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體育的“以人為本”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807
  當人類進入新世紀之際,回眸現代體育發展的百年風雨歷程,體育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奧林匹克所倡導的更高、更快、更強精神激勵著人們在尋求人的全面發展道路上不斷進取。在過去的百年中,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使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聚集在五環旗下。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育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本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社會動蕩,在其前的近半個世紀中,體育的政治、軍事功能被擴大化,象征人類團結和平的體育競技場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后20年和平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人們在不斷向自身極限挑戰的同時,更是在追求體育的休閑、娛樂功能。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她的發展必然與社會的時代進步和發展潮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代教育人本論是新世紀“以人為本”體育的重要理論基礎
  1.我國現代教育人本論的形成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創造了有利于教育科學與教育實踐發展的環境與條件。使我們對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情況(包括教育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并開始吸收其某些先進的科學觀點與思想(包括教育理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與提高。這些促使我們重新認識到了人的尊嚴與價值、人的地位與作用,從而促進了教育人本論的形成。我國教育人本論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為指導,以我國古代儒家“人本”教育傳統為土壤,適當吸收西方的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背景上逐漸形成的。
  我國古代儒家“人本”教育傳統思想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關于人的價值方面,以承認人的高貴、肯定人的價值為前提。從《尚書·泰誓》“惟人,萬物之靈”起,直到清末龔自珍“天地至頑也,得倮蟲而靈”止,形成了一種重視人、“人為貴”、“以人為本”的優良傳統。每個人都應當有獨立的意志和獨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在于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高貴,認識自己的價值。第二,關于人的潛能,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家幾乎都認為人具有不同于并優于動物的潛能,主要是道德潛能和智能潛能。教育的作用在于幫助人們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其得以自我實現。第三,關于人的個性,我國古代儒家“人本”教育思想即重視人的個性及其發展。從孔子開始,儒家教育家即善于把學生分為各種不同個性類型,并根據其類型特征而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個學生,讓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是儒家的教育思想之一。
  西方的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60年代興起的。其核心是倡導“以人為本”,也就是要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人。在現代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馬斯洛和羅杰斯)看來,人是有價值的,每一個人都要看到自己的價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不斷地發現人的價值。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人是有潛能的,教育的真正價值,就在于不斷地發揮人的潛能。由于人的價值不一,潛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需要,各自的興趣,獨特的性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與羅杰斯的“個人中心”論等,都強調個人需要的滿足,個人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于不斷地發展人的個性。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很強調個人的自我實現。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是我國教育人本論形成的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的本質(本性)是自然本質(本性)與社會本質(本性)的統一。正如馬克思主義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的物質。”[1]“人的本性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馬克思主義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出發,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片面發展的現實,并結合未來共產主義的發展的社會理想,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首先是體力與腦力的協調發展。馬克思曾說,勞動力是“體力與智力的總和”[1]。恩格斯亦認為,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包括他們的肉體活動和精神活動”[1]。可見馬克思主義把人看作是身體與精神的統一體,把身體與精神的協調發展看作是人的全面發展。其次是人的才能與品質的多方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主張,必須“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3]。列寧也強調社會主義要通過發展和完善教育體系,逐步造就“全面發展的、受到全面訓練的人,即勝任一切工作的人。”[4]關于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個人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關系中從事社會活動的社會現實人,他不可能脫離社會和人群而生活。因此,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必須保持協調一致,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
  2.新世紀體育的迅速發展與教育人本論有著緊密的聯系
  體育這一術語與有著悠久歷史的人類社會體育實踐活動相比,它的出現是比較晚的。根據世界體育史料的記載,最早于1760年在法國報刊上用體育一詞論述兒童的身體教育問題。在我國直到20世紀初,基督教青年會在我國宣傳“西洋體育”時,才出現“體育”一詞。經過一個體操與體育并用的時期,到1923年才在《中小學課堂綱要草案》這一官方文件中,正式把“體操科”改成“體育課”。之后,“體育”一詞逐漸取代了“體操”一詞,而被廣泛使用。體育在傳入我國時,其含義就是指的身體的教育,是作為學校的一門課程,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當今,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體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越來越突出,對體育概念有了廣義與狹義的理解。廣義的體育(亦稱體育運動)屬于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它與教育是平行的,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狹義的體育(亦稱身體教育)既是廣義體育的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就體育本身的發展來說,無論是廣義的體育還是狹義的體育,始終與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教育的發展潮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簡要地說教育人本論是關于教育工作中如何看待(對待)人,以及如何按照人的本性及其發展特點與規律來處理教育問題的一種觀點體系。而現代對體育場最本質的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進一步開發,體育教育中突出強調“健康第一”思想等。這些發展潮流都與教育人本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在討論未來體育發展時,就必須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教育人本論為重要理論基礎。
