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一部禁片,以亞細亞孤兒的名義反戰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這部電影改編自《柏楊》的同名小說。國共內戰,相煎何急。一部分國民黨的散兵潰退到金三角。主人公鄧克寶以敘自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這么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

     這又是一部所謂的禁片,就是至少不能在電影院上映的意思。怎么禁片總是很深刻呢。別多想,mao片除外。這部禁片有了被逐漸放行的趨勢,畢竟時代變了,連戰,吳伯雄,甚至陳菊都訪問大陸了。電影局在這方面的審核也應當適當放寬標準了。

     戰爭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爭奪權力的工具,是一大撮沒有用心的人被當做炮灰的墳墓。一將功成萬骨枯。

     中國人從來就不怕死。死本事無所謂怕,無所謂不怕的,死的人多了也就不怕了。上下3000年(其實中國歷史只有3000年),每次改朝換代都要人口減少個十分之七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余一,念之斷人腸”。就連我們歷史書上的農民起義,如黃巢,太平天國者也是視屠城如兒戲,更何況還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中國史就是一部屠城史。相比之下,國共內戰還算是比較好的,沒有屠城。即便如此,透過這部電影仍可見戰爭對普通百姓的摧殘。

     此片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片中軍官的名字,地名都嚴格尊重史實,這與《我的團長我的團》不同。一支潰敗的國民黨軍隊,不僅有軍人,還有老幼婦孺。當然還有柏楊筆下的鄧克寶,也就是本劇的主人公,還帶著她的老婆,以及后來因緬甸人的進攻死去的兒子,因長期發燒得不到就醫而癡呆的女兒。還有劉德華飾演的阿杜,以及后來因戰爭死去的他的母親。還有這支散兵的首領李國輝,此人被后人稱為“金三角之父”。還有從抗日時就打仗的老鄭,還有怕死的小劉,還有暗戀阿杜前女友的伙頭,還有阿威和他的小狗,這幾位除了怕死的小劉沒死,被炸瞎了雙眼,其他人全都陣亡,包括那條小狗。還有……,無數因這場戰爭死去的人,想必他們的墳墓都是朝向北方的,因為那是他們的祖國家鄉,我在相關的書籍中看到過這樣的敘述。

    他們也不知道前進的方向,一群潰敗的軍民還能有什么方向,就像劇中人物說的:我們一路在逃,只是在逃。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這場大戰爭中的另一個人,他叫鄧小平,多年后他的女兒問他長征時的感受,他一開始不說,經不住女兒反復問,說了句:跟著走。這幫人就這樣逃著,終于逃出了國境進入緬甸的小孟捧,總算是有了快落腳的土地。畢竟是異國,緬甸政府軍又進攻了。應了韓喬生那句語錄了:前有追兵,后有堵截。殺紅了眼的殘軍殺出一條血路,為了生命,更為了生存,戰勝了緬甸軍。此刻的戰爭場面很精彩,有陣地戰,有肉搏戰,有大場景,有近鏡頭。此勝利卻因福德禍,驚動了臺灣,空運了物資,派來了李彌當首領,卻要他們進攻云南。這支散兵部隊早已不是解放軍的對手,再一次傷亡慘重。此戰之后,再加上劇中的鄧克寶和李國輝在曼谷見到的國民黨上層官僚的花天酒地,全然不顧士兵的生死。他們終于有所醒悟,發現自己只是炮灰,連生的權利都沒有,即便這種生的機會是冒死的風險換來的。最終,他們選擇了生的道路,不在為名義上國家,實際上的領導政客賣命。李國輝去了臺灣,卸甲歸田。鄧克寶則不想再去異鄉,在他眼里臺灣也是異鄉。反而用自己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金三角的一塊土地倒是自己的家。在真實的歷史中也是如此,很多云南籍士兵選擇留在金三角,至少這里離他們的家很近。也有些人加入了馬幫或者當地武裝販起了毒。劉德華飾演的阿杜就選擇離開軍隊加入馬幫。1990年時的劉德華年輕帥氣,尤其是以馬幫首領打扮騎著馬的沖鋒形象,簡直帥酷至極。最后他還是為了救殘軍而犧牲,因為如他自己所說,母親去世后部隊的兄弟就是家人。家,這個對中國人最重要的價值觀,在反戰題材的本劇中被再次凸出。

