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變與突變  ——京劇音樂創作前景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對世界各國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領域都將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的各種文化、藝術現象的關系日益密切,尤其對藝術的滲透和影響更加明顯。產生于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藝術現象,一開始就是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出現的。任何藝術現象種類和形式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藝術高深的玄妙,更為重要的在于能否適應現代人類的需要及時代的呼喚。京劇音樂屬傳統音樂范疇,但是,它始終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在社會發生轉折性變化時,各時代的京劇藝術家都能順應時代潮流,及時調整、糾正舊有程式的束縛,努力拓展新路,探索和創造新的程式,以求與時代同步前進。
  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不僅以自身的內容、結構、體系以至音樂形態隨時代發展,而且必須自覺地把自身納入到宏觀文化背景之中,并以其參照系來觀照和發展自身。這里至關重要的是要在多種創作方法的辯證統一的基礎上,系統地加以把握。京劇音樂創作的各種方法、風格、觀念、流派的相互撞擊、互補、交叉及相互滲透和影響,集中表現為漸變與突變兩種創作方式,在面向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將推動京劇音樂向前發展。
      一、漸變與突變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面向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漸變與突變兩種方式是可以相互并存和相互結合的,我們必須看到漸變與突變的對立是相對的,兩者之間還有相適應、相促進的一面。漸變與突變兩種形式,在兩種質的轉化和系統有序化的過程中,總有兩種基本因素,即維護舊的穩定性的因素和建立新的穩定因素。突變時新質因素與舊質因素沖突增大;漸變時新質因素與舊質因素的沖突趨于緩和。京劇音樂200年(從1790 年徽班進京,京劇孕育時期算起)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漸變與突變交織進行和發展變化、創造出新的歷史。
  譚鑫培、王瑤卿兩位京劇大師,在繼承前輩藝術家藝術成果的基礎上,對京劇進行了全面大膽的革新,促使其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轉變,京劇得到空前的發展。因此,無論我們對以譚鑫培、王瑤卿兩位京劇大師的藝術進行全方位的或是從不同藝術的側面分析和研究,還是思考他們以突變方式創造成果所揭示的質變過程中的新質、舊質因素增減和漸變與突變之間發生的常規聯系,都可以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本世紀末這50年,是京劇音樂創作探索和發展時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別于傳統京劇音樂的一個新傳統。它既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又有持續的理性關系,為京劇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建國初期戲改運動整理的傳統劇目和創作的新編歷史劇至50年代中后期的現代戲創作和“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的十幾年里,在音樂創作上,基本是以漸變的方式為主。如,現代題材的《黛ruò@①》、《六號門》、《箭桿河邊》、《革命自有后來人》、《雪嶺蒼松》等;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楊門女將》、《林則徐》、《野豬林》和《望江亭》、《詩文會》、《秋瑾》等,在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創作上,新質的因素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京劇音樂系統內部有了顯著的變化。
  京劇“樣板戲”的音樂創作采取的則主要是“突變”方式,即是在建國后17年以“漸變”方式積累成果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人類文化發展史證明,文化積累越多,基礎越深厚,文化發展得就越快。京劇音樂也不例外,沒有200年的積累,就不會創造出高水平的京劇音樂作品,更不會有京劇音樂的大發展。“對于京劇‘樣板戲’來說,它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那幾個戲都是綜合的創作,劇本、導演、音樂、舞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曲潤海:《與京劇音樂創作相關的幾個問題》,發表于《中國京劇》1995第一期)《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磐石灣》等現代戲,在音樂創作上以“突變”方式所積累的成功經驗、方法、技巧,已被當代京劇音樂創作者們廣泛地借鑒與運用。我們從80年代至90年代的一些新劇目音樂創作上,即可尋覓到這些蹤跡。以“昨天就是歷史”的觀點來看“樣板戲”的“突變”創作方式,那些當時被看作是新方法、新技巧的一些音樂元素、要素已在京劇音樂創作系統中穩定地生存下來,成為京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同京劇傳統音樂其它元素一樣的相對穩定性。因而,再用這些元素進行創作,就是以“漸變”的方式進行創作了。
  漸變與突變的創作方式,在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將是一種交相呼應的辯證關系。京劇的作曲家可以在不同劇目中和同一劇目中運用“漸變”和“突變”兩種創作方式,以使音樂產生不同的戲劇情緒和色彩。