  二、“以人為本”的體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社會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大大地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科學的現有水平及其發展遠景在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莫大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因素,特別是在日趨現代化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對人體的健康和發展也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首先,是現代生產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依據現代科學發展總的狀況以及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運用程度的提高,生產方式將向著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人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多地被現代化的機械裝置所代替。這種改變影響到社會結構和社會生存活動的一切方面,也影響到勞動者的日常生活、身體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但是,現代化生產卻要求人們具有豐富的知識,掌握精密的技術。在勞動的技能上,過去那種大幅度、高強度的勞動操作,被小肌肉群參加的小動作,特別是手的動作所取代。與此同時,要求人們能靈活、準確、協調地控制生產的過程,快速而準確地判讀和處理許多儀表的數據,有時甚至還要求屏住呼吸,注視屏幕或凝神細看。這種勞動特點使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大腦皮層長時間的高度集中,這要比單純的肌肉活動對人體的要求更高,更使人疲勞,更需要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調節。另外,生產的智能化,改變著勞動者的智能結構,腦力勞動者比重將逐步增長,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腦力勞動的特點是長時間伏案工作,中樞神經系統的負担重而身體缺乏運動,如不通過體育活動來進行調節,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所謂“不活動性萎縮”、“新陳代謝低下”、“適應能力降低”、“肌肉衰退”、“神經衰弱”等現代文明病。
  第二,都市化生活給人體發展帶來不利條件。地球上60多億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市,而且日益集中在大城市。人們居住在一些用新材料(多數化學制品)建成的與新鮮空氣和陽光隔絕的高層建筑物中,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城市交通和通訊聯絡工具的現代化,大大減少了人們走路的機會;家務勞動社會化和家用產品的電氣化,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也減少了;由于食物構成的改善,脂肪和肉類儀器的增多,人們從食物中攝取的熱量越來越多了。加之整個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使人們經常處在緊張狀態之中,精神上伴隨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急劇變化,造成了現代人的結構和機能(包括身體、精神、心理)與生活環境之間產生了不平衡,出現了所謂“運動缺乏,營養過剩”、“生活能力下降”等現象。象摩天大樓綜合癥、冠心病、高血壓、神經官能癥、肥胖癥等現代文明病都有增加的趨勢。根據對15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統計,最近幾十年來神經官能癥發病率持續上升。
  現代化生活對人體的不利影響是前進中的缺陷,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驗證明,體育是防治現代文明病的的手段。例如美國由于重視大眾體育,冠心病的發病率由1948年到1972年下降了8.7%,死亡率下降了7%,而且還在持續下降[5]。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科技革命和社會進步同步發展,關心人民健康,增強民族體質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目的,納入了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建設規劃之中。通過體育運動來調節人們的精神,增強人們的體質,豐富社會生活,已經不僅是個體發展的需要,而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需要,而且是保證人體健康地發展和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今天提高生活質量,乃至生命質量的現實任務和歷史責任已經嚴酷地擺在健康工作者面前。體育運動與體育科學在這場健康革命中表現的價值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體育運動在關照、監控和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方面所起的特殊護佑作用,是許多其它活動不可替代的。聯合國《體育運動國際憲章》提出:“每個人都具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基本權利,這是充分發展其個性所必需的。通過體育運動發展身體、心智與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須從教育體育體制和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證。”[6]
  從現代社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來看,新世紀“以人為本”體育可以概括為:作為人類特殊社會文化現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位。體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強體質,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
  三、“以人為本”將從根本上促進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的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由于經濟騰飛這一急劇的社會變革不僅大大地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有力地改變著人的觀念。人們對體育本質產生了新的認識和需要,體育逐漸成為比較獨立的文化體系,并開始占據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1.“以人為本”為體育競技增添了新的活力
