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翊飛:中國政治艱難轉型,新時期常態構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0月是2014年政經走勢中十分重要的月份,不僅僅因為四中全會的召開,而是在政治、經濟領域和制度改革方面,中國政經走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的趨勢在這個月得到了進一步確認。

2014年前10個月,中國的政治走勢是以反腐為核心,中國的經濟變化則是以房地產下行和微刺激為核心,中國的改革一直按兵不動,但在十月份,政治和改革領域已出現重大變化,國際和國內經濟領域雖然大趨勢不改,但也都出現了一些小變化。

隨著7月底周案的公布,中國的反腐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期待中,達到了最高潮。此后兩個月,對反腐未來走勢成為外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各種傳言四起。至今仍未完全落地。但隨著10月份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結束、四中全會的召開、新一輪的第四位省級正職領導人的職位變動和部分案件的開審說明了中國的政治生活的主題詞已發生了變動,反腐仍將常態化,但政治生活的重心已經不再是反腐了。

在經濟領域,除美國外,全球經濟再度走到衰退的邊緣。中國則匆匆在十一前發布了房地產救市新政,短暫地讓房地產喘了口氣,同時經濟雖然繼續下探,但出口、就業數據樂觀,讓外界稍稍松了一口氣。10月過完,2014年全年的經濟已經可以看到頭了,低于7.5%幾乎是必然,但不會低于7%。如果全球經濟在第四季度不起大的風浪,以后幾個月中國經濟關注的重心將是2015年走勢。

更熱烈的變化在改革領域,今年以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的改革,出現了開始加大馬力發力的跡象,在地方債和農地制度兩個領域改革正在深度展開。這也印證了筆者上個月的分析,改革的窗口期出現。這大概是所有消息中,最讓人的振奮的消息了。

一、政治:艱難轉型,新時期常態構建

7月底周案公布之后,中國各界對于未來中國走向何方還存在深深的疑慮,此后的八月和九月,大體上是在這種疑慮中度過的。因為政治傳言滿天飛,人們不知道中國政治未來走向何方,是在反腐領域繼續勢如破竹,奪取更大的勝利,還是會出現轉向。

但現在基本上可以看出,反腐政治出現了轉向了,新的政治周期和改革的軌道都在開啟。當然,反腐并沒有,也不會結束,尤其是對省級干部的反腐,已經進入了常態化了。

對于前一階段的反腐、整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高層在多處講話中進行了總結,其中在群眾教育路線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稱,群眾路線教育為未來的"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作了思想上、組織上和作風上的準備。這次總書記參加的會議,通過電視電話會議的方式,直接開到了縣團級,政治管理技術也在創新。

習近平的這個總結非常清晰,那么什么是未來的"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呢?這是更艱難的任務,即中國政治新的運行機制的轉軌,官員既要廉又要勤,習李在不同場合都說到這點。

那么,未來的政治新時期需要關注什么動向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第一,中國高層政治的運行體制和機制正在發生變化,并會繼續變化。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新設立的兩個小組(深改組和國安組)帶來權力格局的變化,高層的權力更為集中,權力集中也意味著責任集中。對于這一變化,認識上存在分歧。權力一旦集中,下面各種針對個人的惡俗、獻媚都會出現,且變本加厲。但總體而言,目前還是朝著相對積極的方向變化,這改變了過去集體領導,各管一塊的中央分權格局,正如新加坡的鄭永年先生所說,中國的高層政治從集體負責變了最高領導人負責制。

但是,這樣的集體領導的體制改革仍是不夠的。四中全會再次特別提到了"黨內立法",這雖然是在法理上說不清楚的概念。但筆者認為,其指向明晰黨內權力的運行規則,比如黨指導立法,該怎么指導?地方黨委有《地方黨委組織條例》,規定了地方全委會、常委會開會表決的細則,那么中央呢?中央的全委會、常委會開會表決的程序是怎樣的?這同樣是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需要明確、規則化、透明化。手中握有這么大的權力,再怎么細化,應不過分。