  “漸變”與“突變”是辯證的統一。一般說來,“漸變”是基礎,“突變”是其發展與升華,沒有“漸變”中一定量的變化,就不可能發生“突變”式的質變;反之,光有“漸變”量的變化,而沒有“突變”,就不可能產生質的飛躍,亦不可能有本質上的創新。
      二、21世紀京劇音樂創作的漸變方式
  在面向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漸變仍是其主要的創作方式之一。漸變雖然是逐漸的、不顯著的、數量的而非根本性質的變化,但它們仍是事物衍變、發展和事物質量互變規律的主要環節。京劇音樂創作的“漸變”方式,可以將各種微量、局部的、空間關系上的量變積淀成為各種基因,匯入到京劇音樂創作大體系之中,成為京劇音樂創作素材。
  21世紀京劇音樂的“漸變”方式,也應是京劇傳統音樂(包括新傳統)為京劇音樂創作的基礎、前提、立足點和出發點。因此,繼承傳統、研究傳統和發揚傳統等三個方面,便是京劇音樂創作“漸變”方式的幾個主要方面。
  1.繼承傳統。藝術發展中的歷史繼承性,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直接在繼承藝術遺產和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60頁)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是這樣, 藝術發展的規律也是如此。 意大利歌劇產生于16—17世紀之交,這并不是突然而來的偶然現象,而是在繼承歐洲文藝復興時代音樂藝術在各個領域發展成果基礎上,產生的新的藝術形式——歌劇藝術。
  京劇是集我國地方戲曲之大成的全國性大劇種。從劇本文學、表演、音樂、舞美、服化道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戲的影子。這決不是簡單地抄襲和拼湊,而是藝術上一種微妙的繼承現象。21世紀京劇音樂創作也必須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作。應該看到,京劇傳統音樂的合理內核能促進現代化的過程,其中既有反映時代特征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性和人類性的內容,后者代表了這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藝術的發展方向,它們雖然存在于傳統當中,但卻不屬舊質文化,相反,它們能在現代化潮流的沖刷下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研究傳統。京劇的不同聲腔和曲調,源遠流長,經過200 年不斷積累和發展,形成了一個具有豐厚遺產的傳統。深入地研究這些傳統,是新創作的源泉和根據。一切認識論的出發點,都應該承認知識是非常具體的東西,而不是模棱兩可或處于朦朧狀態的。研究傳統本身在連續性的發展中的進化,能夠合理地說明京劇音樂發展千姿百態的形式和內容。研究傳統應當包含與此相始終的基本理論和定律,也就是傳統中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成分和“精髓”,就能使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傳統這一概念的方式。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必須研究歷代京劇藝術家在音樂創作中所積累、創造,而被實踐證實了的優秀傳統和經驗概括。事實證明,凡是得到公認的優秀作品和傳統經典之作,無一不是在傳統基礎上創作而成的。舍棄了京劇的優秀傳統,進行所謂的改革和創新,只能表明自身的創造已失去了作為獨立的劇種的音樂屬性。
  3.發揚傳統。在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發揚京劇優秀傳統,將是“漸變”方式中的重要環節。
  第一,包容性。所謂包容性,就是吸收各種音樂素材并使之有機地與京劇音樂相結合。從京劇的音樂體制來看,它是由17種聲腔和曲調組成的。它們經過近百年的融合、變化,逐漸融為一體,成為京劇音樂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創作來看,各種地方戲音樂、曲藝音樂、舞蹈音樂等,都是吸收、借鑒的對象。這些素材經過作曲家與傳統音樂融合,使京劇音樂的面貌有所改觀。我們從傳統的唱段中,可見這些變化。
  第二,連繼性。所謂連續性,就是在京劇傳統音樂中保留了京劇音樂大多數的、決定性的傳統和方法。但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創作的連繼性又是相對的連繼性。要部分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承認,在任何既定時期,繼承這些創作方法比其它任何成分都處于更主要、更牢固的地位。在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這些傳統中最獨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成分,都是不可拋棄的。拋棄它們,則意味著背叛了京劇音樂傳統。傳統成分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著,它以潛能發動不息的漸變方式,為新的創作提供了基礎。
  在面向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中,要使京劇音樂在漸變中取得更大的成績和進展,自我保持和自我完善其系統,維持著一種統一、相持、平衡的關系,而又以動態的方式使其在數量和幅度等方面,有較大的變化,為質變做準備。
      三、21世紀京劇音樂創作的突變方式
  伴隨人類跨入新的世紀,未來京劇音樂創作又如何發展呢?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果“漸變”是21世紀京劇音樂創作的一種主要方式,那么,“突變”方式又是促進京劇音樂發展的一個強勁的動力。“樣板戲”的音樂創作就是“突變”的主要例證。對于“樣板戲”在政治上的評價早有定論,勿須再議。但對“樣板戲”音樂創作方法、技巧、京劇樂隊與管弦樂隊的結合、配器手法、織體寫作、表現手段等方面的評價,在戲曲界、音樂界和廣大觀眾中,持肯定態度的還居多數。“樣板戲”音樂創作的“突變”方式不可否認,確實推動了京劇音樂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劇目中,我們發現很多劇目中的音樂創作,運用和借鑒了不少“樣板戲”音樂的經驗和方法,不乏有許多成功之作流傳于世。
