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大變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繼承了原蘇聯解體前一味地向西方傾斜,在國際事務中追隨和配合美國的方針政策。然而,從1991年底原蘇聯解體到1993年底俄羅斯新議會選舉的兩年時間內,俄羅斯不僅在國內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經濟改革見效甚微,在國際事務中,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國際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羅斯不僅完全失去了原蘇聯擁有的超級大國的地位,連一般大國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議會選舉為標志,在國內強大的民族主義潮流沖擊下,俄羅斯大幅度地調整了其對外政策,為維護其國家利益、重振其大國地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擬對俄羅斯外交上的這些重要變化的原因、內容及影響等做一簡要的考察和闡述。
   一、與西方國家拉開距離,開始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原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內外政策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在國際事務中從與西方尖銳對立、全面對抗轉向了與西方大國,尤其是與美國密切配合和合作,想與西方大國建立起一種新的戰略合作關系,圖謀共同主宰世界。葉利欽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為主體,取代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來處理國際事務。盡管俄羅斯一直向西方大國揮舞橄欖枝,西方國家也一再許諾對俄羅斯提供數量可觀的經濟援助,然而說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國家不僅乘俄羅斯內外交困之際,在傳統的熱點地區,如中東,極力排斥和縮小俄羅斯的影響力,還利用新的矛盾和沖突向與俄羅斯利益悠關的東歐、巴爾干、高加索地區滲透,力圖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羅斯。俄羅斯由此而認識到,盡管它已經表現出最大的“誠意”,某些西方大國仍然把它看成是潛在的敵人,僅僅在意識形態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國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重振其大國地位,俄羅斯必須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隨著這種指導思想上的變化,俄羅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羅斯在北約問題上不再一味地遷讓西方國家,奮起而進行抗爭。自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解散以后,俄羅斯一直認為北約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也應像華約組織一樣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國家認為,冷戰雖然結束,俄羅斯仍然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了保護西歐的安全,北約不僅應該存在,而且應該進一步擴大。而北約擴大的方向不是別的,正是前蘇聯的勢力范圍:東歐。這意味北約意圖將其勢力的影響向東擴展幾千里,直到兵臨俄羅斯城下。這樣一來,西歐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羅斯的安全則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北約東擴的計劃一提出,俄羅斯立即做出了強烈反應,先是在1994年底拒絕簽署俄羅斯與北約執行和平伙伴關系的軍事合作計劃,爾后又宣稱,俄羅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蘇聯與西方簽署的《歐洲常規力量裁軍協議》,俄羅斯將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規力量部署。時至1995年秋,面對西方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俄羅斯明確表示,它將聯合獨聯體有關國家采取相應的反措施。俄羅斯的這些反應最終能不能阻止北約的東擴還很難預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國家放慢了北約東擴的步伐。
