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聞轉型    ——兼作對李良榮教授《中國的新聞改革》的回應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新聞轉型:作為一種新話語的提出
    20世紀的最后20年,是中國新聞事業在改革的旗幟下發展最快、變化最大、因而也最引人矚目的時期。進入21世紀后,面臨中國“入世”的全新環境,新聞事業的改革顯示出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推進的良好態勢。總結過去20年的歷程,探索新聞事業在新形勢下的運行規律和走向,是新聞學研究中的一個嶄新課題。而以何種姿態進行探索,則勢必涉及一個話語適用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嘗試將這段改革歷程納入一個新的話語體系——新聞轉型——之下來探討。
    Tim o’sullivan等人在其所著“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2001)中說,“話語的概念,在表明自己無論對表達一種非常普遍的理念,還是體現許多具體的話語都是很有用的”(李彬/2002)。“新聞轉型”這個話語的概念正具有這樣的意義:它表達的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理念——新聞改革,尤其是能體現與另一個話語——“社會轉型”——之間的對接。新聞改革的進程是與社會轉型過程交織在一起的,探討新聞改革的進程,就不可能超越社會轉型這個大背景。
        二、社會轉型:新聞轉型的背景
    社會轉型作為一個新話語概念,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加快而進入學界視野的。學界在回答什么是社會轉型的問題上,迄今尚未形成一種統一的界說。例如:
    陳晏清(1998)認為,“社會轉型就是社會的整體性變遷即結構性變遷。”
    邴正(1997)認為,“社會轉型被描述為‘一種整體性發展’和‘特殊的結構性變動’。”在華中師范大學1995年10月底舉辦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代表指出,“社會轉型是社會整體的變遷”;還有些代表則認為“社會轉型就是社會形態的更迭”(楠升/1996)。
    盡管如此,學界對關于社會轉型特征的探討已經形成共識:以上界說可見,社會轉型是一種社會變遷;其屬于整體性結構變遷。另外,社會轉型過程的涵蓋領域是廣泛的,涉及經濟、政治和文化所有領域(邴正/1997,楠升/1996)。由此可以確定,社會轉型具有動態性、整體(結構)性和廣泛性、復雜性等特征。
    學界之所以創造這個新的話語,其基本用意在于創造一種新的語境和一套新的語言規則,以便為討論具有普適性的社會變革命題搭建一個新的更“有用的”意義平臺。學界因此認定,人類社會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社會轉型史。例如,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發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發展等(楊學功/2001)。而根據社會結構方式的變化,可以把自文明時代以來的社會劃分為社會分工和交換不甚發達的非市場經濟社會和比較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陳晏清/1998)。馬克思依據作為主體的人的生存發展境況,把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劃分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他指出:“人的依賴性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在新的語境中,這三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便都是發生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的。
    不過從上述學者比較普遍的研究旨趣看,他們所謂的社會轉型——當然也是我這里所要強調的——是指1978年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發生的整體性社會結構變遷。具體地說,就是從計劃經濟形態向市場經濟形態過渡、集權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體制過渡、封閉型一元文化形態向開放型多元文化形態過渡——亦即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和轉型(過程)。
        三、新聞轉型:話語解構、轉型特征與分類 
    (一)新聞轉型的話語解構既然新聞轉型是在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中發生的,那么就可以將新聞轉型界定為與社會轉型相適應的新聞事業的整體性變遷即結構性變遷。其中所包含的話語意義是:新聞不僅見證和記載著社會變遷的軌跡,而且還參與和推動著社會變遷的進程。新聞欲有效地履行這些職能,勢必要不斷地調適自己的角色地位,與社會轉型產生互動,并在社會轉型中實現自身的轉型。
    (二)新聞轉型的特征與社會轉型一樣,新聞轉型也具有動態性、整體(結構)性和復雜性等特征。此外,新聞轉型還表現出自己的特征。
    1.整體上的跨越性。李良榮教授從新聞媒介改革的角度闡述這一時期的變化,將其概括為“20年的三次跨越”。其中,第一次跨越——“高揚新聞規律旗幟”,否定了在“文革”中曾經極度盛行的“階級斗爭工具”論,恢復了報紙作為“新聞紙”的本來面貌。第二次跨越——“引進信息概念”,導致新聞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不但要從事宣傳,還必須提供信息、介紹知識、提供娛樂等。從而引發了新聞媒介的巨大變化。
    2.體制上的二元性。即李教授所說的“第三次跨越——重新認定新聞事業性質”。它使新聞媒體突破了單一事業體制的藩籬,走上了“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二元軌道。其重要意義是,將新聞媒體的改革推向了市場化發展的不歸路。
