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人的主體性的凸現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超越經濟學視界來研究知識經濟及其意義標志著對知識經濟認識的深化。顯然,從經濟增長角度看待知識經濟是狹隘的。知識經濟作為一個時代其變化與農業和工業文明相比應該說是全方位和整體性的,它既觸及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轉變,也涉及到人的改變。從哲學的角度看,知識經濟與人的主體性是互為因果的。知識經濟實質上是人的主體性張揚的結果,而它一經產生便為人的主體性的進一步擴充提供了新的舞臺和場所。
      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造成這一過程的原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而社會基本矛盾中具有本源意義的是生產力。因此,說到底,人類歷史的進步最終可以歸結為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
  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生產力是以不可遏制的態勢向前發展的。出現這一態勢的原因是由于構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是動態和可變。在探討生產力演變規律時,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的現象,即在影響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日益替代物質因素而成為決定生產力進步的主導因素。具體地說,隨著歷史的進步,作為生產力系統中的附著性、滲透性因素(包括科學技術、管理、分工、協作)等,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因素。而其中最具突出意義的是科學技術。關于這一點,人類進步史已作了充分的說明和驗證。
  按照一般的說法,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經歷了三個文明狀態,即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目前正在興起和形成的知識經濟時代。在農業文明中,土地和自然資源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地的優劣、自然資源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了生產力的布局及發展程度。這時不能說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沒有影響,但這種影響十分有限。到工業文明中,商品、資本等資源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性因素。此時,作為生產力附著性因素的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日益顯示出巨大的威力。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則成為生產力進步的支撐點,演化為經濟增長的核心。據測算,在工業化初期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的消耗比例為9∶1,在中等機械化程度下,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的消耗之比為6∶4,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它們兩者之間的比例為1∶9,這一簡單的回顧及統計數字說明,在生產力及經濟增長過程中,物的因素日益被人所取代,物質資源日益被智力資源所取代。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無誤的結論:人類生產力進步的歷史是人的知識不斷代替物質資源的歷史。
  而知識與其他資源不同的是,它不是世界中現存的東西,而是人通過發揮主體性在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過程中創造的成果。
  根據OECD的觀點,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而所謂知識,它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全部知識,其中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是最主要的部分。作為知識,其本質在于它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產物。因為,任何知識都只能是人的知識,離開人及其對象性活動,知識便不復存在。馬克思《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中指出,自然科學和藝術一樣“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95頁。)很清楚,作為一種意識或精神產品的知識,它是人的主體性外化的結果。既然知識是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而知識本質上又是人的主體性外化的產物,因而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樣說,知識經濟本質上是人的主體性張揚的結果。
      二
  當然,將一種經濟的發展僅僅歸之于人的主體性發展的結果是不全面的。事實上,人的主體性與生產力的遞進、歷史的進步并不是單向的直線關系,而是復雜的交錯關系。它們之間互為因果、彼此消長。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能動和創造的特性。它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動性、選擇性、主動地位和自由等。主體性不可能離開客體和實踐而自發增長。它作為主體的本質方面之一,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成果在主體身上的表現,是在實踐中建構起來的。離開社會實踐,主體性便喪失了存在的根基。因而,社會實踐和人的主體性表現為歷史的、動態的展示過程。實踐的深入伴隨的是人的主體性的提高,而主體性的擴張,又將實踐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而實踐中,生產實踐是最為基本的實踐活動。因此,人的主體性和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理所當然地表現為一種互為因果的動態過程。經濟的發展,通常離不開人的主體性的發展,而經濟及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同樣也為主體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然而,對經濟發展是否真的會帶來人的主體性的高漲,西方學者,特別是20世紀的一些思想家在反省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時對此持有疑慮。當西方剛剛步入工業文明,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并開始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內容時,一些學者就敏銳地預感到人們在竭力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卻迷失了自我,喪失了自主性、主體性。席勒就尖銳地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生產力進步,帶來的后果之一是人演變成機器的零件,機器的輪盤使人類丟棄了生存的和諧和青春的激情。法國思想家盧梭則將技術看成是道德淪喪、社會腐敗的原因。他說,“懷疑、猜忌、恐懼、冷酷、戒備、仇恨與背叛永遠會隱藏在禮義那種虛偽一致的面幕下面,隱藏在使我們夸耀為我們時代文明的依據的那種文雅背后”。(注:盧梭《論科學與藝術》,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0頁。)20世紀的許多思想家,如胡塞爾、海德格爾及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對工業文明造成的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人的“存在的遺忘”表示出極大的關注。馬爾塞庫悲憤地指出,在工業文明中“整個的人——他的智慧和感覺——都變成了管理的對象,……在技術的面紗背后,在民主政治的面紗背后,顯示出這樣一種現實:全面奴投,人的尊嚴在預先規定的自由選擇時淪喪。”(注:《反革命與造反》,見《工業社會和新左派》,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90—91頁。)