  其次,積極介入波黑事務。自前南斯拉夫地區出現戰亂以來,俄羅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觀、隔岸觀火的態度。巴爾干地區對俄羅斯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地區的塞爾維亞人,在歷史上一直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俄羅斯之所以采取這種冷漠的態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危機重重,無暇顧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問題上與西方發生沖突,引出事端,當然也有塞爾維亞人在戰場上始終占據優勢這一客觀因素。然而,從1994年初,俄羅斯開始介入波黑事務,先是強烈反對北約空襲波黑塞族,后來又對美國試圖取消對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運主張給予回擊,揚言要采取類似措施。最使西方國家震驚的是,1994年底,俄羅斯在安理會動用否決權,否決了制裁南斯拉夫聯盟的議案。進入1995年以后,美國支持克羅地亞武裝介入波黑沖突,并動用北約空中力量對波黑塞族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從而使波黑戰局發生了顯著變化。俄羅斯立即對此做出強烈反應,先是邀請有關方面到莫斯科訪問,后又派要員到該地區進行外交活動。為了防止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主要由北約組成的維和部隊進一步影響波黑的未來事務,俄羅斯還要求派俄羅斯部隊進入波黑與北約部隊一道履行維和使命。在俄羅斯的一再堅持下,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得不同意俄羅斯軍隊成為未來波黑維和部隊的一個組成部分。俄羅斯介入波黑事務的外交努力不僅阻止了西方尤其是美國壟斷歐洲的安全事務圖謀,確保了俄羅斯在巴爾干地區的影響力,而且再次顯示了俄羅斯影響歐洲事務的大國地位。
  第三,力圖重新返回中東舞臺。海灣戰爭結束不久,蘇聯解體,俄羅斯在外交上追隨美國且從中東地區收縮力量,從此美國對中東地區事務一直處于主導地位。1994年,俄羅斯開始重返中東舞臺。俄羅斯重返中東舞臺,大致有三個目的,一是重新介入阿以和談,打破美國大包大攬的局面,恢復其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二是力圖恢復其在中東傳統的武器市場;三是改善與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家的關系,從而緩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其南部邊疆的滲透和威脅。美國在中東的外交努力,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包攬中東和平進程,二是制裁和打擊伊拉克,三是遏制伊朗,其主要目的是確保中東地區的穩定,確保對波斯灣這一產油地區的控制。在阿以和談問題上,美國憑借其海灣戰爭后在中東地區所處的有利地位,不僅將俄羅斯完全排除在外,連其西歐盟國也被其排除在外,俄羅斯重新介入的努力,總的來說,收效其微。在伊拉克問題上,俄羅斯一度進行頻繁活動,力圖緩和或解除對伊拉克的制裁,但在美國及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反對下,也沒有達到目的。但是,在伊朗問題上,俄羅斯的做法使美國頗為頭疼。自伊朗發生霍梅尼革命,美國支持的巴列維國王被推翻以來,美國政府對伊朗一直是耿耿于懷,而俄羅斯為了在外交上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和自身的經濟利益等,執意要賣給伊朗核電站設施。這對美國在海灣地區孤立伊朗的外交努力是一有力的挑戰。這一問題已經成了美俄兩國一個新的磨擦熱點,俄羅斯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在其它問題上向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估計以后俄羅斯還會利用這一問題向美國施加壓力。
   二、加強和鞏固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
  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對自己與獨聯體國家究竟應該保持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曾一度感到困惑。一方面,從歷史傳統上,從民族感情上,還想恢復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的控制,重新建立俄羅斯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認為這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中亞國家都比較落后,原蘇聯曾為控制這些地區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不如趁機甩掉,任其自由發展。
  然而,隨著形勢的發展,俄羅斯逐漸看清了獨聯體國家對其經濟、安全等的重要作用。
  第一,俄羅斯的經濟繁榮和發展離不開獨聯體。原蘇聯長達70年的歷史在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系,不僅是許多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俄羅斯,俄羅斯的經濟也同樣依賴于獨聯體國家,如中亞地區的棉花,白俄羅斯的重型卡車,烏克蘭的采礦設備和焦煤對俄羅斯的經濟都極為重要。發展進出口貿易,獨聯體國家就更為重要了,這些國家本身就是俄羅斯傳統的貿易伙伴,而且俄羅斯與其它國家的貿易來往,許多也要經過這些國家的鐵路港口等交通設施。
  第二,獨聯體國家的穩定與俄羅斯的穩定息息相關。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是民族問題,但是,蘇聯的解體并沒有解決民族問題,民族問題反而因蘇聯的解體變得更加復雜了。由于不再受到原蘇聯這樣一個中央政府的制約,以前的民族矛盾和沖突日益激化,戰火急劇蔓延;為了瓜分原蘇聯的遺產,各國在民族主義浪潮的驅逐下,又產生了新的民族沖突;因散居在各國的俄羅斯人受到歧視和排斥,又引發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問題。所有這些沖突或者造成重要的經濟通道的中斷,俄羅斯因此蒙受極大的經濟損失;或者造成大批俄羅斯人遷回俄羅斯,使國內的俄羅斯人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或者觸動了俄羅斯境內少數民族的敏感神經,造成邊界事態的驟然緊張。
