記》文本理論,不涉及列寧主義的地位問題,望批評者主要從學術角度進行爭鳴。
      一
  卞著與黃著對《哲學筆記》的評價,在思維方式上有一個共同的哲學傾向,即物質本體論思維方式,這與《哲學筆記》的思維方式保持了一致。
  在卞著看來,辯證法首先是一種“世界觀”,“‘世界觀’即是哲學本體論的另一種提法”,還有一種提法叫“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作為世界觀、本體論或“形而上學”,是關于世界的本原、本體、自在之物及普遍規律的科學。〔3 〕這取用的是列寧對辯證法的規定:“辯證法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質、基質、實體跟現象、‘為他存在’之間的對立的。”“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的矛盾。”〔4 〕卞著又進一步從思維方式上認定:“只要有永恒的宇宙,就必然會有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從有限把握無限,從瞬間把握永恒。由此可見,本體論思維方式與哲學思維方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于是,作為世界觀的辯證法“首先就是本體論”,或者說“辯證法根源于本體論上的形而上學”。〔6 〕這可以說是卞著對《哲學筆記》中辯證法的哲學性質的基本理解,是合于文本事實的理解。問題在于,作為馬克思的新世界觀的辯證法首先就是本體論嗎?
  我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首先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辯證法,而是實踐論意義上的辯證法,其根源不在于本體論上的形而上學,而在于人化論上的勞動實踐論。我的這一觀點在我近年發表的諸多文章中有詳細的討論,這里只想結論性地提起。《巴黎手稿》是馬克思的辯證法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所在,在這里,馬克思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和工人的具體勞動出發,全面批判了“現代國民經濟學”的所有前提和規律,獨創了對復化勞動和異化勞動理論,并具體展開為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分工、勞動的異化、勞動的異化的揚棄、勞動的社會化、勞動的自主化,這就是作為馬克思的新世界觀、新歷史觀的辯證法。進而馬克思又揚棄了費爾巴哈人本異化史觀中的人的本質異化的辯證法和黑格爾的精神異化史觀中的勞動的否定性辯證法,由此獨創了掌握人的感性現實世界的實踐思維方式,突破了解釋無限宇宙本體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方式,超越了本體論意義上的“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唯靈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片面對立,提升出一嶄新實踐人化主義的世界觀即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在這里,馬克思根本不討論“誰產生了第一個人和整個自然界”之類的本體論問題。明確指出:“不要那樣想,也不要那樣向我提問,因為一旦你那樣想,那樣提問,你就會把自然界和人的存在抽象掉,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對人來說的生成”。在幾個月之后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同樣不討論宇宙本體論問題,通篇充滿著將人的感性現實世界當作人的感性活動來理解的實踐精神,明確宣布“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所謂辯證法也就是人類主體改變世界的辯證法,所謂的新唯物主義不過是感性實踐主義,決非本體論意義上的物質本體論。馬克思在這里根本不涉及宇宙的自然本原和物質基礎問題,從來沒有稱呼自己的哲學為“本體論”,在他的哲學著作中幾乎看不到本體論這個詞,他只是在講到已往的哲學理論時才使用本體論和形而上學這類術語,而且是在否定和批判的意義上使用的。原因正在于馬克思已用實踐活動論思維方式革除了宇宙本體論思維方式,并由此將人類的哲學由傳統推向現代。如果再將馬克思的辯證法本體論化,去研究“自在之物”、“為他存在”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是將辯證法從現代再拖回傳統。所以我認為對列寧《哲學筆記》中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辯證法,需要學術上的深入研究。
      二
  馬克思的辯證法和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卞著認為:“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哲學在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的過程和發展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二者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本體論的基礎不同。”〔7 〕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是客觀物質本體論,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是客觀精神本體論。我認為這種說法用于列寧的《哲學筆記》是非常恰當的,而用于馬克思的哲學文本則是不合適的。在《哲學筆記》中,列寧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挽救就是唯物地顛倒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即將辯證法從精神本體論的基礎上移到物質本體論的基礎上,如在《存在論》的摘要中,列寧就綱領性地顛倒了黑格爾辯證法的邏輯框架:“(1)天——自然界——精神。打倒天:唯物主義。(2)一切都是經過中介連成一體,通過轉化而聯系”。打倒天——整個世界(過程)的有規律的聯系。”列寧的摘要通篇充滿著這種“打倒天”的物質本體論精神,遇理問一個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成為列寧強烈的思維定勢。“自在之物本身”在“人之外,不以人為轉移”這一唯物主義原則成了列寧哲學思想的主要基礎,物質本體論化的思維方式是列寧解釋世界的主干思想方式。但這還不是馬克思的哲學傾向和思維方式。