第二,紀委系統權力歸位和調整。在上世紀90年代,反腐斗爭較為激烈的時候,曾一度出現爭論,反腐要不要服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原因在于,紀委在黨內其實一直是一個層級相當高的機構,只是長久以來未發威,外界誤解了其地位。

按照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中紀委是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而不是在中央政治局領導下開展工作,同樣中央政治局也需要向中央委員會匯報工作,接受監督。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紀委和中央政治局在黨內的級別相當。不過,現實中,中紀委書記一般由政治局常委担任。

紀委系統的變化還涉及管理體制,由過去的"雙重管理、屬地為主",已變為了"雙重管理,上級領導為主",這些變化已經發生,并成為這輪反腐的體制基礎,否則紀委受同級黨委的制約太大。紀委改革及案件動向還需要關注10月25日舉行的中紀委第四次全會。

第三、中國政治運行機制最艱難之處還在于整個體系能力的重構--過去腐敗、干事,未來要求官員,既要廉潔,又要干事。習李都分別在不同場合痛斥官員尸位素餐、不作為,這是反腐帶來的負面效果。因為官員習慣于掌握審批大權,并在努力干活的同時實現個人財富的積累。未來,審批權砍了,油水減少了,事情還是要干。這靠什么來激勵他們?靠什么來監督他們?僅僅靠對他們進行焦裕祿式的教育顯然不夠。

這個轉軌必須要求逐步開啟民眾和人大的監督窗口,目前公布的四中全會公報的消息,提到強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但并未提及地方人大,還需要等待公報全文的發布。

十月份,在政治領域的其他方面關注還包括:云南省委書記的變動,這是新一輪變動中的第四個省份,之前是遼寧、吉林、山西的變動。省級黨政正職領導的變動在沉寂一段時間后,未來會加速。雖然絕大多數省級領導到任年限不到一屆,因此要重點關注年齡即將到點的省級正職領導。

港臺地區出現的變化亦值得關注,尤其是臺灣地區。馬英九的講話對香港的運動表示支持,顯然令大陸不悅。習馬會不會很快到來,國民黨還面臨島內政治挑戰。臺灣今年的地方選舉,外界預測國民黨將敗選,這對2016年大選很重要。兩岸已形成了長時間良好的積極互動局面,如果出現變化對未來影響巨大。

不過,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出現了一些積極改善的跡象,李克強在訪問歐洲期間和阮晉勇舉行了會談,而據消息說,安倍也主動和李克強握手了。安倍已經改變了在國際上逢中必批的姿態,但這點緩和還完全不足以化解釣魚島問題上的死結。真正的進展要看下個月的APEC會議會否有兩國元首會談,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果真會談,則是中國之大幸,中日韓自貿區則有望,否則會繼續拖延。

這個月,習近平沒有外訪,在國內的外事活動也不多,李克強則連續訪問歐洲三國和一些國際機構,馬不停蹄,推銷中國的高鐵、人民幣、雙邊的投資保護協議或自貿區談判,以換回國外的高科技合作(如俄羅斯的航空航天、德國的電動汽車、環保),對這輪訪問成果的評價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社會領域,云南因為征地而引發的惡性案件再次出現,廣州出租車也出現BA運事件。宏大改革要落實到基層,還十分遙遠。

四中全會的法治建設,議題眾望所歸,但從目前披露有限的公報內容來看,有亮點,卻仍存在一些法理上的困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待慢慢觀察落實進展。

二、經濟:中國經濟繼續下行全年格局定盤

十月份的經濟形勢就像霧霾天,不僅中國經濟繼續下行,而且全球除美國外,世界經濟再一次面臨全面衰退,歐元區情況更糟。前幾年,頁巖氣剛熱起來時,對油氣價格的影響尚處預期,而今則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全球能源供過于求,價格猛跌,歐佩克至今卻不減產。這帶來了全球走向通縮的可能。

