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與傳統道德的現代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與中國傳統道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任務。這表明,正確對待傳統道德以及實現傳統道德的現代化,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課題。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對待傳統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又如何走向現代化?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與傳統道德的現代化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作一粗淺的理論探討。
      一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問題,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不能繞過和回避的現實問題。而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什么是傳統?傳統與現代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什么是傳統道德?為什么要正確對待傳統道德?只有在弄清楚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之上,我們才可以談如何對待傳統道德問題。
    什么是傳統?“傳統”,在英語中被譯作TRADITION,詞根DIT是“給”的意思,所以,TRADITION,包含有世代相傳的意思。中國古代漢語中的“傳”,是“傳授”、“轉達、遞送”、“傳揚、流傳”、“延續、繼承”的意思。從這些含義來看,“傳”表示由前人傳示后人、后人繼承前人、代代延續之意。中國古代漢語所說的“統”,表示事物之間一脈相承的連續關系,同樣含有世代相繼不斷、連續發展的意思。因此,“傳統”并非僅僅是指“過去的”、“以往的”事物,而是由過去延續至今、且在今天還有生命力、甚至在將來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的東西。具體地說,傳統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面對的,由前人所創造、形成并長期存在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價值觀念、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1]傳統是一個不斷延伸、不斷發展的過程。
    既然傳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那么現代與傳統之間必定存在著密切聯系。就是說,傳統是現代的歷史和淵源,現代是傳統的發展和延伸,現代是由傳統發展而來的。毛澤東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展。”毛澤東所說的“今天”與“歷史”的關系,其實就是現代與傳統的關系。既然現代是由傳統發展而來的,那么,我們就理當承繼傳統、延續歷史,而不應當拋棄傳統、割斷歷史。正如毛澤東所言:“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份珍貴的遺產。”[2]可以說,沒有對過去的傳統的繼承,現代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沒有現代的發展。
    從上面關于傳統的含義可知,傳統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而傳統道德則是傳統中的重要內容。所謂傳統道德,就是由過去特定的客觀環境和歷史條件所形成的、經過長期發展而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同的比較確定而持久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作為與現代道德相對而言的概念,傳統道德包括了中國古代傳統道德和中國近代革命傳統道德。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所包含的行為規范極其廣泛。它包括有忠、孝、悌、仁、愛、禮、義、誠、信、和、恭、寬、敏、惠、敬、溫良、儉讓、忠恕等。概括起來,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主要強調人的自我修養,強調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中國近代革命道德傳統也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犧牲我一個、幸福萬代人,為了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等等。這些道德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道德對人們的心理和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體現出一種決定人們的心理、認知和行為方式的綜合性的精神定勢,它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表現出來,并指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應該是一個繼承并發揚傳統的過程。因為,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可能由社會的外部向內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人,而必須植根于本民族之中。每個不同的民族,都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包括傳統道德在內的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道德直接或間接地哺育和影響著這一民族的心理和認知。所以,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面臨一個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問題。在實現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怎樣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這是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羅國杰先生指出:“一個著眼于未來、大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工作的國家和民族,必然不會忘記自己的歷史,更不會拋棄本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3]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道德,是積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里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大力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極力倡導和弘揚自己國家的價值觀念,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同樣必須是弘揚中國的文化道德傳統和價值觀念的過程。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它不僅包括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且包括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積淀豐厚,這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大特色,這也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扎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以民族傳統為前提。如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勤勞儉樸的優秀品質、崇尚禮儀的良好風尚、崇尚人倫和諧的道德傳統、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以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養意識,如此等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這是我們當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心理有著巨大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所以,對傳統道德的弘揚,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傳統道德的批判繼承,正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題中應有之義。關于批判繼承,羅國杰先生解釋說,“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的有選擇、有揚棄、有目的繼承,是以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原則的繼承。[4]因此,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其實也是批判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的過程。
      二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對待傳統道德采取批判繼承的方針,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問題的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傳統道德自身也必須迎合時代潮流,實現自身的現代化,這才是傳統道德的必然出路。因為,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傳統道德包含了人類生活中的許多普遍原則,包括著科學的、共同的、為全社會所需要的合理的因素,以及能夠在整個人類社會長期發揮作用的積極內容,還包含著許多優良的、人民的、與新時代精神相一致、能夠在新時代發揮作用的精華。然而,傳統道德又是歷史的產物,這就決定了傳統道德不可避免地打上歷史時代的烙印。就是說,傳統道德在包含許多積極因素的同時,也包含著特定的、歷史的局限性,還包含了一些過時的、階級的、偏狹的謬誤,甚至包含著許多舊的、過時的、與新的時代精神相違背的糟粕。傳統道德的這種雙重特征,說明了傳統道德實現自身現代化的必要性。