  前面已經提及,馬克思貫徹的是人的實踐活動論思維方式,由此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方式。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用人的實踐方式克服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到《神圣家族》,馬克思和恩格斯又進一步消除了“精神”和“物質”的對立,指出“唯靈論和唯物主義過去在各方面的對立已經在斗爭中消除,并為費爾巴哈永遠克服,但在這以后‘批判’又重新以最可惡的形式把這種對立變成基本教條,并促使‘基督教德意志精神’獲得勝利。”〔8 〕馬克思進而全面清算了傳統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方式,認定黑格爾所建立的形而上學的包羅萬象的哲學王國是形而上學的“勝利的富有內容的復辟”。〔9〕所以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顛倒, 就不是從形而上學本體論內部上的顛倒,而是對整個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方式的顛倒,換之以勞動實踐論思維方式,由此才能從黑格爾形而上學體系中挽救出否定之否定的勞動辯證法,而并非從中挽救出自然界的辯證法和客觀物質辯證法。高清海同志最近指出:“舊哲學貫徹的本體論化的思維方式,是把人及其世界的兩重本質抽象化,從兩極對立去尋找單一本性的思維方式,所以哲學觀點總是陷于兩極的抽象對立;而實踐觀點正是對這種哲學模式的否定,它意味著為人們貫徹人的觀點、觀察世界事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即從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現實的雙向作用關系出發的思維方式。這里表現的是兩種哲學性質、哲學思維方式的根本對立。”〔10〕也就是說,無論是精神本體論還是物質本體論都屬于傳統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命題顛倒過來還是形而上學。馬克思是從哲學思維方式上從根本上顛倒了形而上學,而列寧則是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內部用物質本體論顛倒了精神本體論,在思維方式上貫徹的仍然是舊哲學的本體論化的思維方式,所以他的辯證物質本體論很需要深入思考研究。
      三
  卞敏與國內諸多學者都認定列寧《哲學筆記》中的“辯證法要素16條”是列寧設想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體系的雛形或藍圖,有的學者則依此建構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新體系。說這“16條”僅僅是列寧對唯物辯證法體系的設想,尚為中肯;但說成是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體系的雛形則不夠合適,在我看來,這“16條”的邏輯框架與馬克思的辯證法框架有結構性的差異,二者很難同構。
  前面提及,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形而上學本體思維方式,并從人的實踐活動論思維方式這一嶄新的視角獨創了否定性的勞動辯證法。到1845年春,馬克思寫下了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1條)》,它作為馬克思的“新世界觀”以人的活動和環境的改變為基本問題,以人的感性現實事物為對象,以人的感性活動為邏輯支撐點,以“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的二重化,“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辯證法為邏輯軸心,以實現“人類社會和社會化了的人類”為目的,以“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為哲學主題,形成了一個實踐辯證法體系的現代雛形。在這里,馬克思根本不討論宇宙本體——“自在之物本身”的辯證法問題,他建構的不是“物質辯證法”,而是“實踐辯證法”,或者說他不是從客觀物質角度來理解感性現實的辯證發展,而是從主觀方面把感性現實當作人的實踐活動來理解。
  列寧在摘要和批評黑格爾的理性觀念——實踐觀念——絕對觀念之后,寫下了辯證法要素16條。在以上的摘批中,列寧挖掘和發揮出黑格爾的深刻的實踐辯證法思想,他本應將實踐的觀點作為新世界觀的“首要的和第一的觀點”放進他設想的辯證法的雛形中。但形而上學物質本體論化思維方式的強大慣性死死地將辯證法拖進“自在之物本身”。因為在他看來,作為世界觀的辯證法就是對“在人之外,不以人為轉移”的“自在之物、本質、基質、實體跟現象‘為他存在’之間的對立”的總觀點,而以人為轉移的“為我存在”的辯證法是歷史觀問題,是自在之物的辯證法在社會歷史中的推廣。所以就不難理解列寧把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放在雛形的首條:“觀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11〕而這一條又恰恰是馬克思的《提綱》首先批評的從前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現實只是從客觀的形式而不是從主觀的實踐的形式去理解。這一差別是根本性的,它決定著這一雛形必將以自在之物本身即客觀實在的特質為邏輯基礎,以自在之物跟現象之間的對立統一為邏輯核心,以宇宙本體——自在之物本身的基質跟派生的現象為基本問題,以揭示自在之物的矛盾規律為邏輯目的,由此建構出一個自在之物的辯證法體系。查遍“16條”,根本沒有“實踐”及與實踐相近的如“勞動”、“人的感性活動”、“生命的活動”、“有意識的活動”、“改變世界的活動”等范疇的邏輯地位,也沒有“現實的人”、“社會化了的人類”、“人的主體性”、“人的本質”這類范疇的地位。說這一雛形擯棄了“實踐”失落了“現實的人”,應是明白無誤的文本事實。我并不否認在“16條”之外,列寧發揮了馬克思的《提綱》和黑格爾的“實踐觀念”中的實踐的觀點,但為什么沒把“實踐”納入16條,這只能歸因于列寧的物質本體論思維方式。順便說明一點,我認定本體論化思維方式是應解構的傳統思維方式,但并非拒截本體論問題的研究,但這一研究必須以實踐活動論思維方式來統帥,所以列寧的“16條”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內容可視為馬克思的實踐論的補充,但能否以此為雛形來建構馬克思辯證法體系還需深入研究。