中國9月份的數據發布,GDP只有7.3%,創五年來新低。其中唯一樂觀的數據是出口,增速竟然達到了15.3%。

可是,全球經濟不振,為何中國出口增速提升?外界對這個數字有許多解讀,有人認為不準確,可能熱錢流入有關,可是新興經濟體貨幣都在貶值,為什么人民幣會有升值趨勢并吸引熱錢進入呢?另外一種分析認為,一是人民幣貶值和出口增長有滯后期,前段時間人民幣微弱貶值帶來了出口增長;二是海關系統通關便利化的改革的積極影響。另外,從環比來看,9月份加工貿易有較大幅度增長,一般貿易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與海外圣誕禮品的季節性需求有關,但這不會影響同比數據。

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變化使經濟學界對統計數據的使用更為謹慎,如工業增加值和用電量數據進一步背離,GDP增長和新增就業數據的背離。前三季度已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萬就業的指標,這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卻不放水的根本。

十月份的經濟轉型還必須繼續關注房地產下行,這是今年整個經濟走勢關注的核心話題,房地產下行不僅僅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而且帶來相關產業大幅下行,政府土地收益也受影響。9月30日,趁國慶前一天,央行、銀監會共同出臺了救市新政,首套"認房不認貸"等措施提升了改善性需求,因此帶來了短期的成交量上行,地產商在營銷上又開始玩起了貓膩。

但這只是短期救市政策,不會對房地產市場帶來根本的影響,因為大勢是由需求決定的,救市提升的需求量不大,但樓房的庫存卻很高。而且,銀行的融資成本已經很高,利率優惠難以真正執行。除非下一階段央行放水,這個窗口期已經開啟,因為CPI已經跌至了1.6%。可22日,發改委又連續審批大項目,通過大項目挺經濟的意圖十分明顯,調控還處于積極財政政策為主的階段。

從總體上看,10月份的經濟形勢,房地產短暫性地緩了一口氣,出口的積極數據可能難以在第四季度持續,而歐元區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經濟(包括俄羅斯)是否會發生更大波動,并且影響到中國經濟,這可能是四季度中國經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但全年的基本面大致是定了,增速在7.5%以下應是定局,明年經濟則可能會繼續下行兩三個百分點。這是中國要面對的局面,增速下行是好事,產能過剩還很嚴重,經濟需要去泡沫。

不過筆者更關注更長期的經濟走勢。中國經濟學界最關注的是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現在是個危險的關口,中國還沒有跨過。可三五年之后呢?如果順利走過這幾年,中國經濟會持續下行到5%左右,還是會再次出現新一輪的增長,重新回到8%甚至更高的增速呢?兩種說法都有其理由,留待進一步觀察。

三、改革

改革是十月份的重頭戲。十月份(包括九月底),中央不僅僅召開了兩次座談會(民族、文藝工作),通過座談會尋找改革共識,而且在地方債、農地制度領域推進實質改革舉措。

地方債是中國財政體系身上的腫瘤,而這場改革正在進行乾坤大挪移式的腫瘤切除手術。分稅制以來,地方財政一直吃緊,先后通過搜刮鄉鎮、賣地財政,到后來通過以土地為資本、通過金融杠桿迅速"斂財"的手法。

因為地方政府不能發債,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債--城投債及各類隱形負債一路走高。城投債雖然經過2011年云南城投停止付息的風波之后,依然不斷井噴。不過,風險也在積聚,超過10萬億的地方債和房地產、土地市場風險綁定在一起,成為中國的一顆定時炸彈。

改革采取了決絕的方式,對存量債務進行鎖定,然后逐步剝離這些融資平臺的融資功能(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允許用未來新的地方政府債來置換部分舊債。

未來,這個風華正茂的城投債也許要終結,企業債回歸正常。"明渠"地方政府債如何發行、如何在二級市場交易,在年內應還會有細則出臺。中國未來會否形成像美國一樣,龐大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目前還不好說。中央定的發行量太少,對處置存量地方債不利,一下推出太多,制度建設尚不健全也是問題。所以,改革雖已開啟,但不要對改革速度寄予太大的希望。