     片中不斷出現對為何而戰的思考,當然作為一部反戰題材的影片,少不了生離死別和馬革裹尸,比如老鄭,伙頭,阿威等人,也少不了軍人的堅毅,比如李國輝,比如鄧克寶。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確實是反戰電影共有的本質問題。曾經的李國輝,鄧克寶思考過。想必,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也有人在思考。而那些掌握軍隊的政客不必想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只想權力,他們可能也想為了人民利益,即便這是為了他們青史留名的目的。然而,不論他們的目的是高尚還是齷齪,他們對戰爭的思考不會像底層士兵或老百姓思考的更合人性。這就好像高院的法官不如基層法院的法官對社會實際中的法律問題理解的更為細致。像李彌一樣的政客化的將領以及真正的政客才不顧及沖在前線的士兵以及戰區的百姓,他們把戰爭的包袱甩給了下級。這就好像大律師之于律師助理,科長之于科員,經理之于員工。文明是越來越文明的,現在,戰爭的生命代價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大,有科技的因素,也有人文思潮,政治進步的影響,畢竟像搞恐怖的本拉登和拿核武器當玩具玩的金二胖子那樣的人已經窮途末路越來越少了。另外,政客們已經玩膩了打打殺殺,開始玩殺人不見血的隱形戰爭了,比如貨幣戰爭。這就好像愛好打架的初中生長大了,開始努力掙錢,比誰過的更富裕。當然,做的過火了把對方逼急了仍然有打架的可能,比如最近的鄧大官人,掙了大把大把的黑錢,把錢仍到對方臉上,想從精神上戰勝對方,甚至控制對方,擁有對方,結果落得被對方刺死的下場。

    也許是鑒于篇幅的原因,片中未交待這支殘軍撤退后的狀況。其中的大部分人來到了臺灣。而很多云南籍軍民像鄧克寶一樣留在了金三角。他們被緬甸軍,老撾軍,泰國軍,還有金三角的少數民族武裝追趕,一路逃,一路打,就這么顛沛流離最終在泰國北部的一個山中定居,開墾出一個村落,叫美斯樂,多好聽的名字。如今這個村莊以產烏龍茶著名,美斯樂中學也成了名校,升學率很高,甚至很多臺灣家長把孩子送到這上學。這里的村民早已刀槍入庫,過著普通百姓的田園生活了。聽說最近搞起了旅游,真吸引人,將來的某日我會去的。另外還有一部分人由黃埔軍校畢業的張蘇泉率領加入張奇夫的地方武裝,從事當地少數民族獨立與販毒。張奇夫也叫坤沙,就是赫赫有名的毒梟坤沙,他也曾作為當地華裔加入過整編后的殘軍。

     片尾曲居然是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王杰唱這個歌曲再適合不過了,有那blue的韻味。是的,他們真是亞細亞的孤兒。那邊被對方追趕,祖國回不去。這邊政客又把他們當做炮灰,全然不顧他們的死活。甚至時至今日,美斯樂的一些村民仍然沒有任何國籍。曾經的朝鮮,曾經的臺灣也是亞細亞孤兒。(“亞細亞的孤兒”一詞最早見于反映日據時期的臺灣作家的小說。)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中東仍有亞細亞孤兒。

     大概在2005年,也就是二戰勝利60周年時,有人發問為什么中國缺少反戰題材的電影,這個原因還是不要說了,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不錯的反戰題材的電影,我覺得比美國的反戰題材的獲得奧斯卡獎的《戰火屠城》好看,更深刻。

    羅大佑的歌詞很應這部電影的主題。

《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里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么道理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么真理

 


網載 2014-10-16 22:17:51

[新一篇] 白狼張安樂:背靠大陸強國用一國兩製對臺灣經濟民生

[舊一篇] 網絡傳奇人物R大 [中]小許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