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研究綜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1995年6月22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至今已近10年。1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運動也更為人們所青睞,體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伴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體育人口比例不斷增長。截止2000年,我國16歲以上體育人口比重達到18.3%,若將7歲到15歲的在校學生和武裝力量作為當然體育人口統計,我國的體育人口占可統計的7至70歲總人口的33.9%,比1996年提高了2.5%(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2001.12.6)。但我國人口眾多,城鄉差距大,群眾體育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城鄉差異(農村體育人口僅為7.13%),占我國總人口70%的農村地區,體育場(館)僅占總量的20.2%(注: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體育科學》,1999,(1))。雖然我國體育人口在不斷增長,但由于城鄉差距,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把“全民族健身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醫療體系”(注: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光明日報》,2002.11.18)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但沒有農村的全民健身,就談不上建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因此,搞好農村群眾體育,是當前全民健身的重點。近年來,理論界對農村群眾體育作了一些相關研究,但就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來看,也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異”。筆者對近10年來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研究的理論成果進行總結,以期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所幫助。
      一、研究階段及主要成果
    10年來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進入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時期。這兩個文件的頒布和實施,引起了我國體育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們圍繞這兩個文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群眾體育理論研究空前繁榮,農村群眾體育也得到學者們的關注。但由于我國農村的特殊情況,農村群眾體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對農村體育的現狀和農村體育設施的調查研究等方面。
    第二階段,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和《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的頒布,為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根據文件精神,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對策、趨勢及管理模式等方面。
    1995年至今,關于農村群眾體育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論文形式表現。筆者從《中國期刊網》檢索到相關文章50余篇,其中,有關于農村體育現狀和發展對策,關于農村體育發展模式,還有關于農村體育管理、農村體育消費的研究。關于農村群眾體育現狀和對策研究是近年來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取得成果最多的部分。
    1995-2004年間對農村群眾體育進行研究的專著很少,只有部分著作涉及到相關內容。陳寧在《全民健身概論》中對農村體育的難點、重點以及發展趨勢都有一些較深刻的闡述。
      二、農村群眾體育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
    (一)農村群眾體育的現狀
    關于農村群眾體育現狀問題的研究,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成果最多的部分。研究方法基本上都采用問卷法,以問卷的方式獲得第一手資料,研究結果多是調查報告和論文方式。如:《河南省農村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研究》、《連云港市農村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分析》等。
    從調查的內容看,這一問題的研究涉及到農村群眾的體育思想意識、體育價值觀念、體育人口比重、體育消費水平、體育場地器材狀況和練習時間、地點、內容以及體育社會指導員的情況等多方面的信息。目的是為了了解現狀,并針對現狀開展相應的對策研究。從調查對象的范圍來看,既有以省乃至全國為研究對象的,也有以個別地區為研究對象的,如:《山西省農村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對湖北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村體育人口的調查》、《漢中地區農村體育活動調查分析》等。
    (二)農村群眾體育落后的因素
    研究農村群眾體育,目的是為了發展農村群眾,體育,而其中關鍵是要找到導致農村群眾體育落后的原因。因此,這也是近年來學者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認為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狀況與農民的體育意識、經濟、指導、場地、時間和文化等因素有關(注:曾理,徐玖平:《對中國農民體育的思考》,《中國體育科技》,2003,(1))。在我國,廣大農村(除少數富裕鄉鎮),農民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等都較低,思想意識落后,而且農村的場地器材設備稀少,體育人才更是匱乏。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有的學者認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是造成城鄉之間體育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注:裴立新:《當前農村體育發展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育與科學》,2003,(3))也是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發展落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的特色,也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但它延緩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是農村體育落后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還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村“居住分散的特點限制了健身活動的開展”(注:陳寧:《全民健身概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3)。由于我國特殊的地形,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異很大,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在邊遠的山區、少數民族集居地,群眾組織難,更不要說是集中開展體育活動了。
    (三)農村群眾體育的功能