  第三,獨聯體是俄羅斯安全的天然屏障。冷戰結束以后,盡管俄羅斯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已經與西方相同,但在國家利益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北約東擴就是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仍存戒心,希望進一步削弱和制約俄羅斯,使其難以東山再起的最好例證。一旦白俄羅斯等加入北約,俄羅斯將面臨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兵臨城下的困境。在被人稱作俄羅斯最薄弱的下腹部,南部地區,伊朗和土耳其也利用宗教和地緣優勢對中亞地區及高加索地區進行滲透,困擾俄羅斯多年的車臣問題就與這種滲透有直接的關系。面對這些安全上的嚴重威脅,獨聯體是俄羅斯安全最重要的天然屏障,重新控制獨聯體國家,對確保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994年初,俄羅斯外交部在名為《對外政策中的首要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俄羅斯將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同獨聯體國家發展政治經濟關系上,要保護獨聯體國家中俄羅斯少數民族的權利,必要時要對獨聯體國家間的爭端進行干涉。在此前不久出臺的俄羅斯新軍事理論也認為,俄羅斯要超前保護其邊界,將獨聯體國家納入其影響之下。自1994年起,俄羅斯開始采取各種手段加強其對獨聯體國家的控制。(其實,早在這些觀點出臺以前,俄羅斯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開始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謀求對獨聯體國家的控制,以維護其國家利益。1994年以后只是做得更加積極、主動、明確罷了。)
  首先,在政治上積極插手原蘇聯共和國的內部事務,迫使拒絕參加獨聯體的國家或政治力量就范。最典型的例子是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阿塞拜疆認為俄羅斯在其與亞美尼亞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沖突中支持和偏袒亞美尼亞,一直拒絕參加獨聯體,埃利奇別伊總統上臺后,甚至要求俄羅斯軍隊從其領土上撤走,并想利用伊朗和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的力量與俄羅斯抗衡。俄羅斯一方面通過軍事上對亞美尼亞的支持,使阿塞拜疆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中節節敗退,一方面插手阿的內部事務,支持阿的反政府武裝打擊埃利奇別伊總統。在俄羅斯強大的壓力之下,新上臺的阿利耶夫總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親赴莫斯科,公開糾正前任的錯誤,加入獨聯體。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作法更加露骨,俄羅斯不僅為格魯吉亞的反政府武裝提供各種幫助,俄羅斯軍官還親自指揮作戰,打得格魯吉亞政府一敗涂地。在俄羅斯的內外夾擊下,1993年10月,格魯吉亞加入獨聯體,1994年2月又與俄羅斯簽署了《友好睦鄰合作全面條約》。
  其次,在經濟上采用軟硬兩手,修復和強化其與獨聯體各國原有的經濟聯系。蘇聯解體以后,由于政局動蕩和原有的經濟被切斷,獨聯體各國的經濟都比較困難。俄羅斯通過各種努力,力圖恢復修復原蘇聯內部的經濟聯系。1993年獨聯體各國簽署了建立跨國銀行和經濟聯盟等條約。1994年建立了經濟聯盟委員會,并提出要逐步建立具有關稅同盟性質的自由貿易區。對經濟比較困難,但在政治上向俄羅斯靠拢的國家,如塔吉克斯坦則給予低息貸款、無償援助等幫助。對執意要獨立,不與俄羅斯協調獨聯體經濟活動的努力相配合的國家,除了在政治上想法干預之外,還利用經濟手段施加壓力。如烏克蘭,克拉丘夫克總統在任期間,一直與俄羅斯進行對抗,執意要擺脫俄的影響而完全獨立,1994年3月,烏克蘭總統克拉丘夫克訪美,俄羅斯以烏克蘭拖欠天燃氣款為由,突然減少了對烏克蘭的天燃氣供應,使烏克蘭社會經濟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其外交用意不言自明。
  第三,通過多邊和雙邊軍事合作,恢復和強化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的軍事存在,力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獨聯體安全體系。自1993年獨聯體國家建立了聯合防空,預警雷達聯網機制之后,1994年又建立起統一指揮和陸地防衛網絡,通過了獨聯體國家國防部長理事會章程,成立了集體安全理事會,獨聯體邊防軍司令理事會協調處,并就聯合保衛獨聯體西部、南部和中亞地區的外部邊界達成了一系列協議。俄羅斯準備分階段重建獨聯體聯合武裝力量,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獨聯體防御聯盟。至今為止,俄羅斯通過與獨聯體各國簽署的一系列多邊和雙邊共同保衛邊界協議,已經將獨聯體的外部邊界變成了由俄羅斯軍隊或俄羅斯軍隊與其它國家軍隊共同保衛的邊界,為俄羅斯建立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俄羅斯加強與獨聯體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系的外交努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現在除了波羅地海沿岸三國,所有的原蘇聯的共和國都已加入了獨聯體,而且俄羅斯憑借其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基本確立了其盟主的地位。