    從傳統道德的發展規律來看,自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原始社會道德的形成,進到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對抗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發展,再進到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人類道德發展不斷走向進步的辯證歷史過程。在這漫長歷史過程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之所以蘊育著強大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夠及時地反映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不斷地滿足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其中的一些對促進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起過某種積極作用的道德內容,經過長期社會實踐的嚴格篩選,被人們認可肯定下采,傳給后來的社會,有的內容甚至是“世代”相傳,永不泯滅,成為人類優秀的傳統道德。
    從傳統道德自身的發展來看,傳統道德自身確實也存在一個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以儒家道德發展為例,產生于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德在整個封建社會之所以被封建統治者接受并提升到指導思想的高度,這固然是與中國封建統治者對儒家道德的繼承和改造有關,但是,儒家道德自身的積極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儒家道德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它的融合性,它能夠根據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而融合其他學說豐富和發展著自身,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儒家道德在封建社會便經歷了經學、玄學和理學等不同形式的發展階段。這是儒家道德在整個封建社會占據著思想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從傳統道德中的某一個范疇發展來看,傳統道德的某一個范疇同樣存在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傳統道德中包含的人類生活中的許多普遍原則性的東西,并非從一產生就已經變得完善了,傳統道德中的任何一個范疇都存在一個從產生到發展成熟的過程。以“誠信”道德的發展為例,“誠”與“信”最初并非連在一起的,它經歷了一個由“信”到“誠”、“誠”再到“誠信”的發展過程。而且“誠”與“信”的最初意義帶有對上帝、對祖先的虔誠和敬意,從而夾雜著嚴重的宗教神秘色彩。隨著人際交往的擴大,原初意義上對上帝和祖先的“誠”與“信”發展為調節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誠信”。可見,作為人類生活普遍意義上的行為規范,誠信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又如“忠”觀念的發展也是如此。“忠”的最初意義表示對君主的“忠誠”,對統治者的“服從”,而后才發展為對國家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精神就是在“忠”這一道德規范上發展而來的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命運的担憂、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感。
    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一方面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為人們的活動服務的。所以,道德是隨著人類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的。傳統道德也是如此,傳統道德之所以在歷史上產生,它同樣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結果,它是為人們的活動服務的。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傳統道德有它的穩定性一面,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傳統道德也還會有相應的發展。這也是傳統道德在歷史上能夠不斷指導人們生活實踐的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時期下,我們正面臨著嶄新的時代變遷,在這一嶄新的時代變遷中,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人們從過去那種“恥于言利”到現代社會生活中“發財有理,致富無罪”,發財致富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生活理念。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也已經成為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依法治國成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而且依法治國的步伐也在大大加快;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領域,以德治國也已成為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個嶄新的歷史時代下,傳統道德必須跟隨時代潮流,實現自身的現代化,才能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之中。
      三
    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與傳統道德的現代化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謂一個問題,就是探討傳統道德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當代價值問題,如果傳統道德沒有當代價值可言,那么在現代化過程中批判繼承傳統道德和實現傳統道德的現代化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所謂兩個方面,就是從主體和客體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傳統道德的當代價值問題,因而這兩個方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傳統道德是客體和主體的有機統一體,作為客體而言,傳統道德存在一個不斷地被吸收被揚棄的過程;但作為主體而言,傳統道德也存在一個自身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說,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當我們從傳統道德中吸取營養,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時,此時的傳統道德是作為被揚棄的對象即客體而言的;但是,傳統道德并不僅僅是被動地作為被吸收和被揚棄的對象,如果傳統道德僅僅是被動地作為被吸收被揚棄的對象而存在,那么它必定失去其自身動態地發展的性質。傳統道德同時也具有主體資格,這正是傳統道德自身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傳統道德自身必須不斷迎合時代潮流,以實現自身的現代化,才能體現出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所在。
    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與傳統道德的現代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接關系,而是一個“相承接”的關系,一個互動的關系。簡單地對接雖然也包含了一種延續,但是它缺乏一種融合,缺乏一種承繼關系。所以,簡單地對接不能體現出傳統道德的動態發展性質,也不能體現出傳統道德的當代價值所在。而“相承接”則體現了兩方面的相互融合,即傳統道德經過長時期的發展變化,不斷地補充新的內容,不斷地體現出其生命力;同時,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對傳統道德進行批判繼承、改造和轉化,使它體現出新的時代價值所在。所以,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與傳統道德的現代化是一種互動的關系。這種互動將傳統道德與現代化有機地融合到一起,這種互動也把傳統道德融入到歷史、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洪流當中。這正是“十六大”所提出的建立“與傳統道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精神實質所在。