      四
  《談談辯證法問題》是列寧的認識論文本。卞著認定這里的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卞著為此專門寫了一章,討論了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的關系,其基本觀點是:辯證法首先就是本體論。認識論以本體論為基礎,這是哲學史的傳統。辯證思維方式與本體思維方式的一致性,決定了辯證法必須不斷地從本體論中汲取營養。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追求的共同目標是深入到本質、實體、自在之物,即深入到形而上學層次。列寧將黑格爾的辯證認識論從唯心辯證法移到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于是實現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內在的統一〔12〕。應該說這是符合《談談辯證法問題》的文本事實的。問題在于這一事實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哲學認識論思維傾向。《手稿》和《提綱》都把“認識的任務”歸結為“現實生活的任務”,將真理性問題歸結于“實踐的問題”,堅決反對將認識論問題歸結于脫離實踐的形而上本體論思辯:“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一句話:人的認識活動本質上是實踐的。但查遍《談談辯證法問題》,象“16條”一樣,根本沒有提到“實踐”,且不說沒把“認識”視為“實踐”的環節,而且連“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環節都沒提及,只說:“辯證法的內容的這一方面的正確性必須由科學史來檢驗。”在批評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時只歸結于“不能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而沒象馬克思那樣歸結于脫離實踐,這里我并非說列寧的認識論是非實踐論的認識論,在這文本之外列寧有深刻的實踐論的認識論的思想。問題是在列寧的深層思維方式上有一個堅硬的本體論化思維方式的“內核”即辯證物質本體論,其認識論、實踐論、歷史觀都不過是這一“內核”的“輻射帶”,而這一文本主要討論的是認識論“輻射帶”與本體論“內核”的關系,不是討論諸“輻射帶”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為了突出其本體論即“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和核心地位。而“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本體論即世界觀的稱謂是無“實踐”內涵的,僅僅是關于自在之物本身的矛盾規律的總觀點,所以在這里根本不涉及認識的實踐問題則是順理成章的了。而馬克思的深層思維“內核”是實踐論,其辯證法是勞動實踐辯證法,其自然觀是勞動的對象化的自然觀,其認識論本質上就是實踐論,或者說馬克思的實踐辯證法就是認識論。兩者難以同構,從根本上講就是其思維內核的不同。
      五
  最后談談列寧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辯證唯物主義”稱謂及與“實踐唯物主義”的關系。
  卞著的《人的實踐與實踐的人》一節,開宗明義:“一般說來,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邏輯學,在黑格爾那里統一于唯心主義的‘絕對觀念’之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了黑格爾哲學,把統一的基礎轉移到唯物主義之上,這是我們應當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唯物主義哲學的一般原則,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的共同點。”列寧正是用唯物主義顛倒了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揚棄出辯證唯物主義,同時揚棄了黑格爾的“合目的性的活動”范疇,堅持了馬克思的“實踐”范疇,于是“辯證唯物主義”與馬克思提出的“實踐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13〕
  這里首先應清楚唯物主義的應用范圍。其實,恩格斯和列寧都明確指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是對自然界或物質與精神何為宇宙的本體的不同回答來劃分的,超出這一本體論范圍應用這一對術語是沒有意義的。這里列寧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完全是從本體論意義上使用,它的對象就是自在之物、本質、基質、實體跟對象、‘為他之物’之間的對立”或“對象的本質自身的矛盾”。最能表達“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則的是如下的論斷:“‘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14〕這里既無神對世界的創造,也無人對世界的改變,是徹底的物質本體論表述。他在辯證唯物主義中引進“實踐”,也將其客觀物質本體論化,強調的是客觀的物質活動,人的目的也只能服從客觀物質,“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面向著客觀世界,以它為轉移,以它來規定自己的活動。”〔15〕就是說,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內核是物質本體化的思維方式,它再“辯證”、再“實踐”,也還是物質本體論主義。這與馬克思提到的“實踐的唯物主義”是不能同構的。