  客觀地說,上述學者對工業文明、尤其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人的主體性的哀退的分析并非危言聳聽。這確實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盡管技術在工業文明中存在著種種缺陷,然而其正面價值卻不容否定。況且這種現象并不來源于技術本身,而是來自于對它的運用。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同時也是人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保證。正如馬克思所言,它是“一本打開了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7頁。 )從總體上而言,經濟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人的主體性的提升,反之亦然。與農業文明相比,以技術為主導的工業文明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存狀況,它提高了人的生活標準;增強了個體選擇的自由;擴大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范圍;人的創造性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弘揚;生產力的提高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極大地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這一切都說明,隨著生產的進步導致的是人的主體性的高揚,而不是相反。孔多塞對知識的評價還是很公正的。他說,“產生了開化民族的罪惡的并不是知識的增長,而是知識的墮落;而且最后,知識絕沒有敗壞人類,而是使他們變得柔和,盡管知識尚未能糾正或改變他們”。(注: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5月版,第 22頁。)
      三
  知識經濟是人的主體性弘揚的結果,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知識經濟的到來同樣也為人的主體性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和場所。
  知識經濟與人類曾經經歷過的文明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人類越來越依靠腦力勞動,從主要依靠體力勞動轉向主要依靠腦力勞動;從物質形態作為社會的主要資源轉向以知識形態作為社會的主要資源;政治體制由少數人壟斷而日益走向民主化;社會決策由盲目走向科學;社會主體由白領工人變為知識分子等等。而貫穿于這一時代的“中軸”是知識與知識分子,而知識與土地、能源等資源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是,后者是自然存在物,而前者則需要通過人的創造才能產生。因此本質上,知識經濟是激發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的時代。而這一時代的到來也為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環境。這主要表現在:第一,由知識經濟導致的自動化的提高、機器人的廣泛運用,使勞動者獲得了新的解放,閑暇時間大大增加,這使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科學與藝術的創造活動。第二,同以往文明形態的最大區別是,知識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與增量,而是直接依賴于知識和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在該時代,知識的創新、傳播、運用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取之不竭的資源和動力。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的那樣,“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先進民族之林”。這就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和國家的穩定、持續的發展直接依賴于知識的不斷創新和運用。這客觀上需要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主體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因而,知識經濟實質上與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是一致的。第三,知識經濟造成的信息化、新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改進及傳播手段的現代化,為主體認識自然與社會、發揮人的主體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第四,在知識經濟時代,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向也有利于激發人的主體性。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衡量社會公平的標準是對物質財富的擁有,誰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誰就是社會的決策者并獲得社會的尊敬。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衡量社會公平和人的價值的尺度,人們逐漸由對物的崇拜轉向對人及知識的崇拜。在這一時代,誰擁有知識,誰就是社會的主導階級并贏得社會的尊重。因此,這種人文環境有利于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的激發。
  可以這樣說,知識經濟既需要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為人的主體性的施展提供了新的場所。
  基于上述情況,雖然目前我國尚處于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起步階段,但是,我們認為,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應作好充分的準備以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作為政府而言,應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培養良好的環境,以保證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使我國盡快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認為目前政府必須重點解決以下問題:第一,必須對知識的創造、使用訂立詳盡的規則,對知識創造和使用者的經濟、法律地位給予法律法、制度化。第二,改變教育體制。教育體制應由單純地傳播知識轉向培養有創造性的人。第三,培育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道德教育應致力于使人養成尊重知識與誠實的習慣。因為,知識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基礎,而知識的獲得必須使人具有嚴謹、求實的精神,在知識面前容不得半點虛假,剽竊科研成果,侵犯知識產權將摧毀知識經濟社會的根基。因此,知識經濟時代必須教育人崇尚知識并且有誠實可信的品德。第四,將資金投入的重點由對物質資源的開發轉向對人的開發。就個人而言,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應盡可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實現現代化,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為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更多的知識并獲得相應的回報。
  收稿日期:1999.1.18
社會科學動態武漢25~27B1哲學原理曹招根19991999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作者:社會科學動態武漢25~27B1哲學原理曹招根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58:54

[新一篇] 知識分子轉型與新文學的兩種思潮

[舊一篇] 知識經濟與我國知識分子的地位淺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