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上海市天山二中 吳家吉)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課題,本文試就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在建立素質教育體制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等問題談點看法,以求指教。
   一、應試教育制約了歷史學科教學功能與活力的發揮
  應試教育的機制是一種選拔、淘汰機制,考試則是選拔或者淘汰的手段,而且幾乎是唯一手段。因此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成績的高低很自然地成為衡量學生學習優劣和教師教學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這就必然造成教師為提高“教學水平”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和學生為提高“學習效率”就考什么學什么,不考就不學的狀況。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制約了歷史學科教學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可以說扼殺了歷史作為一門科學的生命力。其突出表現在:
  第一,在歷史學科功能的發揮方面。中學歷史學科所担負的三項任務,即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實際上后兩項已經被弱化。由于考試基本上只能檢驗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在考試導向的體制下,教師自然偏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特別是歷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第二,在能力培養方面。按照歷史教學大綱,要求通過中學歷史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掌握識記、理解、分析、綜合和應用等能力。很明顯這是在能力層級上所提出的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深化的過程。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往往不得不代替學生進行分析或歸納,甚至需要聯系實際應用的內容也由教師試前幫助學生設計好答案。這樣做事實上把不同的能力要求統統降低為識記這一最基本的層級,造成學生學習成績同能力的嚴重背離。
  第三,在記憶方法方面。學習歷史,對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重大事件是應該記住的,但是記憶存在著孤立的機械記憶和有聯系的邏輯記憶的不同。歷史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當時各種矛盾沖突、斗爭的產場,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說明歷史存在著自身發展的必然性和邏輯性,因此學習歷史正確的記憶也應該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聯系的邏輯記憶。然而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記憶歷史卻基本采用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方法。原因很簡單,由于考試導向,教師必然在考試命題可能性大的“重點”部分多著筆墨,學生也反復練習,甚至為了便于背誦應考,把本來內涵十分豐富的歷史過程去皮去肉,簡化成幾條筋,或者干脆分解為若干試題,這就使歷史發展的有機整體性被人為的割裂和破壞了,結果學生沒有把握歷史的本質聯系,而只能死記硬背。
  以上所述表明,應試教育體制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學歷史學科的教學功能和效果。在一切圍繞考試轉的指導思想下,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變成了死氣沉沉的史料堆積,或者甚至是試題堆積,成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障礙和棄之不能,學之乏味的沉重負担。可見改變應試教育體制,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已經是十分緊迫的任務了。
   二、歷史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歷史學科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具有許多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歷史能啟迪人的智慧。豐富的歷史知識能夠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鑒今,能夠提高人們對周圍事物以至整個社會的洞察力、思考力與判斷力。革命導師揭示社會發展規律,制訂革命斗爭的戰略、策略,都依賴于對歷史與現狀的深刻認識與把握。鄧小平同志倡導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對建國后四十年社會歷史進行總結、反思的基礎之上。偉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淵博的歷史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或參考。同樣,普通社會成員,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平時所積累起來的歷史知識也會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悄悄發生作用。
  其次,歷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心理狀態。中學歷史課介紹了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道德形象,學生能從中獲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體驗。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歷史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對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義、識大局,為民族團結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精神產生共鳴;對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著名論斷的分析講解,能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紅軍長征歷史的學習能使學生對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大無畏精神產生崇敬、贊嘆的情感。歷史能明理,李大釗曾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成功的歷史教學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的強烈反差,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是非標準,這將直接影響他們健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
  再次,歷史也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材。熱愛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國,這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所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因此培育愛國主義情操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愛國主義包括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民族情感;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斷探索、進取的民族責任心;以及為維護祖國獨立和民族尊嚴而勇于沖鋒陷陣、赴湯蹈火的民族英雄主義。在長達幾千年的悠久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摧人淚下的愛國主義故事,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價值取向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當代青少年樹立了如何選擇人生的光輝榜樣。可見,歷史學科以其特有的豐富內容,對教育青少年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三、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幾點思考
  如前所述,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必須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上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本文著重就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1.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為了適應素質教育體制的建立,課堂教學應該實現以下幾個轉變:一是從以教師講解為主轉向以學生閱讀、思考、討論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同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根據教學內容,還應在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開展課堂討論活動。討論能充分激發學生去獨立思考,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而且在討論中為了尋找論據,必然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從而使所獲得的知識得到強化和鞏固。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歷史教科書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體歷史事件的記載。學習歷史,具體歷史過程當然要了解,但就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而言,這些內容完全可以通過自己閱讀得到解決,教師課堂上講授應把重點放在分析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的發生對以后歷史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上,即透過歷史事件的分析,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本質聯系,培養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聯系現實。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聯系國內外形勢,聯系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新生事物,聯系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要談古論今,賦于古老的歷史以時代氣息和現實感,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也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
  2.要逐步突破現有的考試框架。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之一,否定應試教育不是否定考試,而是不應該把考試作為評判教學狀況的唯一尺度。但是,為了克服長期應試教育形成的消極影響,在建立素質教育體制過程中,有必要逐步淡化考試。一是可以考慮增加經常性的練習,盡量減少考試次數;二是考前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學業上,尤其是思想上的負担;三是評定學生的歷史成績應該對考試、練習、課堂討論和其它圍繞歷史教學開展的活動進行多因素的綜合評定,打破一個尺度、一個成績衡量學生的做法。
  3.創造條件,開展更多有益的課外活動。圍繞歷史學科能開展的課外活動很多,資源十分豐富,如組織觀看歷史影片,參觀歷史博物館,開展讀書活動,舉辦有關歷史題材的影評、書評、故事會、知識競賽等等。課外活動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美國某一中學歷史教師布置了一項課外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就自己最崇敬的歷史人物進行整理資料、寫出簡單的傳記和回答“你為什么特別崇敬他”的問題。教師對如何完成任務作了一般性指導,最后全體同學進行交流評比。這樣一項課外活動,不僅提高了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歷史知識,而且使學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訓練,象這樣的課外活動很值得我們借鑒。
  總之,伴隨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探討,而最根本的是觀念要轉變,要真正確立一切為了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新思路。*
  
  
  
中學教育滬40-42G32中學歷史教學吳家吉19971997 作者:中學教育滬40-42G32中學歷史教學吳家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8:43

[新一篇] 略論馮友蘭晚年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舊一篇] 略論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