  我認為,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到的把感性理解為實踐的“新唯物主義”,完全不是在本體論意義上的使用,這里的“唯物主義”僅僅是一個“隱喻”和“借代”,因為《提綱》根本不討論整體宇宙的物質本體問題,根本沒有物質范疇的地位,通篇充滿著“改變世界”的實踐精神。聯想到《神圣家族》馬恩講“批判者”,將“群眾”稱為“物質”、有“隱蔽的含義”,那么,馬克思在這里的唯“物”,也同樣有隱蔽的含義,即“群眾的感性實踐活動”,“唯物主義”實質上就是“實踐主義”。再聯想到馬克思認定“整個所謂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歷史”,認定勞動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礎”,也可以說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就是實踐世界觀、新歷史觀就是實踐創史觀、新自然觀就是人化自然觀、新認識論就是實踐認識論、新辯證法就是實踐辯證法、新邏輯學就是實踐邏輯學。因為這一切均不是統一在物質本體論的原則上,而是統一在實踐活動論的原則上。馬克思承認自然界先于人類,但這已是自然科學的簡單常識,已不是馬克思哲學要討論的問題,馬克思的哲學新主題已不是本體和派生物、思維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問題,而是主體和客體的改變和被改變的關系,這一關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質本體論方式而只能靠實踐活動論方式。所以我認定以物質本體論方式為思維內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以實踐活動論方式為內核的實踐人化主義是兩個不能同構的哲學體系。《哲學筆記》確實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和實踐論思想,但其形而上學物質本體論體系本身能否成為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的生長點的問題,確實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以上淺見,希望批評者能從文本解讀這一學術角度給予批評。
  注釋:
  〔1〕叢大川:《關于建立唯物辯證法范疇體系的設想》, 《人文雜志》,1987年第.5期。
  〔2〕卞敏:《列寧〈哲學筆記〉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長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5〕〔6〕〔7〕〔13〕同上書,第85、96、96、84、233 —234頁。
  〔4〕〔11〕〔12〕〔14〕〔15〕列寧:《哲學筆記》,第213、 190、89—96、395、234頁。
  〔8〕〔9〕《馬恩全集》第2卷,第141、196—197頁。
  〔10〕《我的哲學思路——訪高清海教授》,《哲學動態》,1994年11期。
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延吉7~12B1哲學原理叢大川19981998“整個所謂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歷史”,勞動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礎”。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就是實踐世界觀,新歷史觀就是實踐創史觀;新自然觀就是人化自然觀,新認識論就是實踐認識論,新辯證法就是實踐辯證法,新邏輯學就是實踐邏輯學。因為這一切均不是統一在物質本體論的原則上,而是統一到實踐活動論的原則上。馬克思的哲學新主題已不是本體和派生物、思維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問題,而是主體和客體的改變和被改變的關系,這一關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質本體論方式而只能靠實踐活動論方式。以物質活動論方式的思維內核的已往的“辯證唯物主義”和以實踐活動論方式為內核的實踐人化主義是兩個不能同構的哲學體系。作者:大連水產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所哲學教授、所長 作者: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延吉7~12B1哲學原理叢大川19981998“整個所謂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歷史”,勞動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礎”。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就是實踐世界觀,新歷史觀就是實踐創史觀;新自然觀就是人化自然觀,新認識論就是實踐認識論,新辯證法就是實踐辯證法,新邏輯學就是實踐邏輯學。因為這一切均不是統一在物質本體論的原則上,而是統一到實踐活動論的原則上。馬克思的哲學新主題已不是本體和派生物、思維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問題,而是主體和客體的改變和被改變的關系,這一關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質本體論方式而只能靠實踐活動論方式。以物質活動論方式的思維內核的已往的“辯證唯物主義”和以實踐活動論方式為內核的實踐人化主義是兩個不能同構的哲學體系。

網載 2013-09-10 21:55:20

[新一篇] 關于列寧“遺囑”含義的幾點理解

[舊一篇] 關于列寧的一篇文章的幾處翻譯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