    既然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與傳統道德的現代化之間是一個互動的關系,那么,它們之間是如何實現互動的呢?這就需要我們再次回到傳統道德與現代化的關系方面。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現代化,而且包括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方面的現代化,更必須保持和發揚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對于中國社會優良道德風尚的形成,對于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發展,產生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種作用至今仍然存在著。然而,中國傳統道德又具有鮮明的矛盾性和兩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所以,在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對傳統道德必須采取揚棄、改造和轉換的方針。所謂揚棄,就是弘揚其積極合理的因素,拋棄其糟粕性的東西。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熱愛祖國、勤勞節儉、尊老慈幼、懲惡揚善、誠實守信、孝親尊師、廉潔奉公、團結友愛、律己寬人、謙虛禮貌等,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道德應該弘揚的重要內容。而傳統道德中帶有糟粕性質的東西,如傳統道德中的等級觀念、神秘色彩等方面是必須要舍棄的。所謂改造,就是將傳統道德中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東西改造為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東西,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如將傳統道德中的“忠君”思想改造為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忠于黨和人民,忠于國家和忠于社會主義”等內容。所謂轉換,就是將產生于小農經濟社會中的傳統道德轉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道德。如以對傳統誠信道德觀的轉換為例,我們有必要將傳統誠信道德觀轉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誠信觀,將傳統誠信思想所主張的道德調節原則轉換為現代社會條件下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將傳統誠信道德所調節的熟人關系轉換為現代條件下的調節具有廣泛而復雜性特征的社會關系,并賦予其以新的時代內容。
    從傳統道德自身的發展而言,傳統道德的現代化過程,其實也是傳統道德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而適時地調整自身的定位的過程。中國古代傳統道德適應了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并占據著主導的地位。但在當代社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條件下,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現代化的結果,不再是傳統道德處于主導的地位,而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了。中國傳統道德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應該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立。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指導思想是一個方向問題。“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是貫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始終的一條主線”。[5]只有堅持這條主線,我們才可以明確方向,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則。它要求我們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個人合法利益,反對個人主義、本位主義和損公肥私、損人利己。“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核心和靈魂。它要求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于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之中,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的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倡導誠信、平等友愛、團結互助、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道德的現代化過程,也是傳統道德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補充新的內容、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的過程。由傳統的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經濟特征的小農經濟社會進入到現代市場經濟社會,這是時代條件最根本的變化。同時,在傳統社會條件下,傳統道德在調節人際關系和社會矛盾時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法律調節只是起著輔助的從屬的地位。而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調節社會矛盾和人際關系的手段,則是堅持道德調節和法律調節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道德調節和法律調節相輔相成,同為一車兩輪、一鳥雙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道德的現代化過程,應該是不斷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過程,也是不斷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的過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這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現代化過程的時代特征,中國傳統道德現代化的目的不是為了簡單的道德擺設,也不是為了進行簡單的道德說教,它是為了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種種社會矛盾,是為了弘揚在中國歷史上形成的、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缺失的道德風尚。“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說明道德調節只是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手段之一,它必須與法律對社會矛盾的調節相協調,這是與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相一致的。
    總之,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離不開對傳統道德的批判繼承。而這種對傳統道德的批判繼承過程主要表現為對傳統道德進行揚棄、改造和轉換的過程。同時,傳統道德自身也存在著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而這種發展變化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傳統道德自身的現代化過程。而現代化過程中對傳統道德的揚棄和傳統道德實現自身的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它們共同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貴陽36~40B8倫理學唐賢秋20042004如何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問題,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不能繞過和回避的現實問題。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其實也是不斷揚棄傳統道德的過程。同時,傳統道德自身也存在著一個自我不斷發展的過程,實現傳統道德自身的現代化,是傳統道德的必然出路。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和傳統道德的現代化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二者相互統一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業之中。現代化/傳統道德/批判繼承/互動本文采用的是楊曾文先生編校、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的《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本文簡稱《壇經》。曹明德/邵方/王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Surmounting Mood
   LIU Da-chun
   Graduate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唐賢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廣西民族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廣西 南寧 530006) 作者: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貴陽36~40B8倫理學唐賢秋20042004如何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問題,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不能繞過和回避的現實問題。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其實也是不斷揚棄傳統道德的過程。同時,傳統道德自身也存在著一個自我不斷發展的過程,實現傳統道德自身的現代化,是傳統道德的必然出路。現代化中的傳統道德和傳統道德的現代化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二者相互統一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業之中。現代化/傳統道德/批判繼承/互動本文采用的是楊曾文先生編校、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的《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本文簡稱《壇經》。

網載 2013-09-10 21:58:34

[新一篇] 現代作家作品的版本

[舊一篇]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