    農村群眾體育具有教育、娛樂、健身等功能是學者們普遍認可的。近年來,有的學者對農村體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功能也有所闡述。如《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體育在提高人民整體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注: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6.20)。陳夢周等認為,農村體育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農村體育具有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功能;開展農村體育能大大提高農民身體素質水平,挖掘潛在的農業生產力(注:陳夢周,等:《農村體育與家村經濟發展關系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4))。周志俊等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4.5%的人認為體育有健身功能、57.9%的人認為有醫療衛生功能、57.3%的人認為有政治功能、50.7%的人認為有娛樂功能。(注:周志俊,周坤,宣海德:《安徽省農村鄉鎮體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5))
    (四)農村群眾體育管理
    農村群眾體育管理是近幾年來學者們討論較多的問題之一,內容主要是關于管理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且多以縣城為研究對象。這是由于縣級建制是我國國家管理體制中直接面對廣大農村、功能比較完備的一級政權組織,在行政管理中處于基礎地位,是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的一級管理機構。
    在管理的方式和模式上,學者們的認識不盡相同,從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見。陳寧教授認為,“縣級政府要依法治體、統籌安排;縣級行政部門要抓好農民體育協會,注意發揮體協的重要作用;鎮鄉要建立健全文化體育站;村要建設好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室;農民體育協會要培養體育骨干”(注:陳寧:《全民健身概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3)。聶銳新認為,要提高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一級政府對農村體育的認識;要運用各種手段,并建立相應的機制,充分調動社區、社團、協會、俱樂部、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等興辦體育的積極性;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要從實際出發,加大對一些簡單、方便、小型、靈活的體育設施的投入。(注:聶銳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思考》,《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
    (五)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及對策
    中共中央在8號文件中提出“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革新時期休體育工作的意見》,2002.7)明確了發展鄉鎮體育是發展農村體育的戰略重點。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裴立新等提出,在“在未來十年中,……應采取重點推進、梯度發展的方針,首先搞好縣、城鎮。然后搞好每個縣的若干中心鎮的體育建設,帶動一般鎮的體育發展。一般鎮的體育建設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后,再去帶動新的鎮、鄉和村”(注:裴立新,李宗浩,等:《未來10年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國體育科技》,2002,(9))。周建軍等認為,在以鄉鎮體育發展為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的模式,如:“超前發展”——富裕鄉鎮率先走體育現代化;“創建特色鄉鎮”——以某個運動項目帶動群眾體育的持久開展;“體育旅游”——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鄉鎮體育的再發展(注:周建軍,仇軍,等:《我國鄉鎮體育的發展背景與模式選擇》,《體育科學》,2003,(5))。曾理等認為農村體育應以鄉鎮為重點,鄉鎮應以小城鎮為切入點,并首先從縣城有條件的建制鎮實現突破(注:曾理,徐玖平:《對中國農民體育的思考》,《中國體育科技》,2003,(1))。還有的學者認為,擺正農民體育的地位;正確認識農民體育;建立農民體育保障(支持)系統(注:裴立新:《當前農村體育發展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育與科學》,2003,(3)),也是研究農村體育需要注意的。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則把“……充分發揮委員會和各級農民體育協會的作用,……繼續開展評選全國體育先進縣活動……”(注: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6.20),作為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對策。
      三、農村群眾體育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農村群眾體育概念的界定
    在查閱農村群眾體育的文獻資料時,筆者發現將農村群眾作為研究對象的,除了農村群眾體育這一稱謂外,還有“農村體育”、“農民體育”、“鄉鎮體育”、“城鄉體育”等提法。
    對以上稱謂究竟怎樣界定,筆者目前還沒有見到專門的論述。但僅以社會學對“農村”、“農民”、“鄉鎮”、“城鄉”等概念的界定,我們不難理解這些稱謂是不盡相同的。所以,筆者以為在以上諸種提法中至少存在概念不清、論域不明的問題。概念不清會引起研究對象不明確,研究結果失去意義,這個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關于調查結果中數據的可靠性
    眾所周知,對體育的參與程度,與人們的年齡、學歷、職業狀況、經濟條件、場地、周圍環境等有關。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群對體育的態度和參與程度是不盡相同的。
    在進行區域性的調查時,學者們一般都是采用抽樣調查法,而樣本能否按照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按人群比例發放,將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農村群眾體育的研究中,由于調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往往抽查的人群分布狀況與人群的實際狀況相差較大,導致結果數據失真。所以,筆者認為:在檢查結果的有效性方面,我們不但要看到調查問卷的回收率,應當還注意體育文化導刊京35~37G8體育金濤20052005本文概述了近10年來我國關于農村群眾體育研究的發展階段、研究成果及相關熱點問題,并就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農村/群眾體育/綜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論文,項目號:70273032。張東生/何華峰劉敏A study of Information Capital and Decision Optimized in Digital Library
   Jin Gengda & Chen Qunfang
   (Zhejiang University Library, Hangzhou 310027)金濤 安徽師范大學 作者:體育文化導刊京35~37G8體育金濤20052005本文概述了近10年來我國關于農村群眾體育研究的發展階段、研究成果及相關熱點問題,并就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農村/群眾體育/綜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論文,項目號:70273032。張東生/何華峰

網載 2013-09-10 22:01:00

[新一篇] 近幾年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大變化

[舊一篇] 近十年來我國私營經濟理論研究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