  在當代京劇音樂創作中,人們已不是用單一觀念、單一方法去進行創作,而是一種動態的,用多元互補的觀念去進行創作。然而,任何時代的任何一種新藝術形式,都不可能突然發生,它必然要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遺產作為自己創作和發展的前提,這些既定遺產本身又是從前輩藝術家手中繼承過來的,突然發生的藝術是不存在的。
  21世紀的京劇音樂創作,不但有“漸變”的創作方式,也將出現以“突變”進行創作的方式,這種“突變”既不是天馬行空的主體論式的,也不是簡單機械的本體論式的,而是在漸變基礎上的新發展、新創造的突變方式。其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1.沖突與融合。沖突是指京劇音樂諸元素性質、特征、功能,在新創作過程中的差異和由差異而相互沖撞、dǐ@②牾狀態。沖突包括差異,是差異的激化,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發展,京劇劇目的題材、體裁將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局面。京劇音樂作品的實際過程真切地體現著作品內容對形式的決定作用。社會生活的變化,意味著審美對象的變化,審美對象及審美關系自然會產生相應的新的審美意識。那么,隨著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共同變異而來的審美意識,自然就包含著質變性的發展和突破性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京劇音樂形式已不足以表現新的生動活潑的思想內容,便帶來了京劇音樂形式上突破性的變化。內容與形式上的沖突既有原結構方式的突破、變化,又有秩序結構的沖擊、打散,而重建新的結構、秩序、方式,這便是融合的過程。現代戲《杜鵑山》、《磐石灣》的唱腔,在結構上都有突破性的發展,新的建構使京劇唱腔有了質的變化。“融”有溶化、流通、和諧的意思。融合是指任何京劇音樂的諸要素在其繼存過程中,各自的要素潛能、特質、方式均有賴于另一方的聚會、滲透、補充和支援。融合在沖突中實現,它標志著京劇音樂新結構方式與方式結構的化生。沖突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沖突的理勢。沖突需要融合來肯定和認可,融合的正面價值,亦需要沖突來肯定和定位。作為沖突融合的集合體,它是對京劇音樂創作上的一種提升,使之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2.裂變與整合。京劇音樂在發展的200多年中, 從唱腔音樂到伴奏音樂,從創作原則到創作方法被全面地定型為一套系統程式。這種強調京劇音樂創作的秩序性與整體性的原則方法,在整個京劇音樂發展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未來的京劇音樂創作中,一些作曲家將采取裂變與整合的方法,來加快京劇音樂向前發展的步伐。雖然這種方法不是整個京劇音樂創作的主要方式,不具有持久性,但它是一種動力和生力,使創作者能夠在創作中領悟到裂變方法的價值和意義,爆發出對于音樂創作的活力和對于構成新方法、新技巧、新的生命力潛能的極大熱情,將京劇音樂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裂變”,是將京劇音樂整體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諸多元素等,都作為重新創作的要素之一。例如:京歌《故鄉是北京》、《十五的月亮》、《中華漢字》、《雪燕》、《送福歌》等運用了高撥子、西皮、二黃、娃娃調的曲調,而這種曲調又是在京劇唱腔系統中裂變出來的某些素材加以發展變化的,這是經過重新創作而成的,它保留的是京劇唱腔的核心元素和要素,是發展、變化的新的京調歌曲。但是,從曲式來看,它屬于分節歌曲的結構,而非京劇唱腔的某種板式。那么,這種京歌的創作方法能否運用到京劇音樂創作中去呢?筆者認為,是可行的。這些京歌不僅為青年觀眾喜歡、傳唱,而且還得到京劇老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將一個人們熟悉和熱愛的東西改頭換面,一經唱出,即可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藝術效果,人們在這“似與不似”的審美狀態中,感動和理解,使意向活動得到兌現。
  有“裂變”就意味著重新“整合”,亦意味著否定。經過某種轉換,又出現新的統一、和諧。“整合”對“裂變”以后產生的新方法、新技巧、新形式、新要素具有汰劣擇優的重要作用。擇優符合京劇音樂創作規律、原則、方法,具有當代音樂創作的先進性,應予以保留;劣汰是對于不符合上述原則的揚棄,從而構成了新的和合體。
      結 語
  21世紀將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實踐、大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在這一世界性的歷史大合唱中,促進經濟發展,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將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主旋律。在這種世界潮流的沖擊下,文化、藝術無疑也將得到大的發展。21世紀的京劇音樂家必須具有一種廣闊而又深邃的當代視野,具有一種自覺的時間意識、時代意識和超越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大發展的歷史趨勢。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女右加
    @②原字為牛右加氐
  
  
  
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京66~69J5戲劇、戲曲研究傅彥濱19981998 作者: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京66~69J5戲劇、戲曲研究傅彥濱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6:17

[新一篇] 深圳稅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下)

[舊一篇] 湘粵外商直接投資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    ——一個地理集中模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