    3.受眾的分化性。大眾傳播媒體是以廣泛的大眾基礎走向它的繁榮期的。隨著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形態向市場經濟形態、單一封閉的文化形態向多元開放的文化形態的轉型,受眾群體出現分化的趨勢:由大一統走向小型化、大眾化走向“分眾化”。這為近年來媒體的專業化奠定了新的受眾基礎,也為媒體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現實依據。
    4.報道內容上的開放性和多樣性。進入社會轉型期后,隨著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新聞報道領域已經不再人為地設置禁區。都市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乃至過去被視為高級機密的國家領導人的身世背景新聞,已經很便捷地進入主流媒體的版面/欄目。大眾的分眾化、文化形態和價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豐富化,使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呈現出異彩繽紛的多樣性。
    5.媒體技術上的革命性。社會轉型期,也是媒體技術的革命時期。其中,計算機和數字傳輸技術的普及結束了記者靠“一支筆一張紙打天下”的歷史;因特網作為“第四媒體”的崛起則從根本上改變了三大媒體一統天下的媒體格局。
    (三)新聞轉型的分類 當下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全方位的,其對新聞的影響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新聞轉型的類型可以劃分為:
    1.新聞理念轉型。指新聞人對關于新聞特性的認識的轉變。
    2.新聞體制轉型。指新聞體制從單一的事業單位體制向“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二元體制的過渡。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2002年12月國內已經組建52家報業和廣電集團這一最新趨勢看,新聞媒體目前正朝著從二元體制結構向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現代企業制度轉型。
    3.新聞媒體轉型。指新聞媒體的結構性變遷。媒體結構業已出現的三種變化:其一是從單一功能的“新聞紙”向整合了新聞、廣告、企業公關功能的多功能媒體的轉型。其二是從報紙或者廣播電視單質媒體向多質媒體轉型。其三是從區域性媒體向跨地區媒體的轉型。
    4.新聞行為轉型。指新聞人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的行為方式變化。也有三種變化:其一是從被動接收新聞線索向主動出擊轉變,新聞策劃行為因此浮出水面。其二是從回窺式報道向前瞻式報道轉變,預測性新聞隨之出現。其三是從純報道型向報道一服務型轉變,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問題,成為媒體報道內容的最大增長點。
    5.新聞學科轉型。從新聞學向新聞傳播學轉型。1997年,國務院學科委員會正式確定新聞傳播學為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是為新聞學科轉型的標志性成果。
        四、新聞理念轉型:新聞轉型的先導
    新聞轉型,理念先行。新聞理念屬于認識的范疇,它是人們對新聞這一事物的規定性的認識。事物的規定性指構成該事物之所以成立以及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特性。新聞的規定性可以籠統地通過新聞的定義反映出來,即新聞是關于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要求新聞人(傳播者)經由新聞媒體把新聞事實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對它有需求的社會群體(受眾)那里去。將其納入新聞運行的過程中考察,它在不同的環節上有著不同的要求。具體包括:時間上的及時性、事實內容上的真實性、報道形式上的客觀性、媒體通道上的便捷性、以及新聞人在對新聞事實選擇上和對受眾興趣變化上的敏感性等。這些方面的要求就構成了具有新聞規定性即新聞特性的原旨意義。對這些特性的意義的認識和把握,乃至對“及時性”、“真實性”等特性的界定本身,即是生成新聞理念的過程。
    附圖G6O201.JPG
    從認識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看,新聞理念既然從對新聞特性原旨意義的闡釋中獲得它的立足根基,也就意味著它同時獲得了作為后者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地位,對其形成理論觀念上的直接支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聞理念由此成為一成不變的東西。與其他任何一種思想認識一樣,新聞理念是相對的。它與特定社會形態下的新聞運行過程相適應,并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事實上,新聞理念在其生成和演化過程中一直受到兩種關系的制約。其一,如上所述,新聞理念與新聞運行過程結成的互動關系。構成新聞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是處于變化之中的,有時候,其中一個環節的變化會導致其他各環節的連動,由此而改變人們對原旨意義上的新聞特性的認識。例如,媒體形式的變化——典型的變化如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甚至在構成對新聞操作流程的革命性影響。相應地,傳統媒體的新聞人對發生在互聯網上的諸如新聞報道時間上的“及時性”的激變和事實內容“真實性”的畸變等變化,正在作出迅速后應。