   三、重視恢復和發展與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第三個重要變化,是從向西方的“一邊倒”,轉向東西方兼顧的全方位的外交,即所謂的“雙頭鷹”外交政策。
  俄羅斯外交的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第一,在國際政治上,面對西方國家防范和削弱俄羅斯的意圖,俄羅斯不能再繼續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需要借助東方的力量取得新的平衡。第二,從國內政治上看,國際地位的下降,國內政局的動蕩,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的失敗,使得親西方的民主派影響下降,強調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民族主義者、軍方強硬派和政府中的務實派的力量上升。務實的俄羅斯政治家不能不把眼光轉向經濟蓬勃發展的亞太地區。第三,從世界經濟上看,亞太地區是最具有活力的地區,在美歐經濟持續低靡的情況下,亞太經濟一枝獨秀,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這對于一直為經濟問題所困擾的俄羅斯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第四,俄羅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更加依賴于其東部的經濟振興。俄羅斯經濟經過前蘇聯時期的長期發展,其西部資源日趨枯竭,東部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成為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在前蘇聯已經為人們所認識。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不僅失去了其北部和南部重要的出海口,還失去了其與歐洲直接進行貿易的陸地通道,這樣其東部資源及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俄羅斯重視和發展與亞太國家的關系的主要意圖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恢復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重振其大國地位。不論是沙皇時期還是前蘇聯時期,俄羅斯對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地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然而,蘇聯解體以來,日本隨著冷戰的結束,憑借其經濟實力,欲在亞太地區發揮核心作用,美國則希望主導亞太地區的事務,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被人稱作亞太經濟高速發展的火車頭。相比之下,俄羅斯由于國內政治經濟上的困難和外交上在亞太收縮力量,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減弱。俄羅斯欲重振其大國地位,在全球范圍內發揮大國作用,除了在歐洲、中東等地區與歐美周旋之外,扭轉其外交上在亞太地區的消極被動態勢,應該說勢在必行。
  其次,希望通過借助、參與和溶進亞太經濟,跟上世界經濟的潮流。亞太經濟近年來突飛猛進,最為突出的是東亞經濟,而東亞的日本和四小龍,都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資源極為豐富,在經濟上與日本等東亞國家有很大的互補性。在冷戰時期,原蘇聯就一直想說服日本幫助其開發遠東地區的豐富資源,日本也一直是躍躍欲試,只是由于冷戰時期的特殊環境,這種合作一直未能實現。現在冷戰已經結束,俄羅斯希望能在外交上打開亞太地區的新局面,實現類似的合作,并最終溶進突飛猛進的亞太經濟,跟上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世界潮流。
  第三,確保其遠東地區的安全,推動建立新的亞太安全體制。與俄羅斯的中亞、南部地區相比,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要平靜得多,安全得多。但是,這一地區也存在著一些不穩定因素,如俄日雙方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的爭執,朝鮮半島的軍事對峙等。如果從亞太這一范圍看,俄羅斯目前明顯處在被動不利的地位。冷戰結束之后,美國繼續保持其在日本和韓國的軍事力量,日本加快了擴軍的步伐,東盟的經濟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俄羅斯除了繼續租用越南金蘭灣之外,在其本土之外的軍事存在幾乎已不復存在。為了其自身的安全,俄羅斯希望通過外交努力,在亞太地區建立一種新的安全體制。
