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北大余副教授的“不倫之戀”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摘要
這個年代,讓一個教授身敗名裂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舉報他學術不端,而是舉報他有“不倫之戀”,讓一個官員身敗名裂,不是宣布他有貪腐行為,而是宣布他與“與他人通奸”。

翻看報紙,看到一個標題,《北大副教授被清出教師隊伍》。嚇我一跳,看來北大以后不再有副教授了。


細看,原來是北大一個姓余的副教授,因為與留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被開除了。標題黨,就是討厭哈。


大致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在北大留學的33歲新加坡籍女子,在北大讀函授博士。從2013年7月開始,余老師多次與她發生性關系。這位女生懷孕了,并在2014年11初月舉報了余老師。于是余老師便“杯具”了。


我用三言兩語,就概括了一段波瀾壯闊的“不倫之戀”。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發生的故事,顯然不是幾句話能夠概括的。但男女之間的私情,外人是不可能知道故事演繹的邏輯的。


有媒體用了一個更加標題黨的關鍵詞,來演繹這個故事:誘奸。


如你所知,這樣的事情,太引人關注了——關于北大,關于教授,關于性;關于那個女子的年齡、容貌、背景;關于他們之間是不是誘奸,是不是因愛生恨;這樣的話題,想想就“津津有味”。所以,這樣一件事的關注度,絕對要高于最近剛剛發生的死亡了11個小朋友的山東蓬萊的那場車禍,以及,死亡了18人的山東壽光的那場火災。


總之,人們對道德話題,尤其是情色道德話題,超乎尋常的關心。這種關心程度之高,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出于對于“道德淪喪”的憂慮;但我懷疑,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出于對于余教授墮落的“羨慕忌妒恨”。


關于對別人“墮落”的“羨慕忌妒恨”這樣一個判斷,為了不引起誤解,多做一下解釋:很多人在潛意識里,都有想要墮落的沖動——因為“墮落”意味著放縱,因而具有快感。相對而言,“崇高”意味著克制和自我約束,必然缺乏快感。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地向上攀爬,就是為了獲得“墮落”的資格。


一個社會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就要推崇崇高而批判墮落。但如你所知,往往是有權要求別人崇高的人,才擁有墮落的資格。往往是標榜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人,卻常常在“為人民幣服務”。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人的墮落被曝光,尤其是有權者的墮落被曝光,我們的“恨”,是復雜的。


一個教師,被塑造的形象是為人師表的人、一個在學生面前擁有權威的人。當你聽說他是個“誘奸犯”,這必然激起你的恨。


這種恨的根源之一是,我們不容易接受一個事實:那些擁有某種權力的人,那種高高在上的人,那種我們被要求仰視的人,竟然也可以無恥。事實上,不是他們變壞了,只是他們從前被美化了。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在人性面前,我們都是平等的;擁有權力者,不比你高尚。


然后,我們還要承認另外一個現實:男女,是不平等的;女性是弱者,至今是共識。


當男性“消費女性”,輿論必然首先譴責男性。如果是女性“消費男性”,輿論則有可能欣賞女性的勇敢和解放。


回到余教授這個事情,一個成年男性與一個成年女性,發生了長達一年多的“不倫之戀”,當它曝光的時候,女性天然地以以受害者的身份呈現。而在著名的木子美老師的案例中,她主動公開在網上曝光與若干男人的私情,不會有人認為那些男人被她“誘奸”了,反而覺得,她那是“性解放”。


當然,余教授的事情與木子美的事情,不具有可比性,因為余教授既是一個已婚男人,又處在一個為人師表的行業。這兩個條件,相當于他公開做出了承諾:我不僅不對別的女人動心,而且我道德高尚——對于一個男人而言,這是多么的難啊。


與學生相比,不管學生年齡是13歲還是23歲還是33歲,老師都處于“有權勢”的地位。所以,盡管在床上,余教授和那個女生可能是“平等的”,盡管他私下把那個女生叫“老婆”,但一旦床上的事兒曝光,他與學生的不平等,立馬就顯現出來了。他的身敗名裂,也就是必然的了。


也有人同情余教授,認為那個33歲的女生,是沒有達到某種目的而舉報,但這這種同情,對于余教授毫無意義。他必須因為他的身份而付出代價。


這個年代,讓一個教授身敗名裂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舉報他學術不端,而是舉報他有“不倫之戀”,讓一個官員身敗名裂,不是宣布他有貪腐行為,而是宣布他“與他人通奸”。



本文轉自“海濤評論”,微信號a11096988,有改動



共識網 2015-08-23 08:42:22

[新一篇] 斯大林雕像在故鄉:拆了又建,建了又拆

[舊一篇] 【觀點】究竟該不該用“炎黃子孫”這個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