    其二是新聞理念與社會環境結成的互動關系。新聞人一只眼睛看新聞,一只眼睛看社會,通過大腦對二名進行整合,就形成了關于新聞與人類社會關系的理念準則。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是在漸變和驟變的不斷交替中推進的。這種交替變化必然在新聞理念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反映出來。在社會相對平穩的漸變時期,新聞的理念是通過及時、客觀地報道新聞,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最新面貌。這不僅體現了社會大多數成員的意愿,也是社會環境條件所允許的。而在社會發展的驟變時期——這里的驟變被看作是社會轉型的重要變量,社會環境充滿若干復雜的變數或不確定性。此時,新聞運行過程被宏大的社會潮流所裹挾,新聞特性中更多地摻雜了社會權力集團的意志,新聞理念必然出現失衡。而當社會驟變以極端狀態——如兩次世界大戰和中國的“文革”——出現時,新聞理念則還會遭到嚴重的扭曲。
    我們知道,人類自從有新聞活動以來,新聞運行過程就一直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環境)中推進的。盡管如此,也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仍然可以把上述兩種互動關系中的新聞理念形態作不同屬性的界定。第一種為新聞理念的自然屬性,第二種為新聞理念的社會屬性。于是,二者結成的對應關系就形成了新聞理念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張力。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或者處于社會轉型的不同階段,二者呈現為要么相輔相成、要么相反相成的關系狀態。在馬克思所說的“人的依賴性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盡管由于受傳媒技術低下、受眾興趣淡漠等因素的制約,而使新聞理念的自然屬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伸張,但那時人的新聞活動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系也弱,因此二者的關系狀態仍然是相輔相成的。相比之下,在改革開放前,尤其是在“文革”期間的中國社會中,盡管傳媒技術和受眾需求等因素都居于能基本伸張新聞理念的自然屬性的較高層次,但由于新聞淪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新聞理念的社會屬性占據主導地位,并通過強力政治手段得到極端的張揚,而其自然屬性卻受到了強烈的抑制。因此二者的關系狀態是相反相成的。這必然導致新聞理念失衡,甚至一度被嚴重扭曲。體現在報道層面,則新聞內容無需真實,因有“四無”之說,即無中生有、無需論證、無限拔高、無限上綱。報道方式也無需客觀,便有“毛主席語錄加例子”的二段式新聞盛行(劉海貴/2002)③。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是世間萬物的兩種基本關系狀態。在新聞理念失衡甚至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而“文革報刊文體”仍能盛行達10年之久,即是相反相成關系使然。不過,如同我們不能認定“文革”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形態一樣,我們不能認定這種新聞理念與新聞價值嚴重背離的關系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關系。1978年后,中國社會開始轉型。作為純粹宣傳工具或階級斗爭工具的新聞媒體開始向新聞本位回歸,新聞改革的步伐漸行漸遠。進入90年代,包括新聞理念更新在內的整體性新聞轉型終于全面融進了中國社會轉型的進程。
        五、結語:“轉型新聞學”新聞學研究的新起點 
    與社會轉型一樣,新聞轉型是具有當下意義的新話語。Tim O’sullivan等人認為,話語分析關心的不僅是一個人說的復合語句,而且更常涉及的是兩個或更多人之間的交往互動,以及用來操持和控制特定語境下的話語之語言規則與準則(李彬/2002)。
    當新聞轉型不僅僅作為一個新話語概念,而且作為一種新聞改革實踐的活生生的現實和豐富的成果出現在新聞學界面前的時候,新聞學研究需要轉型。體現一種新的語境和話語規則的全新的“轉型新聞學”應是當下新聞學研究甘肅社會科學蘭州45~49G6新聞與傳播孔祥20042004電子文件和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狀態有雙套制和雙軌制兩種類型,兩種共存狀態下電子文件的社會屬性和功能有所不同。電子文件的管理推動了紙質文件管理的改革,如文檔一體化和實體管理的簡化;紙質文件管理的經驗和信息技術促成了電子文件管理的完善。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將會持續相當長時間,趨向是紙質文件管理功能的弱化和電子文件管理功能的強化。電子文件/紙質文件/雙軌制/前端控制“因特網之傳播學研究:主題元分析”(Communication research about the internet:athematic metaanalysis)摘自英《新媒體與社會》2002年第4期(New Media and Society,No.4,2002)。作者S.T.金(s.T.Kim),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D.韋弗(D.Weaver),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新聞學院教授。——譯者注羅峰
    羅峰 男(1972-)上海行政學院行政學教研部講師。    羅峰 男(1972-)上海行政學院行政學教研部講師。

網載 2013-09-10 22:00:37

[新一篇]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政治文化變遷

[舊一篇] 試論經濟科學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