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將會撬動另外一個市場--債券評級,評級的意義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而且具有政治上的意義。過去張五常說的地方競爭,都是招商引資,拼如何壓低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今后政府得拼實力、拼信用,并且接受市場打分。

雖然至今,深改組通過的財稅改革的文件并沒有公開,但依這輪債務改革的進展來看,先處堵債務漏洞,再進行進一步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這應是中央這輪財稅改革的思路。

同業整頓仍在繼續,這是另外一重財稅金融領域的防風險改革。滬港通也馬上開始兩地的資本項直通車。金融改革在小步慢走,先防風險,再改革。

另一項改革涉及農地制度。同樣,深改組通過的文件并沒有公布,僅僅依賴當天發布的新華社通稿難以看出什么干貨。但綜合各方面信息來看,這同樣是一場不亞于上述債務改革的深遠改革。不過,部分改革要求先試點再推開。

關于此項改革有兩個信息:一是上個月李克強召開了關于新型城鎮化試點的會議,新型城鎮化是"新四化"中的一個,和農業現代化密不可分;其二,李克強這個月在訪問糧農組織的演講,特別強調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局限,認為農業生產要上新臺階,必須適度擴大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其三,農業部長韓長斌接受新華社采訪,專門談到中央審議的文件,目前為止,這個訪談披露的信息最多。此文值得專門分析,但作為月度分析,僅僅從宏觀面解讀。

改革指向兩個方面: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這并不新鮮,這幾年都在搞,比如通過地票、增加掛鉤等機制。但流轉一直面臨一個主要障礙:農民沒有退出集體經濟組織的渠道,沒有處置財產的權利。如果對集體資產按照股權量化,則創造了退出的條件。另外,將物權法中的承包經營權進行拆分,經營權流轉,承包權不變。這可能仍會帶來一些問題,合同的穩定性較差。兩處改革--集體資產股份制和承包經營權拆分如何協同推進,目前還未見細則。

但變化的最終指向其實都是土地私有,不僅僅是農地,還包括已改革到戶的林地,及正在進行確權登記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這是一場大變革。

另外,對于"適度"規模同樣給出了明確的指向:相當于戶均承包土地面積的10-15倍。適度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否則規模擴大了,帶來的結果不過是層層轉包,效率不能提升,問題反而更多。對于工商企業下鄉圈地,也提出了分類區別的政策。

改革的思路可謂一石三鳥:,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推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給予農民財產性收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還可以鼓勵農民進城,促進城鎮化發展。

但不應過于樂觀,土地始終是中國改革的核心,征地潮及引發的問題從未減少,趕農民上樓搞土地集中又一輪剝奪。土地處置權還給了農民,但有處置權,并不一定能形成市場,沒有充分的市場就難以實現農地價格的發現功能,大多數偏遠地區的農民并不會得到什么好處。而且,留在農村種地戶早已是老弱群體,他們進城并不能給城鎮化帶來多少發展后勁,其意愿是否達到未來有"三個一億人"的進城規模,仍值得商榷。

改革方向值得肯定,這類改革不會貿然全部推開,確權會繼續推進,核心領域改革試點估計至少持續一年以上。

另外,軍事領域的科研院所改革繼續帶動了股市的上漲,但軍事領域的變革遠不止此。下一步的改革重心也不排除會在這一領域強力推開。農產品的目標價格改革,科研體制改革也正在進行,這都涉及國民經濟增長的長遠問題。

改革大幕已經開始,中國也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同等購買力計算的GDP總量全球第一的消息這個月被炒得沸沸揚揚,新聞聯播出來解釋計算方式不科學。中國和美國差異多大,知者自知。

國力日增,但經濟總量和宏大制度建設的最后落腳點都是國民幸福感的提升,減少乃至杜絕惡性個案,讓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是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軟實力,對中國而言任重而道遠。



網載 2015-08-23 08:41:30

[新一篇] 李維民:政治局常委名單之謎

[舊一篇] 唐亞林: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方略漫談(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