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獨生子女的優點或缺點是由后天的環境、教育造成的。要教育好獨生子女,家長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學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
      一、把孩子當作教育的對象。
  孩子剛生下來是不知道任何行為規則的,后來知道哪些事可行,哪些不可行,應該怎么做,全靠成人的灌輸與指點。比如孩子不顧飛馳的汽車橫穿馬路,家長不制止,會釀成車禍;孩子欲摸電源,成人不阻攔,他會觸電而亡;孩子打人、罵人取樂,成人不批評,他便認為自己能干,成為滿口粗話、行為粗野的人。有的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自然曉得好歹的,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并不是所有的樹長大都自然直,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樹,并給予必要的修整,才會成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靠持之以恒的教育、訓練才能形成。不教孩子做人,他不會成為有教養的人。
  在有些家庭中,孩子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不滿足其要求,便耍潑、胡鬧。例如孩子挑食,全家人跑遍菜場,為他買來喜愛的食物。吃飯時他要玩夠了再吃,全家人只好餓著肚子等他。這樣,孩子以為挑食理所應當,吃飯時間可憑興趣安排,他在家可以主宰一切。這些孩子的愿望要求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管正確與否、有害無益,也不管條件允許不允許,只要想做的事非做不可。隨年齡增長,父母想管也管不住了,孩子成了家里的暴君,行為舉止沒有分寸。所以,家長放棄教育孩子的責任,是害了孩子,害了自己,害了國家。家長應該為孩子建立必要的家規。
      二、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對獨生子女如果不加以引導,孩子易形成“獨僻”,好吃的好穿的只能讓他一人享用,別人碰不得。有的家長吃了一筷子孩子愛吃的菜,孩子氣得甩了飯碗;有的家長穿件新衣服,孩子便嫉妒吵鬧,非得給他買一件不可。這樣的孩子,長大是極端自私自利的人,對父母不孝,對同志冷酷,更談不上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了。
  應該讓孩子懂得分享。比如吃糖果、點心,父母有意識地人人分到,不讓孩子一人享用,使孩子認識到,這些東西不僅他一人能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可以吃。飯桌上有好菜,父母即使有讓孩子之心,也不該說“這個菜是專門燒給明明吃的,其他人不準吃,”以免強化他的獨食心理。
  平時要教育孩子多為別人著想。比如爸爸未下班,讓孩子和家里人一起等爸爸回來后再開飯;媽媽蹲著干活,叫孩子遞張凳子給媽媽;奶奶生病了,讓他給奶奶端茶、送藥、倒痰盂;樓上鄰居的衣服掉下來,叫孩子送去……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孩子會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學會同情關心別人。
      三、教育孩子懂得節約。
  家庭用錢應該有計劃,任意揮霍,再多的錢也能花光,何況絕大多數家庭月工資幾百元,不計劃開支,是支撐不到月底的。有的父母省吃少穿,對孩子物質要求盡量滿足,孩子吃要最高檔的,穿要最時髦的,久而久之,孩子不知節儉為何物,看到什么好,就要買什么了。隨年齡增長,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父母難以承受,有的孩子為趕時髦,甚至走上偷竊道路。
  父母應讓孩子了解家中的收支情況,每月要買什么急需物品,可以讓孩子知道。例如媽媽說:“這個月買個電熱器,大家就不能買衣服了。”家中想買貴重物品(如彩電、錄相機、摩托車等),應告訴孩子這些物品價格多少,相當于父母幾個月的工資,家中每月儲存多少錢,需要儲蓄幾個月才能買回。這種教育,可使孩子明白一個事實:買東西不能心血來潮,要揀急需的買。不儲蓄,家庭建設搞不好。
      四、實事求是分析孩子能力。
  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的人才。期望是有信心的等待,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是對孩子的信任,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但是家長期望水平必須適當:期望過低,“只要混張畢業文憑就行了”,孩子沒有動力,對自己放松要求,自暴自棄;期望過高,要求孩子考試必須班級前五名,孩子盡到努力,仍遭父母訓斥,失敗的陰影總是困擾著孩子。孩子心理一次次承受失望與挫折,會喪失上進心,產生自卑感,懷疑自己是不是學習的料子,以后即使他經過努力能做到的事,也拒絕去做。
  父母要想期望水平適當,首先應了解兒童年齡特征,兒童身心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在某個年齡階段,思維只能處于某種水平,接受某種教育內容。如果用下一階段的教育超前填鴨式灌輸,孩子連生吞活剝都困難,更不用說理解了。
  父母要想期望水平適當,還應客觀地分析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智力水平(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孩子情感、意志、興趣、性格方面的特點。有的家長喜歡把自己孩子跟優秀生比,認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孩子一定能做到,做不到就是沒努力。家長不服輸,不愿意承認自己孩子素質上的差距,以為打一頓就能逼他上去,卻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別的孩子具有的優勢,自己孩子未必有。
  家長應該認真地分析自己孩子的長處與短處,與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揚長避短,以勤補拙,逐步趕上去。當孩子有了進步時,應及時表揚鼓勵,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五、培養孩子合群性格。
  獨生子女在家中享受到豐厚的物質待遇,也體會到家長的愛,但他們心理仍感到孤獨,他們需要同齡伙伴的友誼,喜歡跟別的孩子玩耍。有的家長怕孩子心玩野了,不讓孩子去串門,怕小伙伴干擾自家孩子的學習,或弄壞家中的彩電、冰箱,弄臟地面,不準他們來。孩子訴苦道:“放學回家等于關進鳥籠,一點自由都沒有。”
  孩子與同齡伙伴的友誼與交往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其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同伴面前,孩子無話不談,敞開自己的心扉。他們互相模仿,互相鼓勵,互訴煩惱,共享快樂,分担痛苦,學會互相溝通、合作和競爭。他們以同學為鏡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努力方面。在兒童群體中,獨生子女才會明白,一個蠻橫無禮、不講信用的人,就沒有人跟他玩。大家一道玩游戲,必須遵守共同的行為規則,否則誰也玩不成。來自伙伴的影響,可以克服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思想,防止“早熟”,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反之,家長采用隔離方法,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反抗,性格上的孤僻、膽小、憂郁,不合群,人際關系不良。
  家長應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伴交往。例如孩子生日或節假日,叫孩子請幾個小朋友來做客;別的孩子過生日,讓自己孩子自制小禮物送去。家長可以在親友或附近鄰居中為孩子選擇一兩個年齡相仿,興趣、性格相近的小伙伴,讓孩子經常和他來往。寒暑假,大人上班,兩個孩子在一起做作業,看電視,玩游戲,可以彌補缺乏兄弟姐妹給孩子造成的孤獨感。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與同伴吵架便很緊張,生怕孩子吃虧,禁止他們來往。其實孩子間的交往既有相互合作,也有意見不投的爭吵,這種爭吵通常沒有傷害性。
  
  
  
中華家教京32~33G52家庭教育王金貴/尤新鳳19981998 作者:中華家教京32~33G52家庭教育王金貴/尤新鳳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33

[新一篇]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比較研究

[舊一篇] 現代開放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注冊視聽生”教育試點若干問題的分析與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