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退位詔書下達之后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結束了清朝入關以來二百六十七年的統治,也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沒有流血漂櫓、尸橫遍野,沒有連年苦戰、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迭,在中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有朋友說,如果放在今天,隆裕恐怕也得一個諾貝爾和平獎了。難怪當時國際輿論普遍叫好。
隆裕太后在下達退位詔書時,傷心地對大臣們說:“予三年中深居宮中,不預外事,一般親貴,無一事不賣,無一缺不賣,賣來賣去,以致賣卻祖宗江山。”說到這里,她失聲大哭。她接著又說,“親貴至今日,不出一謀,事后卻說現成話,甚至紛紛躲避。只知性命財產,置我寡婦孤兒于不顧。即朝臣亦紛紛告退。……”
當天,徐世昌、那桐、紹英、榮慶這些大臣的日記中,都只是簡略地記下了這個事實,平靜得出奇,似乎波瀾不驚。對于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早有了心理準備。對王朝隕落深感痛苦的卻是一些辜鴻銘這樣的人,他多次告訴他的朋友,當他聽到皇帝退位的消息時,正在上海沈曾植的家里參加宴會。聽差的帶來一份從街上買來的晚間快報,上面登載了退位詔書已經發表的消息。所有客人都一齊站了起來,轉向北邊跪下,一面悲傷地哭泣著,一面在地板上叩頭。夜深他離開沈家時,對沈曾植說:“災難臨頭了,我們怎么辦?”沈用雙手抱住他,流著眼淚,用一種他永遠也不會忘懷的聲音對他說,“世受國恩,死生一志。”
然而真正愿意一生守護前清遺民身份的人寥寥無幾,更多人接受了現實,開始尋找新的出路,曾經的太保徐世昌以后也做了民國的總統。幼帝溥儀曾經發出一個疑問,為何民國的官員都是如此熟悉啊?連那些王室貴胄都以穿軍服、掛指揮刀,担任袁世凱的總統府侍衛為榮。
2月13日,英國駐北京公使朱爾典給外交大臣格雷寫信說:
作為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而且它早期的皇帝們曾使中國達到空前興旺發達狀態的一個王朝的最后法令,這道告別諭旨是具有某些歷史興味的。不過,雖然為準備這個諭旨盡了很大的努力,但很顯然,該諭旨的起草人在宣布把古老的帝國變為新生的共和國時,感到了某些困難。
……最初由南方各省發出的實行共和的呼吁,在北方各將領的奏折中得到了反響,直到最后它終于成為全國的普遍要求。朝廷不想從自私自利的動機出發,阻撓國民的意愿;隆裕太后遵循古圣先賢關于天下為公的遺訓,將統治權交還國家,并且正式宣布贊成共和。
2月16日,英國駐南京偉晉頌領事寫信給朱爾典:
除官方人士外,似乎對諭旨沒有任何興奮情緒,若干時候以來人們便已期待著它的頒布。在南京的紳士和商人們中間,相信袁世凱具有誠意的人始終要比官員們中間多得多,他們無疑地感到,袁世凱將以令人滿意的方式安排退位問題。
同一天,倫敦《泰晤士報》的社論說:“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階段是否已經達到目的,這是未來的秘密。”
《泰晤士報》為共和在這塊古老的東方土地上而歡呼,同時又不無担憂:“在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里,自從最遙遠的歷史早期以來,皇帝就像神一樣統治著他們;在這樣的國家里,是否能夠突然用一個同東方概念和傳統格格不入的共和國政府形式,來代替君主政體?”以后的歷史證明,他們的担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君主制的終結并一定是專制的終結,赤裸裸的君主制,變相的君主制,總之形形色色的專制仍有可能頑強地掙扎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然而,隆裕太后在歷史的轉折關頭,選擇以這樣體面的不流血的方式放棄江山權位,放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史上乃至整個人類史上仍是值得稱道的。
    


傅國涌 2011-07-17 21:26:23

[新一篇] 讓蔣介石氣憤又無奈 抗日戰爭的黑手

[舊一篇] 胡耀邦:對好心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是無恥之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