  新世紀的競技體育將以驚人的沖擊力向國際化、科學化和高水平化推進。以奧林匹克為核心的世界競技體育將繼續主宰體育運動發展的命運,成為21世紀體育運動的主體。奧林匹克曾創造了20世紀燦爛的競技文化,也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少麻煩和困擾。但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項活動能象奧運會那樣吸引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同時參加,高達25億人口的電視收視率幾乎使全球對奧林匹克家喻戶曉。新世紀她將更加深刻地作用于人類。隨著“以人為本”體育思想的不斷普及和深入,那些一直困擾體育競技發展的興奮劑問題等將逐步得到解決。21世紀生物技術、遺傳工程、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將對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產生深刻的影響。人類在不斷開發身體潛能、向自身極限挑戰的過程中,將向著更為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奧林匹克所倡導的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文化,將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以人為本”為大眾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新世紀的體育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將使體育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得到普及。大眾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將使體育進入到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層面。這種體育本原的回歸,對促進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由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競爭壓力所產生的矛盾,促使人們努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而這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體育鍛煉。另一方面進行體育鍛煉就需要清新的空氣和良好自然環境,這就促使人們在社會發展中不得不重視環境的保護。經濟對體育的廣泛滲透,使體育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其特點是它不僅生產物質產品(如:體育場地、運動健身器材、體育服裝等),而且還生產精神文化產品(如:欣賞、娛樂、消遣等),同時它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直至個人都具有精神激勵作用。因此,世界上有眾多的國家城市競相爭辦諸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等各種大型全球性和地區性運動會。而這就使得爭辦者不得不注意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因為體育不僅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同時也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
  3.“以人為本”促進體育成為現代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江澤民主席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無論就其中哪一個方面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有基礎性的地位。”[7]因此,在新世紀伊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中共中央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人的素質是成才的基礎,每個人的素質又是整個民族素質的基礎,只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才能保證“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8]的根本目的的實現。毛澤東早在《體育之研究》中就指出,體育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未來教育發展要圍繞“以人為中心”,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若沒有體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現代體育傳入我國已有百年歷史,但不可否認在部分人中還存在著體育就是“嘣嘣跳跳”、“體育可有可無”的無知認識,在實際工作中體育往往處于“從屬”和“點綴”的地位。而中華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首先應體現在中國人健康的體魄上。因此,只有體育在理論和實際教育中真正成為現代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才能實現“以人為中心”。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們將進入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科技的競爭、經濟的競爭等歸根結底都取決于人才的競爭。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要具有全面的知識,而且還需要有健康的體質和心理。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及心理才能成為新時期合格的人才。
  四、結束語
  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教育人本論,是新世紀“以人為本”體育發展的主要理論基礎。“以人為本”的體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可以促進21世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南京66~69G8體育吳曉農20012001簡要回顧了體育作為人類獨特文化現象所走過的近百年的風雨歷程。從教育人本論和素質教育理論分析,從體育最本質的健身功能與娛樂功能出發,新世紀的體育將是“以人為本”的體育。當今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趨勢,而人的身體是各種素質的載體,因此,在討論未來體育發展時,就必須以教育人本論的觀點為指導。“以人為本”的體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新世紀“以人為本”的體育可以概括為:作為人類特殊社會文化現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位的。體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強體質,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將從競技、大眾、學校體育方面促進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人本論/新世紀體育/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素質教育吳曉農(1965- ),女,講師,學士。解放軍理工大學 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1 作者:《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南京66~69G8體育吳曉農20012001簡要回顧了體育作為人類獨特文化現象所走過的近百年的風雨歷程。從教育人本論和素質教育理論分析,從體育最本質的健身功能與娛樂功能出發,新世紀的體育將是“以人為本”的體育。當今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趨勢,而人的身體是各種素質的載體,因此,在討論未來體育發展時,就必須以教育人本論的觀點為指導。“以人為本”的體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新世紀“以人為本”的體育可以概括為:作為人類特殊社會文化現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位的。體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強體質,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將從競技、大眾、學校體育方面促進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人本論/新世紀體育/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素質教育

網載 2013-09-10 21:57:49

[新一篇] 文藝美學的反思

[舊一篇] 新中國美學50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