  為了實現其以上意圖,俄羅斯從1994年起,在亞太地區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其主要措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優先發展和鞏固與中國的關系。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鄰國,與俄羅斯有數千公里的邊界,從地緣政治上講,與中國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對兩國的安全和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國際關系上講,改善和加強與中國的關系,不僅可以起到平衡俄羅斯與西方大國關系的作用,還有助于俄羅斯躋身于亞太事務,牽制美國和日本在亞太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在經濟上,發展俄中關系更為重要,由于中俄兩國經濟上具有互補性,雙方貿易發展很快,1993年中俄貿易額近8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俄羅斯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俄羅斯將發展和鞏固與中國的關系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1994年,俄羅斯外長、總理、副總理、國家杜馬主席、總參謀長等相繼訪華,1994年9月和1995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兩次訪問俄羅斯,雙方簽署了《中俄聯合聲明》等重要協議。
  第二,重視發展與韓國的關系。從經濟角度上考慮問題,日俄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力最大。但是,由于冷戰時期日美之間形成的特殊關系,以及日俄兩國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的爭執,雙方雖然做出不少努力,但收效不大。因而,俄羅斯將目光轉向四小龍中最具經濟實力的韓國,認為韓國可以成為其在亞太地區重要經貿伙伴,希望通過吸收韓國的投資,開發和利用遠東地區的資源。另外,俄羅斯還希望通過發展與韓國的關系,牽制日美,同時在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方面占據主動地位。1994年4月,俄羅斯邀請韓國國防部長訪問了莫斯科,俄羅斯主動提出,與韓國一起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體系。1994年韓國總統金泳三應邀訪問俄羅斯,雙方簽署了俄韓聯合聲明。韓國已準備在開發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資源方面與俄合作,并答應向俄提供曾一度中止了的30億美元的巨額貸款。
  第三,著手恢復和發展與其亞太地區的傳統盟友之間的關系。在冷戰時期,印度和越南曾是前蘇聯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兩個盟友。冷戰結束以后,俄羅斯在亞太地區收縮力量,與這兩國的關系迅速走向疏遠和冷淡。俄羅斯甚至一度考慮放棄對維持其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極為重要的越南金蘭灣海軍基地。隨著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改變,俄羅斯決定繼續租用該基地。1994年6月越南總理武文杰應邀訪問了俄羅斯,雙方簽署了《友好關系基礎條約》,并就俄羅斯繼續使用金蘭灣海軍基地問題達成協議。1994年6月,印度總理拉奧也應邀訪問了俄羅斯,使一度疏遠了的兩國關系得已恢復。俄羅斯在大力發展與韓國關系的同時,并沒有拋棄其與朝鮮的關系,而是奉行了等距離外交的方針,希望借助于這種特殊的身份,在東北亞事務中占據更為主動的地位。
  總的來說,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外交努力還是比較成功的,俄中、俄韓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其與越南和印度等的關系也有所恢復。這一切為俄羅斯以后更加深入地介入亞太地區的事務,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礎。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近年來俄羅斯為恢復其大國地位,維護其國家利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國際地位說到底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俄羅斯的大國地位能否恢復和保持,關鍵還在于其國內形勢的變化。如果其國內的經濟形勢不能有所好轉,其大國地位的衰落將不可逆轉。因為,不論是俄羅斯與西方大國在北約東擴、波黑沖突問題上的抗爭,還是它為了維系在獨聯體中的盟主地位而進行的各種努力,以及它為謀求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而采取的其它措施,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最終恐怕都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責任編輯:王義軍)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京77-82D7國際政治陳生洛19971997 作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京77-82D7國際政治陳生洛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2:01:00

[新一篇] 近代海關與洋務思潮論略

[舊一篇] 近十年來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研究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